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製鹽-南通地區及其他地區古人的的智慧

2020-12-20 關注城市與學術發展

鹽、鐵在歷史上一直是重要戰略資源,鹽能為國家提供大量的財政收入。毫不誇張地說,鹽是自人類發現和利用火之後第二大發現和利用。懂點經濟學或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鹽鐵專營或鹽鐵私營。

中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巖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

海鹽

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製鹽時,先用水衝淋上述原料,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中,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稱為淋滷煎鹽。值得一提的是,煎鹽前,滷水需晾曬以提高鹽分濃度。人們通常往滷水中投入蓮子,根據蓮子的形態和沉浮位置確定滷水濃度,其原理與今天的密度計完全相同。

宋元以後,在很多沿海地區,煎鹽逐漸被曬鹽取代,節省了很多燃料費用。有些地方,還利用地勢,在海邊修築一系列鹽池,將海水導引其中,從而將淋滷的過程也省去了。

南通地區的先民們大抵就是用上術方法製鹽的,其他地方的先民們在不同的地方也因地制宜的製鹽。

湖鹽

湖鹽多來自鹽湖地區,除青藏高原外,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鹽湖當屬今山西運城的鹽池。湖鹽的生產工藝與海鹽基本相同,大多採用曬制的方法。

巖鹽

巖鹽又稱為鹽礦,實際上是地下深處的固體含鹽巖層。古代巖鹽的開採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開鑿巷道,將含鹽巖石採出。然後將巖石粉碎和溶解後提取鹽分。

二是開鑿深井至含鹽巖層,注水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汲取滷水。這種方式與井鹽的生產工藝相同。

井鹽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滷煎鹽。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

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巖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巖屑和水汲出。取滷時,以細竹作汲滷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滷數鬥,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參考:

