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幫孩子化解如廁尷尬

2021-01-18 人民資訊

編者的話:學校裡明明有廁所,但小到幼兒園的孩子,大到小學生,甚至初高中生寧可憋一天,也要等回家後再上。孩子們為何不願在學校上廁所?近日,「日本廁所研究所」找到了答案,自理能力差、廁所不衛生、沒有門被「圍觀」、害羞等都是阻礙孩子們在校上廁所的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少國家開動腦筋,幫孩子們解決如廁尷尬。

本報駐德國、日本、美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李 瑩 張東秀

德國從小就上「廁所課」

德國民調機構調查顯示,目前德國有36%的孩子不願意在學校上廁所,原因是他們認為廁所衛生狀況差;約2/3的孩子表示,廁所保潔應該更加頻繁。對此,德國洪堡大學醫學院研究員迪特裡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的孩子對如廁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疫情期間,但忍著不便又容易憋壞身體。

實際上,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德國政府就開始推動廁所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一兩歲左右,家長就讓孩子與可攜帶的「兒童廁所」親密接觸,這種廁所看起來像玩具,體積小,能讓孩子對廁所形成早期認識。稍大一些,家長會教孩子坐在成人馬桶上如廁。不過,這些馬桶都裝上了可調節的馬桶圈。孩子如廁時,只要翻下兒童圈即可,還有一把小梯子,孩子可以爬上去如廁。3歲進入幼兒園,上廁所也是一件大事。第一天,老師會帶孩子們一起到廁所,學習如何上廁所。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裡,廁所都是不分男女的。而且,大人們會教育孩子不要站著尿尿,以免把馬桶圈弄髒。在德國人看來,這是尊重女性的表現,也是保持廁所潔淨的方式之一。

到了小學,孩子們則要開始深入學習廁所知識。比如廁所的歷史,城市怎麼處理糞便,如廁與健康等。許多學校還與廁所組織合作,邀請專家擔任輔導員,與孩子們討論廁所和排便問題。每個城市會組織孩子們參加「廁所遊」,從小認識城市廁所文化。比如,柏林目前有300多個公廁,遊覽時,孩子們從柏林近衛軍團廣場一個建成於19世紀的古老廁所開始,然後參觀波茨坦廣場上的帝王廳廁所,最後一站是一家名為「廁所」的餐廳。

「廁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迪特裡希認為,要讓孩子喜歡上廁所,除了「廁所課」外,學校和社會的廁所建設和廁所清潔也非常重要。比如,德國每個學校和公廁都設有無障礙設施,並定時定點清潔。此外,德國還規定,除了街頭公廁外,博物館、購物中心、餐館等公共場所的廁所也要向民眾開放。▲

日本將蹲便改為坐便

日本廁所研究所曾針對47個都道府縣共4833名小學生進行「排便與生活習慣」調查,結果發現,每5名學生中就有一人有便秘問題,每兩人中有一人「不在校內排便」或「強忍便意」。回答「在校內很難排便」的小學生中,不少人給出的理由是「不想被朋友知道」「用不慣蹲坑」或「怕被嘲笑」。琦玉市立醫院兒童外科部長中野美和子表示:「孩子強忍便意,時間久了,不僅容易導致便秘,還會出現上課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心理問題,所以必須引起重視。」

2018年以前,日本公共衛生間大多數是蹲便,但近兩年各地紛紛開始進行改造,將坐便改為坐便,尤其是學校改造速度最快。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奧運會影響,日本為了適應不同國家人的需求,所以將廁所改成了更多人方便使用的坐便,而且有溫水洗淨功能,學校廁所也因此成為重點整改對象之一;二是因為不少家長反映,家裡普遍都是坐便,但學校是蹲便,孩子腿部力量較弱,蹲廁時間稍長就會小腿酸脹,所以孩子寧可憋著,也不願意在學校如廁。一些低年級學生有時因為強忍內急,還會尿褲子,遭到同學嘲笑,這讓孩子特別尷尬,今後更怕在學校上廁所。

