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時節,萊州灣畔,百裡鹽區,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一座座潔白晶瑩的銀山,向人們深情講述海化「煮海人」的精彩故事。
那是1958年6月23日,山東羊口鹽場成立籌建處委員會,成為第一個建在窩棚裡的黨支部。從此,鮮紅的黨旗始終飄揚在鹽鹼灘上。60年來,山東羊口鹽場鑄就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建成了我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錘鍊成了像「大慶精神」一樣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山東海化羊口鹽場黨委下設10個黨支部,製鹽六場黨支部是其中的一個。該支部已連續兩年被中國海油黨組授予「標杆黨支部」稱號,今年8月又被評為「標杆黨支部」。
近年來,製鹽六場黨支部始終遵循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互動雙贏、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在抓好支部達標基礎指標的同時,重點圍繞關鍵指標中的「政治作用、攻堅作用、創新作用、和諧作用」四個作用,全力打造「四面旗幟」,推動各項工作齊頭並進、持續向好、持續向優,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煉海之歌」。
「製鹽六場黨支部現有黨員30人,設有3個黨小組。」8月7日,支部宣傳委員、副場長胡金學在黨員活動室手指宣傳欄說,「我們始終把黨建引領放在首位,推進『識、學、規、合』黨建工作新舉措」。
「識」,就是提高全體黨員的思想認識,增強黨性意識,強化黨性觀念,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清醒頭腦,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學」,就是自覺學、主動學,用政治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從根本上解決黨員的思想認識問題,提升黨員隊伍素質。
「規」,就是嚴格政治站位,明確規定動作,每一步都要按程序完成,確保思想不出現偏差,促進黨建工作標準化、程序化、規範化。
「合」,就是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有機融合,找到相互推動、相互潤滑的結合點,找準切入點,抓好突破點,把兩項工作「揉」在一起,做深做細,避免形成「兩張皮」。
黨支部教育引導幹部員工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羊鹽精神,紮實開展「海化黨旗紅」主題實踐活動。2018年8月12日,遭遇近60年來最大降雨,洪水漫灘。製鹽六場黨支部站在抗洪搶險最前沿,從支部委員到全體黨員衝鋒在前,哪裡有險情就衝到哪裡,跳進齊腰深的水中封堵決口,全力搶險救災,直到10多天後洪水退去,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為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深挖內潛,打破『大鍋飯』,2017年羊口鹽場在製鹽六場進行承包改革試點。」支部書記張建剛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製鹽六場黨支部勇挑重擔,堅決打贏承包改革試點的攻堅戰」。
建立包靠聯繫點制度。班子成員、工區主任包靠班組,任務完成情況與績效考核掛鈎,年底考核獎懲兌現。包靠責任人每周至少到聯繫點開展1次工作,每月參加1次黨小組組織的學習活動,對聯繫點的黨建思政工作、生產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重點解決員工對承包改革的思想認識問題,黨建工作在班組的落地問題,並對班組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整改措施。
實施崗位優化。生產工區由原來的6個合併為3個;員工食堂由6個優化成3個;後勤人員減少14人;將6個機械班優化為5個,減少鹽機工24人;生產班優化崗位結構,全場共減少定員84人。改革後的鹽機班全年撈鹽77000餘噸,人均撈鹽超11000噸,創出歷史最高記錄。
每名黨員至少落實一項降本增效新舉措。鈣液製鹽工藝研究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實驗班班長、共產黨員「鹽二代」王志新主動請纓,勇挑重擔。實驗班結晶池、調節池、蒸發池有60個,王志新每天逐個滷池進行度數測量,每天微信計步32000多步,行程達20公裡。王志新針對每個池子、每個度數進行分析、比對,探索鈣液製鹽的科學數據,掌握鈣液製鹽的規律,現已記錄數據5000多個。「今年鈣液製鹽的『頭耙鹽』氯化鈉含量高於去年,達95%以上,完全符合純鹼生產用鹽標準。」在製鹽六場二工區鹽池旁,王志新小心翼翼地從鹽池裡撈出一捧晶瑩剔透的原鹽,心裡樂開了花。目前,正在進一步優化工藝流程,制定「鈣液鹽生產操作規程」和「鈣液鹽生產工藝標準」,助推鈣液製鹽產量和質量雙提升。
著力打造關鍵指標新亮點,促進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在對工區、班組實行承包改革的過程中,狠抓「一個重點」,實現「兩項突破」,促進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圍繞原鹽生產,以產量、成本、質量、節能降耗考核為重點。將產量、成本層層分解落實到承包班組,並與各班組籤訂承包合同,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原鹽生產都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落後班組實現新突破。班子成員對後3名班組實行包保責任制,確定每人的聯繫工區、班組,對落後班組實行「一對一」幫扶。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班組在生產、質量等工作上得到了均衡發展,消滅了「贅腳」班組。
質量提升實現新突破。黨支部根據實際在每個班組確定一根鹽道作為「質量提升試驗田」,以「試驗田」為樣板,探索「新、深、長」工藝,控制滷水飽和過度,穩定結晶環境,延長撈鹽周期,促進原鹽生產全面提質增產。「試驗田」所產原鹽顆粒方正均勻、晶瑩透亮,氯化鈉含純達到98.14%,高於國家優質鹽標準,在滷水池裡種出「金水晶」。
把「黨員示範崗」建在原鹽生產班組上。胡金學說,黨支部與每名黨員籤訂關鍵指標責任書,年底納入考核,使黨員學有榜樣、趕有方向。黨員班長、「鹽二代」葉增國,三十年如一日紮根鹽灘,2017以來年連續三年被授予「製鹽專家」稱號,所在的班組連續兩年榮獲「優秀黨員示範崗」。每次冒雨收拉塑苫葉增國總是衝在最前面,最後一個離開工作現場。葉增國每天穿梭於閘門灘田間,量滷度、開閘門、調度滷水,補塑料、修池堰、結晶活碴……,他所在的班組產量連續三年高居全場前列。
鹽場為露天作業,條件艱苦,風裡來雨裡去,頂烈日冒酷暑是家常便飯。胡金學說,黨支部堅持以人為本抓管理,倡導「關心=管理」理念,關愛員工,凝聚力量,傾情做好民生工作。
紮實開展「冬送溫暖」,「夏送清涼」活動。先後為員工宿舍安裝了取暖用的碳晶板和地源熱泵,為鹽工創造了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每逢高溫天氣,黨支部組織食堂每天製作綠豆水供應員工,撈鹽期間送綠豆水到現場。
關心關注勞務用工的冷暖一直是黨支部的重點工作。黨支部從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做起,與正式工一樣享受生活補助,做到飯菜多樣化、就餐集中化,為不同地區的勞務用工做米飯、下麵條,從點滴做起關愛員工
。
幫扶弱勢群體,紮實開展大病救助、「金秋助學」活動。近兩年來,有2名患重病員工得到煉化公司每人10000元的救助,一名困難家庭大學生得到8000元的救助;為7名員工辦理互助互濟申請救助,救助金額6000餘元。2018年壽光遭遇特大暴雨彌河決堤洪水泛濫,為家住災區的一名員工申請救助10000元,全體黨員、職工為壽光災區自願捐款13000元,在關愛中把溫暖送到員工的心坎上,在奉獻中踐行了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