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爭議有哪些?採集的法律邊界在哪?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1-01-08 新京報貝殼財經

濫用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有律師稱,「沒有人否認個人信息應受保護,但如何去保護卻難以落實」。

人臉信息,作為人體重要的生物信息,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已經應用到支付、娛樂、安防、教育等各個生活領域。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臉識別作為一項高新技術,人們在體驗其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帶來的信息安全、隱私洩露等問題,更不能對其帶來的法律風險視而不見。也正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中遇到了很多爭議,從惡搞視頻到AI換臉淫穢視頻,從刷臉購物到乘車安檢,有人樂見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應用,有人擔憂技術帶來的隱患和風險。在此背景下,新京報記者邀請聯合國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高級顧問吳沈括、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立彤、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虎等,圍繞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中帶來的爭論、法律風險等問題展開討論。

聯合國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高級顧問吳沈括。

人臉識別應用的爭議有哪些?吳沈括:最近一兩年,隨著人工智慧的爆發,人臉識別技術以其不可複製性、非接觸性、可擴展性和快速性等特點在多種生物識別技術中脫穎而出。人臉識別帶來的便利不可忽視,然而,技術的發展沒有邊界,但技術的使用必須有邊界,可這個邊界是模糊的。哪些場景可以應用,哪些領域可以擴展,均無明顯規範。因此,當其逾越了邊界,自然就產生了諸多爭議。趙佔領:近年來社會公眾的隱私意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升,加之近年來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立法不斷出現,政府部門也屢屢有監管措施,這使得個人信息保護一直是一個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人臉識別、人工智慧是新技術,通過該技術收集、使用人臉特徵等生物特徵信息,涉及技術與法律的衝突、技術應用的邊界,尤其是這種生物特徵信息一旦洩露,造成的危害巨大,甚至難以採取有效的彌補措施。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

濫用人臉識別有何法律風險?趙虎:以換臉視頻為例,若有人用其謀利,則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權。同時,可能涉嫌侵犯相關影視作品的製片方的著作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電影和類電作品的著作權由其製片者享有,製片者對作品享有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不僅如此,換臉視頻還涉嫌侵犯相關人物的名譽權問題;嚴重者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趙佔領:有關人臉數據的濫用,存在五種違規或犯罪的可能。一是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二是違反法律規定的必要原則,超範圍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三是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之後未按照事先約定的用途、方式使用或轉讓;四是未盡到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由於管理漏洞或技術漏洞導致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洩露;五是經營者或其員工將用戶的個人信息非法轉讓或倒賣給他人,這也是涉嫌刑事犯罪的行為。陳立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關於辦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了侵害公民隱私犯罪行為的具體標準和類型,將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置於法律保護的最高位階,在刑事法律上對侵害公民數據權的行為標清了底線。不過,兩高司法解釋的重點在於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明偷」「明搶」,對於濫用格式條款非法「獲取」用戶授權,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暗偷」「暗搶」行為影響卻不大。這是因為,隱私權作為民事權利,用戶也有自我處分的權利,一旦網站搬出已經獲得用戶授權的「隱私條款」作為抗辯理由,刑事法律就很難認定其為犯罪行為。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立彤。

