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個製鹽主題文化園,來這兒聽鹽工講過去的故事

2020-12-22 看莆田

今年是莆田鹽場成立60周年,它位於秀嶼區東嶠鎮,是福建省最大的鹽場。(圖:木痴)

莆田鹽場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石頭厝舊倉庫打造成莆鹽文化園。

文化園主要以製鹽為主題,回顧莆田千年的製鹽歷史以及展示莆田鹽工們的艱難創業歷程。

莆鹽文化園內的展品是向所有員工徵集老物件,件件代表著鹽場文化特色。

五六十年代,什麼重要的通知都是從這喇叭裡出來。

文化園內還有民兵訓練器具、早期印章等紅色藏品。

60年代的救火車你見過嗎?得靠人工推著跑。

一把手風琴、一部露天的電影給當年鹽場的青年們帶來了無限歡娛。

從前鹽十分寶貴,需要民兵武裝護運,文化園內的槍櫃內沒了槍,但那個年代對鹽的重視可見一斑。

木質的門還保留著莆田特色,上面的標語還清楚可見。

文化園內展示了鹽晶體到成品鹽的不同狀態,遊客可以了解莆田鹽場文化,一步一步見證鹽場恢弘的製鹽史。

你想見證滷水如何變成白花花的鹽嗎?你想聽聽鹽工們講講過去那回憶滿滿的故事嗎?

來莆鹽文化園!想去參觀的遊客,可開車導航到東嶠鹽場,或者乘坐351路、352路、20路公交車到東嶠站下車。(圖:木痴)