張榮生. 從煮海熬波到風吹日曬——淮南鹽區製鹽科技史話[J]. 蘇鹽科技, 1995.中國古代科技-製鹽。有興趣的朋友搜索下「鹽如何影響了中國的歷史」了解下。

相關焦點

  • 唐宋時期,為何淮南地區的製鹽技術又好,產量又高?
    古代陸路運輸不僅耗時長、成本高,而且在運輸過程中所出現的損害也較大,只有水運能夠滿足當時古人對大量貨物的運輸要求。 淮南地區水網交錯、河流縱橫,提供了天然的運輸條件,西漢吳王劉濞還開鑿了溝渠專門運鹽:吳王濞開邪溝,自揚州萊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此運鹽河之始。
  • 在古代,遇到嚴冬和酷暑,人們是怎麼度過的?佩服古人的智慧
    而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中都是四季分明的,在一年中寒來暑往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現象,因此除了面對酷暑之外,還要難熬的嚴冬。然而,現代的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消暑保暖便捷的同時,也經常會感嘆古人的艱難。實際上,現實的情況與我們的想像相差甚遠,對於惡劣的天氣,古人們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古人冬天取暖也是各有奇招,甚至於古人面對酷暑是還有許多有趣的辦法,讓人聽起來甚至有些嚮往的感覺。
  • 古人智慧讓現代人汗顏
    總是很感慨古人的智慧怎麼那麼棒,在那個沒有科技測量,沒有大量科學知識做支撐,更沒有便利的交通、發達的機器設備的原始年代,他們就已經能根據太陽公轉的軌道變化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從立春到大寒,周而復始。進入該節氣後,西北風將成為大部分地區的常客,萬物蕭蕭,各地逐漸進入嚴冬氣候。北方地區多地出現零攝氏度以下,而寒冷的西北高原更早已是白雪茫茫。較暖的南方城市,也會迎來明顯降溫,寒意陣陣。雖然,未能感受到北方地區下雪的動人場景,但是在便利的自媒體發展時代,能第一時間共享北方雪景的美照也是心情格外激動。
  • 古人如何驅蚊?別小看古人的智慧,蚊香就來源於他們
    那在沒有蚊香、電蚊香液的古代,古人是不是沒有辦法趕蚊子了呢?當然不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用的蚊香,其實根本來源就是古人的驅蚊妙計哦!古人也深受蚊子困擾《憎蚊》:"擾擾萬類殊,可憎非一族。"哪怕是文雅的古人,也難以免俗,甚至忍不住寫詩來抨擊蚊子的「惡行」。
  •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中國古人給我們留下很多,除了千年的文化,寶貴的文物,還有很多民間的習俗。都說中國人迷信,但古人的很多做法,都是很講究的,也不全是迷信。
  •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文/錦老師講歷史 圖/網絡前幾天,在抖音上有刷到papi醬的一條視頻,她在視頻中吐槽媽媽的俗語,看似吐槽,實則是秀了一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而古人留下來的俗語或者成語也不一定就是針對某一件事的,我們要善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講的是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
  • 楊梅怎麼吃?古人的吃法太講究了!蘸著鹽吃!5首楊梅古詩詞
    有時候,我會想起古人,他們也許沒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榮寵,那麼想要吃到新鮮的時令水果,恐怕就只能去到產地吧。如果是經過長途運輸吃到,那麼對於這些詩人來說,是多麼難得的事。所以在古詩詞當中,詠頌《楊梅》的詩詞,都透著酸酸甜甜的一種珍貴又稀罕的感覺,我們一起來讀讀看。
  • 在文化遺產中尋覓古人「治水智慧」
    千年以來,中國古人在規劃城市、修造橋梁、興建各種公共建築時,就充分考慮到防洪排澇的功能。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尖尖的分水墩,化解洪水威力蘇州城南澹臺湖與運河交匯處,長達三百多米的寶帶橋如長虹臥波,53個橋孔倒映在水中,瀟灑而又飄逸。
  • 海南儋州的一個免費景點,洋浦千年古鹽田,感嘆古人真智慧
    古時候,人們發現,海岸邊有一些帶有凹槽的石頭,經歷漲潮退潮後,會有一部分海水留在凹槽裡面,經過風吹日曬,凹槽裡的海水蒸發,留下了潔白的鹽。古人們得到啟發,他們搬來更多的石頭,在石頭上鑿出凹槽,密密麻麻擺放在海邊,就能收集到更多的鹽,這就是最原始的日曬製鹽。
  • 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看看古人智慧
    通過古人進一步研究計算,他們還總結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因此,圭表不但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曆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曆年以及二十四個二節令的日期,從而為指導廣大勞動人民從事農事活動提供了重要依據。圭表的出現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人類有了自己的計時工具,但其功能有限,完全可以確定的時刻只是正午時分。因此,古人在圭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制出計時功能更齊全的計時裝置——日晷(guǐ)。
  • 古人沒有手錶是怎麼看時間的?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與現代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古人的計時工具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圭表、日晷這兩種都是利用太陽一天從東到西的移動,物的影子也會隨之改變,從而來顯示時間的。第二階段:漏刻這兩種工具好是好,但是到了陰雨天,古人就無可奈何了,特別是南方的梅雨季節,雨一下一個月,那人們每天都生活得渾渾噩噩不知時間了。於是,聰明的古人又創造了一種計時器——漏刻。漏刻是一種利用水勻速流動的原理。
  • 古人如何存茶?原來歷朝歷代有那麼多辦法,千萬別小瞧古人的智慧
    義芳君說茶 | 第730期原創茶說 1、 是日,義芳君跟一茶友閒聊時,茶友突發奇想地提了個問題:「你知道古人是怎麼儲存茶葉嗎
  • 古代的懸棺,到底是怎麼放上去的?專家: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中國古代常用的方式是土葬,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水葬、天葬、火葬等習俗,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下葬方式——懸棺葬。有關懸棺葬最早出自漢朝,《漢書》中便有涉及,而其他文獻諸如《朝野僉載》《臨海水土異物志》同樣提到了。結合文獻與實地考察,我們發現了懸棺葬主要出現在四川、重慶、貴州、湖北等地,涵蓋了中國三分之一的省市。
  • 兩千多年前古人已開始「擼串」一起「穿越」回去看古人怎麼玩轉燒烤
    河南出土的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壁畫等文物,就生動反映出古人的燒烤智慧。西漢墓壁畫描繪古人燒烤畫面我們現在所說的「燒烤」,在古代被稱為「炙」。炙是會意字,上下拆分來看,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就是指把肉放在火上烤。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最開始種植是在公元前5-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傳入到中國,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有種。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
  • 古代沒有拼音怎麼識字?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這方法至今都在用
    漢字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其他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習漢字的第一步是明確讀音,這樣才能達成下一步的溝通,讀音的學習從認識拼音開始。然而,古代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怎麼識字的呢?不同於以腓尼基文字為代表的字母文字,漢字是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通過圖畫演變來的,人們運用這種符號進行溝通更注重意思的呈現。古人不會用字母來形容語音,而是以字注音,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方式。讀若法,就是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也叫讀曰法、讀為法。
  • 從保證溫飽到富裕 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像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至5000年,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人使用工具落後,沒有什麼智慧。但是當你參觀完西安半坡博物館後,你會發現,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像。比方說這個時代就已經有針的存在,而針的形狀跟現在我們用的針一摸一樣。還有釣魚勾,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三秦大地上,半坡人已經開始使用。
  • 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
    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這幾天天氣已經越來越熱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自己的頭髮因為天氣熱,越來越油、越來越難以打理了,即使用光了潘婷飄柔海飛絲也還得天天洗頭,那麼在沒有洗髮水的古代,古人都是如何洗頭的呢?難道就任由自己的長髮一抖,掉落一地雪花嗎?
  • 「野花進房,家破人亡」,古人兩句處世智慧,讓人受用一生
    以前農村地區文化水平比較低,農村教化主要依靠古人口口相傳的俗語,這些俗語類型多種多樣,在老百姓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談論各家各戶生活中的瑣事,在談論過程中會時不時帶出幾句俗語,讓平凡生活增加幾分樂趣,同時還能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 在沒有眼鏡的古代,近視眼是怎麼學習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們也知道近視的危害,陸遊就曾經在詩中提到過少年不保護好眼睛,年老昏花徒悲傷。清朝是最接近現代的朝代,雍正也是一個超級近視眼,他的近視倒不難理解,畢竟他作為一國之君,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國事,無法讓眼睛得到休息。據傳雍正一年就需要用五副眼鏡,而且還是質量比較好的。看來雍正在換眼鏡方面,比女孩子換包包還勤快呀。在沒有矯正技術的古代,眼鏡似乎成了近視眼唯一的救命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