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治不好的病,都是經絡被「掐斷」的結果!

2020-12-24 騰訊網

今天我們首先從《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說起。

這句話,源於《素問·調經論》,體現我們的祖先在戰國、秦漢時期,對生命的積極探索、對疾病的深刻洞察。

原文就是: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這裡面的經隧,指的就是臟腑之間相互聯繫的深層而重要的經絡。

全文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五臟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經隧的通達,運行氣血。氣血若因為經隧的原因而導致不和,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所以,我們要看護好我們的經絡。

這是古人對我們的訓示:我們今天一切大病、重病的出現,都是經絡被掐斷、「經隧」不通,導致氣血失和的結果。

如何來理解古人的論斷呢?

這就是涉及到祖國傳統醫學獨特的觀念——整體觀。

先舉個例子,咱們的心臟。

你說這心臟在跳動、射血,承載我們生命發動機的角色。僅僅是它一家的功勞嗎?說實話,還真就不是。

心臟的怦然跳動,看似只牽涉一髒,實際上它就是冰山之一角。在它的下面,掩藏著很多其他的環節。

比如說,心臟的跳動,離不開脾。中醫認為,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輸於心,在心的作用下變化為血。

所以,心臟所泵射出來的每一滴血,都離不開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勞。

如果脾的功能失常,則心血不足,血能載氣,血虛則氣虛,於是氣血兩虛,心臟還能正常工作嗎?

再比如說肺。心臟和肺臟的關係,現代醫學已經發現了,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心臟不好的人,早晚肺臟不好。

呼吸系統有問題的人,心臟也別想健康。而這個問題,古人用一個「宗氣」的概念很好說明了。

中醫學認為,肺化生而來的宗氣,能灌心脈。心臟的跳動,時刻離不開肺所產生的宗氣的鼓動。所以說,心和肺,緊密相連。

又比如說肝。心和肝之間有關係嗎?有啊。我們都有體驗,一次大怒之後,心跳很可能就不規律。總生悶氣的人,心臟位置就會覺得悶。

用中醫的理論解釋,肝主條達。肝鬱氣滯,則一切臟腑的功能開展,都會不順暢,心臟也在所難免。心臟的如常跳動,離不開肝氣的梳理、暢達之功。

所以你看 ,一顆心臟的跳動,看似普通,其實卻是很多臟腑通力合作的結果。可以說,任何一髒出了問題,我們的心臟都別想好。

心臟如此,其他的臟腑也是如此。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一個崇尚整體的「小團隊」。一切功能的開展,都是團隊努力的結果。

接下來,問題就出現了。既然我們的身體如此強調整體性,那麼,維繫臟腑之間聯繫的「通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通道一旦被掐斷,意味著臟腑之間失聯。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可如今想幫卻幫不上,那麻煩可就大了。

那麼,維繫臟腑之間聯繫的通道是什麼?就是中醫理論中的經絡,就是開篇《黃帝內經》經文裡面所說的「經隧」。

氣血、津液、精微的輸布,無不以經絡為通道。臟腑之間的能量轉換、交流和協調,無不以經絡為溝渠。

經絡一旦淤堵,臟腑之間的聯繫被切斷,我們身體這部機器的運轉,就得拋錨了。

所以說,古人告訴我們:「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可見,臟腑之疾,雖然起因多端,但是經絡淤堵,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

我們身體的一切大病、重病,都可以視為經絡淤堵的結果。而疾病的好轉,也是臟腑之間經絡暢通,聯繫恢復的結果。

心經堵了會怎樣啊?這就是咽喉乾燥、心口疼痛、口渴異常、前臂不溫、麻木、酸痛。

脾經堵了會怎樣啊?這就是舌根部疼痛僵硬,吃東西嘔吐,胃脘疼痛、腹脹、容易噯氣,全身沒有力氣。

肺經堵了會怎樣啊?這就是肺部脹滿、氣喘、咳嗽、缺盆和喉嚨部位疼痛,甚至可能胸部煩悶、視覺模糊。

肝經堵了會怎樣啊?這就是腰痛、前後俯仰不靈,小腸疝氣、小腹部腫脹等等。

這些,都是《內經》裡面明確告訴我們的。

我們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經絡暢通呢?如果把這件事情做好了,我們的長壽,就真的不難了。下面這些,是您應該做,也確實能做得到的。