學校對於家長的意見非常重視,紛紛加以改造,以減少學生的如廁問題。不少學校設置了「大便教室」,老師扮成「大便先生」為孩子們授課,告訴他們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還帶著孩子們用黏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健康,哪種不太健康,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長期憋著不排便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

而且,越來越多學校加入廁所蹲便改坐便的活動中。東京和周邊幾個城市在政府主持下,進行了廁所改造,其他城市也在陸續改造中。除了醫院等特殊需要蹲便的地方外,公共廁所全部改為坐便,同時儘量配備先進的智能馬桶,以方便大家如廁。▲

美國幼兒園配備如廁訓練椅

美國孩子也存在不願在學校上廁所的問題。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衝向廁所,或問到關於如廁問題時遮遮掩掩。據調查,每12個美國5~12歲兒童中,就有一人存在尿床、漏尿和便秘問題。

美國兒科醫生珍妮絲·希德表示,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5點原因:一是由於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了家裡的馬桶,在學校如廁後過大的衝水聲會嚇到他們;二是因為孩子有如廁需求時,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老師報告,讓上廁所這件事變得眾所周知;三是很多孩子羞於向老師要衛生紙;四是年齡稍小的孩子可能會擔心上廁所時沒有將排洩物排到馬桶裡而被老師批評;最後,大多數孩子更願意花時間在玩耍上,所以會憋著。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大多數幼兒園都會配備如廁訓練椅,但要說服幼兒坐在便盆上絕非易事。有些小朋友害怕,另一些則不感興趣。幼兒園老師巴克說:「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帶一個已經接受過如廁訓練的孩子做示範,然後再讓其他孩子嘗試。」如果孩子拒絕,老師會在幾個小時後再次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如廁。另外,許多日託所會在廁所裡「藏」一些漫畫如廁書,幫助孩子們養成有便意馬上上廁所的習慣。還有一些幼兒園在廁所裡粘貼了畫報,當孩子成功完成一次如廁,就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貼一張貼紙,這個方法能有效激勵孩子如廁。

對於已經開始有性別意識的小朋友,很多幼兒園會將每個廁所或便盆獨立出來。當小朋友有如廁需求時,必須關門,以保護隱私,還能避免尷尬。大一點的孩子,學校會安排老師每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是否有如廁需求,有的小學還提供意見收集表,讓孩子們自由提出對學校如廁設備的建議。同時,規定老師不得拒絕孩子的如廁請求。▲

