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路凱歌,到夕陽產業:長文盤點臺灣養豬史及對大陸的啟示

2020-12-22 騰訊網

【免費領取福利】

超4G的投研大禮包和大宗百科全書,助力你的投研之路!

作 者| 章舟

來 源| 撲克投資家

導讀

近一年多來,受到非洲豬瘟等因素的影響,生豬的價格也乘上了「太空梭」,從不到10元一斤,一路上升到近20元一斤。雖然在多方調控下,近期豬價有所回落,但隨著雙節的臨近,又一個豬肉消費高峰的到來,未來生豬價格如何走尚未可知,至少短期內豬肉「四五塊錢一斤」希望恐怕很渺茫。

【圖】近期生豬價格的回落,是在積蓄動能麼?(圖片來源:中國養豬網)

按照常理,豬肉價格高,說明供不應求,而要緩解供不應求,從國外進口不失為一條途徑。但在海峽對岸的臺灣,近大半個月以來,全社會卻在為「要不要從美國進口豬肉和牛肉」爭得不可開交。其中,是否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更是各方力量爭論的焦點。

雖然美國已經有不含瘦肉精的豬肉輸往臺灣,但在臺豬市場的比例不到5%,且臺灣尚未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此次若開放含一定劑量內的瘦肉精的豬肉進口,自然引起爭議。

比起是否含瘦肉精,更讓人關注的恐怕是放開進口美國豬肉對臺灣本地養豬業者的衝擊。正如當地養豬協會秘書長張生金表示,目前開放進口的不含瘦肉精美國豬肉每公斤才新臺幣35到40元(約人民幣7到8元),是臺灣本地豬肉生產成本的一半,如果輸入含瘦肉精的豬肉,價格更低,擔心衝擊會更大。

那麼張秘書長的擔心是否會變為現實呢?實際上,臺灣豬肉自給率一直在很高的水平。2019年本土豬肉佔比高達90%以上,進口不到10%。而臺灣的養豬產業,也經歷了輝煌,打擊到重生的歷程。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臺灣養豬產業的發展史,希望拋磚引玉,對海峽西岸的養豬產業起到一定的參考。

臺灣養豬前史

1.從野生到豢養,再到大規模養殖

在遙遠的古代,臺灣和大陸的山區一樣,森林茂密,人跡罕至,是野豬的樂園,只有當地原住民飼養少量的蘭嶼豬,作為蛋白質的來源(現已瀕危,為重點保護動物)。

【圖】黑乎乎的,就是當今臺灣豬的祖先之一蘭嶼豬(圖片來源:ETtoday)

到了19世紀之後,隨著航海活動的興起,來自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大量進入臺灣,也帶來了當地原產的黑豬。這些黑豬到了臺灣後,主要分布在桃園等地,通稱「桃園豬」。當時每家每戶,通常都會在後院裡,利用甘薯葉等廚餘養上幾隻桃園豬。豬是家庭的重要財產。

【圖】早年桃園豬的分布地點(圖片來源:Taiwantalks)

進入日據時期之後,臺灣的養豬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首當其衝的變革就是——豬種的改良:日本從本土運來英國的盤克夏種豬,與臺灣本土的桃園豬進行雜交育種,到了1901年,又引進約克夏種豬,並強制規定,每家農戶的豬皆需雜交配種。在這一政策下,雜種豬的比例從1910年的0.09%,上升到1942年的95.29%。

改良豬的品種只是第一步,日本人還對飼料進行了改革:增加甘薯(番薯)栽培面積,又從大陸的東北輸入大豆餅,使得養豬數量大增。從1898年到1937年,臺灣的甘薯栽種面積增加了2倍,產量則增加了7.4倍,使得豬有了更為豐富的食物來源。

【圖】用來餵豬的紅薯葉(圖片來源:網絡)

經過多元雜交,以及飼料的改善,臺灣豬的產量大大提高。1898年,全臺灣養豬頭數為433,674頭,這個數字一直到清末大體維持不變。而到了1933-1938年,這一數字成長為180萬頭以上;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養豬頭數減至577,861頭。

【圖】從1910年代開始,臺灣雜種豬的數量急劇上升(圖片來源:臺灣研究集刊)

