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改變了我的育兒觀

2020-08-29 壹品生活志

當我知道自己要成為一位爸爸開始,就對妻子肚子裡的寶寶做了一個粗略的規劃。相信和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一樣。大抵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安安穩穩快快樂樂的過他的小日子。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開始規劃著給他們報個興趣班,學一兩個特長。既陶冶了情操,說不定以後還能用特長來謀生存,求發展。我想全天下大多數的父母大概最初都是這樣去為自己寶寶規劃的吧。


但是就在去年年底新冠疫情爆發開始,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按下了暫停鍵,各個單位和各個學校都停工停學,至今已有三四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完全的放開。

在停工停學的那段時間,我開始反思:對於孩子,哪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只是一技之長和高學分嗎?

顯然不是的,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孩子健康的身體,堅強的意志和開闊的眼界。他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強大的自制力和有抗挫折的能力。而不是培養高分低能受不得挫折的低能兒,畢竟在社會這個大熔爐裡,並不能只靠一技之長或者高學分就能躺贏的。一個健康的身心,才是萬事成敗的根本。



於是我從這幾個方面開始做了改變,從一味的讓她學學學變成了均衡的要求。

一.飲食上均衡營養搭配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都是從飲食當中獲得的,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補充各種營養。我家孩子非常喜歡甜食,以致齒齲很嚴重。因此我動手學習烹飪,做孩子喜歡的點心。這樣,可以控制糖的分量,還能戒掉孩子吃糖的習慣。

均衡飲食可以滿足孩子營養的需求,讓孩子更加的健康,身體的免疫機制也能夠相應的提高。


二.走出舒適區、學習區,適當進行戶外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愛運動的孩子往往更加有活力。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鍛鍊,既增強了體質,也培養了孩子堅強的意志。因此疫情期間,我帶著孩子堅持每天適當的進行一些戶外運動。比如跑步,爬山等等。豐富孩子的戶外活動。多帶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學會用眼睛欣賞大自然美景。


三.儘量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為什麼幼兒階段不能接觸手機呢?

首先,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

其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的可能性也越大。並且,在12歲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更易近視,近視加深也更快。

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從我做起,調整孩子的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平時更注意護理孩子。在天氣轉涼或者季節更替時一定要注意護理孩子,及時的給孩子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這裡的獨立能力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事情可以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學校也一直很注重,我感到很欣慰。孩子擁有越強的獨立能力也會變得更加自信,遇到問題也更會迎難而上。因為他們會相信遇到問題要動手解決,只有行動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五.讀書和旅行二者都不可少

書本是我們接觸世界和社會的眼睛。我決定培養孩子讀好書的習慣。不為考試,而是迎合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去探索世界。讓他們看到,世界很大,但我們要志存高遠,去體驗。背上背包,成人之前,在父母的帶領下,先從書上做好知識準備,去了解這個城市的特點,了解它的歷史沿革和人文背景。這樣你看到的城市才是有厚度的、立體的。


疫情,讓我意識到我們為孩子做的事還有很多,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同時也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去尊重、去培養,去相信他們能比我們做得更好!

