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山腳,溫州醫科大學與世界百強名校阿爾伯塔大學聯合辦學的溫醫大阿爾伯塔學院,前天迎來又一階段性成果——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領銜,學院去年首批招收的57名本科生,與28個導師團隊、65名導師「牽線」,拉開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序幕。
首批聘請16名院士組成「顧問天團」,由溫州本土誕生院士「第一人」李校堃與溫州海外院士引進「第一人」宋偉宏坐鎮加持……溫醫大阿爾伯塔學院從2020年初衝破疫情實現跨洋牽手,到抗疫中「當年獲批、當年招生、當年開學」,如今聚焦關鍵緊缺領域開展教學探索,一步步向培養未來醫學棟梁之材的目標邁進。
從構想到落地,化危機為機遇,變不可能為可能,溫醫大阿爾伯塔學院的快步推進,亦是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的寫照,也是集聚各方創新要素、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鏈的縮影。
放眼浙江,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的衝鋒號已經吹響,釋放出「從資源拉動向創新驅動躍遷」的強烈信號。
俯瞰甌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甌江實驗室聯袂合唱,加速融入全省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塔尖重器,形成「高峰凸顯、高原崛起」之勢,讓系統構建「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創新格局從規劃圖變為實景圖。
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規劃示意圖
敢於無中生有,
從「無人區」走出新道路、看到新風景,
創新,
正成為溫州「十四五」發展的
奮進旋律和鮮明標誌。
無獨有偶,就在3個月前,同一個校園裡,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成功舉辦,讓溫州再次匯聚世界目光。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短短兩天,青科會為溫州帶來了海量人才的集聚:96個國家和地區、29個國際組織,12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獲得者,113位中外院士,800多名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聚焦全球性議題,分享思想、貢獻智慧。
2020年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召開。劉偉 攝
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48個小時,「峰會效應」急速發酵、釋放能量——
聚人,503位高層次人才與我市219家企事業單位籤約;
聚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李蘭娟、楊煥明等國內外院士深度探討後疫情時期時代命題;
聚力,15個高能級創新平臺、136個領軍型人才創業項目等前沿創新相繼乘「峰」而上。
這是溫州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使然。正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所說,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樹立了一面旗幟,向全社會、全國乃至全球昭示了溫州和浙江重視人才、關愛人才、給人才以禮遇的鮮明導向。青科會也將推動著溫州更快地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這張大網絡,以科創賦能溫州、賦能浙江。
甌越院士之家 張嘯龍 攝
「一區一廊一會一室」聯動
人才集聚與科技創新耦合
盛情引來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科思技術(溫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溫州)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呈現集群化、矩陣化發展。其中,中國基因藥谷一期北區開園投用,瞄準世界再生醫學頂尖技術,吸引騰瑞製藥等10家高端生物醫藥企業在溫投產,集合打造全國生物醫藥領域全產業鏈園區。2020年10月正式投用的國科大溫州研究,已成立了生物醫學物理中心、海洋生物技術溫州聯合研究中心,獲批建設「組織修復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從左到右:浙大溫州研究院、國科大溫州研究院、中國基因藥谷
連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產學研鏈條,持續釋放創新創業的倍增效應。在浙南科技城,北鬥產業基地投用,大唐5G全球創新中心、好運聯聯等11個產業平臺項目籤約落地、加快建設。在甌海區,世界青年科學家孵化器投用,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入駐企業421家,營收實現連年翻番。
從左到右:溫州北鬥信息產業基地、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孵化器、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
前幾天,作為溫州「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創新格局的塔尖重器之一,中國眼谷又添新銳,浙江因諾維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正式落戶,成為中國眼谷開園半年多來第65家註冊落地的引進企業。
中國眼谷 龍灣區衛健局供圖
回溯2021年過去的這十多天,可以看到,溫州在接踵而至的大事喜事中,邁開「十四五」開門紅的堅實步伐——
1月1日,百億級製造業項目正威(平陽)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中心開工,聚焦金屬新材料產業和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打造高科技產業園區;
1月5日,「興業圓融·溫州技術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掛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實現我國首個技術產權證券化產品破冰;
1月7日,溫州(嘉定)科技創新園二期工程在上海開工,一座「立足大上海、輻射長三角」的科創飛地,有望架起一座科創資源互通共享的新橋梁。
正威(平陽)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中心項目開工。陳翔 攝
「興業圓融·溫州技術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掛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
溫州(嘉定)科技創新園二期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陳翔 攝
「高能級創新平臺釋放的『強磁場』,讓新興產業布局水到渠成,重大項目花開有聲,創新成果加速破繭,高水平科技人才加快集聚。」市自創辦(市科技局)負責人張崇波有感而發。
創新照亮未來,如一盞長明燈,指引著溫州走好科技創新寬廣大道——
發展機遇出現了!僅自創區「一區五園」去年就新落地24個創新型重大科技項目,新招引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68個,總投資451.67億元,屬於智能裝備、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的項目佔比超70%。
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了!去年全市企業總量首超30萬家、增幅全省第一,上市報會企業達到20家、總數突破41家,創歷史最好成績。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094家,完成年度目標的159.7%,培育創新型領軍(瞪羚)企業16家。
產業轉型步伐加快了!電氣產業入選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數字經濟評價指數躍居全省第二,高新產業增加值佔比逆勢增長、提高到57.6%;新增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1294個,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0.7%,增速全省第一。
核心競爭力開始提升了!去年全年新引育25名院士、193名領軍人才,大學生留溫來溫10.5萬人,創歷史新高;探索重大科技創新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圍繞主導產業細分領域實施11項「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
亦如李校堃在青科會後發出的感慨:「溫州,正從一個商業都市,逐漸向有品位、有文化、有科技內涵的山清水秀的城市轉變。」
走過了創造「溫州模式」的改革開放初期階段、實施「質量立市、品牌興業」的市場經濟階段,當下的溫州,「一區一廊一會一室」創新格局釋放紅利,進入了加快從傳統路徑依賴向創新驅動、人才支撐轉型的階段。
實踐證明,溫州是一方可以集聚一流創新資源的沃土、一座各類人才大有可為的創新創業之城。冬去春來假以時日,鍛造實力創新牌,打造創新「殺手鐧」,溫州創新發展的滿園春色,將為「重要窗口」建設增色添彩。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溫州日報
記者:葉凝碧 楊世朋
編輯/版式:屠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