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盃人見人愛,奧運會卻無人接盤?

2020-12-13 虎嗅APP

世界盃抽籤結果已經揭曉,結果不免有些平平無奇,既沒有期待中的「死亡之組」,也不存在此前被熱議的「英阿大戰」「英德大戰」,俄羅斯 vs 沙特這樣的揭幕戰似乎也讓球迷提不起興趣。但這並不妨礙 7 個月後的俄羅斯成為全世界的焦點,無數球迷將為它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卻樂此不彼。


爭著搶著要跟世界盃發生點關係的還有各個主辦國。每一次世界盃申辦,都不亞於拋繡球招親,甚至還充斥著不可言說的權錢交易。


這樣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恐怕也只有雲集了各大競技項目的奧運會能夠與之相媲美了。很多人應該還記得北京申奧成功時舉國歡慶的場面,年紀更大些的,或許也還記得 1993 年北京在最後的角逐中惜敗於雪梨時,申奧代表團成員無比失落的眼神。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奧運會卻猶如燙手山芋,願意接盤者寥寥。



同樣是體壇的頂級賽事,得到的待遇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人見人愛的世界盃


1930 年,第一屆世界盃在烏拉圭舉辦時,歐洲列強還嫌路途遙遠,只有四支球隊參賽。到了 1934 和 1938 年,世界盃移師義大利和法國,美洲諸隊也因為要乘船長途旅行而表示不滿,阿根廷和烏拉圭兩大勁旅甚至直接棄權,與前不久兩隊在最後時刻獲得出線名額而舉國同慶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此後為了平息爭議,世界盃一直是由歐洲和美洲大陸輪流坐莊,進入 21 世紀以來,情況又有了變化。2002 年的韓日世界盃,這項賽事首次來到亞洲;2010 年,南非成了首個舉辦世界盃的非洲國家;2022 年的卡達,更是開創世界盃在冬季舉辦的先河。


世界盃主辦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非傳統足球強國,倒並不是說歐美國家對它熱情不再,更多地是國際足聯出於擴展足球疆域的考慮。儘管 2018 年世界盃還未開賽,但關於 2026 年世界盃申辦的消息已是滿天飛,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已經確認將聯合申辦,加入競爭的還有摩洛哥。至於中國,這些年和世界盃也是「緋聞」不斷,國際足聯頻頻示好中國,顯然也是看中了這裡龐大的球迷市場。


倍受冷落的奧運會


與世界盃熱火朝天的場景不同,奧運會雖然歷史更悠久一點,如今的熱度卻越來越低。


今年 9 月 14 日,國際奧委會宣布,2024 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由法國巴黎獲得,令人意外的是, 2028 年的夏季奧運會承辦權也同場出了結果,接力棒被交給了美國洛杉磯。




有趣的是,巴黎和洛杉磯之所以能夠最終中標,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並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在決勝戰到來之前,先後有五個競爭對手退出角逐。


其實洛杉磯原本也是衝著 2024 年夏季奧運會去的,結果眼瞅著各國申辦奧運會的熱情日益下降,國際奧委會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就跟洛杉磯和巴黎達成了一致,通過談判決定兩屆奧運會舉辦權的歸屬。


不過國際奧委會更需要擔心的可能是 2032 年,雖然前面兩屆已經有人順利接盤了,但 2032 年的夏季奧運會現在還沒有一座城市提出要申辦。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甚至曾經表態,如果仍然沒人申辦,他們可能會硬性指定申辦城市,據說北京就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所以,一顆小小的足球,到底能為主辦國和國際足聯帶來什麼好處,以至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奧運會又是怎樣從無人問津到讓各國為主辦權打破頭,而如今又再度遇冷?


國際足聯與奧委會的生意經


雖然世界盃和奧運會的創立初衷,都是想讓體育運動變得更加純粹,但如今的體育賽事早已走上了高度商業化運作的道路。


像是世界盃背後的國際足聯(FIFA),以及奧運會背後的國際奧委會(IOC),他們都聲稱是非營利性機構,但因為極高的市場壟斷地位,他們每年都能從旗下的各種體育賽事活動中賺得盆滿缽滿,而世界盃和奧運會更是其兩家機構最主要的「搖錢樹」。



