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2020-08-28 南京漢晟教育

一位母親這樣描述丈夫與兒子的關係:有時,我覺得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像一個謎,他們總是扭在一起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互相撓癢 癢。他們之間打鬧的性質與我和兒子之間完全不同。我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語言。例如,當丈夫與兒子打鬧之後,他們會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對方的肚子,然 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一旦他們其中一個人有了小動作,另外一個人就會馬上進入警覺狀態,就好像他們心有靈犀一般。

父親和兒子之間確實有一種屬於父與子之間的語言。他們在一起可以不分長幼地打鬧、可以不斷觸碰對方的身體……行為學家表示,父與子 在打鬧中所進行的身體之間的接觸是父子之間所進行的一種深層次的溝通。正是由於這種深層次溝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將要成長為像父親那樣的男人。在父親身 上,他們能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們會自覺地以父親為榜樣。

每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家長的愛,但父愛與母愛完全不同。母愛細膩、溫柔,在母愛中,男孩能得到滿足感;而父愛博大、粗獷,在父愛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接觸不到父親,或者感受不到父愛,他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迷失方向。例如,長期接觸不到父親的男孩會 產生女性化傾向。另外,在長期感受不到父愛的情況下,很多小男孩為了使自己有機會與父親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常常會用一些壞行為,如撒謊、偷盜、打架等,來 吸引父親的眼球。當然,還有很多小男孩不惜傷害自己,以贏得父親的關注。

男孩是需要父親的,他們需要從父親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們需要模仿父親的行為來使自己成長為男子漢。所以,為了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千萬不要以「工作忙」為理由而忽視了兒子。

父親的行為、語言以及思想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男孩,但並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成功地承擔「兒子榜樣」這一角色。很多父親就常常在無意識中把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傳達給了兒子。

一位幼兒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當我把孩子們的餐具都洗好時,一個小男孩正好在我身邊。我請他幫我整理餐具,沒想到卻遭到了這 個小傢伙的嚴詞拒絕。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不,我不能幫你做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從來都不做這些事情。」看,這就是父親的作用。一 個剛剛有了性別意識的小男孩,就已經在主動模仿父親的行為,他不自覺地把父親當成了自己的榜樣。

生活中,如果父親很少幫妻子做家務,那麼當母親要求男孩幫自己做一些家務時,男孩就會理所應當地拒絕。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思想:做家務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權不去幫忙。

不同年齡段男孩的父親應樹立不同的榜樣形象

作為男孩的父親,如果你對做男孩的榜樣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妨借鑑以下幾種觀點和方法:

-01-

面對幼兒期的男孩,幫他們完成對母親的依戀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母親的愛讓我們迷戀,但母親過度的愛卻會使一個男孩長不大,使他永遠停留在小男孩的狀態。的確,有很多這樣的小男孩,他們不喜歡與別人接觸,整天寸步不離母親,甚至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整天跟在媽媽後面,不肯去幼兒園或學校。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樣的男孩長大後很難融入集體。而且,不管是與人相處還是做其他事情,常常會被強大的自卑心理包圍。

事實上,這些男孩長大之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往往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完成幼兒期的心理發展任務造成的。

幼兒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務很多,最主要的一點是完成對母親的親密分離。即讓他們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這一時期,爸爸的任務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男孩,鼓勵他與自己溝通。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講,父親的關愛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意義。

一位成年男性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的父親將近70歲了,一次,我們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歲時的那張照片,父親抱著我把我舉過了頭頂,我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也很自豪。

我把這張照片放入我的錢夾內。之後,父親第一次跟我談起了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關係:「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我甚至都沒有在他的腿上坐過……」說到這裡,父親已經是淚流滿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現在父親即將70歲了,但他仍對小時候父親沒有抱過他而感到遺憾。

那麼,父親應該如何向兒子表達關愛之情呢?還是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聲吧:

「我喜歡爸爸帶我出門,這樣我會因為爸爸在身邊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歡坐在爸爸的腿上,讓他不停地顫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著我,我一點也不害怕。」

「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這樣我能感覺到爸爸的力量,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力大無比的神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讓兒子成功地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也不難,當然,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實,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簡單:在顯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時,對兒子多些關注和細心的愛護就可以了。

-02-

面對兒童期的男孩,明確規則,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親曾這樣說:「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這位父親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男孩喜歡父親與自己打成一片。其實,這也正是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父親和兒子在一起總喜歡打打鬧鬧,甚至是打成一團呢?

