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東漢製鹽畫像磚,真實的歷史比故事更精彩

2020-12-22 浩然文史

《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四川博物館推出的《東漢製鹽畫像磚》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王洛勇化身諸葛亮與當地鹽商鬥智鬥勇,最終造福於民的精彩演繹,更加深了我們對一代賢相的仰慕之情。

不過,對於畫像磚到底為何物,古人又是如何製鹽的,想必大多數人都不太熟悉了,下面我們就講一講《製鹽畫像磚》背後的故事。

一、何為畫像磚?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印有各種畫像、花紋的建築構件,主要用於墓葬中,或是為了裝飾墓室,不讓其顯得單調,或是為了在畫像磚上刻畫一些祥瑞圖案,保佑墓主人順利飛升上仙,然後造福子孫萬代。所以說,畫像磚和唐三彩有相似之處,兩者都不是「畫」,還是別把它擺在家中當裝飾品。

畫像磚裡的西王母

作為一種實物,畫像磚的歷史較早,並非在漢代才出現,至晚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西漢中後期到東漢晚期是畫像磚的繁榮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逐步拋棄了原來製作工藝複雜、圖案程式化的大型空心磚,而是轉向了製作工藝較為簡單的實心磚。磚的形式更加多樣,並且圖案也變得更加豐富。

作為一種學術上的專用名詞,畫像磚到清代中期才出現,由書畫家、金石家張芑堂在其著作《金石契》中首次提出。直到清代末年,出土的畫像磚才初步引起世人的關注,個別帶字的畫像磚被金石學家收藏,其他的要麼被在田野裡曬曬太陽和月亮,要麼就是再被重新利用於建造房屋,反正都是磚。

漢代雜技畫像磚

光緒三年(1877年),四川新繁地區出土了一批畫像磚,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發現的漢代畫像磚,其中一塊磚文是:「富貴昌,宜宮堂,意氣陽,宜弟兄,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看來,追求富貴、家庭和睦、愛情美滿、健康長壽真是人類千百年來不變的心願嘛。

二十四磚文

畫像磚在全國各地多有發現,比如山東、江蘇、陝西、山西、甘肅等地,但最為集中的地方當屬河南與四川,而且多是出土於東漢晚期的墓內。尤其是四川地區的畫像磚還一直延續到了蜀漢時期,涉及的地區有成都、新繁、廣漢、德陽、新都、宜賓、綿陽等地。

畫像磚涵蓋的題材非常廣泛,具有非常明顯的現實主義寫實作風,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我們了解當時社會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比如四川博物館所藏的《製鹽畫像磚》就是典型代表。

二、製鹽的故事

中國古代社會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儘管如此,鹽與鐵卻不能普通農民能夠自製的,必需到市場上購買。因此,有不少私營工商業者就是依靠煮鹽發家致富的,齊國的刁間便是如此。他利用大批奴僕,靠他們追逐漁鹽之利,最終成為擁有資產數千萬的大富翁。

有的諸侯王也是利用靠近海域的優勢,「煮海水為鹽」,減免王國內的賦稅,收買民心,從而積累了與中央王國對抗所需的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景帝時期,引發「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走的便是這樣一條路。

紀錄片《帝國的興衰》中的吳王劉濞

在漢代,鹽的種類有海鹽、池鹽、井鹽、巖鹽等。海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地則是食用池鹽。在巴蜀地區則是盛行井鹽。

食鹽的生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煮,二是曬。前者是把海水或者是鹽池、鹽井中的鹹水,經過高溫煎煮而成鹽,這是最普遍的一種生產方法。後者是依靠日光將鹹水蒸曬成鹽,並且這種曬制的鹽不需要再經過煎煮了。

古代曬鹽場景

巴蜀地區的井鹽生產則不同,先要鑿井取滷,再設灶煎制。因為這種鹽井很深,所以為了提高取滷的效率,必須使用機械提滷的方法。這種方式在四川境內非常流行,其過程就如《製鹽畫像磚》所展示的那樣:

