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農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可是你知道嗎?農曆竟然是洋人發明的!
曆法大致可以區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而我們日常所謂農曆,其基本成分有兩個,一個歷月,一個節氣,前者體現出太陰曆的特點,而後者體現出太陽曆的特點,所以稱其為陰陽合曆。
明朝末年,因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曆法預測日月食連連失誤,所以只好重訂曆法。這時候西方傳教士已經和中土有所接觸,初步了解歐洲天文學成就且已經受洗為基督徒的徐光啟就建議請西洋人協助修歷,而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等人也恰好想藉此機會打入我朝內部,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合作修歷。
置閏法則什麼的文化方面的規定還是從舊,但用來預測日月位置的算法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中國傳統的代數法改為西方的幾何法。包括小到分圓周為360度大到哥白尼理論某些學術觀點在內的歐洲天文學基礎知識第一次大規模地被引入中國。1634年新曆書編成,取名「崇禎曆書」,因為當朝內憂外患,沒有來得及頒行就垮臺了。清軍入關後,湯若望把崇禎曆書進行刪改取名「西洋曆法新書」,呈交新的統治者。
辛亥革命後,新政府採用格里曆,並以民國紀年,傳統曆法遂廢,唯民間用之,稱「舊曆」。新中國成立後,舊曆逐漸改稱農曆,歷年農曆曆書均由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室發布。從歷史上來看,我們國家的傳統農曆,居然是洋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