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道自己要成為一位爸爸開始,就對妻子肚子裡的寶寶做了一個粗略的規劃。相信和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一樣。大抵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安安穩穩快快樂樂的過他的小日子。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開始規劃著給他們報個興趣班,學一兩個特長。既陶冶了情操,說不定以後還能用特長來謀生存,求發展。我想全天下大多數的父母大概最初都是這樣去為自己寶寶規劃的吧。
但是就在去年年底新冠疫情爆發開始,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按下了暫停鍵,各個單位和各個學校都停工停學,至今已有三四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完全的放開。
在停工停學的那段時間,我開始反思:對於孩子,哪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只是一技之長和高學分嗎?
顯然不是的,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孩子健康的身體,堅強的意志和開闊的眼界。他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強大的自制力和有抗挫折的能力。而不是培養高分低能受不得挫折的低能兒,畢竟在社會這個大熔爐裡,並不能只靠一技之長或者高學分就能躺贏的。一個健康的身心,才是萬事成敗的根本。
於是我從這幾個方面開始做了改變,從一味的讓她學學學變成了均衡的要求。
一.飲食上均衡營養搭配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都是從飲食當中獲得的,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補充各種營養。我家孩子非常喜歡甜食,以致齒齲很嚴重。因此我動手學習烹飪,做孩子喜歡的點心。這樣,可以控制糖的分量,還能戒掉孩子吃糖的習慣。
均衡飲食可以滿足孩子營養的需求,讓孩子更加的健康,身體的免疫機制也能夠相應的提高。
二.走出舒適區、學習區,適當進行戶外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愛運動的孩子往往更加有活力。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鍛鍊,既增強了體質,也培養了孩子堅強的意志。因此疫情期間,我帶著孩子堅持每天適當的進行一些戶外運動。比如跑步,爬山等等。豐富孩子的戶外活動。多帶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學會用眼睛欣賞大自然美景。
三.儘量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為什麼幼兒階段不能接觸手機呢?
首先,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
其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的可能性也越大。並且,在12歲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更易近視,近視加深也更快。
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從我做起,調整孩子的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平時更注意護理孩子。在天氣轉涼或者季節更替時一定要注意護理孩子,及時的給孩子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這裡的獨立能力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事情可以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學校也一直很注重,我感到很欣慰。孩子擁有越強的獨立能力也會變得更加自信,遇到問題也更會迎難而上。因為他們會相信遇到問題要動手解決,只有行動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五.讀書和旅行二者都不可少
書本是我們接觸世界和社會的眼睛。我決定培養孩子讀好書的習慣。不為考試,而是迎合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去探索世界。讓他們看到,世界很大,但我們要志存高遠,去體驗。背上背包,成人之前,在父母的帶領下,先從書上做好知識準備,去了解這個城市的特點,了解它的歷史沿革和人文背景。這樣你看到的城市才是有厚度的、立體的。
疫情,讓我意識到我們為孩子做的事還有很多,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同時也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去尊重、去培養,去相信他們能比我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