世界盃和奧運會,早年確實是一門賠本賺吆喝的生意,國際足聯和奧委會只是作為賽事組織者,主辦國需要承擔舉辦賽事的絕大部分費用,並且也沒有商業收入。這兩大賽事開始進入商業化運作,都繞不開一個國家——美國。1994 年的美國世界盃和 1984 年的洛杉磯奧運會,被視為這兩項賽事真正商業化的分水嶺。


沒想到吧?就是在被稱之為「足球沙漠」的美國,世界盃開始進化為全球最賺錢的賽事。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憑藉著自己在商場上多年的經驗和人脈,成功說服了阿迪達斯和可口可樂兩家巨頭成為 1994 年美國世界盃的贊助商。最終,該屆世界盃一共有 8 家企業成為國際足聯的贊助商,此外還有幾十家合作企業和授權商品銷售商等各種名目繁多的贊助項目。




此外,出售世界盃轉播權也是阿維蘭熱的一大創舉,1990 年、1994 年和 1998 年三屆世界盃的電視轉播權賣出了 3.4 億美元的天價。


可以說,1994 年世界盃奠定了這項賽事的商業模式基礎。如今,國際足聯 90% 的收入來源於世界盃的電視轉播權、贊助、授權等。


奧運會的商業化還要更早些,1984 年的洛杉磯奧運會被認為是美國商業奇才尤伯羅斯的經典之作,通過出售電視轉播權、拉贊助等方式,讓奧運會從此擺脫了只會賠本的魔咒。該屆奧運會,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實現了超過 2 億美元的盈利。


可以看出,世界盃和奧運會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差不多的,轉播權和贊助費可以說是其兩大經濟支柱。


世界盃


世界盃最顯而易見的收入主要分為三大塊:轉播費、廣告贊助和門票。


轉播權由國際足聯直接出售給一些轉播機構,這些機構可再授權給其他組織進行轉播。以 2014 年巴西世界盃為例,根據國際足聯的財報,在整個巴西世界盃周期內(2011年~2014年)內,該機構從中獲得了 48 億美元的總收入,其中僅賽事電視轉播權就賣出了 24.28 億美元。


財大氣粗的企業也是國際足聯的金主。不過,雖然不少企業都對外號稱自己是「世界盃官方贊助商」,但實際上根據級別的不同,贊助費和獲得的權益也是有差別的。



世界盃的贊助商主要分為 3 種:


  • 國際足聯「合作夥伴」:可以出現在該機構名下的各項賽事中,屬於長期的合作關係,目前有 7 家:阿迪達斯、可口可樂、萬達、Gazprom(俄羅斯能源公司)、現代起亞、卡達航空、VISA。

  • 世界盃贊助商:可以在全球範圍內使用聯合會杯和世界盃的品牌進行推廣,還有一些票務和賽事接待的特權。目前有 6 家:百威啤酒、海信、麥當勞、vivo 以及國際足聯名下的兩家公益機構:Handshake for Peace 和 Football for Hope。

  • 地區贊助商:屬於第三級別贊助商,只能在指定地區進行與世界盃相關的品牌營銷,一共不超過 20 家。


2014 年巴西世界盃,國際足聯僅贊助費就進帳 15.8 億美元。相比之下 ,門票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2014 年約為 5 億美元,2010 年南非世界盃由於各種問題,銷售情況並不理想,國際足聯也沒有在當年的財報中披露具體數字。前國際足聯秘書長傑羅姆·瓦爾克在 2014 年時曾透露,門票和特許經營商品銷售收入在國際足聯和世界盃的收入中佔比越來越小。




根據官方的財報,國際足聯從巴西世界中淨賺 26 億美元,總收入 48 億美元。也就是說,僅一屆世界盃,每年就能為國際足聯帶來超過 10 億美元的收入,而且這些收入並不需要納稅。也難怪有人將國際足聯比作「獨立王國」了——既不受任何主權機構的監管,亦有富可敵國的財力。


奧運會


奧運會的收入來源分為以下幾大部分:


  • 電視節目轉播授權

  • TOP 奧林匹克全球夥伴合作計劃

  • 奧運會特許經營權收入

  • 門票銷售

  • 紀念郵票和紀念幣

  • 彩票收入

  • 其他贊助收入

  • 社會各界的捐助及政府投入

  • 賽後財產出售


與世界盃類似,電視節目轉播授權和品牌贊助也是奧運會的兩大主要收入來源。尤其是電視轉播權的出售,從上個世界 70 年代開始,它就已經成為奧運會的最大收入來源,也是增長最快的收入之一。


