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危險的發明」?美480位人臉識別專家爭議道德倫理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技日報11月27日報導,人臉識別系統已經給我們的城市帶來諸多方便。然而,在許多國家,對人臉識別的抵抗聲也在不斷高漲。研究人員、公民自由倡導者和法律學者都受到人臉識別技術興起的困擾。他們正在跟蹤其使用,揭露其危害並開展運動以尋求保障甚至是徹底禁止技術的使用。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

有些未經同意獲取數據

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過去,科學家普遍招募志願者,只為收集各種角度的照片;但現在,大多數人未經許可即被收集人臉圖像。

在《自然》雜誌的480位受訪者中,當被問及對應用面部識別方法從外表識別或預測個人特徵(如性別、年齡或種族)的研究有何看法時,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此類研究只能在獲得面部識別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或者在與可能受到影響的群體代表討論後進行。

大多數人認為,使用人臉識別軟體的研究應事先獲得倫理審查機構(例如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他們認為,對於在學校、工作場所或由私人公司監視公共場所時使用人臉識別進行實時監視感到最不舒服,但是他們通常會支持警察在刑事調查中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從法律上講,目前尚不清楚歐洲的科學家是否可以未經人們的同意而收集個人人臉的照片以進行生物識別研究。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並沒有為研究人員提供明顯的法律依據。在美國,一些州表示,商業公司未經其同意使用個人的生物識別數據是非法的。

受訪者強烈認為,應該有其他法規來規範公共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超過40%的人則希望禁止實時大規模監視。

存在性別和種族偏見現象

人臉識別系統通常是專有的並且保密,但是專家說,大多數系統涉及一個多階段過程,該過程通過深度學習對大量數據進行大規模神經網絡訓練。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在去年年底發布的報告中稱,人臉識別的準確率有了顯著提高,深度神經網絡在識別圖像方面效果明顯。但NIST同時也證實,相對於有色人種或女性,大多數人臉識別對於白人男性面孔的準確性更高。特別是,在NIST的資料庫中被歸類為非裔美國人或亞裔的面孔被誤認的可能性是那些被歸類為白人的面孔的10—100倍。與男性相比,女性誤報的可能性更高。

領導NIST圖像小組的電氣工程師克雷格·沃森認為,這種不準確很可能反映了每家公司培訓資料庫構成的不平衡,一些公司可能已經開始解決這個問題。

有待嚴格立法和監管

致力於人臉識別或分析技術的研究人員指出,人臉識別有很多用途,比如尋找走失的兒童,追蹤罪犯,更方便地使用智慧型手機和自動取款機,通過識別機器人的身份和情緒來幫助機器人與人類互動,在一些醫學研究中,還可以幫助診斷或遠程跟蹤同意的參與者。

人臉識別技術有好處,但這些好處需要根據風險進行評估,這就是為什麼它需要得到適當和細緻的監管。

目前,許多研究人員以及谷歌、亞馬遜、IBM和微軟等公司都呼籲在人臉識別系統方面出臺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北大學研究面部監控的計算機科學家、法學教授伍德羅·哈特佐格說視人臉識別技術為「史上最危險的發明」,說如果美國立法者允許公司使用人臉識別,他們應該編寫規則,從健身房到餐廳都應當禁止「面部指紋」的收集和儲存,並禁止將人臉識別技術與自動化決策(如預測性警務、廣告定位和就業)結合使用。

尚須謹慎研究和思考

密西根州立大學東蘭辛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阿尼爾·賈恩說:「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大量正當而合法的人臉和生物識別應用。」但一些科學家表示,研究人員也必須認識到,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人臉進行遠程識別或分類的技術從根本上是危險的,應該努力抵制其被用來控制人們的做法。

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首要會議之一,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是今年首次要求進行這種道德考量,即提交有關人臉識別論文的科學家必須添加一份聲明,說明他們的工作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和潛在的負面後果。

此外,《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也在試圖要求一些機器學習論文的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一項聲明,考慮到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倫理問題。