收集人臉信息有無相應的法律門檻?趙佔領:人臉這種生物信息屬於個人信息的範圍,需要遵守《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需要符合正當、合法、必要的原則。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有很多的法律。其中關於必要原則,一是所收集的信息與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本身有直接的關聯,比如社交軟體需要讀取手機通訊錄、導航軟體需要收集地理位置信息;二是法律本身的要求,必須根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操作,例如對於需要實施實名制的領域,經營者要求用戶提供身份證相關信息的情形;三是為了改進產品或服務的用戶體驗,比如地鐵、圖書館、景區等場所的經營者為了改進檢查效率而引入人臉識別技術收集人臉特徵信息;另外有些公權力機構為了維護公共安全、預防和打擊犯罪,也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這種也符合必要原則。吳沈括:圍繞面部特徵等個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各國法律大多是以用戶的「知情-同意」作為合法的基礎。在「知情-同意」的背後,是用戶對廠商的授權。授權廠商根據用戶「同意」的內容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但不可忽視的是,一方面「同意」形同虛設,少有用戶會去關注自己到底「同意」了什麼;另一方面,在一些場景下,「授權同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公共場合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對人臉影像進行商業性的收集、分析,這樣幾乎沒有獲取用戶同意的可能。在更多情況下,用戶所面臨的是如果拒絕提供個人信息,廠商會拒絕提供服務。更有甚者,有的時候,用戶既不知情,也沒法不同意。廠商通過「隱私政策」「用戶協議」向用戶告知數據利用的範圍與方式,用戶點擊同意,但問題在於「隱私政策」「用戶協議」大多佶屈聱牙,難以理解,這樣一份重要的協議幾乎無人閱讀。可以說,各國的「隱私政策」與「用戶協議」都更像是一份為了應付監管,而非構建與用戶之間法律關係的文件。陳立彤:人臉識別技術可用於人員出入管理和城市安防,包括公安抓捕逃犯、小區門禁啟用刷臉系統,以及一些商家的VIP管理、大學課堂上「刷臉籤到」、當事人身份驗證等法律實施和判決執行領域。從實踐角度講,網際網路時代的數據權相比隱私權而言,更加突出用戶對自己數據的「控制權」。除了用戶知情權等倫理性權利之外,我國《網絡安全法》還特別明確了用戶對自己數據的「自我決定權」。該法第43條規定,個人發現網絡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發現網絡運營者收集、存儲的其個人信息有錯誤的,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予以更正。網絡運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予以刪除或者更正。

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虎。

人臉信息採集的法律邊界究竟在哪?陳立彤:依據《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等。採集個人信息需取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未經同意,不得轉讓、共享、加工其個人信息。吳沈括:2019年5月,舊金山成美國首個禁止面部識別監控的城市。2019年6月,美國在國會聽證會上討論了對執法部門使用面部識別軟體所帶來的擔憂。2019年7月,薩默維爾市通過了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面部識別軟體的法令,成為繼舊金山之後全美第二個禁止面部識別技術的城市。同時,瑞典數據保護局(DPA)曾表示面部識別技術違反了歐盟隱私法規「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若干條款,因此會對非法收集數據的校方處以罰款。圍繞面部特徵等個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各國法律大多是以用戶的「知情-同意」作為合法的基礎。沒有人否認個人信息數據應該受保護,但如何去保護卻難以落實。部分企業會因為法律為數據保護設定的「過高」要求叫苦不迭,認為增加了合規成本。目前我國需要進一步推進法治化進程,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這是確保技術不被濫用、限制技術的負面影響、真正發揮其促進社會發展作用的關鍵所在。

