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地理 | 從我國三大著名鹽場說說「曬鹽」

2021-02-13 地理蹊

本文由地理蹊傾情首發編輯整理製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利。

新啟程,新思路。地理蹊不搬運題目,而是分析題目中的解題思路與知識含義。期待您在留言欄內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以共同交流。歡迎關注「地理蹊」公眾號,並用微信手機或PC版瀏覽。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間至味是清歡。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調味品,但我們吃的鹽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中國海岸線非常長,沿海海產資源豐富,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海鹽資源。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涂,築壩開闢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滷水,當滷水濃度蒸發達到波美25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涂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空氣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在我國的北方鹽場,只有3月至11月才是曬鹽季節。

1、納潮:所謂納潮,就是利用海水漲潮時機,將海水引入鹽田的儲水圈儲存,採用的納潮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納潮,二是動力納潮。自然納潮是在漲潮時讓海水沿引潮溝自然流人;動力納潮一般採用軸流泵將海水引入,其特點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

2、蒸發制滷:制滷是在面積廣闊的蒸發池內進行的利用自然蒸發(風能、太陽能)使海水在各級蒸發池中逐步濃縮達到氯化鈉飽和濃度過程。

3、結晶:將飽和滷水輸入結晶池中,不斷蒸發濃縮,各種鹽類濃度不斷增大, 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析出晶體氯化鈉。

4.收鹽:就是將長成的鹽,利用人工或機械將鹽收起堆坨。

下面我們就從我國三大著名鹽場

具體說說「曬鹽」那些事

長蘆鹽場:

 主要分布於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西岸。其開發歷史悠久,遠在明朝時期,在滄縣長蘆鎮就設置了管理鹽課的轉運使,統轄河北全境的海鹽生產。到清代,雖然將這一機構轉移至天津,但是襲用舊名,一直稱長蘆鹽區。

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裡,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佔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

長蘆鹽場的形成原因:鹽場的分布受地形和氣候兩方面影響,曬鹽主要是在春季。

1、地勢平坦,擁有漫長寬廣平坦的泥質海灘。

2、雨季短春季氣溫回升快,多大風,日照充足蒸發旺盛。

3、曬鹽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曬鹽經驗。

布袋鹽場:

是臺灣省最大的鹽場,位於臺灣島西南沿海。目前從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烏樹林,連綿分布著一系列鹽場,總面積達4000多公頃,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門、臺南、高雄5大鹽田最為著名。布袋鹽場在嘉義縣西部布袋鎮附近,其鹽田面積雖不及北門鹽田,但年產量卻大大超過北門。布袋附近海岸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臺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著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譽為「東南鹽倉」。所產之鹽成本低、色澤純白,堪稱上品。

布袋一帶河流注入淡水量少,海水含鹽量高達35‰,約等於長江口外的7倍,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

因為臺灣受季風影響,西部降水少,布袋鹽場之所以分布在西南,就是因為季風影響,易於曬鹽。這裡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乾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臺灣唯一曬制海鹽理想岸段。

布袋鹽場的形成原因:

1、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

2、位於臺灣山脈的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氣溫高,有利於蒸發;

3、河流注入淡水少,海水鹽度高,有利於曬鹽;

4、地形平坦,曬鹽規模大。

鶯歌海鹽場:

位於樂東西南海濱,是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在華南地區也是首屈一指。鶯歌海鹽場建於1958年,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最高年產30萬噸。機械化程度達69%。主要產品有粗鹽、日曬細鹽、日曬優質鹽、粉洗精鹽等。其中日曬優質鹽1988年榮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粗鹽1992年容獲省鹽業系統一等獎。

鶯歌海鹽場建在海山之間,尖峰嶺的連綿群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颱風雲雨,使這裡長年烈日當空,有充分的光熱,加之這裡的海水含鹽度高,便造就了得天獨厚的鹽的生產條件。鶯歌海是鹽城,也是漁場,加之風景美麗的海灣、沙灘,遊人常年絡繹不絕。

鶯歌海鹽場形成的原因:

1、位於海南島中部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

2、緯度低,氣溫高,有利於蒸發,鹽分析出;

3、海南島西部地形平坦,有利於曬鹽

鹽的種類不僅只有海水鹽,按照原料來源分四類:

海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

湖鹽:從鹽湖中直接採出的鹽和以鹽湖滷水為原料在鹽田中曬制而成的鹽;

