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2020-09-03 聞是教育

導讀

一位母親這樣描述丈夫與兒子的關係:有時,我覺得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像一個謎,他們總是扭在一起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互相撓痒痒。他們之間打鬧的性質與我和兒子之間完全不同。我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語言。例如,當丈夫與兒子打鬧之後,他們會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對方的肚子,然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一旦他們其中一個人有了小動作,另外一個人就會馬上進入警覺狀態,就好像他們心有靈犀一般。


母愛給男孩滿足感

父愛給男孩方向感


父親和兒子之間確實有一種屬於父與子之間的語言。他們在一起可以不分長幼地打鬧、可以不斷觸碰對方的身體……行為學家表示,父與子在打鬧中所進行的身體之間的接觸是父子之間所進行的一種深層次的溝通。正是由於這種深層次溝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將要成長為像父親那樣的男人。在父親身上,他們能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們會自覺地以父親為榜樣。


每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家長的愛,但父愛與母愛完全不同。母愛細膩、溫柔,在母愛中,男孩能得到滿足感;而父愛博大、粗獷,在父愛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接觸不到父親,或者感受不到父愛,他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迷失方向。例如,長期接觸不到父親的男孩會產生女性化傾向。另外,在長期感受不到父愛的情況下,很多小男孩為了使自己有機會與父親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常常會用一些壞行為,如撒謊、偷盜、打架等,來吸引父親的眼球。當然,還有很多小男孩不惜傷害自己,以贏得父親的關注。


男孩是需要父親的,他們需要從父親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們需要模仿父親的行為來使自己成長為男子漢。所以,為了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千萬不要以「工作忙」為理由而忽視了兒子。


父親的行為、語言以及思想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男孩,但並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成功地承擔「兒子榜樣」這一角色。很多父親就常常在無意識中把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傳達給了兒子。


一位幼兒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當我把孩子們的餐具都洗好時,一個小男孩正好在我身邊。我請他幫我整理餐具,沒想到卻遭到了這個小傢伙的嚴詞拒絕。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不,我不能幫你做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從來都不做這些事情。」看,這就是父親的作用。一個剛剛有了性別意識的小男孩,就已經在主動模仿父親的行為,他不自覺地把父親當成了自己的榜樣。


生活中,如果父親很少幫妻子做家務,那麼當母親要求男孩幫自己做一些家務時,男孩就會理所應當地拒絕。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思想:做家務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權不去幫忙。


不同年齡段男孩的父親

應樹立不同的榜樣形象


作為男孩的父親,如果你對做男孩的榜樣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妨借鑑以下幾種觀點和方法:


1、面對幼兒期的男孩,幫他們完成對母親的依戀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母親的愛讓我們迷戀,但母親過度的愛卻會使一個男孩長不大,使他永遠停留在小男孩的狀態。的確,有很多這樣的小男孩,他們不喜歡與別人接觸,整天寸步不離母親,甚至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整天跟在媽媽後面,不肯去幼兒園或學校。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樣的男孩長大後很難融入集體。而且,不管是與人相處還是做其他事情,常常會被強大的自卑心理包圍。


事實上,這些男孩長大之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往往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完成幼兒期的心理發展任務造成的。


幼兒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務很多,最主要的一點是完成對母親的親密分離。即讓他們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這一時期,爸爸的任務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男孩,鼓勵他與自己溝通。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講,父親的關愛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意義。


一位成年男性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的父親將近70歲了,一次,我們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歲時的那張照片,父親抱著我把我舉過了頭頂,我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也很自豪。


我把這張照片放入我的錢夾內。之後,父親第一次跟我談起了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關係:「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我甚至都沒有在他的腿上坐過……」說到這裡,父親已經是淚流滿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現在父親即將70歲了,但他仍對小時候父親沒有抱過他而感到遺憾。


那麼,父親應該如何向兒子表達關愛之情呢?還是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聲吧:


「我喜歡爸爸帶我出門,這樣我會因為爸爸在身邊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歡坐在爸爸的腿上,讓他不停地顫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著我,我一點也不害怕。」


「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這樣我能感覺到爸爸的力量,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力大無比的神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讓兒子成功地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也不難,當然,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實,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簡單:在顯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時,對兒子多些關注和細心的愛護就可以了。


2、面對兒童期的男孩,明確規則,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親曾這樣說:「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這位父親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男孩喜歡父親與自己打成一片。其實,這也正是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父親和兒子在一起總喜歡打打鬧鬧,甚至是打成一團呢?