根據國際奧委會發布的財報數據,在 2013年~2016 年,即巴西裡約奧運會的周期內,來自電視轉播授權的收入約佔總收入的 73%,是當之無愧的奧運經濟「頂梁柱」。自 1960 年以來,這項收入已經增長了 30 多倍。



在通過電視轉播把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超過一半人口的同時,奧運會也讓奧委會賺得盆滿缽滿。最新的趨勢是,原來僅限於傳統電視的賽事轉播,現在增加了更多新媒體的分發渠道。國際奧委會電視與營銷服務部門負責人 Timo Lumme 表示:


「2016 年里約奧運會創造了新的紀錄,數字平臺的覆蓋率比四年前的倫敦奧運會翻了一番,如今看奧運會不再意味著只是打開電視,有越來越多的粉絲選擇通過聯網的行動裝置,隨時隨地在線觀看直播。」


數據顯示,2016 年里約奧運會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次,數字平臺轉播覆蓋率超過電視平臺的夏季奧運會。


奧運會另一大收入來源是 TOP 計劃,即奧林匹克全球夥伴合作計劃。從 1985 年開始,不斷有國際知名企業加入這個奧運會贊助商計劃,以四年為一期,向包括奧運會舉辦和其他相關活動提供巨額的贊助。據悉,贊助費以 6000 萬美元為起點,入選的品牌具有排他性,即每個品類僅接受一個贊助商。



正因為付出了巨額的贊助費,我們總能在奧運會賽場上看到這些「金主們」的身影:可口可樂、松下、三星、歐米茄、豐田、寶潔、Visa、普利司通……最新加入他們行列的,還有阿里巴巴。


這些頂級贊助商們的待遇也的確不一般,愛範兒(微信號:ifanr)曾經在北京奧運會時有過體驗,因為 Visa 對金融支付領域的獨佔,在奧林匹克公園商店中購買紀念品時,僅能通過 Visa 渠道進行支付,當時只帶了銀聯卡的愛範兒瞬時傻眼了……



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在參與奧運會贊助時,出手基本上是不含糊的,他們不只會拿出真金白銀,還會提供相應的產品支持。比如麥當勞在奧運村中提供的運動員及工作人員飲食、歐米茄提供的賽事計時系統支持、松下的轉播影音設備等等。


在奧運會的眾多收入來源之中,TOP 計劃所作的貢獻也是連年看漲。大約三十年前,來自 TOP 計劃的收入約為 9600 萬美元;到了 2016 年里約奧運會,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 10.22 億美元,並且佔到了總收入的 18%,成為電視轉播權之外第二大收入來源。



除了 TOP 計劃中的頂級品牌贊助商之外,各國的奧組委還可以選擇數家本土贊助商用作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與大家印象中的不同,門票銷售在奧運會的整體收入中其實佔比並不高。相反,由於奧運會與生俱來的公益屬性,相比從純商業收益的角度來考量,奧運會門票的價格反而會定得更低一些。比如在裡約奧運會中,超過一半的門票價格差不多為 70 巴西雷亞爾(約合人民幣 142 元)甚至更低,最便宜的更是低至 40 雷亞爾(約合人民幣 81 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賣出了大量的門票,也不一定會賺錢。當然,奧運會特許經營權的收入、廣告收入、各國政府的資金投入等等,也是為奧運會創收的途徑,只是相比前面幾類,它們所佔的比例要小得多。


那東道主呢?


看起來,每屆賽事的舉辦都能讓國際足聯和奧委會收入頗豐,那麼東道主又從中得到了什麼切實的好處?


以 2016 年巴西裡約奧運會為例,裡約奧組委的預算成本為 46 億美元,但最後的實際成本達到了 110 多億美元,超支 50% 以上;不僅如此,和最後的總收入相比,這屆奧運會不但沒有賺錢,還虧損了 20 多億美元。



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巴西。事實上,在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前,舉辦奧運會基本上都是賠本的。那屆奧運會因為首次由民間進行承辦,並充分利用了奧運帶動房地產業發展的效應,扭轉了以往奧運會虧損的局面。


