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
「催促一百遍該上床睡覺了,還在那裡抱著玩具不鬆手」
「一去遊樂園玩,都已經過了午飯時間,還一個勁央求再玩一會」
「臨出門的時候穿個鞋子,都要催促10多遍」
……
本來老母親好好的脾氣,溫溫柔柔的美少女,都因為上面孩子種種的拖拉、磨蹭,硬生生的練出獅子吼,情緒時刻處在暴走的邊緣!
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娃那些讓人奔潰的「拖拉、磨蹭」瞬間呢?
其實,孩子之所以拖拉、磨蹭,大多是因為缺乏時間觀念。
時間管理的前提是良好的規律。
根據不同年齡段,這樣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還你一個母慈子孝的溫馨日常~
0-1歲
新生兒寶寶滿月前後就能夠分辨白天和黑夜的區別了。
每天讓寶寶在固定的時間吃、睡、玩,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調整。
那麼寶寶的每一天都是可以預期的,而不是亂七八糟的,這樣特別有利於培養寶寶的安全感。
寶寶有了規律,通常夜醒會減少,也便於大人更好地管理全家人的時間。
1-2歲
從寶寶小時候起就在寶寶的臥室裡、客廳裡、衛生間等生活範圍裡都可以掛上大大的鐘表,教會他看鐘表,也讓他習慣鐘錶。
一開始可以用一些卡通形象、水果等寶寶比較熟悉的物品代替數字。「當指針指到小熊貓的時候,寶寶就要去睡覺咯」,等到寶寶熟悉後,再將數字的概念加進去。
沒事讓寶寶接觸一下日曆或者共讀那些教寶寶認識時間和星期幾的繪本。
比如《好餓的毛毛蟲》《不高興的瓢蟲》這兩本。
3-4歲
大部分孩子的時間知覺在3歲左右才開始萌芽。
我們在公園玩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玩得不想回家的小朋友,一些父母每隔一會兒就對孩子說:該回家啦!
但孩子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最後拖拖拉拉半小時都還沒離開,只能以在娃的哭鬧中將其捉上車推走收場。
有一些美國媽媽的做法很值得借鑑,她們會在臨近離開前,每十分鐘給孩子「報時」一次,比如12:00該回家了,媽媽會在11:40時大聲告訴娃:還有20分鐘我們就要回家啦,然後是10分鐘、5分鐘的報時,以此類推。
一旦到點就告訴孩子time up, 果斷離開。這樣既不讓孩子覺得突然, 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
習慣了這種「倒計時」訓練的孩子,往往對玩耍時間有個心理預期,非常守時,到點了就乖乖跟著媽媽走人。
分享一個職場二寶朋友培養自家4歲娃時間觀念的方法。
從零開始幫助孩子建立「自律」和時間觀念的三件事。
什麼是每天3件事?
特別簡單,就是每天早上,把當天最想做的3件事列出來,然後去做。
為什麼是3件?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呢?
因為太多容易失焦、事兒多完不成壓力大;太少可能不夠,一件做完孩子很快無聊還來找,還要專門花心思去想接下來做什麼。
而3件不多不少,能讓人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又不至於壓力太大。
分階段,帶孩子理解並去踐行「3件事」的。
1、口頭約定,不做任何完成要求。
千萬不要一口吃個胖子,或者一下子就期待孩子多有自我管理能力。
相比孩子在家完全沒規律、一會兒想幹這、一會兒又想玩那,能讓孩子每天有點主動意識「規劃」要做的事兒並努力去做到,就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這個階段很輕鬆,一共就幾個小步驟:早上約定3件事、白天提醒3件事、晚上回顧3件事。
過程一定會有小插曲,比如孩子說的都是玩的、不是學的,千萬別抓狂,在這個階段,無論孩子說什麼,看動畫片、看電視,我都是答應的。
還是那句話,沒關係,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孩子意識到,可以主動規劃自己想做的事兒,今天的計劃說了沒做,可以在復盤的時候,請孩子說說什麼原因,邀請她第二天再做計劃的時候確認好,「這幾件真的都是你想做的嗎?」
這就是最最初步的——「計劃與復盤」的概念了。
2、記在紙上、拓展項目。
當孩子有了「每天3件事」的概念,也愉快地接受了這種方式,我開始針對實際場景和需要,邀請孩子記錄在紙上,並做了一些細化。
記錄在紙上是說,我還是在問孩子「每天要做的3件事是什麼」,不過會把她的計劃同步用筆記錄下來,然後邀請孩子畫上相應的圖案或者符號,能對應得上是什麼意思。
這個動作,主要是為了建立「計劃與執行」的小儀式感:一來,省去了不斷要通過「說」去提醒孩子的時間,孩子忘了,只要指指她畫的小畫,她就更容易記起來;二來,是為了邀請她每做完一件事,能及時打個小勾勾,表示完成。
對號、小勾勾對孩子還是很有魔力的,除了老師也常用,更主要是孩子喜歡階段完成一件事後、用打勾的小動作來獲得成就感,我也會及時鼓勵她,「哇,你又完成了一件事!比昨天又有進步!」
3、持續記錄,養成習慣。
當孩子每天的3件事能比較規律記錄,我們就可以引入「周計劃」、「月計劃」、「習慣記錄表(habit tracker)」的概念。
其實就是把「打勾」持續化。
比如一些經常在做的事情,識字啦、學英語啦、玩積木啦,可以做在一張21天、或者月度的進度表上,能跟蹤每一件事的持續行動情況。
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爸爸做什麼、媽媽做什麼、孩子做什麼,都記在一張表上,孩子會更有動力:爸爸媽媽也在努力堅持呢:)
一些於長遠有利的好習慣,運動啊、閱讀啊、可以長期出現在表中;一些臨時的,根據自己興趣靈活來,也可以不斷增加。
不要逼自己和孩子每天去完成、完不成就批評或是自我批評。
我個人認為,它就是個儀式感、記錄,可能過程中我們自己會有一些覺察、反饋和調整,但不是非要把勾打滿、非要堅持到底才是勝利:可以鼓勵孩子堅持,但也允許,孩子不是機器,可以有自己的好惡和想法。
如果你會「不打卡」就充滿自責,那還是不要給自己增添負擔了,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過自己,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了:)
5-6歲
按輕重緩急的合理順序來安排時間,是時間管理的要訣。
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時間卻是有限的, 因此只能挑最有必要的任務先去完成。
從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小學後,就可以教孩子分辨什麼是必需的 (need),什麼是想要的(want),讓孩子明白有很多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目前全宇宙最流行的優先順序公式,叫做Covey四象限。
這個工具很簡單,用法是把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分為四類:
A類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比如完成當天的作業;
B類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課外閱讀;
C類是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晚上8點的電視節目;
D類是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玩玩具。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明白,要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因此,父母要盡力引導孩子先從A類的事情開始做。
在確定做事情的順序上,有時候父母和孩子會有不同的意見,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耐心傾聽孩子,看看他的排序理由並加以建議。
當然,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自己做到不拖延,那麼孩子也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被影響,成為一個積極、高執行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