心理學家表示,男孩在與父親的打鬧中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在與爸爸的打鬧中,爸爸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一位父親說:兒子4歲時,我喜歡給他撓痒痒,他也喜歡我這樣做,每當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父子倆就會圍著整個房間跑來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兒子躺在床上,便過去給他撓痒痒。那天兒子也許不高興,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腳。


我被兒子的反應驚呆了,但我並沒有衝他發脾氣或指責他,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受了傷會痛,爸爸受了傷也會痛,如果爸爸受了傷,那以後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們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例如,不允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你能遵守這樣的規則嗎?」


兒子似乎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為我看到他在點頭。


其實,父親與男孩相處的過程,就是向他們傳輸各種基礎規則的過程。受體內睪丸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男孩都可以被稱為「破壞大王」、「帶有攻擊性的機器」。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男孩真的會變成人見人怕的破壞性「機器」。


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進行強行壓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欲望就會逐漸泯滅。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規則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行為的「度」。在這一過程中,男孩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技巧,還有自控力,他們開始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3、面對青春期的男孩,讓他們感覺到道德約束的力量

大家都說青春期的男孩容易變「壞」,有心理學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會變「壞」,與他們是否與父親在一起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中學裡進行了調查。他發現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況下,愛學習的男孩們總會在一起玩兒,而那些愛打架、調皮的男孩總在一起。


心理學家想深入了解這個現象,便問那些愛學習的男孩:「你為什麼不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因為我跟他們不是一路人。我們都是有父親的人,他們要麼沒父親,要麼不跟父親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總會幹壞事。」

孩子們的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人類行為學研究表明,勞改所裡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由此可見,對於青春期的男孩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著兒子的行為。


男孩進入了青春期,母親的管教似乎已經對他們不起作用了。有時,為了讓母親看清這種局勢,他們甚至常常向母親的權力挑戰。這時候,父親最需要做的是與母親站在一起,兩個人用同樣的態度教育兒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親給他們做出榜樣。


當然,要想讓青春期的男孩認同家長的教育,父親必須要和母親達成統一戰線。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態度一定要真誠。如果父親並不想幫助妻子,而是逢場作戲式,那男孩就會越來越不尊重母親,甚至還會越來越多地向母親的權力發出挑戰。


其實,當男孩進入了青春期,不是母親的力量變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變硬了。這時候,他們需要父親給他們約束的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方向,所以,在這一階段,男孩是否會變「壞」,大部分原因取決於父親。


  父親影響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

  

  幼兒期是孩子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期。幼兒期心理特點之一是喜歡模仿。他會不自覺的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研究發現,父親有著和母親不同的性別角色和性別行為,這些不同的特徵會在和孩子接觸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性別角色發展上起著不同的作用。但父親的作用似乎比母親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對男孩子而言。父親給予男孩子的是直接的榜樣,給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很多研究發現,男孩子在4歲以前失去父親的這種情況會使他缺乏攻擊性,傾向於女性化。

  

 父親影響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

  

  父親與孩子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遊戲。父親在孩子的遊戲過程中與孩子進行親密接觸,讓孩子以一種活躍和令人激動的行為方式來進行,孩子們喜歡這樣的方式,喜歡這樣的交往,他會慢慢的表現出遊戲帶給他們的自信與快樂。當然,如果孩子在雙親的家庭中進行遊戲,可以在與母親進行的遊戲中學會關心別人、溫和、善良,在與父親的遊戲中學會堅強、勇於冒險、熱情、樂觀。這樣兩方面結合就初步形成了孩子較完善的人格基礎。


 父親影響孩子認知的發展

  

  孩子在與母親的日常交往中,經常會從母親那裡學到語言、生活知識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識,而在父親那裡經常通過運動操作,諸如修理車輛、機械、使用工具、修整園林等活動,使孩子對動手操作更感興趣,這就激起兒童的探索精神、想像力、創造性以及求知慾望。有心理學家指出,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時間長短與孩子的智商成比例(也就是交往時間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研究還表明,早期失去父愛的男孩,在認知模式上趨於女性化。