養豬的最大優點在於,不妨礙其它農業勞作:一塊農地不能同時種植稻作、甘蔗、香蕉,且頻繁的輪作,將導致地力枯竭,但養豬卻可與一般農業活動共存共榮,同一塊農地可能種稻、種菜又兼養豬,農田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可以餵豬,豬的糞尿可當成田間的有機肥料,促成作物生長,藉此有助於解決肥料問題與其它農業之經營問題,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源源不斷的豬,為臺灣換來大筆財富的同時,也讓臺灣成為「養豬王國」。據統計,1925年臺灣養豬的產值僅次於稻米、甘蔗,年屠宰量90萬頭,金額3000萬圓;就總人口每千人之養豬頭數論,1925年臺灣每千人平均養豬數為337頭,僅次於美國(5,130頭)、丹麥(876頭)、加拿大(572頭)『』就土地養殖密度而言,當年臺灣為122頭/平方公裡,僅次於養豬大國丹麥,為全球第二位,奠定了今天台灣養豬業的基礎。

【圖】1925年,臺灣的養豬業已頗具規模(圖片來源:臺灣研究集刊)

2.二戰之後,漸成支柱產業

二戰後的臺灣,百廢待興,養豬業也不例外,而真正改變臺灣養豬業的,則是1952年——這一年,臺糖開始養豬。製糖離不開甘蔗,而比起傳統的化學肥料,甘蔗渣和豬糞尿等混合的有機肥,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於是臺糖在苗慄原來的甘蔗地裡蓋起了豬舍。

同時,對豬種的改良也在繼續進行。臺灣確立了LYD三品種的育種模式,最後的豬由於具有三個品種的雜交優勢,在繁殖性能、飼料效率,屠體品質及抗病性方面都有極突出的表現。很快,臺糖的養豬總頭數達到了五萬頭,成為臺灣養豬業從小作坊向現代化轉變的起點。臺灣的養豬頭數於1960年已增加到320萬頭。

【圖】用來雜交的三種豬(圖片來源:Taiwantalks)

1961年,美國的剩餘農產品大量運抵臺灣,臺糖公司試用分配到的美國玉米,結果非常令人滿意。故自1962年4月起,開始以玉米取代一部分的甘薯葉,接著並於同年的8月起,全面改用玉米配方。由於美國玉米品質穩定.飼養價值很高,因此臺糖公司養豬的飼料效率大為改觀,奠定養豬事業發展的基礎。民間的養豬業者也跟著玉米取代甘薯葉養豬。因為玉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對豬的長肉無疑更加有利,

1963年起,臺灣開始推廣「綜臺性改良養豬計劃」。從品種、繁殖、飼料、飼養豬舍到運銷進行全面性的技術改良,為臺灣養豬業的起飛奠定了基礎。

例如,計劃規定每戶飼養母豬二頭,肉豬20頭,還由專業機構研發由玉米、豆粕與甘薯葉混在一起的「半混合飼料」提供給農戶使用,並改善了豬舍環境,廣泛採用人工授精技術,此外還貸放養豬生產資金,並正式開辦家畜保險,增強了農戶抵禦風險的能力。

【圖】經過改良,窗明几淨的臺灣豬舍(圖片來源:Taiwantalks)

當年臺灣屠宰生豬256萬餘頭.產值為46億餘元(新臺幣,下同),但與當年稻米產值104億元相比,還不及稻米產值的一半。當年豬肉之消費量,平均每人每年為11.1公斤。同時,豬的銷售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逐漸從「散養戶」向集約化發展。

由於生產頭數的增加,臺灣所生產的生豬在自給自足之餘,開始尋求出口的機會,例如日本、香港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1968年,臺灣外銷1002噸冷凍豬肉,約佔當年生產頭數的0.71%。到了1970年,在聯合國的支持下,臺灣設立了「養豬科學研究所」,成為全臺灣養豬科學的研究殿堂(現已改名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圖】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的業務範圍(圖片來源:官網)

到了1975年,臺灣又建立了肉豬拍賣制度,政府與屠宰工會聯合建立,每個養豬大縣建立一個獨立的肉品市場,專門負責拍賣。目的是為了減少流通環節,保護養殖者利益,實現銷售環節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穩定生豬流通和價格。臺灣地區88.5%的生豬進入肉品市場拍賣,8.9%進入一般民營屠宰場,2.2%進入冷凍肉類加工廠,僅0.4%場戶自行屠宰。拍賣的豬只51.6%在肉品市場自屬屠宰場屠宰,21.6%被一般民營屠宰場拍得後屠宰,15.3%的生豬被冷凍肉類加工廠拍得後屠宰。隨後進入分銷或二級加工廠等渠道進行消費。

