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國最大的鹽場製鹽過程探究

2020-12-22 歷史範

長蘆鹽區,為我國最大、鹽質最好的海鹽產區。長蘆的鹽商各地的都有,天津為長蘆鹽產、運、銷的一個中心,也成為鹽商聚集的中心。

長蘆鹽區在元代設鹽場22個,清代以後逐步裁廢僅留有8個,民國以後繼續裁併,到了1914年,只剩下豐蘆臺兩場,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塘沽鹽場和漢沽鹽場。

天津塘沽鹽場,中國的大型海鹽場之一。它位於天津市海河口兩側,東臨渤海灣。

1939年的天津塘沽鹽田,為當時最大鹽場。圖為海鹽晾曬場, 遠處為鹽田風車

舊社會,把海水引入鹽池, 經過日曬蒸發, 即可得到白色的氯化鈉結晶顆粒,這就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鹽

民國時期,蒸發池裡的海水經蒸發後,氯化鈉濃度增高成為了滷水。

當溫度達到22度時,引進結晶池蒸曬,到24、25度便逐漸結晶,成為薄薄的鹽塊。

侵華期間,日本「華北鹽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38~1940年,在大沽建鹽田53km,產鹽被劫往日本

塘沽永利化學公司,從1917年在天津建設永利制鹼廠開始,到1937年已經發展到了有工人1000多人,年產純鹼55000多噸、燒鹼4500多噸的大型化工企業。

相關焦點

  • 北方最大鹽場製鹽工 孤獨中堅守27年
    進入4月,天津濱海新區的長蘆漢沽鹽場春季扒鹽正式開始。46歲的李偉是漢沽鹽場製鹽三工區的一名製鹽工,自初中畢業後就來到了鹽場工作,至今已有27年的工作經驗。李偉是傳統製鹽工藝的傳承人,從制滷、塑苫到扒鹽,樣樣精通。
  • 它是海南最大鹽場,1958年創建,年產量高達30萬噸,鹽堆如小銀山
    到海南三亞旅遊的時候,去了一趟鶯歌海鹽場,就在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這裡是我國三大鹽場之一,另外兩個是布袋鹽場和長蘆鹽場。其中長蘆鹽場年產量最大,布袋鹽場在臺灣島西南沿海,鶯歌海鹽場年產量達到25萬噸,最高可達三十萬噸鹽。既有粗鹽,日曬細鹽,也有日曬優質鹽,粉洗精鹽等。
  • 玩轉地理 | 從我國三大著名鹽場說說「曬鹽」
    2、蒸發制滷:制滷是在面積廣闊的蒸發池內進行的利用自然蒸發(風能、太陽能)使海水在各級蒸發池中逐步濃縮達到氯化鈉飽和濃度過程。3、結晶:將飽和滷水輸入結晶池中,不斷蒸發濃縮,各種鹽類濃度不斷增大, 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析出晶體氯化鈉。
  • 百裡鹽區「黨旗紅」 山東海化羊口鹽場製鹽六場創建「標杆黨支部...
    三伏時節,萊州灣畔,百裡鹽區,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一座座潔白晶瑩的銀山,向人們深情講述海化「煮海人」的精彩故事。那是1958年6月23日,山東羊口鹽場成立籌建處委員會,成為第一個建在窩棚裡的黨支部。從此,鮮紅的黨旗始終飄揚在鹽鹼灘上。
  • 微專題:鹽場
    渤海、黃海沿岸年蒸發量大,並有明顯的乾季,東海、南海沿岸氣溫較高,除雨季外也有乾季,一般均有曬鹽條件。因此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到海南島,幾乎都有鹽場分布和鹽業生產,其中尤以渤海、黃海沿岸海鹽產量最大。我國有三大著名的鹽場,分別是:長蘆鹽場、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 實拍廣東陽江鹽場曬鹽工,凌晨3點摸黑工作,有人堅持了49年
    「我們沒有其他技術,不曬鹽,還能幹什麼?趁還有力氣,多幹點。」有鹽工從鹽場退下來已有三個年頭,還是習慣了待在鹽場,生活裡「除了曬鹽,還是曬鹽」。「中國鹽業史、煎煮五千年。」傳說,在距今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炎帝就教化民眾「煮海為鹽」。近年,福建考古發掘出土多件煮鹽工具,證明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利用海水煮鹽。
  • 海南島最大鹽場,年生產25萬噸,60多年歷史,不要門票的打卡地
    距離三亞不遠,樂東黎族自治縣,有個鶯歌海鹽場,是不要門票的打卡地,也值得一遊。圖中是鶯歌海鹽場。樂東黎族自治縣,有個著名的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佳西自然保護區,還有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園,西山嶺景區,海南瓊脂沉香文化藝術館等等。鶯歌海鹽場,是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也是三大鹽場之一。圖中是鶯歌海鹽場。我們從三亞鹿回頭半山半島洲際酒店,坐車到樂東黎族自治縣,途中經過鶯歌海鹽場。
  • 莆田有個製鹽主題文化園,來這兒聽鹽工講過去的故事
    今年是莆田鹽場成立60周年,它位於秀嶼區東嶠鎮,是福建省最大的鹽場。(圖:木痴)莆田鹽場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石頭厝舊倉庫打造成莆鹽文化園。文化園主要以製鹽為主題,回顧莆田千年的製鹽歷史以及展示莆田鹽工們的艱難創業歷程。
  • 傳承了740多年的古老製鹽法,帶你了解福建非遺技藝「莆鹽文化」
    鹽作為食物的一種調味劑,最早起源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尚書·說命下》中曾有記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單從字面上理解,我們就能知道古人很早就懂得用鹽來調味。鹽的歷史源頭:「鹽宗」夙沙氏中國鹽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 直擊曬鹽現場,一噸鹽只賣五十元!網友:先來兩噸嘗嘗鹹淡!