  

父親影響孩子社會行為的發展

  

  父親經常參與孩子的遊戲、生活中,會幫助孩子擴大社會活動範圍和社交內容,在與孩子的遊戲中,利用父親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來影響孩子的社交興趣和需要,這就有助於孩子積累社交經驗和社交技能。父親在與孩子遊戲過程中,多多的幫助孩子建立一定的遊戲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與行為習慣,激起孩子對遊戲活動的積極反應和興趣。這樣則有助於孩子在進入學校和社會後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為以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圖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刪除

相關焦點

  • 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一位母親這樣描述丈夫與兒子的關係:有時,我覺得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像一個謎,他們總是扭在一起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互相撓癢 癢。他們之間打鬧的性質與我和兒子之間完全不同。我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語言。例如,當丈夫與兒子打鬧之後,他們會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對方的肚子,然 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一旦他們其中一個人有了小動作,另外一個人就會馬上進入警覺狀態,就好像他們心有靈犀一般。
  • 「推薦」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一位母親這樣描述丈夫與兒子的關係:有時,我覺得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像一個謎,他們總是扭在一起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互相撓癢 癢。他們之間打鬧的性質與我和兒子之間完全不同。我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語言。例如,當丈夫與兒子打鬧之後,他們會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對方的肚子,然 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一旦他們其中一個人有了小動作,另外一個人就會馬上進入警覺狀態,就好像他們心有靈犀一般。
  • 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家有男孩的可要重視
    導讀: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家有男孩的可要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家有男孩的可要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母親的強勢, 來自內心安全感和信任能力的缺失
    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性情感,她們往往會在關係中延續一種「戰鬥」的狀態:高控制、高焦慮、高情緒喚起,成為「強勢母親」。可想而知,那時候出生的孩子,情感上會有多麼匱乏。當這批孩子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的情感世界中,普遍缺少來自與父母互動過程中的溫暖體驗,所以內心往往是恐懼、無助、憤怒、失控的。為了緩解內心的這些焦慮性情感,他們往往會在關係中延續一種「戰鬥」的狀態:高控制、高焦慮、高情緒喚起,成為「強勢母親」。
  • 孩子的哪些特性來自於父親,哪些來自於母親?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那麼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後代是會有跟自己想像的地方的,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基因是來自於父母的。那麼大家知道孩子的哪些特性來自於父親而哪些特性是來自於母親的嗎?我們來聽聽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首先最為人關心的就是孩子的相貌了科學家解釋,通常來講,孩子的基因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來自於父親還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是來自於母親的
  • 最好的親子關係必需品:一個有存在感的爸爸!
    饞得孩子吱哇亂叫,媽媽還要苦苦勸解,「寶寶不行,這個你還太小,不能吃」而爸爸躲在一旁看熱鬧不嫌事大?還是看電視球賽?還是在看五光十色的宅男動漫?最好的親子關係,在我的理想世界裡,需要溫柔的母親,溫和的父親,需要陪伴孩子們成長的父母,需要能成為智者引導的父母。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結果,他被母親在教室走廊扇了兩耳光。幾秒鐘後,他縱身躍下教學樓,只留下了驚恐的母親獨自悲涼。我們的孩子都怎麼了,要以死來對抗父母?《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說:"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 爸爸帶孩子優於母親?BBC紀錄片深度揭示《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爸爸帶孩子優於母親,卻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了「喪偶式育兒」從《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可以看出從胎兒期到成年的過程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始終大於母親,因為男性是靠理性思考的,而母親的感性教育往往會害了孩子。可是現代社會,父親的教育缺失始終存在,也成為了一個新名詞「喪偶式育兒」。
  • 全能的家長,全不能的孩子|親子關係|自尊|自戀|