【圖】臺灣的生豬拍賣會現場(圖片來源:Taiwantalks)

3.進入巔峰,奠定養豬大王

此後又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到了1986年,臺灣的養豬產值已經超過了稻米產值,成為臺灣農業第一大產業。1993年,臺灣豬肉出口量達19.8萬餘噸.如以40公斤出口豬肉折算一頭,則相當於495萬餘頭。臺灣的豬肉出口,以日本市場為主,佔臺灣豬肉出口總量之98%,以及日本進口豬肉總量的50%。

【圖】1941-1993臺灣生豬產值(圖片來源:美國飼料穀物協會,毛豬指生豬)

由幹養豬事業有利可圖.養豬戶紛紛設法擴大飼養規模,企業家更是挾其雄厚的資金投入養豬的行列。接著則因生產過剩,而使豬價於1974年、1976年和1979年暴跌。處於市價低於生產成本的蕭條時期。更使生產成本較高的副業性養豬農民萌發停養的念頭由於副業性豬農戶越來越少而企業化大養豬場越來越多.形成養豬戶數漸減,但是養豬頭數漸增的現象,也就是養豬的集約化程度日益增加,從1965到1994年,這一過程一直在進行著:

【圖】1915-1994臺灣養豬集約程度逐漸上升(圖片來源:美國飼料穀物協會)

到了1996年,臺灣生豬價格高達每公斤58元,豬肉的總產值達到886億元,是稻米的2.3倍,出口創匯則達562億元,不但創下了歷史記錄,在全世界也處於前列,臺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豬大王」,一切似乎都顯得那麼美好。

但是「福兮禍所伏」,隨著養豬事業的不斷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而養豬的集約化,則讓產業在隔年到來的一場災難中損失慘重,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境地。

多重打擊下,臺灣養豬業走向衰落

1.口蹄疫來襲,臺灣養豬業遭受劫難

1997年3月14日,臺灣新竹的一個養豬場的生豬被檢驗出口蹄疫。五天之後,又有多處也檢測出口蹄疫,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加上規模化密集養殖,疫情以驚人的速度蔓延:短短四個月內,全臺灣1000多萬頭豬就有三成被撲殺。

【圖】疫情蔓延的速度很快(圖片來源:Taiwantalks)

儘管在疫苗的作用下,兩個月之後的當年5月疫情就趨於緩和,但口蹄疫對臺灣養豬業的重創才剛剛開始:豬價嚴重崩盤,日本也立即中斷了臺灣豬肉的進口,整個產業鏈幾乎陷於毀滅:據統計,口蹄疫給臺灣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700億元。

【圖】口蹄疫讓臺灣養豬業損失慘重(圖片來源:Taiwantalks)

為了減少豬業損失,使其渡過難關,政府撥付了104億元紓困金,並採取「離牧」政策,給予200頭以下養殖場補助,鼓勵其資源放棄養豬。此外,臺灣的養豬保險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按照相關規定,每頭豬的死亡保險,保金為25元新臺幣,按照體重比例會有不同的保額。農場中豬一次或者連續死亡率達到5%即可上報,在未驗明的情況下立刻屠宰並支付補償。這樣的補償政策,避免了從業者血本無歸。

到了2002年元月,臺灣加入WTO後,養豬業也受到了境外低價豬肉的衝擊:2005年,臺灣開放沒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次年又將瘦肉精列入禁藥,但美國豬肉的低成本,對臺灣養豬業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

【圖】美國豬肉的批發價格比臺灣豬要低得多(圖片來源:第六屆全球豬業論壇)

經過多重打擊,臺灣的養豬規模也從最高峰期間的2.5萬戶,1000餘萬頭豬(僅次於丹麥)縮小至7000戶,500餘萬頭豬,總數不足原先的一半。但與此同時,由於規模效益,近年來臺灣養豬行業的集約程度一直在穩步上升。

【圖】臺灣養豬的總數在下降,集約程度在上升(圖片來源:第六屆全球豬業論壇)

不管怎麼說,時代的潮流不可阻擋,養豬在臺灣,已經不復昔日的榮光:目前,臺灣農業產業佔GDP的比例僅1.8%左右,養豬業產值佔農業產值14%左右,養豬業產值佔畜牧業產值的43%,臺灣養豬業年產值700多億新臺幣。從2002-2016年15年的歷史看,臺灣農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總體趨於下降,養豬業在農業、畜牧業中的比例也是穩中略降。