1、少量吃肉,多吃果蔬。肉吃得多,易生痰溼。果蔬吃得多,則可以清理鬱滯。

我們人類從牙齒的數量、類型上就能看出來,素食和肉食的比例應該為7:1。如果我們違背了這個天然道理,我們的經絡就會為痰溼所淤堵。

2、適當運動,切忌久靜。運動,可以疏通氣血,可以活絡經脈。長壽的道理千萬條。多運動,是其中怎麼也顛撲不破的一條。

3、少發愁,少上火,多談笑。發愁上火,令氣機鬱滯,同樣會導致經絡不暢。

如果一個人,精神上長期苦悶,五臟必然要生病。相反,多談笑,凡事多向積極的方面去想,會令人感覺舒暢。

4、病早治,莫拖延。小病,會影響本髒之能。它像一顆種子,可以不斷發展成影響整體氣血陰陽的惡果。

經絡的淤阻,往往就是從不起眼的小病開始的,如高血脂、脂肪肝、淺表性胃炎等等。

5、七分餐,勿飽食。我們一身經絡的舒暢,離不開氣血的充盈和通暢。而化生氣血的脾胃,最喜歡輕裝上陣,最喜歡規律工作。

所以,我們不要吃得太飽,三餐定時定量。這是保證經絡暢通的根本之一。

總而言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經絡暢通的基礎。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一切治不好的病,都是經絡被掐斷的結果!
    這裡面的經隧,指的就是臟腑之間相互聯繫的深層而重要的經絡。全文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五臟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經隧的通達,運行氣血。氣血若因為經隧的原因而導致不和,各種疾病就會產生。所以,我們要看護好我們的經絡。這是古人對我們的訓示:我們今天一切大病、重病的出現,都是經絡被掐斷、「經隧」不通,導致氣血失和的結果。
  • 一切治不好的病,都是經絡被掐斷的結果!(附解決措施)
    這裡面的經隧,指的就是臟腑之間相互聯繫的深層而重要的經絡。全文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五臟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經隧的通達,運行氣血。氣血若因為經隧的原因而導致不和,各種疾病就會產生。所以,我們要看護好我們的經絡。這是古人對我們的訓示:我們今天一切大病、重病的出現,都是經絡被掐斷、「經隧」不通,導致氣血失和的結果。
  • 濟寧中醫院經絡疏通傳統療法幫助產後女性治未病調身體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王彤彤 通訊員 孫雪蓮 濟寧報導  很多女性在產後都有這樣的煩心事:哺乳期不停堵奶,生完孩子之後臉上長斑,長期失眠、熬夜生出眼袋等,在傳統的中醫理論看來
  • 經絡重在疏通!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2經脈者,不可不通《黃帝內經》曰: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說的是,人的健康與否和經脈密切相關。又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十二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我們沒必要都去記住。重點要弄明白12經脈的運行原理。
  • 冬病夏治,有什麼道理?三伏貼適用於哪些疾病?
    據說,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冬病夏治。那麼,傳統醫學是如何看待這種治病方法的?其中有何道理?三伏貼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呢?咱們現在就來解析。冬病夏治,是傳統醫學的1種特殊治療方法,其中的理論來自於《黃帝內經》,核心是陰陽平衡理論,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還有1個理論基礎是治未病。這種理論有3層內涵。
  • 產後風溼如何治?月子病真的「一輩子都治不好」麼?
    這究竟是不是所謂的「月子病」,又該如何治療呢?記者就此專訪了湖南中醫附一風溼內科主任王莘智教授。記者:什麼是「產後風溼」?王莘智教授: 產後風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範病名為「產後痺」,其發病原因是產後或人工流產術後體虛之時,感受外邪。常見的外邪主要是風、寒、溼邪。表現為以全身肌肉關節的疼痛、怕風、怕冷,但受累關節和肌肉無腫脹的一組症候群候群。
  • 「三九」將至,「冬病冬治」正當時 ——青島市中心醫院「冬病冬治...
    三九天到來後,可以利用人體陽氣斂藏、皮膚乾燥、毛孔閉塞的有利時機,以辛溫藥物貼敷特定穴位,通過天氣、藥物、經絡、穴位等的協同作用,可溫肺逐痰、健脾補腎、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過敏狀態,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能夠有效的緩解和治療上述各種病症。同時「冬病冬治」穴位貼敷治療也是三伏天「冬病夏治」的補充和加強,可以使治療效果更加鞏固。
  • 冬病夏治,「三伏貼」開貼!
    濟寧市中醫院副院長、針灸科主任醫師王樂榮介紹,冬病夏治「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天人相應、春夏養陽」原理,順應四時特性的一種「內病外治」傳統療法。選用白芥子、細辛等具有辛散溫通的天然中草藥製作成藥膏,貼敷於經絡特定穴位,藥物經皮膚由表入裡,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疏通經絡、調理臟腑,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增加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冬季減少發病次數或減輕發病症狀乃至不再發病的目的。按農曆規定,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 美容院稱推拿經絡能治病
