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責、多……破除教育四大迷信 | 聲音

2021-02-09 浙派教師

教育是一門最需要敬畏的專業。然根據筆者觀察,發現在實際的教育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大行其道甚至被奉為圭臬的反專業和反科學的想法和做法。這些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儼然成為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潛文化和偽科學。

筆者認為,目前教育界有四大迷信。

現實中,一些家長往往喜歡管理嚴苛的學校或班級,而不願選擇管理相對寬鬆的,理由是「孩子是需要管的」。筆者不反對必要的管理,反對的是這句話裡深藏著的對孩子的極度不信任。其危害在於,這種不信任讓孩子受到了深深的傷害,進而產生對教育者和父母的逆反和敵對情緒。而一旦孩子逃避或反抗管理,教育者和家長又會加大管理力度。如果師長意識不到這一點,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不相信孩子,也會讓孩子喪失實現自我管理的最好發展機會。教育的最高價值是促進孩子的自我發展,而自我管理是自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真正優秀的孩子,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健康和學習。所謂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本質,就是一種自我管理。忽視培育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是得不償失的,在今後必將付出極大甚至慘重的管理成本。蘇霍姆林斯基寫過一本書《要相信孩子》,對孩子的教育,相信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管理和培養,是心理學中期望理論在教育中的運用。相信孩子,就是要用信任的力量給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而不是一方面對生活大包大攬的溺愛,另一方面對學習又是凡事都要過問的泰勒制管理。一些孩子後來表現出來的讓家長和學校無可奈何的叛逆,恰恰是過度管理和溺愛產生的後果。

如果把當下學校的教育比作一出舞臺劇,其主角大多是教師。有些課堂,甚至就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教,學生學,是教育最普遍的日常。這是對教的一種過度迷信。

在一些「負責任」的學校,任課教師們爭搶課時,生怕少上一節課學生成績就會落下。一些學校甚至把晚自修也變成了上課,音體美換成了「主課」的課堂。家長們也一樣迷信教的作用,只要孩子有一點點空閒的時間,就用各類培訓班去填滿。這樣的家長似乎都認為,孩子多上一個輔導班,在起跑線上就贏了幾步。事實果真如此嗎?曾有著名學者在大量研究後得出「教是沒有用的,至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有用」的論斷,提出「教師最好是支持者」的觀點。風靡於哈佛大學的梅熱同儕教學法,以及基於此教學法的印度阿凡提學習中心,就是把傳統的教降到最低甚至零限度,取而代之的是同伴和小組深度討論學習法的教育實驗,並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功。

筆者認為,對於教的迷信,也是一種教育者好為人師的自負,而這種自負是建立在對學習規律的不科學認識基礎上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基於學生自己內心動機的興趣激發,有效學習的發生也一定要經過學生大腦的思考。教過不等於學會,只有基於學生理解的教育設計才是學生需要的。不難發現,過度的、以灌輸為目的的教是極度低效的,也是讓人生厭的。

教育手段的運用是基於對教育手段的正確理解,更是基於教育手段之於教育目的達成的立場理解。只有基於結果導向的逆向思考才有更加科學的教育手段應用。真正的教育家對批評責備的應用是慎之又慎的。批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有效。有些看起來有效,只是孩子迫於大人壓力的屈服,而不是心悅的誠服。特別是一些家長或教師不注意場合的批評,或者沒有搞清楚原因的錯誤斥責,只會讓孩子走向反面,心生怨恨。

應該把發現孩子的美好作為重要的教育任務,那些越是缺點多的孩子越需要從其身上尋找閃光點。一些看似不可救藥的孩子,其藥方就深藏在孩子自己身上,只不過需要我們去發現而已。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壞習慣是很難改掉的,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培養好習慣,用好習慣取代壞習慣。教育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在於發現美。其實,批評的藝術更在於發現美,要在美的擴充中讓孩子不經意間知道自己的過錯和缺點。如果知道批評沒有用還要濫用批評,那只能說明這樣的教育者對孩子、對教育缺乏愛的能力了。

「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對世人的提醒和告誡。當下教育就面臨一個對「多」的迷信問題。這個「多」集中表現在作業多,作業多到教師都來不及改,而要動員家長來改。「減負」已成為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作業多」如同街頭巷尾的牛皮癬,成為教育治理的大難題。之所以「作業多」成為頑疾,除了錯誤的教育政績觀和過於急功近利的教育評價制度之外,筆者認為還在於教師和家長對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我們太熟悉《賣油翁》裡「惟手熟爾」的熟能生巧的故事,我們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能工巧匠的培養認識上。技能性能力確實是需要反覆練習的,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是技能學習的黃金定律。