心理學家表示,男孩在與父親的打鬧中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在與爸爸的打鬧中,爸爸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一位父親說:兒子4歲時,我喜歡給他撓痒痒,他也喜歡我這樣做,每當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父子倆就會圍著整個房間跑來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兒子躺在床上,便過去給他撓痒痒。那天兒子也許不高興,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腳。

我被兒子的反應驚呆了,但我並沒有衝他發脾氣或指責他,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受了傷會痛,爸爸受了傷也會痛,如果爸爸受了傷,那以後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們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例如,不允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你能遵守這樣的規則嗎?」

兒子似乎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為我看到他在點頭。

其實,父親與男孩相處的過程,就是向他們傳輸各種基礎規則的過程。受體內睪丸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男孩都可以被稱為「破壞大王」、 「帶有攻擊性的機器」。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男孩真的會變成人見人怕的破壞性「機器」。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 性和攻擊性進行強行壓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欲望就會逐漸泯滅。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規則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行為的「度」。在這 一過程中,男孩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技巧,還有自控力,他們開始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03-

面對青春期的男孩,讓他們感覺到道德約束的力量

大家都說青春期的男孩容易變「壞」,有心理學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會變「壞」,與他們是否與父親在一起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中學裡進行了調查。他發現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況下,愛學習的男孩們總會在一起玩兒,而那些愛打架、調皮的男孩總在一起。

心理學家想深入了解這個現象,便問那些愛學習的男孩:「你為什麼不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因為我跟他們不是一路人。我們都是有父親的人,他們要麼沒父親,要麼不跟父親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總會幹壞事。」

孩子們的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人類行為學研究表明,勞改所裡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由此可見,對於青春期的男孩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著兒子的行為。

男孩進入了青春期,母親的管教似乎已經對他們不起作用了。有時,為了讓母親看清這種局勢,他們甚至常常向母親的權力挑戰。這時候,父親最需要做的是與母親站在一起,兩個人用同樣的態度教育兒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親給他們做出榜樣。

當然,要想讓青春期的男孩認同家長的教育,父親必須要和母親達成統一戰線。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態度一定要真誠。如果父親並不想幫助妻子,而是逢場作戲式,那男孩就會越來越不尊重母親,甚至還會越來越多地向母親的權力發出挑戰。

其實,當男孩進入了青春期,不是母親的力量變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變硬了。這時候,他們需要父親給他們約束的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方向,所以,在這一階段,男孩是否會變「壞」,大部分原因取決於父親。