井鹽: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滷水進而製成的鹽;

礦鹽:開採巖鹽礦床製得的鹽。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鹽丁村是我國海南省詹州市峨蔓鎮最邊遠的一個古村落,海邊有距今1200多年、總面積達750多畝的古鹽田,曬鹽是鹽丁村的一道獨特風景,鹽丁村曬鹽的方法古老、獨特,規模小,海水成鹽所需時間短,產鹽質量高,味道鮮美獨特。每年夏季鹽丁村附近大海每隔半月就會漲一次大潮,海水漫上海灘。每當海水漲潮,就用沙土吸收海水,在經衝刷過濾製成滷水(飽和鹽水),然後再將滷水倒在鹽槽中暴曬,最後結晶成鹽,鹽槽很特別,它是由百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黑色火山石製作而成,見下圖。

材料二:每年春季是我國華北平原長蘆鹽場的最佳曬鹽季節,長蘆鹽場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現代化程度高,主要是採用大規模引海水入鹽田直接暴曬成鹽。

(1)請簡述長蘆鹽場與鹽丁村最佳曬鹽季節不同的原因。(8分)

(2)在同為晴天且晝長時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鹽丁村海水暴曬結晶成鹽所需時間較長蘆鹽場曬鹽所需時間明顯短一些,試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長蘆鹽場位於我國華北平原,春季氣溫回升快,多大風,空氣乾燥利於海水蒸發成鹽;(2分)夏季華北進入雨季,多陰雨天氣,空氣溼度大,不利於曬鹽。(2分)鹽丁村位於我國海南,夏季,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氣溫高,多海風,利於曬鹽(2分);每年夏季海水每半月一次大潮,海水上漲,利於引海水曬鹽。(2分)

(2)鹽丁村(熱帶地區)緯度低於長蘆鹽場(華北地區),太陽高度角較大,因此鹽丁村太陽輻射更強,氣溫更高,利於海水蒸發;(2分)鹽丁村曬鹽的滷水鹽度更高,成鹽時間縮短;(2分)鹽丁村用於曬鹽的鹽糟為黑色火山石,吸熱快,升溫快,利於海水蒸發。(2分)

解釋:

(1)曬鹽需要海水和蒸發兩個基本條件,而蒸發受氣溫因素、風吹等天氣因素的影響,因此本題只需結合兩地自然地理特徵分析即可。

(2)題意是不考慮晝長和天氣因素,因此氣溫是主要因素。注意材料中信息:「飽和鹽水」、鹽槽是由「黑色火山石製作而成」的含義。

圖片及部分搜索資料來源網絡(侵刪)

圖文 | 中國國家地理、新華網、百度、學科網(侵刪)