相關焦點

  • 傳承了740多年的古老製鹽法,帶你了解福建非遺技藝「莆鹽文化」
    鹽作為食物的一種調味劑,最早起源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尚書·說命下》中曾有記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單從字面上理解,我們就能知道古人很早就懂得用鹽來調味。鹽的歷史源頭:「鹽宗」夙沙氏中國鹽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 淺談洋浦鹽田村的製鹽工藝
    圖1 洋浦鹽田二、古法製鹽工序關于洋浦鹽田的製鹽歷史,在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1200多年前的唐天寶年間(742—756年),一群來自福建莆田的鹽工們為了躲避戰亂,隨南遷大隊從福建渡過瓊州海峽,來到了海南島西北的洋浦半島。
  • 北方最大鹽場製鹽工 孤獨中堅守27年
    46歲的李偉是漢沽鹽場製鹽三工區的一名製鹽工,自初中畢業後就來到了鹽場工作,至今已有27年的工作經驗。李偉是傳統製鹽工藝的傳承人,從制滷、塑苫到扒鹽,樣樣精通。那天他一個人在現場值夜班,聽說即將有大雨到來,他馬上聯繫工人返崗組織保滷,並拿起波美度表,抓上手電筒,衝向灘田。經過6個多小時的忙碌,李偉他們順利完成了保滷任務。中午的時候,李偉就在蒸發池旁的揚水泵房裡休息一段時間。
  • 山海之間 尋美莆田 今夏不少家長自發組團陪孩子開啟研學遊
    近日,位於秀嶼區東嶠鎮的莆鹽文化園迎來一批特殊的訪客。市區部分學校的學生,在熱心家長的組織下,自發參加暑期研學遊。記者走訪發現,隨著旅遊市場的復甦,暑期市內研學遊受到不少家長和學生的歡迎。上周末,天氣晴朗,正是曬鹽的好時節。東嶠鎮一片片長方形的鹽田,縱橫交錯,星羅棋布。陽光下的鹽灘像一塊塊明亮的鏡子,變幻多彩。「真神奇!
  • 《國家寶藏》第二季:東漢製鹽畫像磚,真實的歷史比故事更精彩
    《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四川博物館推出的《東漢製鹽畫像磚》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王洛勇化身諸葛亮與當地鹽商鬥智鬥勇,最終造福於民的精彩演繹,更加深了我們對一代賢相的仰慕之情。不過,對於畫像磚到底為何物,古人又是如何製鹽的,想必大多數人都不太熟悉了,下面我們就講一講《製鹽畫像磚》背後的故事。
  • 《唐磚》中「細鹽」為何貴如黃金?我們來看看「鹽」的歷史
    因為覺得當時的食鹽又苦又澀,進而又能現代的蒸餾過濾技術提純食鹽的故事。於是就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問題,唐朝的鹽為什麼又苦又澀,那麼唐朝以前呢?於是小編開始查閱資料,開始寫今天這篇關於鹽的歷史。「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 百裡鹽區「黨旗紅」 山東海化羊口鹽場製鹽六場創建「標杆黨支部...
    60年來,山東羊口鹽場鑄就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建成了我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錘鍊成了像「大慶精神」一樣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山東海化羊口鹽場黨委下設10個黨支部,製鹽六場黨支部是其中的一個。該支部已連續兩年被中國海油黨組授予「標杆黨支部」稱號,今年8月又被評為「標杆黨支部」。
  • 快來華僑城天津西青美亞創意文化園 講個故事給您聽!
    本次展覽由藝術學者盛蔵學術主持,著名策展人宋振熙、張予津聯合策劃,十位藝術家聯合展覽,以14世紀義大利薄伽丘小說集《十日談》為框架,借其「故事」和「交流」的概念與當下語境並置,進而成為展覽的實踐規則,通過十個空間、十個故事、十個對話的主線,以多元形態呈現不同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背後故事性的思考。
  • 實拍廣東陽江鹽場曬鹽工,凌晨3點摸黑工作,有人堅持了49年
    我們小心翼翼地與它接近,觸摸這片海岸古老曬鹽技藝的溫潤與傳奇。工人們的任務,是用鹽耙把鹽田裡的鹽顆粒像推稻穀般堆攏,再拿鹽撬鏟裝上車,收進倉庫。剩餘的鹽顆粒要「躲」在海水下面,繼續均勻受熱,不能「露頭」,這時候,整灘就尤為重要。「乾旱天,曬鹽天。」「天熱朝外跑,雨天往外衝」是千百年來近海鹽民的寫照。鹽工在烈日下翻曬鹽田,陽光越猛,越是忙碌。
  • 鞋子裡的鹽:麥可·喬丹的幽默成長故事
    鞋子裡的鹽:麥可·喬丹的成長故事「鞋子裡的鹽」是麥可·喬丹的媽媽極富想像力的謊言——往鞋子裡撒一點鹽,耐心等待,你就可以長高。但這個謊言給了小喬丹無限希望,他開始努力地練球……這是喬丹的母親和妹妹共同創作的麥可·喬丹的成長故事繪本。喬丹的媽媽將這本書獻給那些常常說「我辦不到」、「如果我有天分就好了」這類話的孩子。她希望這本書能激勵年輕讀者追求自己的夢想,像麥可·喬丹一樣:立定目標、努力工作、全心投入。