相關焦點

  • 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如果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接觸不到父親,或者感受不到父愛,他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迷失方向。例如,長期接觸不到父親的男孩會 產生女性化傾向。另外,在長期感受不到父愛的情況下,很多小男孩為了使自己有機會與父親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常常會用一些壞行為,如撒謊、偷盜、打架等,來 吸引父親的眼球。當然,還有很多小男孩不惜傷害自己,以贏得父親的關注。
  • 親子關係|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如果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接觸不到父親,或者感受不到父愛,他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迷失方向。例如,長期接觸不到父親的男孩會產生女性化傾向。看,這就是父親的作用。一個剛剛有了性別意識的小男孩,就已經在主動模仿父親的行為,他不自覺地把父親當成了自己的榜樣。生活中,如果父親很少幫妻子做家務,那麼當母親要求男孩幫自己做一些家務時,男孩就會理所應當地拒絕。
  • 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家有男孩的可要重視
    導讀: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家有男孩的可要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家有男孩的可要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哪些特性來自於父親,哪些來自於母親?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那麼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後代是會有跟自己想像的地方的,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基因是來自於父母的。那麼大家知道孩子的哪些特性來自於父親而哪些特性是來自於母親的嗎?我們來聽聽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首先最為人關心的就是孩子的相貌了科學家解釋,通常來講,孩子的基因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來自於父親還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是來自於母親的
  • 愛與安全感不是來自男人和婚姻!安全感是女人自己努力獲得
    相信很多女孩跟對方交往時,最在意的就是有沒有「安全感」。我的很多朋友也常常抱怨,覺得對感情感到很焦慮、沒有安全感。前天我收到一位網友傳給我的私訊,也是關於這個話題的。每天都很焦慮,加上長期失眠,感覺整個人快要崩潰了。」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安全感的──對可能出現的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換言之,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安心、依靠和信任的感覺。
  • 母親的強勢, 來自內心安全感和信任能力的缺失
    特別是出生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尤其缺少來自父母的情感哺育。我還記得我的父母曾跟我講過,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如果哪個媽媽對孩子太用心,就會被當作是「小資產階級思想」來批判。可想而知,那時候出生的孩子,情感上會有多麼匱乏。當這批孩子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的情感世界中,普遍缺少來自與父母互動過程中的溫暖體驗,所以內心往往是恐懼、無助、憤怒、失控的。
  • 在成長過程中,男孩的價值感來自父親
    正是由於這種深層次溝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將要成長為像父親那樣的男人。在父親身 上,他們能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們會自覺地以父親為榜樣。每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家長的愛,但父愛與母愛完全不同。母愛細膩、溫柔,在母愛中,男孩能得到滿足感;而父愛博大、粗獷,在父愛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 「棉花糖·心理」一張圖告訴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試想,你的孩子很優秀,但內心卻千瘡百孔,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想不開,恐怕心裡也多少有些不好受吧~心理健康有三大基石:安全感、價值感和存在感。心理健康有三大基石:安全感、價值感和存在感。缺乏這三感的孩子,會更出現情緒障礙、人際關係困擾、以及行為偏差,形成不健全人格。
  • 今天,請停止「歌頌」母親
    在讚頌的表相下,其實是父親角色的缺失,是年輕母親在放棄自己除家庭外的身份。自從孩子誕生的一刻起,母親的身份便由她自己,化身成了一個集體式的名字「寶媽」。每時每刻,都為孩子打轉。「偉大」的母親形象下,是一群手足無措的媽媽來自美國的Alexandra Sacks是一名生殖心理醫生,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種孕婦和產婦打交道,疏導她們關於生育方面的心理問題。
  • 線粒體DNA有時也會來自父親
    直到最近,人們一直認為線粒體DNA只能繼承自母親。作者們寫道:「這項研究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線粒體遺傳的普遍看法,並有可能開闢線粒體醫學的新領域。」該研究近日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生命是由成百上千萬的細胞組成的,而細胞又是由被稱為細胞器的極微小功能部件構成。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缺失的時代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沒有天生適合,結婚後的每一天都是磨合」在訪問過程中,感覺到鍾欣怡的理性,雖然星座配對永遠是大家最愛聊的話題,但她寧願相信婚姻是一種磨合,兩個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要攜手過一輩子,絕對不是星座配星座就好,而是要實際的去練習,每一次旅行計畫,每一段孩子成長,各種生活都是磨合。7.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共建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沒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 養育男孩應該怎麼做?父母的做法各有不同
    本文由「柚子健康網」發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於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教育態度也有所不同。相較於女孩子來說,男孩更皮實一點,家長對其的教育態度也更嚴厲。但是,也有不少家庭並不知道該如何養育男孩子,以至於孩子成了個混世魔王。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流產,轉胎,連生六娃……為「生男孩」她們不顧一切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一邊是非法機構,一邊是絕望母親。  母嬰論壇上,詢問生男孩配方的帖子依舊層出不窮,準媽媽無奈地說:「不想再做人流受罪了」。  ■ DEPTH  只有生男孩,她們才能「被看見」  看到這些被「重男輕女」洗腦的媽媽們,大家都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很多人可能不會去想,她們到底為什麼這麼想要生男孩?  一個可能有點意外的答案:一個「重男輕女」的媽媽,往往也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
  • 哈佛專家4點方式建立「心理安全感」 教你提升團隊效能
    」,將使員工更投入工作,進而促使團隊生產力提高12%。專家指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對於建立優良團隊至關重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前景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這個概念變得更有價值。
  • 來自故宮的「微風」 與「威風」
    原文來源:故宮書店,原文發布於2019年5月31日原文標題:評測丨來自故宮的「微風」 與「威風」扇,又稱「箑(shà)」、「萐(shà)」,出現在上古時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官網隨著時代的更迭,扇子逐漸與書法、繪畫、詩詞、舞蹈、戲曲、織繡工藝等文化藝術相關聯,成為集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於一身的藝術品。
  • 寶寶的安全感來自媽媽,那媽媽的安全感來自哪裡?
    「寶寶的安全感來自媽媽,媽媽的安全感來自於她的愛人。」當每一位爸爸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有所反思?所以你把感情傾注到你的孩子身上的時候,也請你關注一下你的老婆。 寶寶出生後,需要媽媽的無微不至的照料。這一代的媽媽們和上一代的媽媽的育兒知識還是不一樣的,我們也是從各個渠道學習照顧寶寶辦法。當媽媽看到寶寶可愛的笑臉的時候,感覺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在父愛中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自信陽光,敢於嘗試,敢於突破,往往有著更高的上限。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