然而,智力教育不是技能訓練。比如智力教育中的概念,只有基於理解才能真正掌握。也許做了1萬遍數學題目,學生也不知道數學的本質。而評估學生是否理解的維度是懷特海說的綜合運用,或者有些學者說的遷移,所謂舉一反三。哈佛大學的梅熱同儕教學法之所以沒有教師的教,學生也能成功,其核心是通過反覆的小組討論增進了孩子對概念的深度理解。因此,對於強調概念的智力學習來說,過度的、重複的作業並不必然帶來對概念的理解,而只是在強化記憶而已。只有把作業研究上升為最高教研部門的重大課題,才有希望實現真「減負」。過多的作業不但無效,更加無益。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過多的作業把孩子本該休息、鍛鍊的時間都佔用了,不僅背離了教育的本質,更摧殘著孩子身心健康。

而要釜底抽薪破除教育中的迷信,關鍵還是要靠教育科學的力量。應該大力倡導講教育規律、用教育規律和學習研究教育規律的教育學術生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更是要把自覺運用教育規律武裝教育者的頭腦作為第一要務,把以科學的教育評價推動教育規律的落實作為第一舉措。如此,教育中的迷信必將無所遁形。

相關焦點

  • 破除對洋人的迷信——至關重要
    清朝洋務運動四大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和李鴻章按說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物和朝廷重臣,他們卻對洋人非常害怕。平時二三品的官員要去見他們四人中的任何一人都非常不容易,但是洋人要去見他們,這些一品大員還要提前半小時做好準備。
  • 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 優化學術生態
    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當美國人創辦SCI科學引文索引時,一定沒有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學術界會對這個指標體系產生「迷信」般的高度崇拜。無論是學術評價、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還是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中國學術界幾乎都要看SCI。
  • 生活經濟學專欄:破除SCI期刊的迷信,何時建立我們自己的標準?
    進一步說明,此次國家相關部門聯合破除SCI 的迷信是非常正確的,真的是懸崖勒馬啊!我們陳述一下此次出臺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此意見指出: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 教育時評:外國人就必然能夠教英語?
    教育時評:外國人就必然能夠教英語?
  • 武漢新洲破除"罵娘河"迷信陋習 引導群眾互道祝福
    在評選活動中,新洲區按照動員發動、對標創建、群眾評議、星級審定、公示手牌、資料存檔的程序進行,依靠村民議事會,特別重視群眾評議的環節,讓群眾在創建活動中得到實惠,受到教育,確保創評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破除功利化 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教育功利化主要強調把教育作為追逐利益的手段,並依據功利的原則對教育自身結構進行重新建構,使效益和效率最大化。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但若把教育只作為經濟增長的工具、當作經濟系統一樣經營,教育的其他社會功能則容易被忽視,使教育目標、內容、評價等走向異化,禁錮在效率的鐵籠中。
  • 淅川縣1500萬重獎教育功臣
    在家的縣四大班子領導,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鄉鎮長(辦主任)和分管副職,縣直各單位和部分企業主要負責同志,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校長及受表彰的先進個人代表參加會議。會上,縣委書記盧捍衛代表縣四大班子,向全縣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向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
  • 求籤解夢就是迷信嗎?
    在中國,兩人中就有一人迷信求籤,四人中就有一人迷信星座,五人中就有一人迷信周公解夢。然而,五十個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這比起發達國家來,落後了二三十年。根據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這方面的事情和切身經歷來看,我不贊同這一看法:有的人認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迷信的國家。
  • 教育是管的藝術
    是教:言傳身教;是管:規範言行舉止。管和教是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管中要有教,教中要有管,它們攜手並肩,共同對受教育者施以影響。不研究如何管,只研究如何教或不研究如何教,只研究如何管的工作,都不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都是勞而無功的。既然管和教在教育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為什麼在此僅僅提出了「教育是管的藝術」的命題?