在鹽井上樹立高架,架上安置滑輪,用以轉動系在繩上的吊桶。架分兩層,每層分立兩人,用軲轆提取滷水,再將井內提出的鹽滷引到煮鹽的灶上,先注入長方形的鹽缸內,再注入鹽鍋。所用的煮鹽灶上鹽鍋五口,灶前還要有人搖扇以助火力。鹽熬煮加工完畢後,再由專門的人往外運輸。

四川製鹽畫像磚1

問題來了,四川地區的人用什麼燃料來煮鹽呢?一種是薪柴,上圖所用即是。另外一種則是天然氣。《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臨邛縣(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愛情故事發生的地方)有「火井」,也就是天然氣井。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曾前往此地,觀察「火井」,這時的「火井」是「深六十餘丈」,也就是130多米,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天然氣井成功挖掘後,如何採氣便是一個新問題。按照晉朝張華《博物志》記載,當時人們是「以竹木投以取火」,將火引上來之後則是「執盆蓋井上」,也就是把煮鹽的鐵盆反蓋在井上,使天然氣不致擴散和外洩。另外一種則就是像故事中所說的那樣,用竹筒採集儲存天然氣,引井火煮鹽,產量大增。

四川製鹽畫像磚2

也就是說,早在大約2000年前,我國巴蜀地區的勞動人民已經學會用天然氣煮鹽了,也雄辯地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和利用天然氣煮鹽的國家。

文史君說:

俗語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備品,所謂「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正因如此,鹽在漢代還被稱為「國之大寶」。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官營制度,由政府統一專賣並管理,以便解決財政危機。此後這種制度屢興屢廢,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劉志遠等:《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蔣英矩、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劉雯:《漢魏六朝畫像磚研究》,山東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第二季12月9日晚首播 四川博物院三件「國寶」齊亮相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劉浪濤):《國家寶藏》第二季啟動後,公眾對預測國寶的熱情持續高漲。12月3日,第二季9大博物館的27件國寶集體亮相。四川博物院的清代格薩爾唐卡(11幅);蜀石經6塊,包括五代周易蜀石經、五代蜀「禹貢」石經、五代後蜀石經、五代後蜀殘易經石經、五代後蜀殘石經、五代殘蜀石經;東漢製鹽畫像磚1塊,將齊亮相講述屬於它們的四川故事。  據悉,《國家寶藏》第二季將於12月9日起,每周日19: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
  • 國家寶藏第三季來了 沒有兩把刷子怎敢當守護人
    國家寶藏目前已經推出了兩季,每一季聯合九大博物館,每個博物館甄選三件國寶,每件國寶都有一位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通過情景劇表情為觀眾講述國寶前世的故事,除此之外,每位守護人會請出一位與國寶相關的專家或團隊講述國寶今生的故事。
  • 《國家寶藏》第二季 八大博物館全新接棒
    《國家寶藏》的有益探索,不僅展示了國家媒體的品位與格調,更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黨組書記慎海雄在「《國家寶藏》第二季啟動儀式」致辭中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一如既往持續打造精品力作,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魅力,展現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 川博3國寶亮相《國家寶藏》「最美唐卡」偶遇「最長史詩」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於12月30日(周日)晚播出了第四期節目,四川博物院三件國寶——後蜀殘石經、格薩爾唐卡、製鹽畫像磚,以獨具韻味的前世今生,為觀眾呈現了巴蜀大地綿延數千年的生活之美與精神之光。
  • 川博後蜀殘石經 入駐《國家寶藏》特展
    《國家寶藏》第二季收官,入選終極特展國寶揭曉 川博後蜀殘石經 入駐《國家寶藏》特展   早報訊(記者段禎)2月9日晚,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迎來收官盛典,九大博物館(院)長回味了27件國寶留下的精彩故事和難忘記憶,同時現場揭曉了由觀眾投票和特展評選委員會所共同選出的本季最終入駐特展的九件國寶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據介紹,東漢製鹽畫像磚、東漢搖錢樹等來自四川博物院、綿陽市博物館以及廣漢市文管所的18件文物也在此次展覽中驚豔亮相。群雄並起的三國文化,在日本影響深遠。2008年,日本曾舉辦過「大三國志」巡展,一共吸引了超過100萬人次的觀眾觀看。時隔11年之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再度引進了三國展。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這個周末,《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的消息令文博鐵粉十分期待,不少觀眾都搬好了小板凳,坐等節目開播。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
  • 第三季歸來的國家寶藏,依然是個寶藏節目
    影視綜藝一旦做了N季,觀眾就會又期待又忐忑,怕一直以來追求的質量不再。不過,第三季歸來的《國家寶藏》沒有讓人失望,依然是個寶藏節目,帶著老情懷和新驚喜而來。001號講解員國立老師的開場白一出來,再加上那一句經典的「我們依然是一個年輕的節目。
  • 《國家寶藏》來到四川博物院 王洛勇、鄭愷、蒲巴甲等化身國寶守護人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讓廣大四川文物迷翹首期盼的《國家寶藏》30日晚就將迎來四川博物院專場,三組文物的國寶守護人也在29日提前公布,他們分別是王洛勇、鄭愷和多布傑、蒲巴甲、索朗卓嘎。節目中,他們將通過精彩的演繹帶來後蜀殘石經、格薩爾唐卡、製鹽畫像磚三件國寶的前世傳奇,為我們展現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獨特光芒。
  • 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的七盤舞,曾登上漢武帝接待外賓的「春晚」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上,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攜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首批48家文博機構的負責人,再一次從5464公裡的黃河各段取水,回顧黃河文化的璀璨篇章。
  •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國家寶藏3嘉賓文物簡介
    《國家寶藏》第三季定檔播出了,該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受到觀眾們的喜歡,第三季將視野延伸到中華大地上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那麼,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九大博物館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20:30檔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節目共10集,每集100分鐘。
  • 鑑賞|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據學者考證復原,其原屬東漢晚期四座小祠堂。其中1號小祠堂寬約190釐米,高約170釐米,內部畫像非常豐富。正壁刻樓閣拜謁圖,兩側壁上部分別刻東王公、西王母仙庭,中部刻歷史故事,三壁下部刻車馬出行圖。另外三座小祠堂的規模與圖像配置與1號小祠堂大同小異。
  • 《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二期前瞻——影帝齊到場,還有穿越的兵馬俑
    12月13日《國家寶藏第三季》就要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了,這期國家寶藏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博物院院長李崗這次帶來了哪些國寶到節目中來,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國寶守護人,帶來什麼樣的國寶前世今生故事呢?礦工本工帶您來看一下這期節目的精彩看點。
  • 《國家寶藏》第三季歸來 靳東張子楓精彩演繹國寶前世傳奇
    「真·寶藏節目」果然沒讓我們失望!12月6日,《國家寶藏》——這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優秀大型原創IP,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現象級節目,歷時兩年醞釀與沉澱,在央視綜藝頻道翻開了第三季的風華開篇。以史為鏡,可鑑今朝。
  • 《國家寶藏》第三季歸來 靳東、張子楓精彩演繹國寶前世傳奇
    「真·寶藏節目」果然沒讓我們失望!12月6日,《國家寶藏》——這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優秀大型原創IP,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現象級節目,歷時兩年醞釀與沉澱,在央視綜藝頻道翻開了第三季的風華開篇。以史為鏡,可鑑今朝。
  • 600年·年輕的寶藏致敬國家寶藏,共同講好中國的歷史故事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事業,在此背景下,大批以樹立文化自信為內核的新節目紛紛登上熒幕,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作為優秀的原創文化類節目代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通過展示著名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蹤跡,讓博物館中沉睡千百年的國寶「活」起來。
  • 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音頻版上線喜馬拉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回望祖先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今天的我們究竟該為後世子孫留下些什麼?本季『國家寶藏』將與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作出回答。」《國家寶藏(第三季)》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說。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焦翊丹報導「從清朝乾隆年間用於觀測天體運行的國寶金嵌珍珠天球儀,到如今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面,從古至今,中國人從未停止對這片廣袤星空的仰望和探索。」12月6日晚20:30,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與觀眾如約相見。
  • 被贊「神仙樂曲」《國家寶藏》第三季原創音樂插曲《懷歸》上線
    「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感悟,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12月6日,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滿懷深情的「告白」,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
  • 亮相《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正式播出,當第一期播出後,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分別由靳東、張子楓、馮小剛三人為觀眾們呈現出來後,觀眾再次被豐厚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