【圖】養豬在臺灣,已經成為夕陽產業(圖片來源:第六屆全球豬業論壇)

直到2018年7月,臺灣地區由於口蹄疫常年未發生,終於宣布停止打口蹄疫苗,即「拔針」,到了2020年5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才將臺灣正式列為「不打疫苗的非疫區」認定,標誌著臺灣最終戰勝了口蹄疫。

【圖】臺灣的口蹄疫歷程(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口蹄疫雖然結束了,2018年底開始席捲全球的非洲豬瘟疫情,又讓臺灣養豬業面臨嚴重的威脅。

2. 非洲豬瘟,臺灣嚴防死守

和口蹄疫相比,非洲豬瘟更恐怖的地方在於,死亡率高達100%,沒有疫苗可以治療!相信中國大陸的養豬戶,對非洲豬瘟帶來的傷痛,依然記憶猶新。

為了封堵非洲豬瘟,臺灣採取了嚴防死守的措施,對於旅客攜帶豬肉製品入境者,最高首次處以20萬元,二次最高100萬元的罰款。據媒體報導,已有多名旅客因觸規挨罰。

【圖】有旅客因攜帶肉製品遭罰(圖片來源:網絡)

在嚴刑峻法之下,臺灣本島養豬業未發生一起非洲豬瘟疫情,僅在金門、馬祖外島海漂的死豬發現零星病毒陽性案例。

【圖】2019年初發現海漂死豬的地點(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為了圍堵非洲豬瘟病毒,金門縣的五個鄉鎮,都配備獸醫,發現異常情況,獸醫立刻去查驗,如果結果呈陽性,則嚴格按照「消毒——包裹——運送(至防疫所)——焚燒」這一流程進行操作。本次應對非洲豬瘟,金門縣政府專門購置了大型的移動焚燒爐(類似於移動貨櫃的樣子,一次可以焚燒三到五噸的量),以規避在運送途中造成的汙染。

從本文的介紹中可以看出,臺灣的養豬業所走過的路,和大陸養豬業目前正在走的路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的一些措施大陸剛剛推出或是還在推進,但臺灣早已實施了多年,那麼臺灣養豬業的發展,對大陸有什麼啟示呢?

臺灣養豬業的新進展,以及對大陸同業的啟示

2018年以來的非洲豬瘟,致大陸豬肉市場供需嚴重失衡,豬肉價格暴漲,充分暴露出大陸養豬產業存在的問題。面對問題,大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向臺灣「取經」:

1. 重視品種優化,擇優繁殖

種豬是生豬產業鏈的源頭,優質種豬可以引領生豬產業興盛發展。正如前文所言,臺灣高度重視生豬的育種工作,為養豬戶提供優質種豬。2014年臺灣開始辦理種豬登記、檢定拍賣以及種豬場評鑑定等業務,2017年,又為更好地檢測選取的種豬質量買入種畜個檢自動化設備,提高檢測效率,保證優質豬種供應。

大陸可借鑑臺灣對種豬嚴格規範管理及改良新品種研發的方式,組建科研團隊,開展優質豬品種培育課題研究,並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生豬科研單位的成果轉化率,積極探索新品種,同時對優質種豬進行登記了解其後代的繁育生長情況,此外,可以引進其他地區優質的豬品種,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培育出適合本地生長的豬品種。

在這方面,大陸的「引種」已經做了很多的卓越工作,就在9月1日和4日,來自丹麥的2085頭種豬,坐著專機抵達中國的四川雙流機場。今年以來,全國已經累計引進種豬超過2萬頭,遠高於往年同期水平,而培育本土豬種工作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圖】有「豬晶片」之稱的種豬(圖片來源:網絡)

2. 開展高效、生態、健康的生豬養殖

臺灣2007年就開始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規模化生產可以在飼料採購及衛生處理方面帶來極大便利,近年還探索出「公司+養殖戶」的經營管理模式,不但降低了環保壓力和生產成本,還改善了養殖場疫病防控環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在生豬排洩物處理方面,將豬糞尿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利用。

近年大陸也有著手推進規模化生產,但地廣散戶多很難一蹴而就,因此應該建立生豬養殖規範機制,讓不合規的養豬場逐步退出或者被規模化的大型養豬場兼併。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湧現出了不少龍頭企業,撲克投資家此前也專門推文做過介紹。

