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教育品牌解讀:立人、立志、立業背後的深意
如今,百花齊放的教育圈內,充斥著各種五彩斑斕的顏色,品牌日益增多的資本市場,又多了幾分選擇的煩惱,教育培訓這件事本身,除了原有的分數剛需外,更增添一些人文需求。
揮別2019年,筆者以一名普通家長和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見證了一些老機構的惜別,其中不乏巨頭企業,也看到了許多知名的品牌黯然失色,聽到了教育圈子裡各種不同的聲音,這是教育培訓行業風起雲湧之年,當資本海量湧入教育的時候,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是否還能堅守初心育人為本這已經不是什麼賣弄情懷的事情了,而是讓一個教育機構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抉擇。今天介紹的這家教育機構叫三立教育,是一家素有情懷的教學機構,從品牌創立之初,就秉持著一種教育者嚴謹的治學態度,究竟何謂教育,這個問題是許多過去的和今天新進入這個圈子的從業者都需要從源頭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立人為先,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己及人
筆者今天採訪了三立教育集團的創始人孫海牧先生和他的教研團隊,孫先生一位看起來很佛系的教師,作為大型教育集團掌舵人,孫先生多年來始終奮戰在教育的第一線,這是讓筆者在其他同類教育機構企業家身上很少看到的一份對教育事業的執著。當我問到三立教育品牌故事的時候,孫海牧先生這樣回答:「三立三立,意為,立人、立志、立業,我們不僅僅是一家為學生和家長輸出考試分數結果的機構,更注重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首先就是立人。」
以下內容來自本次訪談的總結:
關於立人,有兩層兩層含義,其一為立身和做人,《易·說卦》有云:「立人之道曰仁和義。」其二為扶持、造就人,《論語·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一家售賣教育類產品的機構,就算是以盈利為最終的目的,也不能忘記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那麼首先就得先立自己,把整個集團打造成什麼樣的氛圍基調,採取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就是首當其衝的課題,然後再把這些傳遞給學生們,從而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那麼首先得考慮產品的屬性再結合學員們的人生發展走向,就知道該如何立人才是正確的了。既然產品是出國留學考試培訓,學生們的未來是必定會經歷海外生活的,那麼在授課過程中,除了保分之外,給他們灌輸正確的西方思維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對他們而言等於是提前學習了德育課。同時,三立教育集團本身的工作氛圍也是採取了美國式的管理風格,讓員工能夠感受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像國外企業一樣,不以加班文化為榮,而是以結果說話,同事之間不以民族劣根性中的宮鬥文化為主,而是以互利協作為主。「我喜歡把這種理念傳遞給我的學生們,希望他們將來在國外生活學習的時候,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歐美生活中去,當然,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還是需要傳遞到全世界去的,作為一名教師,我有義務在平時的搜課中去正確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一位老師這樣說道。
立志為度,引導的不是人生目標而是生活態度
三立教育自2008年創業之初,就確立了幫助赴美求學者實現名校夢想的目標,同時,也賦予了三立更多不一樣的價值觀並根植於企業文化中。
立志,就字面上去理解的話,其實非常容易理解,再高深的點的解釋也無非就是國學大師王陽明先生說的那樣:人生需要立志,才會有上進心,未來才有更多可能性。然而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歲月沉澱,今人開始漸漸去曲解古人的意思,將心懷天下的大志向轉化為滿足一己私慾的賺錢上市,放到教育行業中,這也正是為什麼在過去的2019年,整個圈子裡開始發生質變的原因所在。
那麼回到王陽明先生所說的更多可能性上,就非常值得人們深思了,一家企業要做成什麼樣的企業,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三立教育的創始人孫海牧先生絕對不僅僅只是局限於成為SAT培訓領域專家這麼單一固化的思維。「我們要做的是一家為世界輸送優秀人才的海外考試培訓機構,於我們而言,企業能做成多大走多遠並不是最重要的,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就是我們的志向,並且我們希望用這種態度去感染我們的學員,讓他們在離開三立後能經常回想起當初在三立學習課程時感受的專業教學,用這種態度去實現自己未來無限的可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式教育思維,」孫先生是這樣說的。