相關焦點

  • 公共場所幼童如廁尷尬多 建議:設立「親子廁所」
    湘潭在線8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 實習生 劉曉林)爸爸帶女兒外出遊玩,孩子要上廁所,到底是選男廁還是女廁?去男廁,女兒不敢;去女廁,不方便不說,有時還會招來誤會。同樣的,在城市公園、遊樂場和大型商場等公共場所,媽媽帶兒子如廁也會遭遇同樣的尷尬。8月8日、9日,我們進行了走訪調查。
  • 媽媽不在身邊,年幼女兒遇上「三急」,爸爸的如廁攻略尷尬又無奈
    有一次大軍帶著女兒去看電影,中途去衛生間,他把女兒送到女衛生間的門口,反覆叮囑,可是孩子就是拉著爸爸的手不住地說:「爸爸,我不敢一個人進去!「大軍聽後尷尬地站在門口不知所措。恰好這個時候有個高中生模樣的女生從衛生間裡走出來,看到大軍的模樣,主動說「我幫你帶孩子進去方便吧
  • 霍思燕詞窮,她的小表情亮了,嗯哼用詞卻很準確,幫媽媽化解尷尬
    這季節目中,賈靜雯的女兒咘咘也是一個超可愛的孩子。但嗯哼大王的風頭依然很強勁,絲毫不受影響,畢竟嗯哼有著別的孩子無法取代的可愛之處。嗯哼大王最特別的地方,肯定就是腦洞很大,腦迴路也很清奇。他的金句也很有特點,當初嗯哼評價Jasper時,說的一句「他有點優秀」,網友們肯定記憶猶新吧,想起這句評價,就忍不住會發笑。
  • 陳立農幫客人結帳,緊張到不會算帳,他的微笑卻化解了尷尬
    餐廳開張之後,陳立農就用他的微笑化解了很多尷尬。今天是餐廳正式營業的第二天,沒想到,第一位客人就毫不猶豫地點了陳立農的咖喱飯。餐廳剛開門不久,很多食材都沒準備好,這也難免會讓陳立農有了點手足無措的感覺。陳立農做完菜之後,就一直關注著客人的反應,他還很有禮貌地向客人做了一個OK的手勢。
  • 進門見廳入戶狹長,5種玄關設計幫你化解尷尬!
    5種玄關設計幫你化解尷尬!玻璃隔斷設計,家裡光線不好的話,可選擇玻璃的,會影響室內採光,還有增加室內通透感的作用。5種玄關設計幫你化解尷尬!利用入戶異形空間,輕鬆打造功能區,很多入戶因為承重牆的原因,可以凸出的牆面設計嵌入式玄關櫃,和餐邊櫃垂直設計,提高入戶空間的利用率。
  • 「奶奶身上有怪味兒」,孩子的童言無忌生尷尬,媽媽用高情商化解
    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他們不會拐彎抹角地說話,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雖說童言無忌,但有些話確實會傷了老人的心,這時候就要看父母是如何化解其中的尷尬了。 「奶奶身上有怪味兒」,孩子的童言無忌生尷尬,媽媽用高情商化解 老媽70歲大壽,我們兄妹三人攜全家人回到老家為媽媽祝壽,一大家子人開心得不得了,飯桌上兩個哥哥的孩子,分別坐在了爺爺和奶奶身邊,宴席還沒有開始,大哥家的孩子就捂著鼻子說:「媽媽,我不要挨著奶奶坐,奶奶身上有味道,臭臭的!
  • 給孩子做如廁訓練,家長用上這4個「訣竅」,幫寶寶告別尿不溼
    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證明:家長給孩子做如廁訓練,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到孩子,最佳訓練的年齡最好控制在2周歲左右,具體的時間,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自行決定。孩子2歲前,括約肌與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自控能力也比較差,所以,根本無法控制自己如廁。
  • 給孩子做如廁訓練,家長用上這4個「訣竅」,幫寶寶告別尿不溼
    亮亮媽為了方便更是給他準備的兩套衣服,漸漸的亮亮就從一個積極陽光的孩子,逐漸變得自卑了起來,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怪家長沒做好如廁訓練。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都對如廁訓練感到煩惱,雖然在我們眼中這是一個漫長又困難的事情,但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如廁訓練會變得很簡單。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如廁訓練比較好?
  • 文方委員:希望女性如廁不再尷尬等待
    湖南日報記者 沙兆華【觀點】 希望湖南率先落實男女廁位比例,破解倒掛難題,讓女性如廁不再尷尬等待。【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但毋庸諱言,公共場所、學校、旅遊景點、公園、高速服務區、醫院、電影院、車站等公共場合,女性「如廁」排長隊的問題尤為突出,已成為城鄉文明建設、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硬傷」。2016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配備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此標準於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
  • 南充市北湖公園,如廁有尷尬,人文關懷的「過」與「不及」
