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反應】Nazaki-Hiyama-Kishi反應

2021-02-13 有機化學網

Cr-Ni雙金屬催化劑促進的烯基滷代烴對醛的氧化還原反應。

反應機理

反應實例

參考文獻

1. (a) Okude, C. T.; Hirano,S.; Hiyama, T.; Nozaki, H. J. Am. Chem. Soc. 1977, 99,

3179􀀐3181. HitosiNozaki and T. Hiyama are professors at the Japanese Academy.

(b) Takai, K.; Kimura, K.;Kuroda, T.; Hiyama, T.; Nozaki, H. Tetrahedron Lett. 1983,

24, 5281􀀐5284. Kazuhiko Takai was Prof. Nozaki’sstudent during the discovery of

the reaction and is a professorat Okayama University. (c) Jin, H.; Uenishi, J.; Christ,

W. J.; Kishi, Y. J. Am.Chem. Soc. 1986, 108, 5644􀀐5646. Yoshito Kishi atHarvard

independently discovered thecatalytic effect of nickel during his total synthesis of

polytoxin. (d) Takai, K.;Tagahira, M.; Kuroda, T.; Oshima, K.; Utimoto, K.; Nozaki,

H. J. Am. Chem. Soc. 1986,108, 6048􀀐6050. (e) Kress, M. H.; Ruel, R.; Miller, L. W.

H.; Kishi, Y. TetrahedronLett. 1993, 34, 5999􀀐6002.

2. Fürstner, A.; Shi, N. J.Am. Chem. Soc. 1996, 118, 12349􀀐12357. (Thecatalytic cycle).

3. Chakraborty, T. K.; Suresh,V. R. Chem. Lett. 1997, 565􀀐566.

4. Fürstner, A. Chem. Rev. 1999,99, 991􀀐1046. (Review).

5. Blaauw, R. H.; Benningshof,J. C. J.; van Ginkel, A. E.; van Maarseveen, J. H.;

Hiemstra, H. J. Chem. Soc.,Perkin Trans. 1 2001, 2250􀀐2256.

6. Berkessel, A.; Menche, D.;Sklorz, C. A.; Schroder, M.; Paterson, I.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1032􀀐1035.

7. Takai, K. Org. React. 2004,64, 253􀀐612. (Review).

8. Karpov, G. V.; Popik, V. V. J.Am. Chem. Soc. 2007, 129, 3792􀀐3793.

9. Valente, C.; Organ, M. G. Chem.Eur. J. 2008, 14, 8239􀀐8245.

10. Yet, L. Nozaki–Hiyama–Kishireaction. In Name Reactions for Homologations-Part I;

Li, J. J., Ed.; Wiley: Hoboken,NJ, 2009, pp 299􀀐318. (Review).

