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四川博物館推出的《東漢製鹽畫像磚》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王洛勇化身諸葛亮與當地鹽商鬥智鬥勇,最終造福於民的精彩演繹,更加深了我們對一代賢相的仰慕之情。
不過,對於畫像磚到底為何物,古人又是如何製鹽的,想必大多數人都不太熟悉了,下面我們就講一講《製鹽畫像磚》背後的故事。
一、何為畫像磚?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印有各種畫像、花紋的建築構件,主要用於墓葬中,或是為了裝飾墓室,不讓其顯得單調,或是為了在畫像磚上刻畫一些祥瑞圖案,保佑墓主人順利飛升上仙,然後造福子孫萬代。所以說,畫像磚和唐三彩有相似之處,兩者都不是「畫」,還是別把它擺在家中當裝飾品。
作為一種實物,畫像磚的歷史較早,並非在漢代才出現,至晚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西漢中後期到東漢晚期是畫像磚的繁榮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逐步拋棄了原來製作工藝複雜、圖案程式化的大型空心磚,而是轉向了製作工藝較為簡單的實心磚。磚的形式更加多樣,並且圖案也變得更加豐富。
作為一種學術上的專用名詞,畫像磚到清代中期才出現,由書畫家、金石家張芑堂在其著作《金石契》中首次提出。直到清代末年,出土的畫像磚才初步引起世人的關注,個別帶字的畫像磚被金石學家收藏,其他的要麼被在田野裡曬曬太陽和月亮,要麼就是再被重新利用於建造房屋,反正都是磚。
光緒三年(1877年),四川新繁地區出土了一批畫像磚,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發現的漢代畫像磚,其中一塊磚文是:「富貴昌,宜宮堂,意氣陽,宜弟兄,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看來,追求富貴、家庭和睦、愛情美滿、健康長壽真是人類千百年來不變的心願嘛。
畫像磚在全國各地多有發現,比如山東、江蘇、陝西、山西、甘肅等地,但最為集中的地方當屬河南與四川,而且多是出土於東漢晚期的墓內。尤其是四川地區的畫像磚還一直延續到了蜀漢時期,涉及的地區有成都、新繁、廣漢、德陽、新都、宜賓、綿陽等地。
畫像磚涵蓋的題材非常廣泛,具有非常明顯的現實主義寫實作風,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我們了解當時社會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比如四川博物館所藏的《製鹽畫像磚》就是典型代表。
二、製鹽的故事
中國古代社會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儘管如此,鹽與鐵卻不能普通農民能夠自製的,必需到市場上購買。因此,有不少私營工商業者就是依靠煮鹽發家致富的,齊國的刁間便是如此。他利用大批奴僕,靠他們追逐漁鹽之利,最終成為擁有資產數千萬的大富翁。
有的諸侯王也是利用靠近海域的優勢,「煮海水為鹽」,減免王國內的賦稅,收買民心,從而積累了與中央王國對抗所需的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景帝時期,引發「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走的便是這樣一條路。
在漢代,鹽的種類有海鹽、池鹽、井鹽、巖鹽等。海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地則是食用池鹽。在巴蜀地區則是盛行井鹽。
食鹽的生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煮,二是曬。前者是把海水或者是鹽池、鹽井中的鹹水,經過高溫煎煮而成鹽,這是最普遍的一種生產方法。後者是依靠日光將鹹水蒸曬成鹽,並且這種曬制的鹽不需要再經過煎煮了。
巴蜀地區的井鹽生產則不同,先要鑿井取滷,再設灶煎制。因為這種鹽井很深,所以為了提高取滷的效率,必須使用機械提滷的方法。這種方式在四川境內非常流行,其過程就如《製鹽畫像磚》所展示的那樣:
在鹽井上樹立高架,架上安置滑輪,用以轉動系在繩上的吊桶。架分兩層,每層分立兩人,用軲轆提取滷水,再將井內提出的鹽滷引到煮鹽的灶上,先注入長方形的鹽缸內,再注入鹽鍋。所用的煮鹽灶上鹽鍋五口,灶前還要有人搖扇以助火力。鹽熬煮加工完畢後,再由專門的人往外運輸。
問題來了,四川地區的人用什麼燃料來煮鹽呢?一種是薪柴,上圖所用即是。另外一種則是天然氣。《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臨邛縣(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愛情故事發生的地方)有「火井」,也就是天然氣井。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曾前往此地,觀察「火井」,這時的「火井」是「深六十餘丈」,也就是130多米,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天然氣井成功挖掘後,如何採氣便是一個新問題。按照晉朝張華《博物志》記載,當時人們是「以竹木投以取火」,將火引上來之後則是「執盆蓋井上」,也就是把煮鹽的鐵盆反蓋在井上,使天然氣不致擴散和外洩。另外一種則就是像故事中所說的那樣,用竹筒採集儲存天然氣,引井火煮鹽,產量大增。
也就是說,早在大約2000年前,我國巴蜀地區的勞動人民已經學會用天然氣煮鹽了,也雄辯地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和利用天然氣煮鹽的國家。
文史君說:
俗語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備品,所謂「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正因如此,鹽在漢代還被稱為「國之大寶」。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官營制度,由政府統一專賣並管理,以便解決財政危機。此後這種制度屢興屢廢,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劉志遠等:《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蔣英矩、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劉雯:《漢魏六朝畫像磚研究》,山東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