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等挨打,父母差點打起來,李玫瑾教授:打不打要看這兩點

2020-09-16 有為奶爸

導語:前天和閨蜜聊了聊,她說她家孩子現在特別叛逆,剛上初一,本來成績能夠排在班級前五名,也就才過了兩個月,期中考試在班裡排到了二十多名,閨蜜一頓說教,沒想到孩子竟然頂嘴,並且和閨蜜大吵一架,最後想要離家出走,被閨蜜老公攔住,又是一頓亂打。

閨蜜心疼就攔著,「他都要離家出走了,你還慣著他,你看他那個樣子,整個一小混混兒,你給我撒開,看我不打死他」。閨蜜還是死死攔著,於是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孩子在一旁呆望著,閨蜜和她老公開始了激烈的爭吵……

孩子叛逆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一直以來是教育界的難題。有一段時間,「我應該打小孩還是不打小孩」也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許多人描述了他們年輕時被毆打的場景,一方說小時候常常遭到父母的毆打,雖然現在長大了,挨打的陰影一直留在內心深處,成為永遠不可觸摸的痛;另一方說隨著年齡增長,才知道父母的毆打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深切期盼,尤其是事業成功的網友更是感激父母的「棍棒教育」,正是父母的嚴厲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還有一部分網友說,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他們才發現有時候不打孩子真的是不可能的,孩子不聽話,怎麼言語相勸都沒有用,被逼無奈只能打才會把孩子拉回正道。

家庭教育觀念的分析

是否要打孩子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每個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打孩子不僅不能使他改掉過錯,還會使他更加叛逆。目前家庭教育矛盾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毆打孩子,另一種是保護孩子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兩者必定有其中一者唱白臉,另一者唱黑臉,當孩子不僅不會意識到錯誤,而且在認為自己有人護著的情況放下,孩子只會覺得當我的父親/母親打我時,也就是父母之間唱黑臉的那一位,在孩子心目中就會變成「他一點也不愛我」的形象。

不僅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同時唱黑臉的那一位會產生嚴重的心理不平衡現象,父母之間勢必會發生爭吵。因此,這種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觀念,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毆打孩子不考慮實際問題,不究其犯錯的原因,或者說不分青紅皂白,直接上手,那麼「打孩子」可能沒用,甚至會讓孩子心理發生扭曲,對家長產生憎恨厭惡。

家長一定要明確毆打孩子的目的絕不應該是父母發洩情緒,而是解決實際問題,陪伴著孩子成長。

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清晰孩子犯錯的原因,更高效地更具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棍棒教育在許多情況下,毆打孩子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李玫瑾教授:這兩種情況別打了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談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也說了下面的兩種情況,最好別打孩子了。

一種是孩子年齡小。

不管毆打兒童的做法是否正確,其實質都是教育孩子糾正錯誤。那麼孩子是否能清楚她做錯了事是最重要的。

有些孩子還太小,今天一番棍棒教育,他明天可能就會忘記。當年齡太小時,父母無法控制正確的教育強度,這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

一種是在孩子的叛逆時期,性格問題本身非常嚴重。
基本在12歲左右時孩子具有叛逆傾向,毆打孩子時,一定不能過於粗暴的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強,父母的蠻橫粗暴式的教育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叛情緒,與父母對峙,甚至離家出走。

有的會埋下仇恨的種子慢慢發芽,並且影響孩子心理方面的均衡發展,偏激暴力,極度易怒,隨著時間推移根深蒂固,這是非常可怕的。

科學式教育
在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之後,要知道打孩子不是唯一的方法。父母需要使用更溫和但嚴厲的方法。

首先,雙方反思彼此的錯誤並給予同情。不僅孩子犯錯,父母也會犯錯。同理心對家庭非常重要,父母必須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再要求孩子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其次,制定規則。此規則不僅適用於兒童,還適用於整個家庭。從每個家庭的情況根本出發,目標是糾正彼此的過錯,雙方應該共同努力實現目標,並遵守家庭規則。

