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大火熱」,道德倫理卻要「冷思考」,4大場景敲響警鐘

2020-12-14 仙童說科技

原創文章,請多指教!

科技包圍下的4大場景

人類所處的世界,如佛學「三句義」所言:「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21世紀的人類被科技重新定義,身處科技包圍的新生人類卻面對4大場景:

早上,用「自拍」的方式記錄盛世美顏,隨手上傳至朋友圈;晚上,盛世美顏或被「一鍵脫衣」軟體DeepNude改頭換臉,並在網絡社區上廣為流傳。

被日本的「妻子機器人」、中國的交互式機器人「佳佳」、韓國的人工智慧主播「金柱夏」、美國的成人機器人「亨利」和「洛克茜」等群美環繞,逢年過節也不怕父母「逼婚」。

外出購物付款時,華為等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善解人意,能夠智能識別用戶、感知外界環境,自動提供相應的服務。

步入老年後,銀行工作人員將老年人抱起來進行人臉識別,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相關業務的辦理!

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大火熱」

以上的4大場景是真實存在的,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其均與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有關,而人工智慧是當今「大火熱」的科技潮流。其實,這4大場景是進步的,但也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自拍」洩露面部信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用作商業,並帶有消費女性的色彩;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歐美面孔的辨識度不高,而非洲和亞洲人的膚色辨識度極高,如今提倡智能城市,隨處可見的攝像頭以及智能化的手機前置攝像頭,也已經引發歐美的擔憂。

「機器人」等在人工智慧的參與下,不管其是否具有實體,實際上已經部分取代了部分人類的職能,這是科技進步的體現,而科技的進步必定提高效率,失業在所難免;各種男女定製的「機器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瓦解了社會的男女關係。

科技僅僅是社會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已經「斷層」,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一大批人被邊緣化,比如老年人,這部分群體「掉隊」了。

結語:道德倫理需要「冷思考」

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的「大火熱」,各種應用場景層出不窮,其中涉及到了道德倫理問題,這些問題是需要「冷思考」的。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不僅民眾的接受度有限,許多業界領袖也是表示擔憂。

其中,83歲的羅馬教皇方濟各憂心忡忡;IBM、微軟、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巨頭也積極行動,其中涉及到隱私大數據的監視問題、「機器人」的倫理統一問題,甚至要求科技工作者的相關論文必須考慮到廣泛的社會影響。

對此,科技界達成了共識,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凱倫認為,這將會是科技界真的「覺醒」。對於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的「大火熱」,是否應該進行「冷思考」的問題,您有何看法?