1988 年的漢城奧運會加入了更多的商業運營渠道,最終盈利 3 億美元,成為官方舉辦奧運會中盈利額的新紀錄。


但盈利的總是少數。在最近二十多年的多屆奧運會中,勉強實現收支平衡甚至於實際虧損其實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比如 2008 年的北京奧運會,即使審計署公布的最終財政收支結果顯示仍有 1.3 億元的盈餘,但這個數字其實並沒有把場館建設項目的支出算進去。


至於世界盃,我們仍然以巴西為例。2014 年世界盃,東道主巴西從國際足聯的巨額收入中分到了 4.53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及 1 億美元的「遺產」饋贈。當然,這僅僅是帳面上可計算的數字,世界盃對這個國家經濟的拉動不止如此。最直接的受益者無疑言就是旅遊業了,根據巴西旅遊局的統計,世界盃期間,巴西獲得的旅遊收入在 110 億美元左右,其中有 30 億美元來自 60 萬名外國遊客。


而從籌備到舉辦,期間包括修建球場、基礎設施建設、安保、場內接待等,也直接或間接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當時巴西政府預計這一數字為 38 萬。


再往前,在體育產業更發達的德國,世界盃更是讓當地人賺得盆滿缽滿。根據公開報導,2006 年世界盃讓德國獲得直接及間接收入多達 200 億美元。德國聯邦勞工局也透露,在世界盃舉行期間,德國一共增加了 13.8 萬個就業機會。2010 年南非世界盃算是個例外,受當地治安影響,前往該國的外國遊客遠低於預期,導致旅遊收入大幅縮水,只有 5.2 億美元,門票和酒店也多有空餘。


但對於南非、俄羅斯甚至是再遙遠一些的卡達來說,經濟效益是一回事,這些足球水平有限的國家很難通過預選賽的篩選,因此藉助東道主的身份直接晉級決賽圈,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這也可以說是中國球迷渴望我國能舉辦世界盃的原因之一。


話又說回來了,大家為什麼對世界盃如此痴迷呢?或者說,足球到底有何魅力以至於讓無數人為它痴狂?1000 個人大概有 1000 種答案,或許這位叫「Johnny黎」的球迷的話能夠代表一部分人的心聲。在 16/17 賽季歐冠淘汰賽中,當巴薩在諾坎普對巴黎完成了世紀逆轉後,他在網上寫道:


「香克利為什麼說足球高於生死你知道嗎?因為這一瞬間,足球帶來的狂喜、刺激、悲痛、釋懷,超越了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廣度和深度。很有幸,在這蕭瑟寒夜見證了百年不遇的歷史。足球,永遠在綠茵場上滾動。生命,永遠被它用最真實的情感點燃。」


一個迷思


一百多年前,當法國人顧拜旦倡導建立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時,他希望體育可以擺脫世俗政治力量的控制,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但他可能沒想到,當今的體育不僅沒能完全逃離政治的挾持,還演變成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商業化盛宴。


如今,當人們評價一屆奧運會或者世界盃是否成功時,經濟效益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作為非營利性組織的國際足聯和國際奧委會,也開始公布自己的年度財務數據了,上面的收入數字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可觀。而當我們在討論一個明星球員時,比賽成績固然重要,但他們能從比賽中獲得的高額獎金以及高身價,也是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部分。


「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正在迎接一場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美國體育經濟學家安德魯·津巴利斯特(Andrew Zimbalist)認為,很多贏得賽事主辦權的城市總認為自己的收益會大於那些申請失敗的城市,這個想法很有可能是錯的。


雖然舉辦奧運會或世界盃有著重大的文化意義,這些賽事對國家經濟的量化影響著實甚微。來自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的經濟學家菲利普·波特(Philip Porter)也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表示:


「我們幾十名學者在對數十次奧運會的觀察中,都沒有發現經濟活動有真正的變化。」


他們的觀點多是考慮到了這些賽事的投入產出其實並不成比例。比如說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申辦費用,巨額的場館建造和翻新費用,舉辦賽事期間的運營成本(最近安保費用的支出越來越多了),以及承辦國需要投入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都是世界盃或者奧運會在看上去非常可觀的收益背後,所需要進行的剛性投資。


有些經濟學家就認為,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聯的這些申辦環節,其實是在變相「鼓勵」申辦國鋪張浪費。



