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22:48 |麗水自然資源和規劃
龍泉市努力踐行「兩山」理念,在集體林區創建國家公園中,勇於創新,大膽實踐,探索實施國家公園範圍內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走出了一條自然保護、資源管理、促農增收的新路子。
改革動因
為生態建設,深居山林、依山靠山的原地居民,在一定的政策補償下自願退出森林經營,讓出集體林地,並進行生態搬遷。
如何更好的引導長期以來以經營採伐森林和利用野生資源為主要生計的原地居民,有能力、有資金、發展生態產業或進行自主創業,從而逐步擺脫對大山的依賴,成為當地政府割捨不斷的牽掛。
2020 年 4 月麗水市開展了百山祖國家公園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4 月 10 日,百山祖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被授予全省首本集體林地地役權登記證明。
8 月 14 日,龍泉市在蘭巨鄉官埔垟村舉行了首批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發放儀式,為綠水青山不斷注入金融「活水」,著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最後一公裡」。
主要做法
一是設立林地地役權。百山祖國家公園對規劃區範圍內的集體林地實行了地役權改革,包括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在內的 58.2 萬畝集體林地實現了國家公園統一規範管理。
百山祖國家公園龍泉片區29.7萬畝,佔比50.88%,共涉及3個鄉鎮14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169個村民小組,3580戶 16510人口,人均面積22.6畝。通過權籍調查、籤訂地役權合同、依法辦理登記等程序,共確權登記集體林地29.7萬237 宗地,村民小組決議169份,村民代表會議決議14份,農戶、村民小組、村集體經濟組織委託書3763份,發放不動產權證書 242本,地役權登記證明237本,公園範圍內集體林地全部設立了地役權。
二是出臺管理辦法。為最大限度的釋放國家公園範圍內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紅利,龍泉市林業局會同人行、農商銀行出臺了《龍泉市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供役地權利人以依法設立、未來可持續的集體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作為質押擔保,由農商銀行發放的具備林權抵押貸款同等功用的一種創新型貸款。
包括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反擔保質押貸款等方式。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年度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的20倍,每畝可質押貸款964元。由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辦理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登記。
三是制訂實施細則。根據管理辦法農商銀行制訂了《龍泉市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實施細則(試行)》,進一步明確了貸款對象、條件、用途、期限和利率,貸款期限最長可達5年。
實行利率優惠,一年期 (含一年)貸款利率為4.35%,一年至三年(含三年)的按貸款利率4.75%執行。貸款流程簡便:農戶申請→向所在村委會開具《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權證明》→農商銀行調查審批→籤訂合同→辦理質押登記→貸款發放。
四是以點擴面增量。8月14日,在蘭巨鄉官埔垟村首批符合條件的10名村民代表分別獲得了20-30萬元不等的貸款授信金額,授信金額共計250萬元。以官埔垟村貸款試點為基礎,在國家公園範圍內地役權改革涉及的3個鄉鎮14個行政村逐步推進,國家公園範圍內29.7萬畝集體林地可實現貸2.8 億元,讓1.65萬村民共享改革紅利,充分發揮地役權補償收益的倍數效益。
五是建立協作機制。建立政府牽頭、部門協作機制,林業局、金融辦、人民銀行、銀保監組、農商銀行、鄉鎮等部門形成合力。在市政府的組織下,各部門定期商討和解決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健康良性運行提供保障。
取得成效
一是盤活森林資源資產。國家公園設立後,自然資源實現國家統一管理,龍泉片區地役權補償收益達到1424.31萬元/年,農戶人均863元、戶均3979元,開展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融資,戶均可貸8萬元,可以「砍樹」變「看樹」,「葉子」變「票子」,「資源」變「資金」,在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前提下,提高林農財產性收入。
二是降低銀行信貸風險。以集體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作為質押擔保,解決了發生不良貸款不能通過採伐林木來處置變現的難題。金融機構避免了處置林木資產的困擾,如果貸款到期無法償還,銀行以林地地役權補償款還貸,處置安全方便,降低了金融機構信貸風險,激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信貸融資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是拓寬林農融資渠道。為讓1.65萬村民共享改革紅利,除了按地役權合同享受每畝48.2元/年的補償收益款,還可以通過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具有利率低、周期長、一次核定、隨用隨貸、餘額控制、周轉使用、不用提供其他擔保的特點,為林農搭建了新的融資平臺,提高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解決了林農生產生活和產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四是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成立村級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擔保金,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為村集體、新型經營主體和村民提供擔保,收取1.5%的擔保服務費,既優化貸款配置,信用增級,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投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不斷提高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1605451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