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省主會場活動在珠海開幕,觀眾參與遊戲活動。
5月18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珠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省主會場活動在珠海開幕。來自粵港澳三地60多家博物館、文博單位和企業共600多人參加了主會場活動。
據悉,截至2019年5月,廣東省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31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226家、非國有博物館87家。
廣東國家一級博物館有6家
廣東省博物館事業發展良好。截至2019年5月,廣東省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31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226家、非國有博物館87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共57家,其中一級博物館6家,居全國第五位;二級博物館24家,居全國第一位;三級博物館27家,居全國第二位。
2018年,全省博物館製作基本陳列871個,臨時展覽1526個,策劃教育項目3356項,實施教育活動12096次,觀眾參觀人數總計71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3%。全省各地功能完備、門類齊全、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已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保護傳承文明的殿堂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
本次「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期間,廣東各博物館共舉辦展覽416個、活動237項。希望通過這些展覽和活動,進一步增強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參與和關注,進一步凝聚粵港澳三地博物館界的智慧和力量,為建設人文廣東、人文灣區作出更大貢獻。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玩轉高科技
與往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宣傳活動相比,本次活動亮點頗多。
圍繞活動主題,主辦方組織了與博物館相關行業的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相關項目、博物館V R應用、智能展櫃技術與產品在本次活動中進行展示,凸顯主題性和專業性的同時,進一步展現了博物館作為綜合文化體的功能,充分體現了博物館連結「傳統」與「未來」的文化中樞作用。
同時主辦方在開幕式前夕即5月17日晚在珠海大劇院舉辦了兩場專題講座,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研究員孫鍵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分別就南海1號的考古發掘和南粵古驛道專題進行分享。
省流動博物館和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精心製作了《粵港澳文博事業發展成果圖片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廣東段)圖片展》《予展新蘊——— 博物館展覽與文物裡的文創產品》《走進烏拉圭——— 烏拉圭藝術作品展》等陳列展覽,進一步凸顯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文化互聯互通性。活動結束後,相關展覽資料還將走進基層、走進社區,進一步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讓更多群眾和青年學生了解廣東文博事業發展的現狀、成果及發展趨勢。
此外,活動還邀請了粵港澳三地40餘家博物館及近20家文博公司設立展位進行現場展示與互動,各博物館帶來了精美的文創產品,通過現場互動遊戲贈送給觀眾,免費發放1000冊《廣東博物館展覽及活動指南》,進一步增強觀眾參與性、互動性。活動還邀請省文物鑑定專家免費為民眾鑑寶,並邀請專家現場講解陶瓷、書畫、青銅、雜項等文物的鑑賞方式。珠海當地劇團現場展示三灶民歌、沙田民歌、「中秋對歌會」以及澳門葡萄牙土風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表演節目。
現場30公裡騎行打卡
主辦方精心策劃的文化、旅遊、體育相結合的活動即文化遺產遊徑騎行,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開幕式當天上午,約200名遊徑騎行選手分40組從珠海大劇院海韻廣場出發,沿規定線路騎行。騎行路線總裡程約為30.5公裡,將途經古元美術館(石溪公園)、長南逕古道遺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芳家宅三個打卡點,並在陳芳家宅與文博知識卡合影打卡,展現了文化、旅遊和體育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在啟動儀式上,還舉辦了「廣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2019年廣東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第二屆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等頒獎禮,公布了「2019年度廣東省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團體名單」,並確定佛山作為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省主會場,舉辦了主會場旗幟交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