為了在激烈的申奧競爭中勝出、彰顯大國風範,各國都為此投入了不少。但嶄新的場館固然奪人眼球,數百億的場館建設費用卻需要花費數年來償還。以北京奧運會為例,雖然鳥巢和水立方仍在承擔著不少商業活動,但之後的場館維護和日常運營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而一些冷門項目的場館,如沙排館、老山自行車館等,不少都面臨經營困難。


2016 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後,不少場館也遭遇了被「拋棄」的命運,諸如水上運動館、高爾夫球場等在賽事結束後就一直處於關閉狀態;2004 年雅典奧運會過後,每年 1 億歐元的場館維護費用更是讓希臘政府苦不堪言。


2014 年的索契冬奧會也差不多,俄羅斯為了藉此提升國家形象,不惜花費 500億美元~600 億美元重新對索契進行規劃建設。這個原本並不完全適合舉辦冬奧會的地點,不得不使用大量的人工造雪來完成任務,還因為搬遷安置問題引發了爭議。


世界盃的情況稍微好些。2006 年世界盃,德國雖然花費 19 億美元新建了 12 座球場,但超過一半是由俱樂部和企業出資,世界盃過後,球場也由俱樂部繼續使用,不存在荒廢問題。


但來到像南非這樣本身足球基礎薄弱的國家,又是另一回事了。2010 年世界盃,南非新修建了 5 座球場,其中僅綠點球場和曼德拉灣球場的花費就超過了 8 億美元,約翰尼斯堡足球城體育場的擴容又花掉政府 4.4 億美元。而這些球場在世界盃結束後,有 9 座都處於虧損狀態,其巨額維護費已經成為當地政府的負擔,僅足球城體育場因為地理位置優越,經常能舉辦大型比賽和演唱會而略有盈餘。



巴西當年在球場建設和翻新上斥資 30 億美元,但賽後這些球場有的因為地處偏遠而閒置,有的則面臨經歷困難,造價高達 5 億美元的巴西利亞國家體育場,最後甚至只能被用作公交車停車場。


好的例子當然也有,1992 年的巴塞隆納夏季奧運會就被認為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得益於與奧運周期同步的城市改造計劃,所有場館和基礎工程建設都被完美地融入到了城市重建過程中,無論是考慮到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但無論如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儘管國際足聯和奧委會生財有道,但具體到東道主身上,世界盃和奧委會對經濟的拉動能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大,僅從經濟效益來看,舉辦世界盃或者奧運會可能不是一樁划算的生意。


因此你可以看到,曾經一窩蜂地想要申辦這些國際賽事的國家,在對待這件事上開始變得更加理智甚至說是冷漠。尤其是奧運會,已經快淪為一塊誰都不想接盤的燙手山芋了。即使過去被稱為「印鈔機」的世界盃,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了,俄羅斯世界盃 20 個第三級別贊助商的名額,目前僅售出一席,東道主俄羅斯的電視臺甚至因為版權費的問題和國際足聯鬧翻。


「(賣不出贊助席位)已經不是什麼令人吃驚的事了。」派屈克·尼利(Patrick Nally)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他曾在四十年前幫助國際足聯制定了第一個國際營銷計劃,「它仍然是一個有毒的品牌。在國際足聯醜聞纏身的情況下,沒有哪家公司會認為與其扯上關係是安全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包括國際奧委會在內的多個機構組織已經提出一些對策,比如減少申辦費用、允許主辦國更加靈活地使用已有設施、允許多國合辦等等,奧委會甚至為了說服洛杉磯「接盤」 2028 年奧運會,還提供了資金資助。


津巴利斯特在其最新著作《迷失的競技場:舉辦奧運會與世界盃背後的經濟賭局》一書中分析道,任何的變革都必須撼動國際奧委會與國際足聯的壟斷地位,但一旦涉及到既得利益,他們並不會輕易放棄。