  • 山有人管 林有人護 責有人擔
    原標題:山有人管 林有人護 責有人擔近日,武寧縣楊洲鄉霞莊村專職護林員舒譚生對記者說:「以前靠上山砍木頭為生,也掙不到幾個錢,現在村裡給我安排了專職護林員崗位,一年收入有2萬元。」同時,將全市生態護林員、公益林護林員、天保林護林員、森林防火巡山員、病蟲害測報員進行整合,按照「縣建、縣鄉共管、村用」的原則,對聘用的專職護林員進行逐級審核、社會公示、統一管理。經過優化整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一支有2673名專職護林員的隊伍。按照每人每年收入不少於1萬元的標準,整合管護資金,統籌使用公益林、天保林、森林防火等林業補助資金,不足部分由當地財政兜底解決。
  • 教育最可悲的現象:孩子無法無天,老師不敢管,家長捨不得管,將來社會管!
    曾經,有一則學生和老師互扇耳光的視頻驚爆網絡:視頻中,女教師對男生進行批評教育,男生頂撞老師,女老師被激怒,猛扇男生一耳光。男生也不甘示弱,回擊了老師一個耳光。在學校,老師不敢管。在家裡,家長則捨不得管!父母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自古以來天經地義。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父母迷信親兒女的話,主人迷信婢僕的話,青年迷信情侶的話,愚人迷信報紙的宣傳,傲人迷信他人的諂媚,其至呆子迷信自己的胡塗,貪夫迷信金錢的寶貴..世界上迷信的事實多著呢!我們天主教絕對反對迷信。誰願意奉教,必需把家裡的灶君菩薩符籙咒語,掃個精光;必須鄭重許下,再不做什麼迷信的行為。可是對於外教人的迷信,天主教不主張用激烈的手段,去幹涉,去破除,因為這是他們的事。天主教和任何正人君子一般,只能用善言勸導他人勿迷信。
  •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作者:熊丙奇 發布時間:
  • 彭清華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署名文章:抓好教育這項管長遠管根本的...
    11月3日,《中國教育報》頭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書記(省長)筆談」欄目刊載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的署名文章《抓好教育這項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程》,四川在線今日予以轉載:抓好教育這項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程
  • 半月談 | 謹防基層教育四大不良傾向
    謹防基層教育四大不良傾向儲朝暉中華教育改進社發布的2019年中國教育改進報告指出,2019年,我國教育事業在減輕教師負擔、明確家庭教育主體責任、承擔更多學前教育責任、人工智慧發力推動教育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改進。但受宏觀經濟社會變化影響,基層教育改進面臨活力減弱、阻力加劇的困境。其中,四個不良傾向尤其值得關注。
  • 一員二責一人二管一月二評 閩清白樟推治河新機制
    記者歐陽進權攝福州新聞網4月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餘兆鏗)近日,閩清縣白樟鎮在河流治理方面推出了「一員二責」「一人二管」「一月二評」等創新機制。「一員二責」,河道專管員根據不同任務落實兩種不同責任制,一是從城管中隊中抽調3名表現突出、敢抓敢管的隊員轉崗為河道專管員,開展日常巡查、宣傳、制止違法行為、統籌協調等工作;二是聘請15名河道專管員,主要負責清理河道垃圾及沿岸衛生,並實行分段分區包幹責任制。
  • 西遊記中,四大部洲究竟歸誰管?為何如來的兩次說法不一樣?
    我們知道,天的主宰是玉皇大帝,在神話世界,天最大,天管著地,所以四大部洲自然也歸玉帝管。不過,宇宙太大,天地太廣闊,玉帝一個人怎麼管得過來?比如天有三十三層,每層天都有神仙管著,像太上老君,就是三十三層離恨天的主宰。因此,這四大部洲必定也有一位管理者。是不是那位號稱"地仙之祖"的鎮元子呢?
  • 「醫管分工」「三精醫療」「全責護理」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改...
    醫管分工:讓醫生專心治病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北京市首家實行醫管分工合治的三甲公立醫院,主要借鑑臺灣長庚醫院模式,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及醫管分工合治。  董家鴻介紹,在清華長庚醫院院長帶領兩支團隊:一支醫療專業團隊,組成若干專家委員會,集中精力為患者服務並做好與臨床相關的研究;一支職業化的行政管理團隊,起到企劃、輔助和執行的作用。
  • 愛之深,責之切
    想起這句話「愛之深責之切」。現在,對這個班級有「感情」了,看到孩子們有問題,開始為他們著急了,然後,就會產生生氣不滿了。越是在乎,越是期待,然後一有失望的,就會不滿,所謂「責之切」。師生之間如此,父母孩子之間如此,人與之之間的情感,大抵都是如此規則吧。清楚記得,前面一屆,有個優等生,快五年級學期結束時,該生非但不以身作則,而且還和行偏生在一起「胡鬧」。
  • 美國大選的成果,是再次破除了兩大迷信
    美國大選的反轉再反轉,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無需多言,糾纏那些細節也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