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門最需要敬畏的專業。然根據筆者觀察,發現在實際的教育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大行其道甚至被奉為圭臬的反專業和反科學的想法和做法。這些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儼然成為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潛文化和偽科學。
筆者認為,目前教育界有四大迷信。
現實中,一些家長往往喜歡管理嚴苛的學校或班級,而不願選擇管理相對寬鬆的,理由是「孩子是需要管的」。筆者不反對必要的管理,反對的是這句話裡深藏著的對孩子的極度不信任。其危害在於,這種不信任讓孩子受到了深深的傷害,進而產生對教育者和父母的逆反和敵對情緒。而一旦孩子逃避或反抗管理,教育者和家長又會加大管理力度。如果師長意識不到這一點,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不相信孩子,也會讓孩子喪失實現自我管理的最好發展機會。教育的最高價值是促進孩子的自我發展,而自我管理是自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真正優秀的孩子,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健康和學習。所謂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本質,就是一種自我管理。忽視培育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是得不償失的,在今後必將付出極大甚至慘重的管理成本。蘇霍姆林斯基寫過一本書《要相信孩子》,對孩子的教育,相信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管理和培養,是心理學中期望理論在教育中的運用。相信孩子,就是要用信任的力量給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而不是一方面對生活大包大攬的溺愛,另一方面對學習又是凡事都要過問的泰勒制管理。一些孩子後來表現出來的讓家長和學校無可奈何的叛逆,恰恰是過度管理和溺愛產生的後果。
如果把當下學校的教育比作一出舞臺劇,其主角大多是教師。有些課堂,甚至就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教,學生學,是教育最普遍的日常。這是對教的一種過度迷信。
在一些「負責任」的學校,任課教師們爭搶課時,生怕少上一節課學生成績就會落下。一些學校甚至把晚自修也變成了上課,音體美換成了「主課」的課堂。家長們也一樣迷信教的作用,只要孩子有一點點空閒的時間,就用各類培訓班去填滿。這樣的家長似乎都認為,孩子多上一個輔導班,在起跑線上就贏了幾步。事實果真如此嗎?曾有著名學者在大量研究後得出「教是沒有用的,至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有用」的論斷,提出「教師最好是支持者」的觀點。風靡於哈佛大學的梅熱同儕教學法,以及基於此教學法的印度阿凡提學習中心,就是把傳統的教降到最低甚至零限度,取而代之的是同伴和小組深度討論學習法的教育實驗,並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功。
筆者認為,對於教的迷信,也是一種教育者好為人師的自負,而這種自負是建立在對學習規律的不科學認識基礎上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基於學生自己內心動機的興趣激發,有效學習的發生也一定要經過學生大腦的思考。教過不等於學會,只有基於學生理解的教育設計才是學生需要的。不難發現,過度的、以灌輸為目的的教是極度低效的,也是讓人生厭的。
教育手段的運用是基於對教育手段的正確理解,更是基於教育手段之於教育目的達成的立場理解。只有基於結果導向的逆向思考才有更加科學的教育手段應用。真正的教育家對批評責備的應用是慎之又慎的。批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有效。有些看起來有效,只是孩子迫於大人壓力的屈服,而不是心悅的誠服。特別是一些家長或教師不注意場合的批評,或者沒有搞清楚原因的錯誤斥責,只會讓孩子走向反面,心生怨恨。
應該把發現孩子的美好作為重要的教育任務,那些越是缺點多的孩子越需要從其身上尋找閃光點。一些看似不可救藥的孩子,其藥方就深藏在孩子自己身上,只不過需要我們去發現而已。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壞習慣是很難改掉的,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培養好習慣,用好習慣取代壞習慣。教育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在於發現美。其實,批評的藝術更在於發現美,要在美的擴充中讓孩子不經意間知道自己的過錯和缺點。如果知道批評沒有用還要濫用批評,那只能說明這樣的教育者對孩子、對教育缺乏愛的能力了。
「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對世人的提醒和告誡。當下教育就面臨一個對「多」的迷信問題。這個「多」集中表現在作業多,作業多到教師都來不及改,而要動員家長來改。「減負」已成為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作業多」如同街頭巷尾的牛皮癬,成為教育治理的大難題。之所以「作業多」成為頑疾,除了錯誤的教育政績觀和過於急功近利的教育評價制度之外,筆者認為還在於教師和家長對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我們太熟悉《賣油翁》裡「惟手熟爾」的熟能生巧的故事,我們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能工巧匠的培養認識上。技能性能力確實是需要反覆練習的,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是技能學習的黃金定律。
然而,智力教育不是技能訓練。比如智力教育中的概念,只有基於理解才能真正掌握。也許做了1萬遍數學題目,學生也不知道數學的本質。而評估學生是否理解的維度是懷特海說的綜合運用,或者有些學者說的遷移,所謂舉一反三。哈佛大學的梅熱同儕教學法之所以沒有教師的教,學生也能成功,其核心是通過反覆的小組討論增進了孩子對概念的深度理解。因此,對於強調概念的智力學習來說,過度的、重複的作業並不必然帶來對概念的理解,而只是在強化記憶而已。只有把作業研究上升為最高教研部門的重大課題,才有希望實現真「減負」。過多的作業不但無效,更加無益。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過多的作業把孩子本該休息、鍛鍊的時間都佔用了,不僅背離了教育的本質,更摧殘著孩子身心健康。
而要釜底抽薪破除教育中的迷信,關鍵還是要靠教育科學的力量。應該大力倡導講教育規律、用教育規律和學習研究教育規律的教育學術生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更是要把自覺運用教育規律武裝教育者的頭腦作為第一要務,把以科學的教育評價推動教育規律的落實作為第一舉措。如此,教育中的迷信必將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