當筆者聽完這段話的時候感覺有種針芒在背的刺痛感,塵封的記憶之書翻開,首先映入腦海的正是自己當初高考放榜的時刻,學校操場上空漫天飛舞的書屑,然後大多數人就開啟了大學四年嚴進寬出的混沌歲月。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一種悲哀,多數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名牌大學,然後就自然會有好工作,這種固化的沒有個性引導甚至連使命感都沒有的志向,是許多人在體制下的活法。
筆者雖然沒有機會去接受美國式的教育,但是大學時候有一次在圖書館讀《林肯傳》的時候,有句話讓我映像深刻,「熱愛學習,渴求知識,大學教育的目的也不過如此」,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代70 80後美國夢的由來,這也正是三立教育立志的根本,即,嚴謹治學,態度至上。今天,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孩子的父親,越發深刻認知到這種志向的重要性,吳軍先生在《態度》一書中提到「由於處事的態度不同,起點差不多的人會不斷分化,進而拉開命運的差距。」而三立教育的志向就是向全世界輸送擁有無限可能的人才,此謂立志的根本。
立業為果,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用戶的期待
「談了這麼多,傳遞企業本身為人處事的價值觀也好,引導學生掙脫體制內的枷鎖去大膽追逐美國夢也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硬實力來說話的,眼下要幫助學生提分,實現赴美留學夢,能否達成目標,這才是檢驗一家教育機構價值的關鍵所在。家長相信我們,把孩子叫給我們,作為回報,必須得達到好的結果,這是我們三立教育安生立業的根本。」孫海牧老師說。
就在剛過去不久的2019年12月31日,筆者有幸出席了羅振宇先生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其中對教育事業詮釋的這段非常有意義:所謂教育,就是以人去點亮人,除此之外沒有更多其他複雜的初衷,面對今天應試教育的升級版,摻雜了更多無中生有華而不實的腦經急轉彎項目再加上傳統教育圈內漸漸師腐的現象,我們的家長們大多患上了一種病,叫教育焦慮症。然而三立教育的事業重心就顯現得比較明顯了,為了滿足學生們出國留學的願望,首先以結果為導向,用多年沉澱下來的豐富教學經驗幫助學生達到分數要求,同時用正確的美國化教學思維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再用自身體制外人性化的企業文化去感染學員,讓他們受用終身。
三立教育的事業重心就是對得起家長和學生的信任,用優異的成績單去完成自己的企業使命,點燃每一個夢想赴美留學家庭的希望。「發展到今天,我沒有刻意地去想過我們三立教育能在資本市場走多遠,那是純碎的商人才會天天思考的問題,我想看到的是更多的中國家庭在我們的幫助下實現赴美留學深造的夢想,我本人也一直奮戰在教育事業的第一線,我立的業就是教育,我無比熱愛自己正在從事並還會一直堅持下去的事業,我喜歡大家叫我孫老師而不是孫總。」
截止到2019年12月21日,據不完全數據統計,三立教育在新SAT培訓事業上共計誕生了8位1600滿分,567位1550+,2457位1500+,寫作滿分36位學員;而在託福培訓事業上的成績同樣突出,僅在2019年內,共取得高分成就為:90位學員取得110+高分,187位學員100+分數。這一張張高分成績單,正是三立教育在12年的教學生涯中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三立教育立志要做的事業就是以結果為導向,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用戶的期待。
談話結束後,孫先生非常和藹地和我握手道別,並且像一位真正的師者一樣叮囑我作為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離開靜安華僑大廈,筆者對今天的訪談感覺收穫良多,三立教育之所以多年來在學員和家長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並不是靠一些誇張的宣傳,而是實打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像一位匠人一樣去不斷打磨自己的教學,在12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不忘初心,堅守「立人、立志、立業」的校訓。筆者也真誠地希望三立教育能夠越辦越好,點燃更多中國家庭的留學夢想,更希望如今資本海量湧入的教育市場能多一些育書為本的師匠情懷,少一些為牟取個人利益而大打出手的爾虞我詐。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付曉萌_NB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