相關焦點

  • 育兒觀不一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育兒的路上,每個人都有這自己的育兒觀,即使夫妻兩個人,育兒觀也是很難一致的,更別說家裡有老人的家庭了。如果當出現育兒觀不一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我們身邊總會有寶媽抱怨,自己和公公婆婆在孩子身上的觀點不一致,矛盾越來越多,有時候真的很煩,本來可以有說有笑的人最後可能變成了仇人。
  • 疫情期間夢境會有怎樣改變?倫敦博物館邀民眾分享
    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英國《衛報》26日報導,倫敦博物館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合作,邀請倫敦民眾分享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所做的夢。倫敦博物館的數字策展人福提尼·阿拉瓦尼說,博物館想通過這種方式,講述疫情期間的倫敦故事。
  • 霸氣曬戶口本的寧靜育兒觀很正,網友:怎麼假裝不經意讓我媽看到
    對,就是那個被網友質疑,謠傳她改變了國籍的明星寧靜。她知道光用嘴說說去解釋基本沒人會信自己,因此,乾脆霸氣的直接曬出了自己的戶籍簿和身份證,標題上赫然寫著:「你可以懷疑我的性別,但你不能污衊我的國籍。」一度被網友拍手叫好,稱其幹得漂亮!其實,這已經不是寧靜第一次被懷疑了,她自從與美國人結婚生了孩子後,國籍就一直被網友們猜測。
  • 我在疫情期間買了一套房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也打亂了我的買房計劃,不能出門,各個售樓部關門……本想著這事就這麼擱置了。 為什麼我最終決定在疫情期間買房?
  • 疫情期間,微信怎樣改變沈城人的生活?
    她見證了這座深愛著的城市疫情後的復甦。特殊時期人與人的直接溝通被阻斷,手機和微信發揮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無接觸支付、看新聞、同程查詢、掃健康碼、搶消費券、線上辦公交流、線上預約……不光是周女士,特殊時期微信的使用改變了很多家庭的生活。微信,已不止是微信。
  • 科技改變教育:疫情期間實現了停課不停學
    2019年農曆新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開始蔓延。本以為等到寒假過去,疫情也會隨之消失。可是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遏制。孩子們的假期也隨之延長了。經過了一周的等待,為了不耽誤學生們太多的課程,就把原本去學校學習,改成了在網上上網課。與原來學生們坐在教室裡與老師面對面上課不同的是,這次大家面對的是電視,電腦,手機等等高科技的設備。
  • 白巖松獨特的育兒觀:「你若是考第一名,我就敢跟你斷絕關係」
    自古以來「知識改變命運」都是家長所信奉的一句話。當然,孩子如果能好好學習,肯定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在步入社會時獲得更多的機會,從而改變命運。但是,現在很多父母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反而導致孩子的壓力太大,成績反而越催越差,因此成績固然很重要,但讓孩子儘量多的接觸社會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
  • 當你的育兒觀被質疑時,你會怎麼做體現了你內心是否強大
    只有符合你們標準的才會認可,我又何須解釋呢,按自己的想法來就好。印象最深的是疫情期間回娘家過年(我是遠嫁)。我哥有兩個孩子,女孩12歲,男孩10歲。屬於留守兒童,平時我父母帶,他們兩口子在外地做生意。過年才回來。往年回來過年也經常出去打牌,陪孩子的時間不太多。侄子各方面都還可以,侄女問題就多一些。自我學習能力差,愛吃零食不吃飯,不愛收拾等。
  • 跑步改變生活!疫情期間這對夫婦減重104斤
    跑步改變生活!疫情期間這對夫婦減重104斤 Marlon Jones說:「開始跑步後,我知道我們可以做任何下定決心的事。這是我們第一次設定跑步目標,並完成它,在我們減肥之旅開始,這是我們最想實現的。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成就。
  • 爸爸總結的超讚育兒觀,值得借鑑
    爸爸們的7大現代育兒觀在上述背景之下,新時代的爸爸們,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育兒觀1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如果說老一代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像別人家孩子一樣優秀」,那麼新時代的父母們則更懂得接納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個性
  • 疫情期間,我的生活
    1月21號,老公下班路上對我說:今天車上好多人都在戴口罩了,要不要去買口罩?先不買吧,這是我當時的心理,畢竟沒覺得有什麼大事來了。1月23號我們回了老家,路上一切通暢。但是發現疫情嚴重了。我和老公冒著風險。來了一趟成都。本來以為進不了成都。結果還是在晚上進了。發現以往的車水馬龍的成都。現在變得空無一人。行駛在三環路上。不見一輛車。一條野狗在公路上行走,現在格外的寂靜。然後第二天還是匆匆忙忙的。返回了巴中。又是在家裡無聊的呆。在這期間。也是經歷了非常多的謠言。包括2月10號。我們來上班。也聽到了一個謠言。說大街上全是紅燈。闖紅燈就要扣分。當我們走到街上才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 黃磊家的育兒觀:「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妹妹」