新京報記者 程平 陳維城

編輯 趙澤 校對 賈寧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的安全邊界在哪?專家:完善「社會基礎設施」,確保「人臉...
    今年10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數據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 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電(記者王井懷、楊子春、劉惟真)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
  • 人臉識別應明晰法律邊界
    更可怕的是,由於人臉信息可以遠距離獲取,這意味著我們在網上自拍或在街上走路時,很可能不知不覺就交出了自己的個人信息,而這些事關大眾個人隱私的重要信息被用於何處、是否有安全隱患,人們卻一無所知。隨著公民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濫用人臉識別、洩露他人人臉信息等侵犯個人隱私問題引起民眾的焦慮。
  • 人臉識別的邊界討論:哪種程度的信息採集才適用?-虎嗅網
    本文將從人臉的特殊屬性出發,旨在探討人臉信息的多層次內涵,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可能引發的隱私相關問題,同時比較研究不同司法轄區對於人臉識別信息被利用前的知情權、信息採集範圍和使用邊界等問題的規制思路,以期為企業合規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提供參考。
  • 動物園「人臉識別案」一審宣判 人臉識別使用邊界到底在哪?
    不論是指紋識別還是人臉識別,這種技術應用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樣的公共場所,顯然是沒有道理的。入園的方式,從個人信息權益風險的角度,可以選擇風險相對小一些的方式,而不是選擇風險隱患最大的這兩種方式。」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代理律師劉順義表示:「我們對法院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我方會向杭州中院提起上訴的。判決結果與我們的答辯意見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 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技術應用邊界在哪?監管:或將抬高門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臉識別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刷臉支付,曾經一度成為「網紅」,但因各種爭議在現實中的推廣受到極大局限。「所以現在刷臉支付的推廣情況其實不是很好。」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 防止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近日,「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引起廣泛關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宣判原告郭某與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服務合同糾紛一案,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某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某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某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 人臉識別十字路口:臉的恐慌
    8月底,有「藥界清華」之稱的中國藥科大學全面引入人臉識別技術,不僅用於門禁,還在試點教室安裝攝像頭刷臉考勤,並對學生課堂聽課情況全面監控。有報導稱:「在部分教室試水後,逃課和『替同學答到』或將成為歷史。」一切早有端倪。6月,周琪收到學校通知,稱為了做好人臉識別系統,學生要提交高要求的照片做信息採集。
  • 「人臉識別首案」原告勝訴:為民眾「護臉」也是為法律「長臉」
    但此後園方卻單方面將指紋識別「強制」升級為「刷臉」入園,當事人為此將園方告上法庭。由於涉人臉識別訴訟此前在國內並無先例,該案被賦予了遠超出個案的價值。儘管當事人法律訴求在於個體權益保障,可公眾普遍希望,這起帶有「第一案」光環的案件,能在對具體糾紛定分止爭之餘,也能用司法力量劃定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邊界,為公民信息安全與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應用的平衡拿捏「打樣」。
  •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
    法律視角【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12月1日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 把「人臉識別」關進法律的「籠子」裡
    圖/新京報網文|社論針對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的爭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12月21日回應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專門規定一段時間以來,「人臉識別第一案」與戴頭盔看房等事件,引發了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邊界的廣泛討論,也讓「如何規範人臉識別」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這些公共討論促進了社會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在應用和規制上的許多共識。我們樂於看到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但人臉識別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人臉識別入園必要性成庭審爭議焦點
    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郭兵於當年4月花費1360元購買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並錄入指紋、拍照。接到簡訊後,他實地前往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現園區已經裝上了「人臉識別刷卡裝置」,而且告示牌上明確要求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隱私邊界清楚了
    在當前寬鬆的環境下,似乎隨便一家機構都能輕易的獲取你的人臉信息。一臺自動售賣機,選擇人臉識別的支付方式便宜一塊錢,這樣一個簡單的策略就能獲取大量的數據,而攝像頭前的我們根本不知道這臺機器背後的公司是否有能力、有意願,安全合法的使用我們的人臉數據。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身為法學副教授的郭兵把自己的「臉」要回來了,這是法律為人臉信息撐腰。不過這次訴訟主要還是個案化解決郭兵本人的訴求,沒有確認野生動物園要求刷臉本身的不當性,這未免令人遺憾。事實上,僅從合同法上說,杭州這家動物園就理虧在先:籤合同時約定刷指紋,之後單方面更改合同,要求刷臉,這本身就是違約。
  • 「人臉識別」能強制嗎?一起看看民法典怎麼說
    後野生動物世界決定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為人臉識別,並以店堂告示予以公示。同年7月、10月,野生動物世界兩次向郭兵發送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的簡訊,並在10月7日停用了指紋識別閘機。此後,因郭兵妻子不同意人臉識別,雙方就入園方式、退卡等相關事宜協商未果,郭兵遂提起訴訟,要求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年卡卡費、交通費,刪除辦卡時提交的全部個人信息等。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人臉識別從早前刷臉才能進小區引發抵制,到遊客狀告動物園未經同意採集人臉信息的勝訴,再到售樓處戴頭盔看房、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星級公廁人臉識別取廁紙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作為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落地的「排頭兵」,人臉識別從備受推崇的技術「風口」到飽受爭議的輿論「浪尖」,反轉的速度似乎有點過快。
  • 天津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法可依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戴「緊箍咒」
    《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 把「人臉識別」關進法律的「籠子」裡 | 新京報社論
    圖/新京報網文|社論針對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的爭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12月21日回應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專門規定,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並應在事前進行風險評估。
  • 「AI換臉」騙過人臉識別!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這張臉丟不起」,人臉識別濫用不得
    過去能掌握人臉識別技術的組織只是少數國家部門和鐵路、阿里等這樣的大企業。但隨著人臉識別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人們無奈地發現,「我現在連回小區都得用人臉識別」。「人臉識別第一案」之所以受到如此多關注,最關鍵的是人們越來越渴求知道人臉識別的邊界在哪?誰有權去做人臉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