鹽、鐵在歷史上一直是重要戰略資源,鹽能為國家提供大量的財政收入。毫不誇張地說,鹽是自人類發現和利用火之後第二大發現和利用。懂點經濟學或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鹽鐵專營或鹽鐵私營。
中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巖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
海鹽
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製鹽時,先用水衝淋上述原料,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中,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稱為淋滷煎鹽。值得一提的是,煎鹽前,滷水需晾曬以提高鹽分濃度。人們通常往滷水中投入蓮子,根據蓮子的形態和沉浮位置確定滷水濃度,其原理與今天的密度計完全相同。
宋元以後,在很多沿海地區,煎鹽逐漸被曬鹽取代,節省了很多燃料費用。有些地方,還利用地勢,在海邊修築一系列鹽池,將海水導引其中,從而將淋滷的過程也省去了。
南通地區的先民們大抵就是用上術方法製鹽的,其他地方的先民們在不同的地方也因地制宜的製鹽。
湖鹽
湖鹽多來自鹽湖地區,除青藏高原外,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鹽湖當屬今山西運城的鹽池。湖鹽的生產工藝與海鹽基本相同,大多採用曬制的方法。
巖鹽
巖鹽又稱為鹽礦,實際上是地下深處的固體含鹽巖層。古代巖鹽的開採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開鑿巷道,將含鹽巖石採出。然後將巖石粉碎和溶解後提取鹽分。
二是開鑿深井至含鹽巖層,注水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汲取滷水。這種方式與井鹽的生產工藝相同。
井鹽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滷煎鹽。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
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巖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巖屑和水汲出。取滷時,以細竹作汲滷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滷數鬥,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參考:
張榮生. 從煮海熬波到風吹日曬——淮南鹽區製鹽科技史話[J]. 蘇鹽科技, 1995.中國古代科技-製鹽。有興趣的朋友搜索下「鹽如何影響了中國的歷史」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