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做事拖拉、磨蹭娃,你該知道分年齡段時間管理方法

2020-09-11 傑奧感覺統合

孩子總是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


「催促一百遍該上床睡覺了,還在那裡抱著玩具不鬆手」

「一去遊樂園玩,都已經過了午飯時間,還一個勁央求再玩一會」

「臨出門的時候穿個鞋子,都要催促10多遍」

……



本來老母親好好的脾氣,溫溫柔柔的美少女,都因為上面孩子種種的拖拉、磨蹭,硬生生的練出獅子吼,情緒時刻處在暴走的邊緣!


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娃那些讓人奔潰的「拖拉、磨蹭」瞬間呢?


其實,孩子之所以拖拉、磨蹭,大多是因為缺乏時間觀念。



時間管理的前提是良好的規律。


根據不同年齡段,這樣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還你一個母慈子孝的溫馨日常~


0-1歲


新生兒寶寶滿月前後就能夠分辨白天和黑夜的區別了。


每天讓寶寶在固定的時間吃、睡、玩,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調整。



那麼寶寶的每一天都是可以預期的,而不是亂七八糟的,這樣特別有利於培養寶寶的安全感。


寶寶有了規律,通常夜醒會減少,也便於大人更好地管理全家人的時間。


1-2歲


從寶寶小時候起就在寶寶的臥室裡、客廳裡、衛生間等生活範圍裡都可以掛上大大的鐘表,教會他看鐘表,也讓他習慣鐘錶。


一開始可以用一些卡通形象、水果等寶寶比較熟悉的物品代替數字。「當指針指到小熊貓的時候,寶寶就要去睡覺咯」,等到寶寶熟悉後,再將數字的概念加進去。



沒事讓寶寶接觸一下日曆或者共讀那些教寶寶認識時間和星期幾的繪本。


比如《好餓的毛毛蟲》《不高興的瓢蟲》這兩本。


3-4歲


大部分孩子的時間知覺在3歲左右才開始萌芽。


我們在公園玩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玩得不想回家的小朋友,一些父母每隔一會兒就對孩子說:該回家啦!


但孩子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最後拖拖拉拉半小時都還沒離開,只能以在娃的哭鬧中將其捉上車推走收場。



有一些美國媽媽的做法很值得借鑑,她們會在臨近離開前,每十分鐘給孩子「報時」一次,比如12:00該回家了,媽媽會在11:40時大聲告訴娃:還有20分鐘我們就要回家啦,然後是10分鐘、5分鐘的報時,以此類推。


一旦到點就告訴孩子time up, 果斷離開。這樣既不讓孩子覺得突然, 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


習慣了這種「倒計時」訓練的孩子,往往對玩耍時間有個心理預期,非常守時,到點了就乖乖跟著媽媽走人。



分享一個職場二寶朋友培養自家4歲娃時間觀念的方法。


從零開始幫助孩子建立「自律」和時間觀念的三件事。


什麼是每天3件事?



特別簡單,就是每天早上,把當天最想做的3件事列出來,然後去做。


為什麼是3件?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呢?


因為太多容易失焦、事兒多完不成壓力大;太少可能不夠,一件做完孩子很快無聊還來找,還要專門花心思去想接下來做什麼。


而3件不多不少,能讓人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又不至於壓力太大。


分階段,帶孩子理解並去踐行「3件事」的。


1、口頭約定,不做任何完成要求。



千萬不要一口吃個胖子,或者一下子就期待孩子多有自我管理能力。


相比孩子在家完全沒規律、一會兒想幹這、一會兒又想玩那,能讓孩子每天有點主動意識「規劃」要做的事兒並努力去做到,就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這個階段很輕鬆,一共就幾個小步驟:早上約定3件事、白天提醒3件事、晚上回顧3件事。


過程一定會有小插曲,比如孩子說的都是玩的、不是學的,千萬別抓狂,在這個階段,無論孩子說什麼,看動畫片、看電視,我都是答應的。



還是那句話,沒關係,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孩子意識到,可以主動規劃自己想做的事兒,今天的計劃說了沒做,可以在復盤的時候,請孩子說說什麼原因,邀請她第二天再做計劃的時候確認好,「這幾件真的都是你想做的嗎?」


