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侯夢菲 北京報導
4月25日上午,受國務院委託,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時,報告了2017年環保年度目標的完成情況,「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等兩個年度目標未達標。
這也是生態環境部成立後,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年度環境報告」。
去年,我國環境狀況如何?「2017年,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汙染治理任務十分艱巨的情況下,較好地完成環境保護年度目標。」李幹傑說,去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99個城市達標,佔29.3%;全年優良天數比例78.0%,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例2.5%;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超標22.9%;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75微克/立方米,超標7.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年均濃度均達標。
報告指出,重點區域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個別地區汙染仍然較重。京津冀、長三角區域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9.9%、4.3%,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連續三年達標。京津冀區域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北京市改善更為明顯。但是,河北、山西、天津、河南、山東5省(市)優良天數比例仍不到60%,汾渭平原優良天數比例逐年下降,「仍需加大治理力度」。
另外,我國大氣環境還存在臭氧超標問題。李幹傑說,去年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臭氧超標問題日益顯現。全國PM2.5、PM10濃度同比分別下降6.5%、5.1%。在顆粒物濃度逐年下降的同時,全國O3 濃度同比上升8.0%,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汾渭平原等升幅較大,成為下一步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生態環境保護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李幹傑強調,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品質超標的約佔71%,部分流域水汙染仍然較重。產業結構偏重,產業布局不合理,煤炭消費比例偏高,散煤用量大,深層次結構性汙染問題突出。一些地區特別是縣(區)領導幹部,對綠色發展認識不高、能力不強、行動不實,重發展輕保護的現象依然存在。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