    所以說,這種觀念在現在的很多人看來,都是一種錯誤的育兒觀。很多人都覺得說,這樣做對大的孩子太不公平了,會傷害到大的孩子。明星黃磊家,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胎家庭,黃磊和孫莉夫妻倆,一直都把兩個孩子教育的很好,而他們的育兒觀,也成了很多家長學習的榜樣。
  • 《以家人之名》中的四種育兒觀,你是哪種?
    近日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讓人笑裡帶淚,其中最值得思考的就是,不同父母的育兒觀,我們梳理出了四種育兒觀,看看你屬於哪一種。第一種:我愛你,但我控制不了自己去傷害你凌霄的媽媽陳婷,是個不負責任的媽媽,小女兒的死是她的心魔,她自己沒有能力化解,所以把責任全部歸結在凌霄身上,她面對的事情雖然是個例,但現實中,也有很多父母抵擋不住「心魔」,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和傷痛,全盤傾瀉在完全沒有能力反抗的孩子身上
  • 疫情期間,我的隱私誰來保障?
    疫情期間,我的隱私誰來保障?主題:疫情期間有隱私安全嗎?主播法官:贛州經開區法院綜合審判庭負責人陳瑜青陳法官:現如今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走哪都要掃健康碼,那麼,就有人問,我還有隱私嗎?尤其是,前段時間,成都確診女孩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在社交媒體上被洩露。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明一下,疫情期間的隱私保護。
  • 麥當勞稱,疫情期間消費者習慣已經發生改變,或將改變消費格局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當地時間28日指出,餐飲巨頭麥當勞原本期望隨著針對新冠疫情的封鎖措施有所放鬆,部分消費者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的消費習慣,即堂食等線下消費。但現在,包括疫情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顧客仍將大量地選擇外賣作為主要消費的方式。
  • 疫情期間,商家倒閉跑路,我的預付消費怎麼辦?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聯合消費者網對疫情期間預付式消費糾紛做了匯總分析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疫情期間暫停營業退費糾紛、服務方式變更、使用期限受限以及商家關停並轉或跑路4個方面。商家暫停營業或無法履約,怎麼退費?
  • 「敢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白巖松「變態」育兒觀,暗藏苦心
    「敢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白巖松「變態」育兒觀比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用「知識改變命運」。可白巖松「反其道而行之」,不允許自己的兒子白清揚「考第一」,而他的兒子反而越來越優秀。在兒子中考前,父親白巖松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急眼;你要是敢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
  • 他獨特的育兒觀,值得家長思考
    白巖松獨特的育兒觀白巖松曾說過:「父親很長時間在我的腦海中基本上是pass掉的,就是一張照片,所以我當父親完全沒有經驗可借鑑,只能自學成才。」因為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所以白巖松的育兒觀在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父母來說,算得上是很獨特的,很值得我們思考。
  • 一個網癮輟學媽媽心酸淚:我引以為傲的教育,疫情期間都被瓦解了
    沒有意外,我、兒子和我的家庭都成了這場疫情的受害者,曾引以為傲的教育,都被一瞬間瓦解了……疫情期間,孩子網癮,衝突爆發本來相對和諧的家,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的七零八落,兒子今年9月就要上初二了,之前學習都在中上等,結果在疫情期間,沉迷網路遊戲,晚上打到很晚
  • 新一代90後家長的科學育兒觀,是時候學習一下了
    關注我,帶你從不同角度看待家庭教育!說到教育孩子,其實每代人的教育觀都不同,60年代的父母教育觀念主要是「孩子能吃飽就行」,80後的父母育兒觀念則是「不僅要吃飽,還要學習好」。隨著文化和科技的發展,育兒觀也在發生變化,最大一批90後也已為人父母,他們的育兒觀念又是怎樣的呢?經過我和多位90後家長朋友的談話中了解到,新一代90後家長在育兒方面更加科學合理化。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年輕的一代家長是怎樣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