    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從來都不是全能般的保護甚至控制,也不是「為了你好」而施展的傀儡戰術,而是一种放心。放心的信任孩子,信任他是紮實的堅強的存在,信任他在遇到問題並引發情緒後,能對感受進行認知和梳理,最後創造性的解決衝突,完成閉環的體驗,獲得完整和越來越廣闊的心智空間。
  • 安全感的力量有多強大?親子關係好,孩子才能放心擁抱和探索世界
    文/霓裳01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需要處理好這三種關係:一是與自己的關係,二是與他人的關係;三是與世界的關係。這些關係的原型與核心基礎,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一個人所有的關係,都是親子關係的延伸。如果孩子從小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從未體驗過贏的滋味,他們就會在關係上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思維,認為自己不可能贏。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表現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後,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間甚至夫妻開始分房睡。婚姻關係已然退居親子關係之後。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看似是最牢靠的、最安全的。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 心理學:什麼是「好的親子關係」?王菲教你如何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但也有不少家長和孩子平等相處,尊重孩子的意願。因此不同的角色,就會導致不一樣的互動關係,養育成不同性格的孩子。 我們的天后王菲和李嫣,她們在生活中就扮演了一對非常有愛的朋友關係。在她們的生活裡,李嫣和媽媽的相處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王菲給外界呈現的是比較冷酷,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其實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十分貼心的母親。
  • 三種危險的親子關係,會讓父母把孩子養成仇人,這部記錄片值得看
    為什麼我們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卻越來越叛逆。12歲男孩拉著母親的頭髮去撞牆;16歲男孩打破玻璃去自殘;18歲的高三學生輟學、談戀愛,把父母趕出家去,自己和女朋友住在房間裡。這不是電視劇,這是央視策劃了10年,利用2年時間進行跟蹤拍攝的家庭親子關係紀錄片《鏡子》。
  • 《童年不缺愛》:孩子的安全感原來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安定
    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1.孩子的自我平靜技能,最早都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是否樂觀、自信,跟媽媽的情緒是有很大關係的。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表現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後,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間甚至夫妻開始分房睡。婚姻關係已然退居親子關係之後。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 婚內失戀的夫妻關係:「缺席的父親」&「討愛的母親」?
    經常把孩子掛在嘴邊?傳統父權社會思想,造就了一對對在婚內失戀的夫妻(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母親於是透過和孩子建立緊密共生關係來感受被需要、被愛,而父親則將這份失落感投注在事業或者其他事物上面。母親由於長期和孩子綁在一起,很容易影響、控制、獲得孩子支持,不知不覺形成「母子(母女) /父親」這種分裂局面。而父親即使這時候想要和孩子建立關係,也因為長久的疏離而困難重重。
  • 人性需求公式: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
    並不是什麼綁架勒索、限制人身自由,而是傳銷組織裡的每個人,都非常懂得關心別人,你母親在家庭裡面找不到的關懷,傳銷組織會加倍的給予。所以如果你指責母親沒有腦子,異想天開,只會把母親推到對方那裡去;第二,如果你想要的是家庭幸福,已經被騙的錢,好要的就儘量要回來,不好要的,尤其是和你母親關係較好的朋友,適可而止,不要讓你母親太難堪;第三,和母親見面後一定要先承認她的付出和不容易。
  • 夫妻和諧+讀懂孩子利好親子關係,智伴科技在滬成功舉辦親子教育峰會
    父母在家庭中如何體現自身價值,已為人父的王不凡對此感觸頗深。他認為,選擇一個合適的配偶組建家庭,同時對自身基因揚長避短,是當好父親、母親的基礎。王不凡結合自身經歷指出,作為組建家庭的核心人物,父親既要做家庭安全的保障者,更要成為家庭經濟的支撐者。無規矩不成家。王不凡特別強調,父親尤其要當好家庭規則的制定者。對於守規的家庭成員,要及時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至於不守規矩的子女,則應該給予適度的懲罰。一旦發生糾紛,父親應該平衡各方利益,及時化解矛盾。
  • 健康親子關係&等邊三角形
    @ 如果把家庭親子關係看成一個三角形,那麼父親、母親、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每條邊都代表著兩個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理想的親子三角關係是父親、母親、孩子三點,兩兩距離相同,構成等邊三角形。 親子三角關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起源於母子共生期,經過母子關係的分離逐漸發展起來的。 母子共生期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母子一體期,即孩子在母腹內,孩子全然依靠母親的供給存活;二是母子心理共生期,即孩子脫離母腹,臍帶剪斷,意味著生理上的分離,但孩子三歲之前,與母親在在心理上並未分離,仍屬共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