此外,大陸還可以加強高科技應用,嚴格監控生豬飼料和用藥方面的衛生安全,研發或引進推廣先進的豬糞處理設備和技術,改變以往養豬場髒臭亂的現象。此外還可以利用地廣物博的優勢,將生豬養殖與旅遊業相結合創造出更多收益。

3. 設計保險產品保障養殖戶利益,合規處理病死豬

由於養豬周期較長,飼養場到屠宰場之間距離可能較遠,難免有豬只在生產、運輸過程中死亡,如何處理這些豬以及保障生產者的利益顯得尤為重要。大陸可借鑑臺灣地區的經驗,由各地區農業部門根據養殖場經營管理的風險情況、豬只品種、豬的質量狀況等設計出相應保險產品並推廣,由養殖戶根據自身情況投保。

據澎湃新聞消息,西北曾經有一戶農家在發現豬生病後,將病豬運至山谷旁將其推下。相應的,海濱地區,則選擇將病豬推進海裡。因為沒有公共部門進行協助處理病豬,所以擅自拋棄病豬;因為補償措施的缺席,甚至有農戶選擇瞞報或者謊報疫情,這都為豬瘟的擴散埋下隱患。相信隨著制度的逐漸完善,未來大陸這種現象會逐漸絕跡。

4. 完善屠宰加工生產鏈,保障豬肉新鮮安全

近年來,臺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優質豬肉產品標識、豬肉產銷履歷、友善飼養標識,以及ISO22000認證等標識,確保豬肉產銷過程的安全放心,在這方面,大陸也多有值得借鑑之處。

豬只宰殺後大部分是在常溫狀態下運輸到傳統市場進行售賣,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細菌,為確保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新鮮安全的豬肉,應針對運輸過程中重要監控點進行檢查,推廣豬肉攤販採用溫控車進行運輸,並對他們予以適當補貼,在售賣市場攤位前樹立特定標識,鼓勵其他攤販也採取這種安全現代化的運輸方式。

5. 提升本土豬肉品牌知名度,採取多渠道銷售並保證高效售後服務

正如前文所言,臺灣豬肉麵對著低價進口豬肉的衝擊。為了應對衝擊,臺灣市場採用的是區隔政策,將本地豬肉產品與進口豬肉產品區分開,對本土產品標上專屬標籤,同時定期舉辦宣傳政策,引導大眾首選本土豬肉。例如,「滷肉飯」是臺灣知名的本土小吃,很多做滷肉飯的商家,都打著「使用臺灣豬」的招牌吸引顧客。

【圖】臺灣小吃滷肉飯,本土豬肉做得最為正宗(圖片來源:網絡)

大陸也可以借鑑臺灣的做法,不定期邀請本土優質生豬殖戶向消費者介紹豬肉產品安全飼養過程,還可以舉辦優質豬肉產品標識的宣傳課、活動比賽等使本地豬肉產品品牌深入人心,提升消費者認可度和市場擁有率並刺激消費。各地積極組建生豬產業合作社,加強規模小

的散戶養豬戶之間的合作交流,保證豬肉產品供應的可持續性,降低經營風險。此外還可以抓住「網紅經濟」的風口,採取帶貨的銷售模式。

【參考文章】

1. 從成功典範到艱難轉型——臺灣養豬業的起與落;曹傑,愛畜牧,2015

2. 邊界與瘟疫:金門島如何防治非洲豬瘟;田野,澎湃新聞,2020

3. 臺灣養豬五十年發展史;張學義,美國飼料穀物協會,2000

4. 日據時期臺灣農村養豬業;曾純純,朱有田,臺灣研究集刊,2013

5. 臺灣生豬產業發展特點與啟示,田建璽;全球豬業論壇,2019

6. 臺灣生豬業政策演變對大陸生豬全產業鏈發展的啟示,楊永輝,臺灣農業探索,202

做交易,產業大咖會有內幕消息嗎?

市場震蕩,行情波動之大,誰被市場收割?誰成功逃頂,誰又帶領圈友賺的盈利滿缽。

撲克財經在3000+圈主中,特邀40+圈主參與活動,公布了近期圈子內部消息,有在8月31日就預判逃頂、最後被市場驗證的文章,也有對後市的預測研判,有一鳴驚人的投研黑馬,也有赫赫有名的產業大咖

想吃瓜看內幕?看看他們在前幾天發的投研指導文章,你就知道該怎麼抄作業了!

