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學校裡明明有廁所,但小到幼兒園的孩子,大到小學生,甚至初高中生寧可憋一天,也要等回家後再上。孩子們為何不願在學校上廁所?近日,「日本廁所研究所」找到了答案,自理能力差、廁所不衛生、沒有門被「圍觀」、害羞等都是阻礙孩子們在校上廁所的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少國家開動腦筋,幫孩子們解決如廁尷尬。
本報駐德國、日本、美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李 瑩 張東秀
德國從小就上「廁所課」
德國民調機構調查顯示,目前德國有36%的孩子不願意在學校上廁所,原因是他們認為廁所衛生狀況差;約2/3的孩子表示,廁所保潔應該更加頻繁。對此,德國洪堡大學醫學院研究員迪特裡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的孩子對如廁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疫情期間,但忍著不便又容易憋壞身體。
實際上,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德國政府就開始推動廁所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一兩歲左右,家長就讓孩子與可攜帶的「兒童廁所」親密接觸,這種廁所看起來像玩具,體積小,能讓孩子對廁所形成早期認識。稍大一些,家長會教孩子坐在成人馬桶上如廁。不過,這些馬桶都裝上了可調節的馬桶圈。孩子如廁時,只要翻下兒童圈即可,還有一把小梯子,孩子可以爬上去如廁。3歲進入幼兒園,上廁所也是一件大事。第一天,老師會帶孩子們一起到廁所,學習如何上廁所。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裡,廁所都是不分男女的。而且,大人們會教育孩子不要站著尿尿,以免把馬桶圈弄髒。在德國人看來,這是尊重女性的表現,也是保持廁所潔淨的方式之一。
到了小學,孩子們則要開始深入學習廁所知識。比如廁所的歷史,城市怎麼處理糞便,如廁與健康等。許多學校還與廁所組織合作,邀請專家擔任輔導員,與孩子們討論廁所和排便問題。每個城市會組織孩子們參加「廁所遊」,從小認識城市廁所文化。比如,柏林目前有300多個公廁,遊覽時,孩子們從柏林近衛軍團廣場一個建成於19世紀的古老廁所開始,然後參觀波茨坦廣場上的帝王廳廁所,最後一站是一家名為「廁所」的餐廳。
「廁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迪特裡希認為,要讓孩子喜歡上廁所,除了「廁所課」外,學校和社會的廁所建設和廁所清潔也非常重要。比如,德國每個學校和公廁都設有無障礙設施,並定時定點清潔。此外,德國還規定,除了街頭公廁外,博物館、購物中心、餐館等公共場所的廁所也要向民眾開放。▲
日本將蹲便改為坐便
日本廁所研究所曾針對47個都道府縣共4833名小學生進行「排便與生活習慣」調查,結果發現,每5名學生中就有一人有便秘問題,每兩人中有一人「不在校內排便」或「強忍便意」。回答「在校內很難排便」的小學生中,不少人給出的理由是「不想被朋友知道」「用不慣蹲坑」或「怕被嘲笑」。琦玉市立醫院兒童外科部長中野美和子表示:「孩子強忍便意,時間久了,不僅容易導致便秘,還會出現上課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心理問題,所以必須引起重視。」
2018年以前,日本公共衛生間大多數是蹲便,但近兩年各地紛紛開始進行改造,將坐便改為坐便,尤其是學校改造速度最快。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奧運會影響,日本為了適應不同國家人的需求,所以將廁所改成了更多人方便使用的坐便,而且有溫水洗淨功能,學校廁所也因此成為重點整改對象之一;二是因為不少家長反映,家裡普遍都是坐便,但學校是蹲便,孩子腿部力量較弱,蹲廁時間稍長就會小腿酸脹,所以孩子寧可憋著,也不願意在學校如廁。一些低年級學生有時因為強忍內急,還會尿褲子,遭到同學嘲笑,這讓孩子特別尷尬,今後更怕在學校上廁所。
學校對於家長的意見非常重視,紛紛加以改造,以減少學生的如廁問題。不少學校設置了「大便教室」,老師扮成「大便先生」為孩子們授課,告訴他們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還帶著孩子們用黏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健康,哪種不太健康,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長期憋著不排便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
而且,越來越多學校加入廁所蹲便改坐便的活動中。東京和周邊幾個城市在政府主持下,進行了廁所改造,其他城市也在陸續改造中。除了醫院等特殊需要蹲便的地方外,公共廁所全部改為坐便,同時儘量配備先進的智能馬桶,以方便大家如廁。▲
美國幼兒園配備如廁訓練椅
美國孩子也存在不願在學校上廁所的問題。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衝向廁所,或問到關於如廁問題時遮遮掩掩。據調查,每12個美國5~12歲兒童中,就有一人存在尿床、漏尿和便秘問題。
美國兒科醫生珍妮絲·希德表示,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5點原因:一是由於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了家裡的馬桶,在學校如廁後過大的衝水聲會嚇到他們;二是因為孩子有如廁需求時,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老師報告,讓上廁所這件事變得眾所周知;三是很多孩子羞於向老師要衛生紙;四是年齡稍小的孩子可能會擔心上廁所時沒有將排洩物排到馬桶裡而被老師批評;最後,大多數孩子更願意花時間在玩耍上,所以會憋著。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大多數幼兒園都會配備如廁訓練椅,但要說服幼兒坐在便盆上絕非易事。有些小朋友害怕,另一些則不感興趣。幼兒園老師巴克說:「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帶一個已經接受過如廁訓練的孩子做示範,然後再讓其他孩子嘗試。」如果孩子拒絕,老師會在幾個小時後再次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如廁。另外,許多日託所會在廁所裡「藏」一些漫畫如廁書,幫助孩子們養成有便意馬上上廁所的習慣。還有一些幼兒園在廁所裡粘貼了畫報,當孩子成功完成一次如廁,就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貼一張貼紙,這個方法能有效激勵孩子如廁。
對於已經開始有性別意識的小朋友,很多幼兒園會將每個廁所或便盆獨立出來。當小朋友有如廁需求時,必須關門,以保護隱私,還能避免尷尬。大一點的孩子,學校會安排老師每過一段時間詢問孩子是否有如廁需求,有的小學還提供意見收集表,讓孩子們自由提出對學校如廁設備的建議。同時,規定老師不得拒絕孩子的如廁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