    鹽為百味之首,沒有了鹽任何美味佳餚都難說好吃。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品,產鹽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下面就跟小編一起走進鹽場,探究鹽是怎樣煉成的?!圖為曬鹽的鹽池,這個鹽場從地下滷鹽礦中抽出鹽水曬製成鹽,年產鹽110餘萬噸。每噸鹽售價僅50元,合1元錢買40斤。圖為收鹽現場,一個個的鹽池十分規整的排在一起,每個鹽池都有各自的功能。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上)
    龔靜染/文 圖片由作者提供 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19557箱文物從北平運抵上海,1936年底運抵南京。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在日軍炮火的威脅下,這批匯聚了中國文化精粹的南遷文物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萬裡西行。
  • ...央視少兒頻道《小鬼當家》欄目組走進海化羊口鹽場
    「鹽乃百味之首,我們每天都需要食鹽,但是小朋友們知道鹽是怎麼曬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走進全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山東海化羊口鹽場,一探鹽的奧秘吧!」近日,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自主研發的新樣態節目《小鬼當家》欄目組,走進海化集團羊口鹽場,進行親子活動拍攝。
  • 山東省情:山東的萊州灣鹽場,不要說你沒聽過!
    我們都知道中國「三大鹽場」分別是是長蘆鹽場,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那你知道中國四大海鹽場嗎?(本內容由斑貓公考整理髮布)「四大海鹽場」指的是長蘆鹽場、遼東灣鹽場、萊州灣鹽場、淮鹽產場。其中的「萊州灣鹽場」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山東萊州灣鹽區,主要生產原鹽、日曬鹽以及其它相關鹽化產品。公司年產原鹽200萬噸。銀山牌大粒原鹽享譽國內外。是我國及世界上利用該類地下滷水資源最早的地區,已有千年歷史。
  • 10日自貢大安老鹽場1957開園 帶你看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真跡
    據悉,大安鹽廠始建於1957年,曾是自貢最大的製鹽廠,位於大安區舊城核心區,與毗鄰的燊海井、吉成井等古鹽場一起,構成自貢井礦鹽生產的時間序列和工藝路線。老鹽場1957以大安鹽廠工業遺址為基礎,打造以「」文化展示、文創博覽體驗、文創配套」為主的文創綜合體。
  • 自貢鹽場的歌謠
    千百年來,「自貢鹽場號子」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於世間,光耀於歷史,成為了井鹽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16年,「自貢鹽場號子」成功申報為自貢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伊始,其申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工作,緊鑼密鼓展開。
  • 唐宋時期,為何淮南地區的製鹽技術又好,產量又高?
    而在眾多措施之中,則有著推動煮鹽這一行為:「吳王濞立國廣陵,煮海水為鹽,鹽所人輒以善價與民,此兩淮鹽利之始也。」可以說,劉濞將淮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鹽業發展都帶入到一個新階段。 而當北宋滅亡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再度轉到南方,這無疑對淮南鹽業發展又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沿海鹽場也成為當時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
  • 鹽田:從古老鹽場到度假勝地
    地標建築:鹽田港■歷史沿革古老製鹽業在地名中留痕鹽田,故名思義與「鹽」有關。古代的深圳以鹽產著稱,產鹽的歷史可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大鵬半島的鹹頭嶺沙丘遺址考古發掘中,就留有古人留下的製鹽遺蹟。由於自然環境的關係,深圳的先民靠海吃海,煮海水為鹽,鹽業也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 食鹽的「秘密」:山東產鹽區主要集中在泰安濰坊
    我省年產原鹽2500萬噸,佔全國鹽產量的1/3,泰安的井礦鹽和濰坊地下滷水生產的鹽各佔近一半,只有不到250噸的工業用鹽來自東營、濱州的海水曬鹽場。目前,全國幾乎沒有取海水曬制食用鹽的地區。  泰安井礦鹽:可供一個大鹽廠生產數千年  18日,記者來到位於泰安的山東最大製鹽廠———山東岱嶽製鹽有限公司。該公司食鹽庫存量2000多噸,日均產小包裝食鹽500多噸,來自地下700米-1100米的井礦鹽,通過完全密封式的工序生產出來。
  • 西藏千年懸崖曬鹽場至今仍在使用,是全國唯一產「桃花鹽」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用鹽來炒菜,是很少有人用來炒的食材。自然界中只有3種鹽我們通常所吃,即海鹽、湖鹽和鹽礦。其產地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沿海,而青海、四川則以湖鹽、鹽礦為主。無論是從礦井水還是從海鹽中提煉出的鹽,這些主要的製鹽地區都相對平坦。
  • 各省原鹽產量排行,山東第一,江蘇第二
    2018年中國原鹽產量5836萬噸,其中山東省產量1119萬噸,佔比19.2%,排行第一;江蘇省產量939萬噸,佔比16.1%,排第二,兩省合計產量佔全國比重為35.3%,三成半多;四川省產量494萬噸,佔比8.5%,排第三;湖北省產量417萬噸,佔比7.1%,排第四;河南省產量374萬噸,佔比6.4%,排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