相關焦點

  • 臺灣婦產科醫師"轉戰"大陸:這裡醫療市場更廣闊!
    自從兒時第一次與醫學親密接觸後,打這一開始,就進入了「停不下來」的狀態,最終一路向前。1985年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26歲的胡一君進入了位於臺北市的三軍總醫院,如願當上了一名婦產科醫生。作為國防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三總與榮總、臺大醫院、成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長庚紀念醫院均為臺灣地區最高層級的「醫學中心」級醫院。從1985年到1993年,胡一君在三總工作了8年,從住院醫師做到了總醫師。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啟示
    最令人驚訝的是,臺灣業界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不斷地,或派員,或邀請大陸專家學者、從業人員、新聞媒體等進行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思路、方向、模式等研討活動。所有這一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兩岸都有些焦慮,迫切,意識到,如今正是產業轉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刻。誰漠視或延宕,誰將失去「十年」或更多的發展機遇。
  • 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摘要:目前,臺灣地區最熱的議題莫過於「年金改革」問題,即養老保險和養老金的改革議題,這其中也有很多前車之鑑值得大陸地區在進行養老金改革時學習和思考;同時,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制度廣泛地受到當地民眾和世界各國的好評,恰逢北京地區試點醫療改革,我們也可以從臺灣的醫療保障經驗中學習到改革和努力的關鍵。
  • 我國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類型分析及經驗啟示
    我國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的,自九十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深入到臺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文創與不同產業融合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表現形式,文中主要對臺灣地區文創發展類型及經驗展開分析。目前,兩岸文創既競爭又合作,同時交流頻繁,兩岸文創的發展與交流成為兩岸華人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總結和研究臺灣文創設計發展的類型及經驗,為兩岸文創發展提供借鑑和啟示意義。
  • 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
    新華社記者 張鍾凱攝  翻看一本發黃但整潔的筆記本,裡面是密密麻麻用鉛筆和原子筆書寫的筆記,都是大陸各個地方的人文地理和風景名勝典故,頁邊角處貼著標籤,標註著大陸城市的名字:廣州、濟南、瀋陽、成都……  這是68歲的臺灣老導遊陳勝泰第一本「大陸行記」。從1988年帶隊到大陸探親旅遊開始,近30年來他帶隊臺灣遊客到大陸去過約400次,「大陸比較知名的景點沒有我沒去過的」。
  • 小小蘑菇大產業,臺灣魔菇部落給大陸農業的4點啟示
    這三個時間節點意味著魔菇部落打通了「農業、休閒業、加工業「三個產業,讓小小蘑菇成為一個大產業,並成為大陸考察者必去的一站。今天,小探馬帶你走進魔菇部落 圖解園區 魔菇部落給我們的啟示蘑菇部落讓人趨之若鶩,它到底有什麼好?小探馬看來,蘑菇部落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歸結於以下幾點:1、主題鮮明,風格獨特。
  • 臺大學校長:臺灣「流浪博士」太嚴重 鼓勵前往大陸
    【觀察者網綜合】據港媒11日報導,針對福建要引進1千名臺灣優秀教師,臺灣人才流失恐更加嚴重,臺灣萬能科技大學由校長莊暢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他是站在供需平衡立場來看問題,臺灣「流浪博士」太嚴重,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當然鼓勵往中國大陸發展。
  • 從臺灣到大陸,我當婦科醫生這35年!
    作為國防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三總與榮總、臺大醫院、成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長庚紀念醫院均為臺灣地區最高層級的「醫學中心」級醫院。當時在三軍總醫院實習輪轉,實習第一個月 ,就忙到流鼻血。跟現在大陸的很多公立醫院一樣,當時的三總也經常處於「戰時狀態」,我每天只睡4個小時,以醫院為家了。
  • 凱歌集團:打造軍創產業服務閉合生態圈