    然而,醫生說糖尿病根本治不好。張女士想退卡卻遭拒。    7月25日下午,張女士說,「7月18日上午,進店後,服務人員給我做了一個檢查,發現我的肝、膽、胃、膀胱都有問題,建議我做個疏通經絡的養肝療法。」服務人員一再表示疏通經絡可以治病。「我今年50多歲了,患有糖尿病,腿經常腫脹。」為了治病,張女士就辦了一張9000元的美容卡。
  • 冬病夏治,都能調理什麼問題
    什麼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症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如何在夏日祛除積寒呢?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
  • 俞敏洪說他這「病」可能一輩子都治不好了,也或許是根本就不想治
    大學時,他把一半的生活費都用在了買書上。今天俞敏洪不用擔心買書的飛躍了,所以更加就肆無忌憚了。家裡也是堆滿了書,連牆角都是。俞敏洪老師說今生今世就算把自己泡在書堆裡,他也不一定能讀完這些書。有時候很多書買了放在那裡忘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買一本一樣的書。呵呵,可愛吧。
  • 3.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接上一篇:2.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傷寒霍亂篇二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 慢性支氣管炎,這樣治,沒有治不好的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冬季是慢性支氣管炎的高發期,臨床中一些常規療法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效果不甚理想,如果試試祖國的民間療法,卻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的效果,有的當下就好了~這個民間療法叫×形按壓法。用×形法治療此病,真有這麼好的效果嗎?我們來看看療效反饋——
  • 又到「冬病夏治」時
    市中醫醫院醫護人員深入社區進行冬病夏治知識宣講。王金悅 攝今日,我市迎來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這也標誌著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可以正式開始了。如今,隨著人們對中醫養生的日漸重視,利用三伏天進行三伏貼等「冬病夏治」治療已成許多市民的盛夏標配。
  • 老中醫說:現在是「冬病夏治」最好時段,再不治還得再等一年!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髒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係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 五行「指頭功」:打通五臟經絡,治未病
    今天分享一個簡單實用的養生方法:搓揉手指治未病。 先找個光線明亮的地方,仔細看下手指上有沒有青筋,每個手指上的青筋都代表著不同的問題: 大拇指對應手太陰肺經 拇指上出現青筋代表呼吸系統有問題,容易出現咳嗽、氣喘、有痰等症狀。
  • 什麼是雷諾氏病 這樣治雷諾氏病
    雷諾氏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得過雷諾氏病,雷諾氏病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危害,並且雷諾氏病還會影響大家的生活,那麼請問什麼是雷諾氏病?雷諾氏病的飲食注意事項是什麼?治雷諾氏病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冬病夏治」:三伏貼應該這樣貼
    近年來,人們「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逐漸提高。今年三伏天共40天,7月 16日是正式入伏的日子,標誌著「冬病夏治」模式正式開啟。「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遠遠不止一個三伏貼。但因為三伏貼操作起來相對簡單,成為「冬病夏治」最普遍的方法。但三伏貼並非「神藥」,需要對症的患者配以正確的使用方式才可以發揮最大的療效。
  • 子宮寒冷怎麼辦,冬病夏治正當時……
    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運行在每個季節的變化,並依次制定出傳統的治療方法,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最高水平,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洩,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所
  • 為什麼有些在大醫院都治不好病卻用咒語和草紙就治好了?
    摘要:為什麼有些在大醫院都治不好病卻用咒語和草紙就治好了?本文從實例、語音、歷史文獻及現代認識分析可能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