紐約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從事技術倫理研究的社會學家凱倫·利維認為,研究人臉識別的學者意識到道德倫理問題,「感覺像是科學界真正的覺醒」。

(原題為《道德倫理: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研究人員、公民自由倡導者和法律學者都受到人臉識別技術興起的困擾。他們正在跟蹤其使用,揭露其危害並開展運動以尋求保障甚至是徹底禁止技術的使用。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
  • 人臉識別「熱」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發人省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大數據的運用、人工智慧的探索對隱私安全、網絡犯罪、社交倫理造成了史無前例的衝擊。科技的工具屬性弱化的同時,是否可能變成攻擊人類的危險武器呢?科技的開發者與管理者如何思考和應對,對於我們理解這一系列的棘手問題也許有更為直觀的幫助。下文摘編自《工具,還是武器?》
  • 審視人臉識別:一種AI技術的全球性濫用
    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 Bledsoe 的研究有情報機構的贊助,使得其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基本緘口不言,直到 2000 年以後 CIA 逐漸解密,Bledsoe 才被公認是最早研究人臉識別技術的科學家。Bledsoe 的發明之後,技術的改進集中在如何增加人臉測量點上。
  • 人臉識別時代要不要說「不」
    那麼,在人臉識別時代,我們到底要不要說「不」?  人臉識別頻「闖禍」 如何讓「刷臉」不受傷?  在技術商業化過程之中,除了監管為「不可為」劃清紅線,企業也需明確「不應為」的邊界,「不作惡」本應是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所在。  人工智慧技術的蝴蝶效應,正在從科幻討論變為現實爭議。
  • 今年高考史上最嚴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
    今年高考史上最嚴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時間:2016-05-26 07:49:30來源: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作者:編輯:啟動「人臉識別+指紋驗證」、增加監考力量、嚴禁戴手錶入考場……多地出招保障高考考場紀律。  組織作弊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將入刑定罪,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作為「作弊入刑」後的首次高考,不少媒體都將今年的考場紀律稱為「史上最嚴」。
  • 五位專家大咖縱論:如何防止人臉識別技術濫用?| 新京智庫
    近期,一系列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廣泛關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人臉識別大規模地應用於安防、支付等日常生活場景中,但這項改變生活的技術當前卻處於爭議中。就此,新京智庫近日組織舉辦了「人臉識別不能被濫用」專題研討會,邀請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民法學會會長王利明,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副教授朱巍,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多位法律學者與專業人士進行了深入探討。
  • 人臉識別爭議有哪些?採集的法律邊界在哪?聽聽專家怎麼說……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臉識別作為一項高新技術,人們在體驗其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帶來的信息安全、隱私洩露等問題,更不能對其帶來的法律風險視而不見。也正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中遇到了很多爭議,從惡搞視頻到AI換臉淫穢視頻,從刷臉購物到乘車安檢,有人樂見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應用,有人擔憂技術帶來的隱患和風險。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人臉識別入園必要性成庭審爭議焦點
    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郭兵於當年4月花費1360元購買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並錄入指紋、拍照。接到簡訊後,他實地前往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現園區已經裝上了「人臉識別刷卡裝置」,而且告示牌上明確要求人臉識別。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人臉識別從早前刷臉才能進小區引發抵制,到遊客狀告動物園未經同意採集人臉信息的勝訴,再到售樓處戴頭盔看房、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星級公廁人臉識別取廁紙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作為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落地的「排頭兵」,人臉識別從備受推崇的技術「風口」到飽受爭議的輿論「浪尖」,反轉的速度似乎有點過快。