    山東凱歌軍創集團通過線下進行「訂單式」精準培訓、線上構建集約化產業生態體系、培育相關聯的共生產業鏈條,形成一個軍創產業服務閉合生態圈,打通了退役軍人「融入社會的最後一公裡」。對於安排到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退役軍人,憑藉雄厚的師資力量、科學的課程體系和嚴謹的服務理念,圍繞經濟、金融、財務、海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有效推動退役軍人高效就業、精準創業。對於自主擇業退役軍人,進行「保姆式」教學,「手把手」授課。凱歌提供的營銷課程,就是解決怎麼把產品銷售出去的。
  • 大陸「美麗產業」吸引臺灣醫美業者目光
    原標題:大陸「美麗產業」吸引臺灣醫美業者目光  新華網上海10月25日電(記者潘清)伴隨消費能級的不斷提升,「愛美之心」在大陸催生了一個千億元量級的美容市場。「美麗產業」的良好前景,也吸引著臺灣醫美業者的目光。
  • 《我可能不會愛你》那些紅到大陸的臺灣電視劇
    隨著電視劇產業的發展,觀眾收看的電視劇越來越廣泛,但是無論如何,對於臺劇,總有那麼一部讓觀眾無法忘懷。就讓我們集中盤點下,那些紅到大陸的經典臺灣電視劇吧!                     >>>相關策劃:那些紅到臺灣的大陸電視劇
  • 尋路「東莞製造」: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
    圖為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畢昇印刷文化博物館從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到足球界最高榮譽的象徵「大力神杯」,再到厚街、虎門、橋頭等鎮的衣帽、鞋業、印刷、家具等產業集聚,東莞工業發展的裡程碑中,必定有一塊屬於傳統製造業。
  • 大陸詞語在臺灣:從「進入」到「融入」
    原標題:大陸詞語在臺灣:從「進入」到「融入」【語文筆談】 海峽兩岸的語言文字,既有一些差異,也有融合。在兩岸開始交流之初,甚至在此後一段不短的時間裡,所謂融合,主要表現為一種單向性的趨同,即大陸向臺灣靠攏,具體表現就是從臺灣引進了大量的新詞、新語、新用法,以及一些表達方式等。
  • 最近大陸這些事兒,臺灣青年怎麼看?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期,他希望與臺灣青年共同攜手推動兩岸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使兩岸經濟發展的福利惠及每一位臺灣同胞的工作和生活。講座結束後,與會臺灣青年展開熱烈討論。他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講座進一步了解了大陸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推出的政策措施。他們希望臺商借力「供給側改革」政策和「一帶一路」戰略,尋求兩岸經濟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
  • 文旅部:願意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陳舒、於嘉、李寒芳)文旅部港澳臺辦公室巡視員滿宏衛25日在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願意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歡迎臺灣同胞參與大陸文創園區的建設和運營,並會對臺灣同胞開放更多國家級展示平臺。
  • 臺灣交換生:到了大陸才發現臺灣人的短視
    同時我也驚覺,對大陸的各種誤解,是臺灣人自己心中所高築的圍牆!  大陸學生真誠相待  第一堂課,我同一位境內生並坐,桌上沒有課本,我害臊許久才開口:「同學……課本能借我看嗎?謝謝!」「你是境外生吧?沒事!沒事!你看吧!」
  • 看臺灣農會對大陸農民的啟示
    鳳凰衛視2009年4月23日《社會能見度》節目:走進臺灣看農會 以下為文字實錄:曾子墨:在中國大陸的農村這種農會是怎樣運作的,可以給予單個農戶那些幫助,對於大陸地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農民又有哪些可借鑑的地方,我們走進了臺灣一個基層農會。解說:這裡是位於臺灣中都的南投縣,這裡地厚物豐,是一個農業大縣,在臺灣享有「大地之母」的美譽,著名的日月潭風景區就位於這裡。我們走訪的信義鄉農會正是位於南投縣。
  • 臺灣高科技醫療搶灘大陸「十三五」健康產業商機
    原標題:臺灣高科技醫療搶灘大陸「十三五」健康產業商機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齊湘輝)「健康中國」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後,大陸市場對醫療健康行業關注持續高漲,臺灣業者也看好這一商機,紛紛「登陸」,搶灘這一市場。
  • 臺灣中小學教師薪資結構對大陸教師工資改革的啟示
    臺灣中小學教師薪資結構對大陸教師工資改革的啟示魯西子(福建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350117)
  • 走,到臺灣去! 大陸出版人進入臺灣市場淺談
    臺灣出版是屬於中小企業型態,就現有登記的出版社或是已經以集團具名的出版單位,資本額最高的,恐怕也不超過2億新臺幣(約2000萬元人民幣)。在臺灣經濟與新聞管理部門對出版產業無任何保護與積極促進的措施的情況下,臺灣出版業是否會因此失守,或是有更多途徑介入大陸出版,對臺灣出版業來說,仍像是一團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