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前天和閨蜜聊了聊,她說她家孩子現在特別叛逆,剛上初一,本來成績能夠排在班級前五名,也就才過了兩個月,期中考試在班裡排到了二十多名,閨蜜一頓說教,沒想到孩子竟然頂嘴,並且和閨蜜大吵一架,最後想要離家出走,被閨蜜老公攔住,又是一頓亂打。
閨蜜心疼就攔著,「他都要離家出走了,你還慣著他,你看他那個樣子,整個一小混混兒,你給我撒開,看我不打死他」。閨蜜還是死死攔著,於是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孩子在一旁呆望著,閨蜜和她老公開始了激烈的爭吵……
孩子叛逆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一直以來是教育界的難題。有一段時間,「我應該打小孩還是不打小孩」也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許多人描述了他們年輕時被毆打的場景,一方說小時候常常遭到父母的毆打,雖然現在長大了,挨打的陰影一直留在內心深處,成為永遠不可觸摸的痛;另一方說隨著年齡增長,才知道父母的毆打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深切期盼,尤其是事業成功的網友更是感激父母的「棍棒教育」,正是父母的嚴厲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還有一部分網友說,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他們才發現有時候不打孩子真的是不可能的,孩子不聽話,怎麼言語相勸都沒有用,被逼無奈只能打才會把孩子拉回正道。
是否要打孩子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每個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打孩子不僅不能使他改掉過錯,還會使他更加叛逆。目前家庭教育矛盾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毆打孩子,另一種是保護孩子。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兩者必定有其中一者唱白臉,另一者唱黑臉,當孩子不僅不會意識到錯誤,而且在認為自己有人護著的情況放下,孩子只會覺得當我的父親/母親打我時,也就是父母之間唱黑臉的那一位,在孩子心目中就會變成「他一點也不愛我」的形象。
不僅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同時唱黑臉的那一位會產生嚴重的心理不平衡現象,父母之間勢必會發生爭吵。因此,這種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觀念,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家長一定要明確毆打孩子的目的絕不應該是父母發洩情緒,而是解決實際問題,陪伴著孩子成長。
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清晰孩子犯錯的原因,更高效地更具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棍棒教育在許多情況下,毆打孩子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談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也說了下面的兩種情況,最好別打孩子了。
一種是孩子年齡小。
不管毆打兒童的做法是否正確,其實質都是教育孩子糾正錯誤。那麼孩子是否能清楚她做錯了事是最重要的。
有些孩子還太小,今天一番棍棒教育,他明天可能就會忘記。當年齡太小時,父母無法控制正確的教育強度,這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
一種是在孩子的叛逆時期,性格問題本身非常嚴重。
基本在12歲左右時孩子具有叛逆傾向,毆打孩子時,一定不能過於粗暴的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強,父母的蠻橫粗暴式的教育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叛情緒,與父母對峙,甚至離家出走。
有的會埋下仇恨的種子慢慢發芽,並且影響孩子心理方面的均衡發展,偏激暴力,極度易怒,隨著時間推移根深蒂固,這是非常可怕的。
首先,雙方反思彼此的錯誤並給予同情。不僅孩子犯錯,父母也會犯錯。同理心對家庭非常重要,父母必須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再要求孩子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其次,制定規則。此規則不僅適用於兒童,還適用於整個家庭。從每個家庭的情況根本出發,目標是糾正彼此的過錯,雙方應該共同努力實現目標,並遵守家庭規則。
最後,獎勵和懲罰是明確的,不僅僅因為孩子年齡小。父母制定了規則,就必須以身作則去遵守,建立明確的兒童獎懲制度,不僅使他們學習規則,而且使他們感到尊重和重視。
奶爸有話說: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國許多父母有些「自以為是」,總是喜歡把自己置於比子女更高的位置,以高高在上的長輩式態度教育子女。這種教育方法不僅不能使孩子成功地接受父母想要傳達的信息,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滿,並在父母與孩子之間造成更大的矛盾。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