當然,對於熱愛體育的普通民眾來說,只要好好享受這場四年一度的狂歡即可,至於怎麼賺錢,就讓主辦方和國際足聯、奧委會去操心吧。

相關焦點

  • 四線城市市區二手房出售,降價10萬沒人接盤,為什麼?該怎麼辦?
    房地產市場特別的複雜,而最近這一輪去庫存,房價上漲過後,很多城市的二手房面臨著無人接盤。比如在我們身邊有一些朋友在問-四線城市市區二手房出售,降價10萬沒人接盤,為什麼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四線城市的二手房賣不出去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究竟應該如何處理?
  • 1988年漢城奧運會趣事:無人知曉的奧運金牌得主
    1988年漢城奧運會趣事:無人知曉的奧運金牌得主胸掛奧運金牌的失業者澳大利亞遊泳明星鄧肯·阿姆斯特朗心情舒暢地帶著一金一銀奧運會獎牌從漢城回國了。在1983年布裡斯班舉行的友誼運動會上,這位年僅15歲的無人知曉的澳大利亞少年遊泳選手,一下子就在兩個項目中贏得了勝利,一顆新星在泳壇升起。但是突然之間,命運給了這個年輕人第一次殘酷無情地打擊。在1984年的奧運會年裡他得了腦膜炎,有半年之久直在死亡線上掙扎。為了治病,他的父母親動用了最後的存款。
  • 紹興「悲催」爛尾樓,號稱紹興「門面」,25億「賣身」卻無人接盤
    先來看一下它所在的位置,紹興環球萬豪中心的位置是「迪蕩新城」中,而熟悉迪蕩新城的人都是知道的,它是紹興境內最大的CBD之一。 按照原本制定的計劃,他將會在2014年結項,最晚在2015年就可以額投入到運營當中,但是因為開發商的原因,卻不得不停工,雖然在這裡購置房屋的人都在維權,政府也進行了調節,但是結局卻沒有很大的改變。
  • 溫州房價下跌無人接盤 法院變身淘寶掌柜低價拍賣
    「孤城」溫州:樓市無人接盤溫州,中國樓市曾經的投資風向標,房價曾經最為堅挺,並一度接近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但在最近全國70多個大中城市普漲的情況下,溫州卻連續25個月單邊下滑,成為唯一下跌的「孤城」。什麼因素導致溫州樓市「冰與火」瞬間切換的市場境界?溫州樓市還具備中國樓市走勢的風向標意義嗎?
  • 奧運會無人申辦?奧委會點名中國希望能再辦一次,中國回應太霸氣
    說起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會),每一個中國人的腦海裡都會回想起2008年的盛況。奧運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奧運會,也是每一個運動員都會追求的最高殿堂。正是因為奧運會可以給國家、給世界帶來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很多國家都是申請過主辦奧運會的權力的。
  • 多次招商乏人問津 西山區數個城改項目再尋接盤
    有意思的是,該批城改項目當中,包括螺螄灣中心、滇池路新都昌商業廣場、奧宸中心、盧家營村城改、碧雞名城等多個城改項目已是二次或多次被官方擺上招商櫃檯,招商至今少則一年,多則三四年,但一直無人接手。昆明一些難以推進的城改項目在「被接盤」一事上呈現出了明顯的「二元結構」,一方面,不少停工城改項目被萬科、恆大、碧桂園、俊發等爭相接盤;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城改項目長時間處於乏人問津的境地。
  • 三次流拍 險些無人「接盤」
    三次流拍 險些無人「接盤」12月26日,在阿里拍賣平臺,一個起拍價為1.12817664億元的標的物引來4353名網友圍觀,報名人數只有1人。競買記錄顯示,報名的買家於開拍後的1分15秒首次出價,出價價格為起拍價,並最終以該價格成交。
  • 東京奧運會為什麼非辦不可?
    東道主似乎也欲以此舉表明:東京不僅會如期舉行奧運會,而且也有能力在疫情背景下舉辦一屆成功的奧運會。不僅日本國內對東京奧運會繼續保持期待,國際奧委會日前也給東京吃下定心丸,堅定地表達了三點意見:一,奧運會將按修改後的日期舉行;二,比賽會在有觀眾的狀態下進行;三,一旦證明新冠疫苗有效,國際奧委會將建議參加東京奧運會的運動員以及所有相關人員都進行疫苗接種。東京奧運會為什麼非辦不可?
  • 為什麼奧運會銅牌叫bronze而不是copper?
    突然腦瓜子想到一個問題銅牌的英文為什麼叫做bronze medal,而不是copper medal?想了許久,終於在在知乎上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起來看看吧。我們先用詞典看一下這兩個單詞的中文意思:在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中,冠軍拿到的是一枚銀牌和一支橄欖枝。
  • 2020奧運會在東京,2024奧運會在巴黎,2028舉辦地讓人落淚
    奧運會這個詞我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不僅僅因為我們國家每次在奧運會上大放光彩,令人振奮。更讓我們近距離了解了奧運會是因為2008年就在我們中國北京舉辦了一屆奧運會。 這不僅向國人證明了我們的實力,更是向全世界大聲宣布中國的強大。