  • 鹽在古代究竟有多重要?看完這幾點,就知道古代官府為何要控制鹽
    如此看來,那些個連續4周不吃鹽「求生」的死刑犯,最後可能真的會生不如死。鹽的重要性,遠不止免除死囚的刑罰,它很多更重要的因素。官山海的意思,就是礦產和鹽歸國家所有,禁止民間買賣鹽鐵。齊國以西許多不產鹽的國家,為了獲得鹽,就不得不和齊國進行交易。送上門來的買賣,那還不是漫天要價?齊國也因此獲得了巨額利潤,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與齊國毗鄰的鄣國、宿國,就是不產鹽的國家,因此,這些國家也被稱作無鹽(鍾無豔的出生地即在此)。
  • 古代的鹽原來是這樣「曬」成的,海鹽曬制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時的鹽民都不穿什麼衣服,大多只穿個褲權,整個人被哂的油黑髮亮。土拖松後,經過一天的暴曬,鹽民就用板耙將這些土收集成壠,攏成一條條土丘,每條土丘間隔2米左右。曬鹽全靠天吃飯,在收土的時候要是來一場雷雨,所有的汗水就白流了,所以土丘就要趕緊挑成土堆。
  • 食用鹽和工業鹽及粗鹽的區別
    食用鹽食用鹽(NaCl氯化鈉)1.食用鹽不光含碘,出廠前都經過嚴格檢驗,各項指標都符合國家規定食用鹽標準.2.從外觀上看,質白,呈細沙狀,水分極少,用手揉捏時不會有凝結感。2.工業鹽主要成分是NaNo2(亞硝酸鈉),是一種強氧化劑,使用了之後能夠還原血紅蛋白,使其失去攜帶氧分子的作用。3.工業鹽的主要成分雖然也含鈉,但與食鹽相比,含有比較多的雜質和重金屬,長期食用對人體危害很大。」4.嚴格講:工業鹽並不是「鹽」,可在有些平民百姓的眼裡認為工為用鹽也是鹽,只不過比食用鹽粗糙一些,有時誤將其放入炒菜、醃菜中,食入後發生中毒。
  • 海南奇特的古鹽田,海水曬鹽傳承千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在這個熱情的海島上,蘊藏著神秘的傳奇故事。在6000多年前的一次地殼運動中,海南島北部火山爆發,引起地表塌陷,形成了瓊州海峽,從此將海南島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分離出來,至今島上仍有40多座火山,因此也有著火山運動的痕跡。
  • 古代窮人吃鹽有多難?他們買不起鹽又該吃什麼?
    雲燁為了拿回雲簪冥思苦想,他用學過的化學知識來製鹽,先是粗鹽塊溶解、沉澱、蒸發之後再提純,最後成功提煉出細鹽,撒在烤好的羊肉串上,成功換回了自己的玉簪。然而,私制細鹽的事情突然傳了出去,掀起了唐朝與外敵的一場血戰,雙方將領都在搶奪製作細鹽的秘方。
  • 古人怎麼製鹽-南通地區及其他地區古人的的智慧
    中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巖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海鹽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
  • 唐宋時期,為何淮南地區的製鹽技術又好,產量又高?
    但是,這反倒促進了鹽業的發展,無論是鹽的質量、價格還是製作、銷售等都開始有了嚴格的規定,將這個行業都變得正規了很多,只要正經操作,政府、商人、平民都可以從中獲利。 劉晏擔任鹽鐵使後,更是設立了十三個巡院來檢查禁止全國的私鹽販賣行為,其監管之嚴可見一斑。
  • 福建莆田東皋媽祖文化園:補齊文旅短板 拓展研學空間
    每當夜幕降臨,福建最大海灣興化灣畔寨頂山上的東皋媽祖文化園,吸引了遠近眾多市民帶著孩子前來休閒玩耍。正在領著大人們跳廣場舞的市民翁送英高興地說:「大家都說這裡的媽祖像很壯觀。信仰媽祖,愛媽祖,來到這個地方跳廣場舞,也是向媽祖獻禮」。
  • 臺南市鹽博物館 體驗白鹽打造的日常生活空間
    記者邱淑玲/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臺灣製鹽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的陳永華引進淋滷曬鹽法,直到2002年因人工製鹽成本高而結束曬鹽,臺灣製鹽史前後長達338年。想了解臺灣鹽史,可走訪臺南七股的臺灣製鹽博物館。    臺灣四面環海,早年原住民便懂得取海水煮鹽。
  • 1938年,中國最大的鹽場製鹽過程探究
    長蘆鹽區,為我國最大、鹽質最好的海鹽產區。長蘆的鹽商各地的都有,天津為長蘆鹽產、運、銷的一個中心,也成為鹽商聚集的中心。長蘆鹽區在元代設鹽場22個,清代以後逐步裁廢僅留有8個,民國以後繼續裁併,到了1914年,只剩下豐蘆臺兩場,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塘沽鹽場和漢沽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