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有經綸"↑↑↑ 敕書閣(藏經閣):文化交流、書籍查詢、資料收集、圖書閱讀平臺!
符是將神力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並書寫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上,作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們所使用的法術。道士們稱它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它的起源,據《山海經》上說:「東海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裡..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飼虎焉。」後來黃帝據此,立桃梗以當門戶驅鬼闢邪。桃梗象徵度朔山桃樹,暗示桃樹梗上有神在捉鬼,以後桃木也有了驅鬼的神力。《淮南子·詮言》許慎註:「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之辭",寫了祈福禳災之辭的桃梗,便是最原始的「符籙」。因為它是驅邪避鬼的象徵物,又寫有具體文字,故能請來專治邪鬼的神,又可針對某些具體的鬼。人們相信它威力巨大,更能保佑人的安全健康。現道場中作法時所用的「拷鬼桃杖」、「桃木印」等,想均系度朔山桃樹的流傳。有說「符」是帝王下達命令的憑證(如古代的虎符),具有無上的權威。它轉變成道教法術的符」,與兩漢時期的讖緯及星辰信仰的盛行有關。當時方術之士謂天神有符,或為圖,或為篆文,在天空以雲彩顯現出來,而錄之為神符。也有說天神授給了方士神符。據《三國志·張魯傳》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道書中說太上老君授給張陵的符圖有70卷。東漢晚期興起的太平道與五鬥米道,便已大量造作和使用神符。如《太平經》卷一至十七所說,後聖李君傳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訣中,便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認為服符水,佩符圖均可以「災不能傷,魔邪不敢難」。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的使用更加廣泛,並已變為帶有宗教色彩的圖案文字,藉此作為與靈異世界溝通的信物,符的功用也越來越大,字體越來越艱澀難認,形式越來越神秘莫測。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道藏》正一部第九九六冊《開壇法語》中說得好:「吾家法篆(指符籙,因籙有篆像或符一樣,道教習稱符籙為法籙),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家邦,小可以卻災禍。」符籙有如此神功,不僅普通百姓信奉備至,而且唐、宋、元、明、清朝代中,不少封建統治者也崇拜異常。元朝統治者令天師後裔掌領三山符籙」,由皇帝欽定了天師符籙的地位朱元璋早在做吳王時,曾對天師後裔頒發過《命普施符水旨》的命令,要求普遍使用符水為人治病。所謂符水,就是將符浸泡水中,因為符是天神的象徵,吞服符水,就意味著天神進入人體,幫助人驅除疾病和災害。明太祖、明英宗、明憲宗等都先後頒發過禁止私出假造符籙的敕令,保護天師世家符篆的專利權,提高天師符籙的地位。
來源於:中國龍虎山天師道
主編:張金濤會長
江西人民出版社
嗣漢天師府|敕書閣(龍虎山道教學院圖書館)書籍募捐
天師府書籍募捐倡議書
天師道的符籙齋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