文字 | 張三三

排版 | 凌丹

審核 | 利之王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微專題:鹽場
    鹽對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東西了,因為我們天天都會吃到,如果沒有鹽,那麼我們做的菜就不知道會是個啥味道,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不過雖然天天吃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鹽是產自哪裡,今天銩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些中國著名的鹽場。我國有漫長的海岸,大多地勢平坦,灘涂廣闊,很適於建灘曬鹽。
  • 北方最大鹽場製鹽工 孤獨中堅守27年
    進入4月,天津濱海新區的長蘆漢沽鹽場春季扒鹽正式開始。46歲的李偉是漢沽鹽場製鹽三工區的一名製鹽工,自初中畢業後就來到了鹽場工作,至今已有27年的工作經驗。李偉是傳統製鹽工藝的傳承人,從制滷、塑苫到扒鹽,樣樣精通。
  • 山東省情:山東的萊州灣鹽場,不要說你沒聽過!
    我們都知道中國「三大鹽場」分別是是長蘆鹽場,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那你知道中國四大海鹽場嗎?(本內容由斑貓公考整理髮布)「四大海鹽場」指的是長蘆鹽場、遼東灣鹽場、萊州灣鹽場、淮鹽產場。其中的「萊州灣鹽場」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山東萊州灣鹽區,主要生產原鹽、日曬鹽以及其它相關鹽化產品。公司年產原鹽200萬噸。銀山牌大粒原鹽享譽國內外。是我國及世界上利用該類地下滷水資源最早的地區,已有千年歷史。
  • 實拍廣東陽江鹽場曬鹽工,凌晨3點摸黑工作,有人堅持了49年
    古話說,人生有三苦,曬鹽、打鐵、賣豆腐。鹽工的飲食從來沒有規律,想要吃上一口熱飯都屬奢侈。在鹽場,女人們和男人們幹一樣的活,日復一日地露天作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賺的全是辛苦錢。如今,雖是已值低溫清晨、寒涼深秋,然而在高強度、長時間的勞作下,鹽工們仍是揮汗如雨。千百年來,滄海桑田,不變的是鹽田、曬鹽人和曬鹽技藝。有些鹽工祖祖輩輩曬鹽為生。
  • 1938年,中國最大的鹽場製鹽過程探究
    長蘆鹽區,為我國最大、鹽質最好的海鹽產區。長蘆的鹽商各地的都有,天津為長蘆鹽產、運、銷的一個中心,也成為鹽商聚集的中心。長蘆鹽區在元代設鹽場22個,清代以後逐步裁廢僅留有8個,民國以後繼續裁併,到了1914年,只剩下豐蘆臺兩場,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塘沽鹽場和漢沽鹽場。
  • 它是海南最大鹽場,1958年創建,年產量高達30萬噸,鹽堆如小銀山
    到海南三亞旅遊的時候,去了一趟鶯歌海鹽場,就在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這裡是我國三大鹽場之一,另外兩個是布袋鹽場和長蘆鹽場。其中長蘆鹽場年產量最大,布袋鹽場在臺灣島西南沿海,鶯歌海鹽場年產量達到25萬噸,最高可達三十萬噸鹽。既有粗鹽,日曬細鹽,也有日曬優質鹽,粉洗精鹽等。
  • 探訪青島最後一塊鹽田,揭開古法曬鹽的奧秘
    你見過古法曬鹽嗎今天,小編帶你來探青島最後一片鹽場戳↓視頻中國的先民們幾千年前就已經在海邊曬制、煎熬海鹽,從北到南綿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諸多鹽場。在青島市紅島經濟區河套街道百年漁村羅家營附近海域,南接膠州灣,西臨大沽河,這裡就是有著百年發展史的國字號鹽業企業——東風鹽場,被稱為:青島的最後一片鹽場,佔地面積約1000畝。
  • 曬海為鹽 非遺傳承丨跟著老鹽工探訪威海南海新區曬鹽工藝
    在威海南海新區,人們習慣稱為高島鹽場的威海市高島製鹽有限公司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一直延續著古法曬鹽,是威海市製鹽技藝非遺傳承保護單位。時下,正是原鹽結晶的時節,連成片的鹽田在日光下猶如一塊調色盤,五彩斑斕。「這種五彩斑斕的景象是古法曬鹽過程中大自然賜予的一道特殊『風景』。」
  • 古代的鹽原來是這樣「曬」成的,海鹽曬制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錢塘江出海口一帶,曬鹽的歷史十分悠遠,當地有俗語說人生三大苦:打鐵、曬鹽、磨豆腐。可見舊時曬鹽工人的生活十分辛苦。錢塘江邊的民工大多是失地農民,為了生計,拖男帶女來到江邊創土曬鹽,把鹽交給鹽場換取糧食,維持生活,他們父子相傳、世代沿襲,祖祖輩輩曬鹽度日。
  • 西藏千年懸崖曬鹽場至今仍在使用,是全國唯一產「桃花鹽」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用鹽來炒菜,是很少有人用來炒的食材。自然界中只有3種鹽我們通常所吃,即海鹽、湖鹽和鹽礦。其產地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沿海,而青海、四川則以湖鹽、鹽礦為主。無論是從礦井水還是從海鹽中提煉出的鹽,這些主要的製鹽地區都相對平坦。
  • 直擊曬鹽現場,一噸鹽只賣五十元!網友:先來兩噸嘗嘗鹹淡!