11. Austad, B. C.;Benayoud, F.; Calkins, T. L.; et al. Synlett 2013, 17, 327–332.

本文來自  Name Reactions:A Collection of Detailed Mechanisms

and Synthetic Applications--Fifth Edition,有機人名反應——機理及應用 第四版

相關焦點

  • 每天一個人名反應--Chugaev消除反應
    Chugaev消除反應是醇通過形成黃原酸酯
  • 常用人名反應(1)-傅克反應(傅克醯基化反應)
    正如我們在<常用人名反應(1)-傅克反應(傅克醯基化反應)>中所講,傅克烷基化反應一般得到的都是混合物,且難以分離,所以在合成反應中意義不大。傅克反應通常意義上指批的是傅克醯基化反應。最簡單的傅克醯基化反應是苯與乙醯氯,在二氯甲烷溶劑中,無水三氯化鋁催化下,生成苯乙酮。傅克醯基化反應的機理研究已經非常透徹,簡單的說就是在二氯甲烷溶劑中,無水三氯化鋁催化乙醯氯生成乙基碳正離子,乙基碳正離子進攻富電子苯環,取代苯環上氫生成苯乙酮。
  • von Pechmann反應 | 人名反應小課堂
    經緯/報導  今天介紹的這個人名反應可以追溯至▲von Pechmann反應可能的反應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早期使用的Brønsted酸為濃硫酸,但在如此苛刻的反應條件下,一系列對強酸敏感的官能團無法兼容,底物的適用範圍十分受限
  • 有機人名反應——Darzens縮合反應(Darzens Reaction)
    Darzens縮合反應(Darzens Reaction)Darzens縮合反應(達參反應、達琴反應),是醛或酮在強鹼(如氨基鈉、醇鈉)作用下與α-滷代羧酸酯反應,生成α,β-環氧酸酯的反應。以發現者奧古斯特·喬治·達金(1867-1954)命名。產物α,β-環氧羧酸酯也稱作「縮水甘油酸酯」,經水解可以得到醛和酮。
  • 吲哚合成 | 人名反應知多少?
    在有機化學人名反應中,不乏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由此可見該類合成方法的重要。本期,小編帶大家一起回顧關於吲哚合成方法的人名反應。Bartoli鄰位取代的硝基芳烴和乙烯基格氏試劑反應製備7-取代的吲哚衍生物,該類型反應被稱為Bartoli吲哚合成法。
  • 人名反應及常見反應(全)
    此文是比較全面的總結了此號長時間以來發布的反應,但每個反應的內容都不甚詳細,此公眾號會持續更新中。下面的文章連結中有一些反應是非原創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刪除。此文的反應排序都是作者率性而為,但大體上都是按字母順序排列的,可以按順序查找。
  • 人名反應及常見反應(B-C)
    此反應是強力生成碳碳鍵的反應,加熱烯丙基烯基醚通過[3,3]-σ遷移重排生成 γ,δ-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反應。另外對位-Claisen重排, Belluš–Claisen r重排; Corey–Claisen反應, Eschenmoser–Claisen重排, Ireland–Claisen反應, Kazmaier–Claisen反應, Saucy–Claisen反應; orthoester Johnson–Claisen反應和Carroll重排都屬於這個系列的反應。Claisen重排反應是協同反應。
  • 保持微笑,Smiles重排 | 人名反應小課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天的這個人名反應可以追溯至1894年,德國化學家Rob Henriques先生將雙(2-羥基-1-萘)硫醚加入NaOH水溶液中,最終得到2-羥基-2』-巰基-雙(1-萘)醚重排產物。
  • 有機人名反應——Gewald反應(Gewald Reaction)
    Gewald反應(Gewald Reaction)Gewald反應是指醛或酮與α-氰基酯在硫和鹼的存在下縮合,生成多取代的2-氨基噻吩。Gewald反應是一種合成2-氨基噻吩類化合物的常見方法,該反應的試劑易得、條件溫和、適用範圍廣泛。反應機理最近的研究表明,反應中,首先是酮與α-氰酯發生Knoevenagel縮合,產生穩定的不飽和酯中間體 。然後在和硫進行加成,與碳相連的硫再進攻氰基進行關環,得到噻吩。
  • 人名反應小課堂
    當時他們並沒有繼續對其反應活性進行研究,只了解烯胺較不穩定,在濃度較低的酸性水溶液中即可發生水解。α-烷基化或醯基化的反應叫作Stork烯胺反應(Stork enamine synthesis)。 ▲Stork烯胺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Stork烯胺反應的機理如下:二級胺作為親核試劑對羰基化合物親核加成
  • 有機人名反應——Cope消除反應 (Cope Elimination)
    Cope消除(Cope Elimination)Cope消除反應,是指β-碳上有氫的氧化胺加熱到150~200℃時發生熱分解,生成羥胺和烯烴。由亞瑟·科普(Arthur C. Cope)發現。用於烯烴合成以及在化合物中除掉氮。
  • 有機人名反應——Fukuyama偶聯反應(Fukuyama Coupling)
    Fukuyama偶聯反應(Fukuyama Coupling)Fukuyama(福山)偶聯反應,是指有機鋅化合物和硫代酸酯在鈀催化劑下偶聯得到酮的反應。反應由福山透等在 1998 年發現,是將羧酸及其衍生物轉變為酮的方法之一。
  • 有機人名反應——Pechmann縮合
    Pechmann縮合反應(Pechmann condensation),又稱Pechmann反應(Pechmann reaction),是指酚和β-酮酸(或酮酸酯)在酸性條件下反應合成香豆素類化合物
  • 有機人名反應——Friedel-Crafts醯基化
    Friedel-Crafts醯基化(Friedel-Crafts Acylation)Friedel-Crafts反應,簡稱傅-克反應,是一類芳香族親電取代反應,1877年由法國化學家Charles Friedel和美國化學家James Mason
  • 有機人名反應——Hantzsch吡啶合成
    Hantzsch Dihydropyridine(Pyridine) SynthesisHantzsch吡啶合成(Hantzsch pyridine synthesis),又稱Hantzsch二氫吡啶合成(Hantzsch dihydropyridine synthesis),是指醛(如甲醛)、兩分子β-酮酯(如乙醯乙酸乙酯)和含氮化合物(如乙酸銨或氨)之間的多組分反應
  • 有機化學考研之反應題
    ——常考醛酮的親核加成、醛與弱氧化劑氧化、人名反應、不飽和醛酮的親核加成。(最重要的章節之一,反應式多,尤其是人名反應)(11)羧酸的主要反應:①酸性:比碳酸強(鑑別分離);②羧酸衍生物的生成(PX3、PX5、SOCl2生成醯滷;酯化;與NH3(RNH2)生成醯胺);③α-H的滷代(P+X2);④脫羧(α位連有強吸電子基);⑤還原(LiAlH4);⑥二元羧酸受熱分解(2~3C脫羧、4~5C脫水、6~7碳脫羧脫水);⑦羥基酸(α羥基酸生成交酯、β羥基酸生成不飽和酸
  • :光反應合成天然產物(+)-Flavisiamine F
    代表性蕊木類吲哚生物鹼如圖2所示,三氟甲磺酸酯化合物6通過Nozakai-Hiyama-kishi反應與甘油醛7偶聯,接著經過IBX氧化/LiBHEt3不對稱還原得到手性烯丙醇化合物4 (syn : anti = 35 : 1), 隨後化合物4在室溫下發生
  • 有機人名反應——Beckmann重排(Beckmann Rearrangement)
    Beckmann重排(Beckmann Rearrangement)Beckmann重排反應,是指酮肟在酸性條件下重排生成醯胺的反應。這也是基礎有機化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反應,用來形成醯胺或者內醯胺。Beckmann重排反應機理Beckmann重排反應是典型的親核重排,在酸作用下,肟首先發生質子化 ,然後脫去一分子水,同時與羥基處於反位的基團遷移到缺電子的氮原子上,烷基的遷移並推走推走羥基形成氰基,然後該中間體被水解得到醯胺。
  • 有機人名反應——Cope重排(Cope Rearrangement)
    Cope重排(Cope Rearrangement)Oxy-Cope 重排(Oxy-Cope Rearrangement)Cope重排是一個被廣泛研究過的有機反應,指的是1,5-二烯類化合物在受熱條件下發生的重排反應,並且產率非常高。
  • 又見邢大本,Reimer-Tiemann反應
    這一人名反應在邢其毅教授編著的《基礎有機化學》中出現過。大學本科時期我們還接觸過另外兩個形成芳香醛的人名反應,今天我們來聊聊Reimer-Tiemann反應(Reimer-Tiemann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