最後,獎勵和懲罰是明確的,不僅僅因為孩子年齡小。父母制定了規則,就必須以身作則去遵守,建立明確的兒童獎懲制度,不僅使他們學習規則,而且使他們感到尊重和重視。
奶爸有話說: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國許多父母有些「自以為是」,總是喜歡把自己置於比子女更高的位置,以高高在上的長輩式態度教育子女。這種教育方法不僅不能使孩子成功地接受父母想要傳達的信息,還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滿,並在父母與孩子之間造成更大的矛盾。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要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
    我們老師當時也沒看到,聽到聲音就趕緊過來了……」老師後面說什麼,可可媽媽已經沒心聽了。她看到可可是手上又兩道抓痕,特別心疼。這已經不是可可第一次被打了。案例二:今天是周一,幼兒園裡舉行升國旗儀式。老師們正在組織小朋友們站隊。突然豆豆哭了起來,原來是被萱寶咬了一口。
  • 李玫瑾教授: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的解釋。
    但是老師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腳,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就會閃躲,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做父母的,沒有哪個真的想打孩子,無奈孩子折騰起來是真氣人。不管怎麼說就是不聽,到最後忍無可忍就是一頓胖揍,孩子立刻消停下來了,也不犯錯了。相比於其它教育方式,的確是立竿見影。在孩子不聽話,實在教育不了的時候就會選擇「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只要孩子犯錯、不聽話,就會挨打。直到孩子挨打的教育也沒有用,家長就再也管不了。孩子犯錯的確需要懲罰,但也需要考慮看是犯了什麼樣的錯誤。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家長看一看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這種形容真是太貼切了,當過父母的人幾乎都可以體會到那種「喊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感覺。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心肝寶貝,當他們第一次邁入幼兒園、進入學校,卻有可能挨打、被欺負,你會怎麼辦呢?
  • 孩子「該打就打」?《圓桌派》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慢慢養成習慣後,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上課心不在焉,表情呆滯,木訥遲鈍,這跟太平過久,軍紀渙散是一個道理。
  •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當這些小天使受到傷害時,是所有父母最不願面對的事。近期,孩子被欺凌事件的持續曝光,更是不斷地提醒父母,壞人真的存在,應對的方式刻不容緩。面對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說:先要教孩子保護好自己。
  •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差點脫口而出:「打回去啊!」1.我不欺負你,但是決不允許你欺負我其實霍思燕的這種做法,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也曾在《開講了》這期節目裡面提到過。當時有家長提到,如果孩子被欺負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的回答,當然要打回去了。但同時,李玫瑾教授也強調了如果體力相差過於懸殊,我們還是要告訴孩子,躲避技巧,儘量避免正面衝突,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
  •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在一檔節目中,霍思燕說:「有一天嗯哼回來,哭著說又被小朋友打了,」當時,霍思燕又心疼兒子,又氣不過:「又被打」是說明這不是第一次了,難道我兒子是受氣包嗎?差點脫口而出:「打回去啊!」話到嘴邊,霍思燕又咽了回去,她說:「嗯哼情緒激動,難免會誇大事實,等孩子冷靜了,再問問是什麼情況?然後再與老師取得聯繫。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其實,對於孩子這種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期節目中就曾說過: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等長大了再教育就難了,只要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家長一定不要手軟,該打就得打。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於是,家長連忙在業主群裡鄭重向鄰居們道歉,反思自己平時沒有對孩子進行高空拋物危險性的教育,同時,還曬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但是老師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腳,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就會閃躲,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對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三種行為,一定要打
    打不打孩子?這真是個問題。家長讀的書越多,知道的越多,反而在帶起孩子時候的束手束腳,打重了,怕有心理陰影,不打,又怕壞習慣無限延伸。那到底打不打呢。李玫瑾教授說,這三種孩子,必須打。1,愛撒謊的孩子。關於這點,曾經有人說過,愛撒謊的孩子很聰明,確實,他們腦袋轉的很快。但是,撒謊也分很多級別。
  • 心理好文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當父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慢慢養成習慣後,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上課心不在焉,表情呆滯,木訥遲鈍,這跟太平過久,軍紀渙散是一個道理。
  •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家長覺得打孩子不過是一種教育手段,並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據統計,90%的孩子小時候都被父母打過。很多孩子提起童年陰影都是被父母痛揍的經歷,並且這個陰影有可能伴隨著他們一生,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這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回答火了
    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嗎?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做客CCTV《開講啦》節目被問及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回答:「肯定會啊!」李玫瑾教授還拿自己孫女舉例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視頻來源:CCTV《開講啦》如何防止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指出:要增強體格,學會自我保護!"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圖片來源:CCTV《開講啦》視頻截圖這一說法,一下激起千層浪!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但是老師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腳,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就會閃躲,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