    南充市北湖公園,如廁有尷尬,人文關懷的「過」與「不及」。園方注重人文關懷,對保潔員有嚴格要求,地面不能有尿液。園方配置了吹風機,對著小便鬥的地面嗚嗚吹風。 為了更「保險」,保潔大媽手持大拖把,守候在如廁男士的旁邊,見到地面有尿液,立即擦拭。
  • 父母「親密」行為被孩子發現,母親一句話化解尷尬,冷靜且機智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部分家庭會選擇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睡,這樣也能便於照顧孩子。不過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那就是如果夫妻之間想做一些「親密」行為,就有驚醒孩子從而被發現的可能性,那麼如果被發現後如何向孩子解釋則成了一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問題。
  •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但是上幼兒園就不一樣了,有些家長反應孩子在幼兒園不敢上廁所,有的是不敢給老師說,有的是自己不會,這種情況長時間下去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提前訓練孩子如廁時很有必要的。那麼該如何訓練孩子如廁呢?
  • 如何幫寶寶戒掉尿片?掌握這些如廁小方法,寶寶自行如廁不是事
    寶寶小時候通常都是穿著紙尿褲,不光孩子舒服,大人也安心。等到寶寶長到3歲左右,括約肌發育成熟,父母就可以讓寶寶戒尿片了。如果沒有適時地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錯過了這個最合適的時機,寶寶就可能會對紙尿褲就會產生依賴性,再想訓練寶寶就會有很大的難度。
  • 日本汽車站公廁如五星酒店 馬桶自選音樂遮如廁尷尬
    日本汽車站公廁如五星酒店 馬桶自選音樂遮如廁尷尬 (9/17)
  • 如廁訓練季又到了:讓孩子摘掉尿不溼自主如廁,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家有一歲多寶寶的媽媽,估計已經準備好了小馬桶,摩拳擦掌就差挑個好日子開始如廁訓練了吧?我沒有搜索到「如廁訓練」的科學解釋,只找到了「如廁」,就是上廁所,顧名思義」如廁訓練「就是教給孩子怎樣上廁所的過程。訓練的目標是讓寶寶能夠摘掉尿不溼,在意識到自己有便意或者尿意時,可以忍住一會兒,並且自己脫褲子、坐馬桶解決、穿褲子,全程可以靠自己。
  • 評論:讓公共育嬰室化解媽媽的尷尬
    評論:讓公共育嬰室化解媽媽的尷尬 2014-08-08 14:08:58,但在公共場合,媽媽們的哺乳卻遇到了許多尷尬,她們很難在公共場所找到私密的哺乳空間。
  • 「天氣這麼熱,為啥還給孩子裹尿布?」路人的質問,引出如廁難題
    過去哪個孩子不是光屁股長大的,再說,孩子自主如廁本身就極難訓練,有能耐管自家娃去,這裡指指點點算什麼。」老人聽罷,顯然知道自己碰上了硬茬,沒敢繼續接話,嘴裡罵罵咧咧地走了。鄰居的幫忙解圍,讓媽媽心頭一暖,連忙道謝,可扭頭看了看,孩子身上裹著的尿片,著實也頗為頭疼,自家孩子已經快三歲了,還不會自主如廁,這也難怪招人笑話,可如廁訓練這件事,對某些特殊孩子來講的確很難啊……
  • 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看看聰明父母如何化解尷尬
    自從孩子出生以後,很多小兩口就發現家庭生活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的時候小兩口在家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避諱,但是有了孩子之後要無時無刻的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寶寶只要有一點動靜,媽媽不管在幹嘛都要立刻跑過去,留下尷尬的爸爸站在那兒。
  • 家裡有孩子,夫妻同房時被孩子撞到,這樣化解尷尬才會對娃有好處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父母之間有時候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需要避開孩子,大家都知道夫妻生活是很多年輕夫妻正常的生理需求,不僅這樣能夠促進夫妻之間的情感,還對雙方的身體有著積極作用,當然很多夫妻不可能像剛結婚的時候那樣的隨意,自從有了孩子這樣的夫妻生活很可能會被孩子撞見,這場面想想都挺尷尬的。
  • 別讓孩子吃奶也尷尬(辣評)
    應當說,這是現代文明社會難以避免的尷尬和矛盾,而在這種尷尬和矛盾面前,應有的不該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執,也不該是簡單的道歉,而應當是通過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努力,將這種尷尬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  與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共設施設計和設置的人性化、便利性顯然是落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