這就是最最初步的——「計劃與復盤」的概念了。


2、記在紙上、拓展項目。



當孩子有了「每天3件事」的概念,也愉快地接受了這種方式,我開始針對實際場景和需要,邀請孩子記錄在紙上,並做了一些細化。


記錄在紙上是說,我還是在問孩子「每天要做的3件事是什麼」,不過會把她的計劃同步用筆記錄下來,然後邀請孩子畫上相應的圖案或者符號,能對應得上是什麼意思。



這個動作,主要是為了建立「計劃與執行」的小儀式感:一來,省去了不斷要通過「說」去提醒孩子的時間,孩子忘了,只要指指她畫的小畫,她就更容易記起來;二來,是為了邀請她每做完一件事,能及時打個小勾勾,表示完成。


對號、小勾勾對孩子還是很有魔力的,除了老師也常用,更主要是孩子喜歡階段完成一件事後、用打勾的小動作來獲得成就感,我也會及時鼓勵她,「哇,你又完成了一件事!比昨天又有進步!」


3、持續記錄,養成習慣。



當孩子每天的3件事能比較規律記錄,我們就可以引入「周計劃」、「月計劃」、「習慣記錄表(habit tracker)」的概念。


其實就是把「打勾」持續化。



比如一些經常在做的事情,識字啦、學英語啦、玩積木啦,可以做在一張21天、或者月度的進度表上,能跟蹤每一件事的持續行動情況。


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爸爸做什麼、媽媽做什麼、孩子做什麼,都記在一張表上,孩子會更有動力:爸爸媽媽也在努力堅持呢:)


一些於長遠有利的好習慣,運動啊、閱讀啊、可以長期出現在表中;一些臨時的,根據自己興趣靈活來,也可以不斷增加。


不要逼自己和孩子每天去完成、完不成就批評或是自我批評。



我個人認為,它就是個儀式感、記錄,可能過程中我們自己會有一些覺察、反饋和調整,但不是非要把勾打滿、非要堅持到底才是勝利:可以鼓勵孩子堅持,但也允許,孩子不是機器,可以有自己的好惡和想法。


如果你會「不打卡」就充滿自責,那還是不要給自己增添負擔了,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過自己,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了:)


5-6歲


按輕重緩急的合理順序來安排時間,是時間管理的要訣。


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時間卻是有限的, 因此只能挑最有必要的任務先去完成。


從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小學後,就可以教孩子分辨什麼是必需的 (need),什麼是想要的(want),讓孩子明白有很多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學會設置任務的優先順序(Learn Convey Priority Matrix)


目前全宇宙最流行的優先順序公式,叫做Covey四象限。

這個工具很簡單,用法是把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分為四類:


A類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比如完成當天的作業;

B類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課外閱讀;

C類是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晚上8點的電視節目;

D類是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玩玩具。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明白,要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因此,父母要盡力引導孩子先從A類的事情開始做。


在確定做事情的順序上,有時候父母和孩子會有不同的意見,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耐心傾聽孩子,看看他的排序理由並加以建議。