    鹽為百味之首,沒有了鹽任何美味佳餚都難說好吃。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品,產鹽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下面就跟小編一起走進鹽場,探究鹽是怎樣煉成的?!圖為曬鹽的鹽池,這個鹽場從地下滷鹽礦中抽出鹽水曬製成鹽,年產鹽110餘萬噸。每噸鹽售價僅50元,合1元錢買40斤。圖為收鹽現場,一個個的鹽池十分規整的排在一起,每個鹽池都有各自的功能。
  • 細說鹽場的三鮮與三鹹
    細說鹽場的三鮮與三鹹時間:2015-03-30 18:01   來源:連雲港日報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胡傳法徐黎一邵世新 鹽場煮海而生。淳樸的民風,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舌尖美食。到了鹽場,誰都會喜歡上那裡的「三鮮」,蟹渣、麻蝦醬以及沙光魚湯。
  • 海南儋州洋浦鹽田,中國最古老的曬鹽方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曬鹽在我國有幾千年歷史啦,最早的食用鹽不是今天經過鹽廠加工出來的,而是通過用原始古老的傳統方法曬出來的。位於海南儋州楊浦鹽田,這裡海邊是一片火山巖,面靠大海邊,這裡從古到今人們曬鹽,今天一直用最傳統方法、沒有改變。一直用人工挖鹽田、用海水進化然後通過火山巖曬鹽。
  • 河北唐山:南堡鹽場收穫春鹽
    7月9日,唐山市曹妃甸區南堡鹽場的工人將收穫的春鹽裝船。 在我國長蘆鹽區海鹽生產基地之一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南堡鹽場,一年一度的春鹽收穫工作即將結束,今年南堡鹽場的春鹽產量預計可達72萬噸。7月9日拍攝的唐山市曹妃甸區南堡鹽場鹽田(無人機照片)。 在我國長蘆鹽區海鹽生產基地之一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南堡鹽場,一年一度的春鹽收穫工作即將結束,今年南堡鹽場的春鹽產量預計可達72萬噸。
  • 大自然的「調色盤」 威海南海古法曬鹽 成非遺保護單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王震銀白色鹽海一望無垠、渠道縱橫有序、鹽田銀光閃閃……在威海南海新區,有一片「60多歲」的鹽場,名叫高島鹽場,60多年來,這裡的鹽工們曬海為鹽,靠大自然的饋贈世代勞作,在這
  • 鹽城一古鎮被「4A」砸中,位於「十大鹽場之首」,門票免費
    鹽城,臨近我國的東海地區,海岸線優美,城市之中的景點也是非常的多,自古就是一出盛產「鹽」的地方,甚者可以說是環城都是鹽場,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中這裡的鹽文化更是發展至今,處處散發著濃鬱的鹽文化。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原先這裡製鹽的小鎮也是被遺留了下來,這裡遺留下來的建築也是展現了歷史上面的製鹽的艱辛歷程,現如今步入新時代,這裡被發展成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更好的傳承歷史文化,被更多的人學習,更是被列入了歷史保護小鎮,讓這裡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
  • 臺南七股鹽山 曬鹽史的句點
    據臺灣《快活周報》報導,其實是一座位在七股鹽場的大鹽堆,饒有意義的是,這是臺灣鹽場2002年全面結束前曬的最後一批鹽,也就是臺灣338年曬鹽史的句點,時代意義讓七股鹽山加封了必遊性。在嘉南鹽鄉中,七股鹽山是遊憩首選之一。    如今鹽堆已呈灰黃色,鑿有臺階,架設護欄,在遊人踩踏之下日益緊實得像塊大石。
  • 囊謙秘境,是旅途中的重中之重,千年白扎鹽場
    青海自古多鹽,不信你往柴達木盆地走走看。那趟茫崖旅程我真的是最難忘的就是五顏六色的鹽湖,而且鹽湖的顏色向來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經常會隨著濃度的變化而改變色彩,西藏的扎布耶茶卡每次去顏色都不一樣。來到囊謙,去尕爾寺大峽谷的沿途必然會路過的白扎鹽場。
  • [濰坊]苦滷遇上有心人 劉偉用曬鹽廢水提取工業原料
    濰坊新聞網11月19日訊 海鹽生產過程中,海水在鹽田裡日曬蒸發濃縮,析出食鹽,當滷水達到一定濃度時,不再曬鹽,這種滷水被稱為苦滷,也就是曬鹽後的廢水,如果排到海裡,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昌邑退伍軍人劉偉在連雲港承包鹽場時,發現當地一化工企業把苦滷回收處理後,竟變成了用途廣泛的化工原料。
  • 自貢鹽場的歌謠
    「申遺」籌備工作期間,本報記者走近多年從事保護傳承工作的「那些人」,聆聽自貢古鹽場曾經發生的「那些事」,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自貢鹽場號子」。瀕 危:原汁原味號子難尋「過去,老鹽工們將號子稱為『哨子』。」幾年前,作為「自貢鹽場號子」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的四川理工學院音樂教授黃宗壇,有幸拜訪了94歲高齡的原貢井鹽廠老鹽工張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