  • 又一服裝巨頭「倒下」,全球門店有500家,今賣廠無人「接盤」
    美國人喜歡消費,這也導致了美國零售業發達,但即便是全球經濟體大國,在今年也難免會受到衝擊。根據外媒的報導,今年6月布魯克斯兄弟就宣稱要在美國三大州裁員700人,三家工廠面臨著關閉的風險,期間,布魯克斯兄弟還一直在尋找買家,希望將工廠賣出去,來緩解短期的資金不足,結果也是頗為無奈,由於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已經對西裝的需求量極低,這也導致了布魯克斯兄弟經營受到嚴重打擊,現在工廠也無人「接盤」。
  • 女人的小心機,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不論你是單身,還是已婚,不論你在讀書,還是工作,我都希望你能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歲月不饒人,我們亦沒有饒過歲月。
  • 東京夏季奧運會要開成「冬奧會」?為什麼奧運會對日本這麼重要?
    前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主任、日本醫學專家尾身茂說,日本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現在考慮有關東京奧運會的事宜還為時過早。 為什麼奧運會對日本這麼重要?「我想讓奧運會成為掃除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觸發器。」
  • 8個字搞定人見人愛的秘訣
    同樣生為人類,為什麼有的人就能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走哪歡樂哪?而有的人就永遠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甚至自卑不敢交談?那到底是為什麼呢?怎麼彼此的差距就能這麼大!?是因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麼?也有很多人說,金錢可以收買人心。的確,金錢是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的。比如有人給你送禮,你是肯定不會拒絕的。又比如有人雪中送炭,我們也一定會感恩戴德。收禮與被贈送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精神層面上對你的肯定與重視。可以說金錢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之一了。
  • 許巍新歌《以後見》&《無人知曉》今日正式上線
    胸中縱有萬千溝壑生活終是靜水深流——關於 《以後見》&《無人知曉》2018年,開春,許巍錄製完成的兩首新歌《以後見》、《無人知曉》,乘著萬物復甦的春勢,呈現了出來「沒有誰 能代你體會 你自己體會;沒人能奪走 你有 的寶貝 永在 你溫柔的心底」——《無人知曉》微若細塵的蒼蟻,一呼百應的權貴,每一個生命體,不為人知的孤獨,是命運授予其一生的必修課,再低微,再顯赫,無人逃脫生命本質的孤獨。
  • 為什麼下屆奧運會應該納入《堡壘之夜》?
    Why the Next Olympics Should Include Fortnite 為什麼下屆奧運會應該納入《堡壘之夜》?If dressage and curling are Olympic sports, why not video games?
  • 為什麼男人永遠見一個愛一個?
    可還是受到了很多道德嘲諷:「真羨慕你們這些沒長心的人,說愛就愛,想放下就放下。」但不放下又能怎樣?擺出一副痴心不改的姿態,然後風化成望夫石嗎?過了期的食物要丟掉,過了時的衣服要淘汰,把變了質的感情扔進垃圾桶,難道不是理所當然?
  • 為什麼奧運會需要大量發放保險套?兩方面原因很真實
    為什麼奧運會需要大量發放保險套?兩方面原因很真實 因為疫情的原因,2020東京奧運會已經宣布延期舉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對於運動員來說他們年復一日的訓練和努力也是為了短短的15天比賽的賽程, 不得不說奧運會的重要性!
  • 夢幻西遊2019年全服三界之後大量角色貶值接盤之人越來越少了
    夢幻西遊2019年全服三界之後大量角色貶值接盤之人越來越少了 看藏寶閣的空號價格,每天都在降,175
  • 120萬房跌到100萬,還是無人接盤?看病醫生4個字說透,茅塞頓開
    5年前,小明手中有20萬元錢,這些錢是他在上一家公司辛苦幹了7年積攢下來的,當時身邊很多人都買房賺錢,於是幾個朋友也奉勸小明去買套房子放著升值賺錢,小明聽了朋友們的勸告,20萬元全部投入樓市,用首付款的方式按揭貸款了一套房子。房子總價格120萬元,首付款24萬元,因為當時首付款打折,只需要20%就可以,按揭貸款96萬元,貸款期限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