當然,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自己做到不拖延,那麼孩子也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被影響,成為一個積極、高執行力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拖拉、效率低,培養時間管理能力是上策,分享我的方法
    心裡就想著玩玩玩,根本不想學習的事兒,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還有什麼任務沒完成。媽媽著急,只好陪著,吼著,逼著,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安排好提醒孩子去做。結果還惹得孩子各種煩,各種討厭。平日裡的學習,做事情也是這樣,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 兩歲寶寶就開始做事拖拉?來試試這些方法
    最近老聽朋友抱怨自己剛兩歲的孩子做事拖拉,擔心習慣養成,今後上幼兒園被老師嫌棄。其實,兩歲多的寶寶無法獨自完成大多數事情,遇到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讓她停下腳步。這個年齡的寶寶還沒有時間概念,不知道「我再等你一分鐘」,「再不快點就遲到了」是什麼意思。所以還是要根據寶寶的成長特點,有針對性地應對。
  • 做事磨蹭拖拉,教會孩子「吃青蛙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很多家長想必都面臨過王女士這樣的狀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被孩子的磨蹭拖拉氣得火冒三丈。其實孩子的表現,往往有著內在因素的影響。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出現磨蹭現象的真正原因,自然也就能夠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做事拖拉磨蹭,通常因為哪些原因?
  • 讓孩子告別拖拉磨蹭,做好時間管理
    越是趕時間著急出門,孩子越是慢悠悠。吃飯、邊玩邊吃、不起床、三叫五叫不起身......家長為此很心煩,只能一遍遍 地催,讓孩子快點快點再快點,一來二去免不了衝孩子發脾氣,影響到親子關係。孩子為此也很委屈。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解決做事拖拉磨蹭的問題呢?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呢?
  • 孩子沒時間觀念做事總是拖拉,3個方法助孩子擺脫拖延勤快起來
    相信各位家長一定有一種這樣的感覺,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有的時候自己越是催促孩子,孩子的動作反而變得越來越慢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筆者認為應該先給大家說一說孩子行動緩慢,做事拖拉會給他以後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吧,因為只有這樣各位家長才能夠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 小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如何讓孩子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
    其實,這種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毛病,是很多孩子的常態,這主要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如何糾正孩子的磨蹭拖拉的毛病呢?其實這種「催命」一樣的「快點」指令,反而讓孩子不知道「快點」是什麼概念了。他會認為反正磨磨蹭蹭地做,最終也能完成,或者最終媽媽也會幫著完成。這樣的惡性循環最後會讓拖拉更加嚴重。
  • 孩子做事拖拉?4招解決拖拉症
    我不斷的鼓勵他說:「你默寫完單詞後,我就獎勵你看一會兒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於是,他非常高興的接受了我的建議,按時完成了我布置的單詞聽寫任務。在跟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發覺學生真的從心理上認為自己完不成任務,於是,只讓他做完其中一部分,就讓他看一會兒動畫片,他就會非常樂意地答應。
  •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老園長給的3個妙招很管用
    當你變成那個最拖拉磨蹭的人,你會發現,孩子竟然會反向的催促你:媽媽,你快點,我要遲到了。這個時候他就體會到了時間的重要性。3、一塊時間餅,教會孩子時間管理孩子做事拖拉,主要是因為他沒有時間觀念並且要告訴孩子:如果你沒有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吃飯,那麼將會佔用下一塊餅的時間,這樣循環往復,導致你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延時拖拉的。
  • 做事拖拉的孩子怎麼辦?要怎麼調教
    對於「做事拖拉的孩子」我們先來看看家長們都怎麼說:1.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怎麼辦?我的孩子做事特別慢,尤其是做作業,拖拉、磨蹭,一份簡單的作業都要做很長時間,導致每天睡覺都很晚,真令人頭疼!2.孩子做事拖拉,該怎麼辦啊?
