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洋人歷來有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來看一下清朝史鑑
大體上從近200年來的歷史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我們曾經非常自信,到後來這種自信被洋人用堅船利炮摧毀之後,就到了另一個對面——我們變得很自卑。只有近七十年以來我們的自信心才逐漸建立起來。
自卑到什麼程度呢?
從大清朝三位皇帝對外國人的不同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乾隆皇帝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很多洋人來到大清朝向朝廷獻媚,貢獻他們國家最新發明的科技產品和新鮮玩意兒,他們見皇帝的時候需要單膝跪地;到了鹹豐帝的時候,皇帝寧可跑到避暑山莊躲著,也不敢去見洋人,這個時候洋人在中國已經有了更多的利益要求,他們見皇帝的時候連單膝跪地都不需要;到了慈禧太后主政時期,對洋人的態度有了180度轉折,清朝官員從慈禧到一般官員對洋人是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很多在洋人面前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清朝洋務運動四大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和李鴻章按說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物和朝廷重臣,他們卻對洋人非常害怕。平時二三品的官員要去見他們四人中的任何一人都非常不容易,但是洋人要去見他們,這些一品大員還要提前半小時做好準備。
大清搞的洋務運動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運動,不僅因為這其中的貪腐行為非常嚴重,而且主要的堅船利炮都買的極貴,所有的洋務運動中都要高薪僱傭洋人,薪水高到什麼程度呢?水平高一些的洋人大概每個月都能拿到六七百兩白銀的工資,水平最差的洋人,每個月也能拿到200兩白銀的工資,而當時的四品京官一年的俸祿才只有106兩白銀。而且洋務運動要求必須僱傭洋人,比如開一個銀行這個銀行必須要僱用洋人的顧問,否則朝廷會認為銀行連洋人顧問都沒有,戶部一定是在瞎搞。
這種巨大的工資差距就能看出清政府對洋人的重視程度,只要長著一張洋人的臉,他一年能夠掙到的工資就是四品京官將近22年(一輩子)的收入。
所以說,害怕洋人、迷信洋人已經到非常畸形的程度,那麼自然從官府到民間就對洋人畢恭畢敬,生怕任何一個不當行為,不僅丟了烏紗帽,更是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在這種巨大的自卑心理影響下,對外談判和軍事行動都節節敗退,所以中國人也是被逼到了歷史的牆角之後才奮起反抗,才有了新中國,才有了近70年來民族自信心的逐步恢復。
自信心的建立,需要破除對洋人的迷信,因為不破不立,包括認為他們比自己技術先進,比自己思維超前,比自己管理能力高,比自己有錢,比自己道德水平好,比自己會教育孩子等所有迷信,要建立對自身中華文化的信任、自信和自豪,優秀的中華兒女未必要到歐美國家留學才能成為建設中國的人才,而是要真的沉入人民之中,從自己的本源文化中汲取營養成分才行。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從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中,全面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比重,全面提升對我國現代化科技,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方面成果的宣傳教育,全面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所佔的比重。而且從實際來看,洋人並沒有那麼先進,他們現在很多方面比我們差。
而這大概就是清朝歷史給我們的鑑戒:要提升民族自信心,必須要全面破除對洋人的迷信,這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