我是仙童,十分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熱」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發人省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人工智慧與倫理道德
    雖然車上有安全駕駛員,但當時汽車完全由自動駕駛系統(人工智慧)控制。和其他涉及人與AI技術交互的事故一樣,這起事故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和原始法律問題:開發該系統的程式設計師在防止該系統奪人性命方面負有怎樣的道德責任?誰應該為赫茨伯格的死負責?是坐在駕駛位上的那個人嗎?是測試那輛汽車的公司嗎?是該AI系統的設計者嗎?還是車載感應設備的製造商?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發表時間:2011-08-25   來源:解放日報應該說,這些另類食品的研製生產都還是有些 「科技含量」的,問題是這些食品「新品種」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卻暗藏著損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公共安全的極大隱患,面對這樣一些食品 「科研成果」,人們固然要批評某些商家,也會想起一些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科研人員」。   科學技術發展,從一開始就要求以先進的科技產品造福於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這也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的底線。
  • 「AI戰爭」背後的冷思考
    AI,即人工智慧,是當前科技領域大熱的一個概念。由於它是一門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新興技術,可以說,未來只要是需要人類智能參與的領域,都可能由AI替代完成。而戰爭自古以來就帶著「殘酷」標籤,是人類頂尖技術、智力和體力的角鬥場。
  • 人工智慧導致的倫理衝突與倫理規制
    上海200444原發信息:《教學與研究》第20188期內容提要:人工智慧是一種遠未成熟的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可能導致的倫理道德後果尚難準確預料。人工智慧的應用範圍極其廣闊,人形智慧機器人正在解構傳統的人倫關係,數據搜集和分析、智能機器取代人工作正在引發各種倫理衝突,智能駕駛、虛擬實境正在帶來各種倫理難題。我們必須立足時代和社會的重大變遷,對人工智慧進行理智的價值評估,對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進行有效的倫理規制。
  • 人工智慧或衝擊法律規範道德倫理 你會愛上機器人嗎
    「無人車第一個選擇仍然是搜索,即在『大腦』中迅速搜索和當前場景相似度大於一定閾 值的過往場景,形成與之對應的決斷。如果計算機搜索出來的場景相似度小於閾值,即找不到相似場景,則算法可約束無人車隨機選擇一種方式處理。」吳飛說。 「程式設計師可通過代碼來約定無人車如何做,但這種約定始終要遵循普遍的社會倫理。
  • 貴大教授李傳兵:防控倫理道德風險 保障人工智慧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整合多學科力量,加強人工智慧相關法律、倫理、社會問題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慧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倫理道德。」保障人工智慧健康發展,需要採取合理有效的舉措,防範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道德風險,讓這一技術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人工智慧發展存在倫理道德風險。
  • 教育人工智慧倫理問題與倫理原則探討
    [關鍵詞] 教育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倫理; 教育倫理; 數據倫理; 算法倫理; 倫理原則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推動人類社會從資訊時代進入智能化時代。資訊時代的教育仍然帶有明顯的工業化特徵: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資源創建、傳遞和共享的效率,打破時空的限制,實現人才培養的批量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 人工智慧列國志|歐盟:技術發展激勵與倫理道德監管雙管齊下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人工智慧列國志|歐盟:技術發展激勵與倫理道德監管雙管齊下編者按: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將於7月9日至7月11日舉行。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各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希望能為讀者呈現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慧發展圖景。今日推出人工智慧列國志之歐盟篇。歐盟在持續激勵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注重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倫理道德問題的探討。
  • 世界媒體關注衝繩首裡城大火 文化遺產防火警鐘再次敲響
    這座凝聚了中國和琉球文化的名城在二戰中被美軍炸毀,1992年才進行了大規模修復,沒想到又在一夜之間毀於大火。對今年4月巴黎聖母院那把大火人們還記憶猶新,僅僅半年多時間,首裡城火災再次敲響了保護古建築和人類文化遺產的警鐘。首裡城大火也吸引了全世界媒體的關注。英國《衛報》稱,近代以來,首裡城成為琉球人民戰勝戰爭創傷的象徵。
  • 人工智慧讓人類尷尬:倫理道德法律框架設計滯後
    倫理道德法律框架設計滯後  人工智慧火了,人類有些尷尬了  索菲亞不是人,她只是個很聰明的機器人;索菲亞又是「人」,不久前,她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加入人類籍。當人工智慧的開拓者提出上述方向時,不少人認為不可能,但事實證明這兩條路都行得通。  「人工智慧第一次震撼,是IBM的『深藍』程序打贏西洋棋冠軍,這是用計算機模擬人類下象棋的理性思考過程,證明了符號主義這一條路走得通。」張鈸說。
  • 「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據了解,由華東政法大學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智能社會科學論壇暨「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和華東政法大學在內的十多位學者參加。會議採取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眾多觀眾通過線上直播觀看了本次會議。
  • 《黑鏡》第四季引發思考: VR技術可能會帶來的10大倫理道德問題
    第四季與前幾季一樣,主題都是關於科技進步對人性、社會、道德的影響,讓人不禁思考:科技進步為人類的帶來了便利,但是過度迷戀科技,人類又將走向何方?技術進步,自然少不了虛擬世界和虛擬物體。回到我們的現實世界,VR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同樣可以創造出類似的虛擬場景,那麼當這項技術成熟後,我們是否也會面臨《黑鏡》裡展示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Fiona J. McEvoy是一位科技道德研究者,創建了網站YouTheData.com,旨在討論技術、人類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至於VR技術,她有哪些擔憂呢?
  • 環境|拉尼娜來了,《後天》敲響警鐘
    然而極端天氣已經在全球多地悄然預演,印度新德裡開始下雪,日本東京下起了拳頭大的冰雹,紐約被海嘯吞噬,氣溫不斷下降,整座城市迅速被冰封……颶風、洪水、極寒……一系列難以挽救的災難持續襲來。而影片中的場景並不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現實生活中早已出現端倪,比如今冬熱詞「拉尼娜」,再次給人類敲響警鐘。
  • 人工智慧引發倫理問題,科技巨頭成立倫理委員會
    本文屬於本次Emtech Digital人工智慧峰會獨家精選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承擔著越來越多(來自人類)的決策任務,這也引發了許多關於社會公平、倫理道德的新問題。俗話說:權利越大,責任越大。人工智慧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強大,那些最早開發和部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企業現在也開始公開討論其創造的智能機器給倫理道德帶來的挑戰。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EmTech峰會上,微軟研究院的常務董事埃裡克·霍維茨(Eric Horvitz)說:「我們正處於人工智慧的轉折點,人工智慧理應受到人類道德的約束和保護。」
  • 美480位人臉識別專家爭議道德倫理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高中班主任:百萬考生會因為「它」,上不了大學,要敲響警鐘
    高中班主任:百萬考生會因為「它」,上不了大學,要敲響警鐘高中班主任:百萬考生會因為「它」,上不了大學,要敲響警鐘高中班主任:百萬考生會因為「它」,上不了大學,要敲響警鐘家長們,我們應該怎麼辦高中班主任:百萬考生會因為「它」,上不了大學,要敲響警鐘2.換一部手機
  • ...政協「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雙周協商座談會述評
    如果要列出能夠改變世界格局與歷史進程的要素,人工智慧必居其一。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慧是時代發展的巨大機遇,也給科技倫理和法律帶來挑戰,它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人工智慧作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進行部署,是科學應變,更是主動求變。
  • 耳鳴是身體敲響了警鐘 對症治療最佳
    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原主任醫師、北京首大耳鼻喉醫院特需專家冷同嘉教授提醒,多種疾病可能引發耳鳴,因此出現耳鳴一定要及時就診,找出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耳鳴發作,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到耳科看病,甚至希望找到立竿見影的治療方法。不過,冷同嘉教授提醒,耳鳴像頭疼一樣,並非獨立的疾病,而是一個症狀,很多疾病都可能引發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