  • 孩子做事和寫作業太拖拉,打罵不起作用,請從育兒觀念和方法改變
    important} 小學階段的孩子由於沒有時間管理的概念,也沒有從一年級開始就接受父母進行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好習慣培養,很容易出現做事拖沓,寫作業磨蹭的現象。脾氣不好的家長常被惹的火起,企圖用非打即罵的方式促使孩子能加快速度,但是往往事與惟願。
  • 4種管理時間方法,改掉孩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面對太拖拉的孩子,王宏哲老師在《教養的真相》一書中為爸媽圖解說明,如何養成孩子時間管理的能力,改掉拖拉壞習慣!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 改變孩子做事拖拉的小技巧
    因為孩子放學不到5點,不到1小時就能寫完作業,剩下的時間就玩,媽媽認為這樣很浪費,不如做練習冊,不做完練習冊就不可以看動畫片、玩遊戲等……於是,就發生了開頭的一幕。孩子因為家長把自己玩的時間都佔滿了,沒時間玩,而且根本也不想做那些練習冊,所以乾脆磨洋工。作業都寫不完,所以就不用做練習冊了。三年級,一個8歲的小姑娘,為了自己的遊戲權利和家長做起了鬥爭。
  •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
    有些家長說: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很拖拉,怎麼辦? 你帶他去吃他最愛的美食,他拖拉嗎?(不拖拉)你帶他去玩他最愛的遊戲,拖拉嗎?(不拖拉)只有他不願意幹的或者他不感興趣的事,他才拖拉吧。所以解決孩子拖拉要從事情上下功夫想辦法讓他感興趣,讓他體驗到快樂。或者由於拖拉造成的後果讓他來承擔。追求快樂,遠離痛苦是一個人做事的兩大動力,也是解決拖拉的最好方法。
  • 孩子做事不專注、拖拉?家長別頭疼,4招帶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孩子做事不專注,總是拖拉,孩子不明白問題在哪兒,家長也很辛苦。其實這種就是沒做好時間管理的表現。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效率。會時間管理的孩子,不僅效率高,還解放了父母;不會時間管理的孩子,學習到深夜也徒勞。而孩子天生是不會時間管理的,都是靠後天培養的。那如何來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已經過了約好的出發時間他們卻不見蹤影。上樓去看,才知道是她五歲的兒子放放還沒吃完早飯。閨蜜一臉抱歉,對我說馬上馬上,轉臉又去催促兒子:"你快點啊,大家都在等你呢!你到底想不想去玩了?說你一早上了,幹什麼事情都是磨蹭。"媽媽話音落下後,放放卻明顯放慢了吃早餐的速度,一點也不著急。
  • 做事拖拉磨蹭,孩子成「拖拉大王」?家長要教孩子「吃青蛙法則」
    媽媽覺得現在學業還不太重可以應對,以後都這樣拖拉還得了?睡不好吃不好,學習成績能上去嗎?成績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孩子以後的人生會幸福嗎?以後工作又能夠適應嗎?孩子變成拖拉大王,是多數父母頭疼的問題,特別是現在很多熊孩子讓父母陪寫作業到12點,當代父母表示"我太難了"!其實這是孩子沒有掌握好時間管理的方法,來了解一下吧!
  • 孩子做事拖拉,沒熱情?點燃孩子內心「火花」,家長該如何做
    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拖拉指的是孩子磨蹭、拖延,不能及時完成相應的任務。孩子做事拖拉是困惑很多家長的一個問題。先來明確兩個觀點:1、孩子生來就是完美的,具有一切的可能性。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好煩惱!怎樣教他理解時間、遵守時間?
    都半個小時了,刷個牙怎麼這麼慢,你再磨蹭一晚上就要過去了……啥叫磨蹭?十分鐘是多久?快點是多快?什麼是時間?寶寶真的迷茫又委屈:為什么爸媽總是生氣說我磨蹭!爸媽也發愁,時間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怎麼和寶寶講呢?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怎樣能讓孩子理解時間,遵守和掌控時間呢?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聰明父母不打不罵,3招讓孩子做事效率翻倍
    >日本行為科學管理學家石田淳經過研究發現,孩子拖拉、磨蹭,根源是對時間的無感,更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當這種心理持續不扭轉,孩子可能會對拖拉上癮。這句話很形象的揭示了孩子拖拉、磨蹭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時間管理能力。所以讓孩子不拖拉的前提,就是讓孩子先了解時間的概念,知道時間的流動性,增強時間的緊迫感。
  • 父母學會用"三隻青蛙",讓孩子改掉做事拖拉
    拖拉的壞處多多,總是在耳邊叮囑催促卻也看不見效果,面對做事拖延的孩子束手無策的家長不妨試試了解一下&34;時間管理方法,引導孩子走出拖拉做事的困境。何為&34;?簡單來說就是先找出你每個階段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它們就是你必須吃掉的&34;。然後從每天的時間裡劃出20%,專心致志的專門對付這三隻青蛙,從那件最難的那個開始解決,逐個擊破,在每個階段都堅持用這個方法去管理時間,你就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