  • 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技術應用邊界在哪?監管:或將抬高門檻
    目前已被廣泛運用於遠程開戶,機場、火車站及景區的認證核驗,人臉手機解鎖,線下刷臉支付,公安系統的天眼系統抓捕嫌犯等領域。但近兩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的迅速普及也使得相關實踐運用泛濫,引起了部分用戶的反感以及監管層面的關注。今年12月1日,天津通過的一項信用條例首次提出禁止相關單位採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多位律師認為,這將對其他地方形成示範性作用。
  • [街談]「人臉識別廁紙機」,慎用為好
    北京天壇公園最近安裝了6個新傢伙,每一個都是高科技產品,即「人臉識別廁紙機」。普通人一聽這個名字,很可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人臉、識別、廁紙機,三個詞組合起來夠奇怪的。但顧名思義,這種機器的確能識別人臉,也的確安裝在廁所,裡邊還裝有廁紙。    此前,媒體曾多次報導,北京很多公園公廁內提供的免費廁紙,經常被一些市民抽走。
  • 【首發】美國《人臉識別道德使用法案》全文翻譯與評價
    【法案背景】 本次在參議院提出的《人臉識別道德使用法案(草案)》是繼的《2019商業人臉識別法案》(2019年3月14日向參議院提交),以及《2019人臉識別技術法案》(2019年11月14日向參議院提交),美國在關於人臉識別技術使用與限制的立法進程中的又一法案。
  • 曠視回顧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技術與倫理安全如何進行落地
    曠視人工智慧治理研究院旨在就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的共性問題,與社會各界廣泛溝通、與專家學者們展開研究,從而推動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在產業AI化的過程中,一方面AI技術賦能各行各業能夠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一些威脅個人和社會的問題也暴露出來。智能音箱勸主人自殺、AI換臉軟體裡的「霸王條款」、「監測頭環」校園爭議等事件層出不窮。
  • 人工智慧「大火熱」,道德倫理卻要「冷思考」,4大場景敲響警鐘
    被日本的「妻子機器人」、中國的交互式機器人「佳佳」、韓國的人工智慧主播「金柱夏」、美國的成人機器人「亨利」和「洛克茜」等群美環繞,逢年過節也不怕父母「逼婚」。外出購物付款時,華為等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善解人意,能夠智能識別用戶、感知外界環境,自動提供相應的服務。
  • 人臉識別十字路口:臉的恐慌
    眾多巨頭和創業公司紛紛湧入,人臉識別成為AI最熱門的賽道之一。國金證券行業研報提到,計算機視覺是最具商業化價值的賽道,全球40%的AI企業都集中在該領域。應用方向上,國內以安防、金融和網際網路為主,國外以消費、機器人和智能駕駛為主。
  • 人臉識別最全知識圖譜
    其中,人臉檢測與識別當前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內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也是目前生物特徵識別中最受人們關注的一個分支。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採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
  • 從人臉識別到「無臉識別」,經濟學人主編表示很擔心
    在具體的AI應用中,人臉識別是最廣泛的幾大技術之一,不管是執法、廣告、管理甚至教堂,人臉識別都在發揮作用。在人臉識別領域,最新的技術甚至做到了「無臉識別」,也就是說,在圖像模糊和變形的情況下,機器也可以根據此前學習到的模型正確識別出人臉。《經濟學人》副主編Tom Standageis撰文指出,現在的人臉識別為AI技術的負面效應提供了一個例子。
  • 人臉識別的安全邊界在哪?專家:完善「社會基礎設施」,確保「人臉...
    不久前,一段短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開來,視頻中,有位買房者戴著頭盔走進濟南的一個售樓處。原來,一個小小攝像頭,能夠幫助售樓處將顧客精細分類,並與購房優惠掛鈎。今年10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數據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 面對危險,美國人求助人臉識別系統
    2018年夏天,該市8所中小學的學區安裝了一套400萬美元(1美元約合6.7元人民幣——本網注)的全新人臉識別系統。該系統會掃描在過道裡走動的學生的面孔,尋找標記為危險的上傳面孔。在這些學生進入洛克波特學校的前兩個月,泰勒·斯威夫特在加州的玫瑰碗體育場舉行了一場演唱會。她也求助於人臉識別技術實施安保。據報導,安裝在場內各處小亭子的攝像頭掃描她的安保團隊認定可能危險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