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濟學》專欄:收別人不在乎的小費,賺取別人在乎的大錢!
#SCI期刊#
SCI一般指科學引文索引。《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於1957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
其實,SCI期刊本身只不過是一個具備優秀的指導性的科學論文索引的參考,也就是說原本不是一個多麼嚴重的或者應該引起人們忌憚的。但是,當我們打開搜索瀏覽器的時候,只要搜索SCI 相關聯的詞組,甚至只要搜索這個英文單詞,你就會發現各種瀏覽器都赫然顯示著各種「官方授權」、「論文潤色」、「SCI實力操作,十年品質」、「一次收費,終身售後」、「主編收稿,優先收錄」等等,這種事情能夠搞得這麼堂而皇之估計也就只要中國的「職稱專業戶」了,難怪曾有人說,在中國,將會逐步發展到跟美國一樣,有錢絕對一切都好使,姑且我們不說美國到底有沒有一切都可以用金錢來買,但是至少國內確定認為這麼做事能夠實現的。進一步說明,此次國家相關部門聯合破除SCI 的迷信是非常正確的,真的是懸崖勒馬啊!
我們陳述一下此次出臺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此意見指出: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分析有三點:
第一,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
第二,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第三,樹立正確政策導向,不採信、不發布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此次教育部、科技部出臺這樣的政策雖說還不夠及時,但是至少有了快捷、高效,簡單、明了的政策導向。國人都知道我國科技企業華為和中興兩家企業先後受到美國的封鎖,尤其華為更是險象叢生,好在任正非不是一個有點錢就玩房地產的「動物企業家」,提前的備胎和紮實的科研基礎救了華為,一時間才使得相比較中興和聯想而言,甚至就是小米都明顯略遜一籌,這一點顯然不僅僅是國人的面子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科研態度的問題。那麼此次華為被打壓已經說明了自主的重要性;此外,目前我國的科研水平確實國際上很優秀,本身能夠向外學習的至少在減少,我們客觀上需要建立自己的更加主動的知識體系和標準。
經濟發展和物資充足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命脈,而最基本的實力象徵就是文化實力和科研水平。
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往往代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物資的供應,也更意味著在文化上佔有話語權,比如說,一個二三百年的美國毛頭小子,硬是將全世界的千年文明古國壓在他們的勢力之下,這就是現實。科技研究往往需要學術界和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面探討,那麼就需要一個學術碰撞的平臺,這個平臺必須至公至允,就我們國家目前三個情況:
第一,科技研究水平逐步上升,需要自己的討論專用學術平臺。
第二,學術不正,出現為了獲取科研資金和職稱就一味地走向極端化。
第三,這樣高估SCI,就意味著國人在科研事項上說一句話,都得美國先首肯,實際上就會變成這樣。
因此,處於我們國內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也是出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走向更加強勁的競爭力,更好的發展國內的經濟,這是最現實的,而且有這個實力,去倡議主動的學術話語權。這樣做對我們國內經濟發展,對我們國民,乃至全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以下三點優勢:
第一,更加公平的競爭,減少出現有科研實力卻無從被人知道,國家科研人員始終外流的頹勢。
第二,降低企事業單位科研的成本,產生更好的投入產出比,擴大經濟收益。
第三,有利於實事求是,我們國家一向倡導和平發展,求同存異,國際上是一個優秀的有實力的和平角色,有利於科研成果的真實。至少不會再出現高科技技術已超過美國就會產生「美國國家安全」的「哲學思維」。
任何事情都是有始有終,必須是一個連貫的過程,那麼破除了SCI期刊的迷信,何時建立我們自己的標準?
雖然目前還處於探討,但是我們不妨先設立三個原則:
第一,學術與權力分開。不要再出現搞學術還需要權力升級的事情,學術不存在權威,只存在知識。
第二,學術與教育利益分開。尤其民辦教育機構,更是需要警惕。
第三,樹立兩套標準:其一,過程考察標準;即以過程的進度為衡量標準,有些科研需要長久的研究,不能讓那些長期打科研攻堅戰的科學家失望。其二,結果考察標準,這個就很直白了。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