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傾情首發編輯整理製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利。
新啟程,新思路。地理蹊不搬運題目,而是分析題目中的解題思路與知識含義。期待您在留言欄內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以共同交流。歡迎關注「地理蹊」公眾號,並用微信手機或PC版瀏覽。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間至味是清歡。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調味品,但我們吃的鹽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中國海岸線非常長,沿海海產資源豐富,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海鹽資源。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涂,築壩開闢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滷水,當滷水濃度蒸發達到波美25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涂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空氣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在我國的北方鹽場,只有3月至11月才是曬鹽季節。
1、納潮:所謂納潮,就是利用海水漲潮時機,將海水引入鹽田的儲水圈儲存,採用的納潮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納潮,二是動力納潮。自然納潮是在漲潮時讓海水沿引潮溝自然流人;動力納潮一般採用軸流泵將海水引入,其特點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
2、蒸發制滷:制滷是在面積廣闊的蒸發池內進行的利用自然蒸發(風能、太陽能)使海水在各級蒸發池中逐步濃縮達到氯化鈉飽和濃度過程。
3、結晶:將飽和滷水輸入結晶池中,不斷蒸發濃縮,各種鹽類濃度不斷增大, 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析出晶體氯化鈉。
4.收鹽:就是將長成的鹽,利用人工或機械將鹽收起堆坨。
下面我們就從我國三大著名鹽場
具體說說「曬鹽」那些事
長蘆鹽場:
主要分布於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西岸。其開發歷史悠久,遠在明朝時期,在滄縣長蘆鎮就設置了管理鹽課的轉運使,統轄河北全境的海鹽生產。到清代,雖然將這一機構轉移至天津,但是襲用舊名,一直稱長蘆鹽區。
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裡,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佔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
長蘆鹽場的形成原因:鹽場的分布受地形和氣候兩方面影響,曬鹽主要是在春季。
1、地勢平坦,擁有漫長寬廣平坦的泥質海灘。
2、雨季短春季氣溫回升快,多大風,日照充足蒸發旺盛。
3、曬鹽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曬鹽經驗。
布袋鹽場:
是臺灣省最大的鹽場,位於臺灣島西南沿海。目前從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烏樹林,連綿分布著一系列鹽場,總面積達4000多公頃,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門、臺南、高雄5大鹽田最為著名。布袋鹽場在嘉義縣西部布袋鎮附近,其鹽田面積雖不及北門鹽田,但年產量卻大大超過北門。布袋附近海岸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臺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著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譽為「東南鹽倉」。所產之鹽成本低、色澤純白,堪稱上品。
布袋一帶河流注入淡水量少,海水含鹽量高達35‰,約等於長江口外的7倍,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
因為臺灣受季風影響,西部降水少,布袋鹽場之所以分布在西南,就是因為季風影響,易於曬鹽。這裡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乾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臺灣唯一曬制海鹽理想岸段。
布袋鹽場的形成原因:
1、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
2、位於臺灣山脈的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氣溫高,有利於蒸發;
3、河流注入淡水少,海水鹽度高,有利於曬鹽;
4、地形平坦,曬鹽規模大。
鶯歌海鹽場:
位於樂東西南海濱,是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在華南地區也是首屈一指。鶯歌海鹽場建於1958年,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最高年產30萬噸。機械化程度達69%。主要產品有粗鹽、日曬細鹽、日曬優質鹽、粉洗精鹽等。其中日曬優質鹽1988年榮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粗鹽1992年容獲省鹽業系統一等獎。
鶯歌海鹽場建在海山之間,尖峰嶺的連綿群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颱風雲雨,使這裡長年烈日當空,有充分的光熱,加之這裡的海水含鹽度高,便造就了得天獨厚的鹽的生產條件。鶯歌海是鹽城,也是漁場,加之風景美麗的海灣、沙灘,遊人常年絡繹不絕。
鶯歌海鹽場形成的原因:
1、位於海南島中部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
2、緯度低,氣溫高,有利於蒸發,鹽分析出;
3、海南島西部地形平坦,有利於曬鹽
鹽的種類不僅只有海水鹽,按照原料來源分四類:
海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
湖鹽:從鹽湖中直接採出的鹽和以鹽湖滷水為原料在鹽田中曬制而成的鹽;
井鹽: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滷水進而製成的鹽;
礦鹽:開採巖鹽礦床製得的鹽。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鹽丁村是我國海南省詹州市峨蔓鎮最邊遠的一個古村落,海邊有距今1200多年、總面積達750多畝的古鹽田,曬鹽是鹽丁村的一道獨特風景,鹽丁村曬鹽的方法古老、獨特,規模小,海水成鹽所需時間短,產鹽質量高,味道鮮美獨特。每年夏季鹽丁村附近大海每隔半月就會漲一次大潮,海水漫上海灘。每當海水漲潮,就用沙土吸收海水,在經衝刷過濾製成滷水(飽和鹽水),然後再將滷水倒在鹽槽中暴曬,最後結晶成鹽,鹽槽很特別,它是由百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黑色火山石製作而成,見下圖。
材料二:每年春季是我國華北平原長蘆鹽場的最佳曬鹽季節,長蘆鹽場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現代化程度高,主要是採用大規模引海水入鹽田直接暴曬成鹽。
(1)請簡述長蘆鹽場與鹽丁村最佳曬鹽季節不同的原因。(8分)
(2)在同為晴天且晝長時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鹽丁村海水暴曬結晶成鹽所需時間較長蘆鹽場曬鹽所需時間明顯短一些,試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長蘆鹽場位於我國華北平原,春季氣溫回升快,多大風,空氣乾燥利於海水蒸發成鹽;(2分)夏季華北進入雨季,多陰雨天氣,空氣溼度大,不利於曬鹽。(2分)鹽丁村位於我國海南,夏季,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氣溫高,多海風,利於曬鹽(2分);每年夏季海水每半月一次大潮,海水上漲,利於引海水曬鹽。(2分)
(2)鹽丁村(熱帶地區)緯度低於長蘆鹽場(華北地區),太陽高度角較大,因此鹽丁村太陽輻射更強,氣溫更高,利於海水蒸發;(2分)鹽丁村曬鹽的滷水鹽度更高,成鹽時間縮短;(2分)鹽丁村用於曬鹽的鹽糟為黑色火山石,吸熱快,升溫快,利於海水蒸發。(2分)
解釋:
(1)曬鹽需要海水和蒸發兩個基本條件,而蒸發受氣溫因素、風吹等天氣因素的影響,因此本題只需結合兩地自然地理特徵分析即可。
(2)題意是不考慮晝長和天氣因素,因此氣溫是主要因素。注意材料中信息:「飽和鹽水」、鹽槽是由「黑色火山石製作而成」的含義。
圖片及部分搜索資料來源網絡(侵刪)
圖文 | 中國國家地理、新華網、百度、學科網(侵刪)
文字 | 張三三
排版 | 凌丹
審核 | 利之王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