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幾天聽到鄰居一位寶媽總是抱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正在網上東找西找各種各樣的補習機構,準備利用周末以及節假日的時間送孩子去上課。
為此,我對孩子深感同情,原本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任務就已經很繁重了,對於孩子來說,周末是放鬆和娛樂自我的快樂時光,可現在卻全都被壓榨成課堂時間。縱觀生活,確實現在的很多父母都太過於重視孩子的成績了,唯成績論的思想根深蒂固。
殊不知,唯成績論非但不可取還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想讓孩子發光,最好的方法不過是學會採用"多元智能理論"。
唯成績論的背後原因
中國式教育體制下的錯誤觀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無數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在傳統的教育體制觀念下,關於子女金榜題名之事從來都不是子女自己的事情,而關乎到整個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幸福,所以父母對待子女也常常被成績所主導。
孩子一旦成績稍差,父母就開始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父母與父母之間的討論問題也是十句不離成績。成績成為了孩子身上一個最為重要的標籤,成績好了得到誇獎,成績差了得到抱怨,這其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帶來很大的不良印象。
社會競爭下的焦急心態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背景下,似乎只有成績好才能夠更好地立足於社會,而成績也越來越成為了定義孩子能力強弱以及好壞的標準。
父母害怕孩子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了,就開始為孩子擔心焦急,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壓榨孩子的課外時間,只為了孩子能夠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以為這樣一路就可以成功把孩子送上人生頂峰,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然而,靜心想一想"唯成績論"真的可以讓孩子的人生更加成功嗎?能夠讓孩子在眾人面前閃閃發光嗎?我想答案無可置疑,成績好或許是孩子們背後認真努力的體現,但絕不是所有成績好的孩子都能夠真正的達到人生成功。想讓孩子發光,有效的方法是要學會用多元智能理論來培養孩子,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發展。
摒棄唯成績論,採用多元智能理論
何為"多元智能理論"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學說,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向我們闡述了和分析了智力在一個人身上存在的方式以及潛在的能力等。他曾說:"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的指標。"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將孩子大腦的敏感區域分為八個板塊。
一、語言智能。
這指的是能夠靈活有效地運用口頭文字和書面表達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閱讀,背詩,講故事等表達和寫作的能力上。
二、數學邏輯能力。
這是指能夠有效地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對數字的敏感度高,思維活動比較活躍,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去思考問題,計算複雜的數據,或者喜歡玩一些圍棋,數字邏輯遊戲。
三、視覺-空間智能。
這是指能夠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感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等的敏感性,也包括將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呈現出來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摸索地圖,走迷宮、玩拼圖等遊戲,並且對顏色、線條等元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四、肢體動作智能。
這一項智能指的是善於運用手腳以及整個身體的能力,表現出良好的控制平衡能力以及身材技巧。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肢體動作豐富,行為好動等。
五、音樂智能。
這指的是對音符、音節以及節奏有很強的敏感度,也包括孩子察覺、欣賞和表達等能力。這是要體現在容易掌握一首歌的韻律和節奏,並且對節奏有很強的感受能力。
六、人際智能。
這主要指的是與他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察覺別人的情緒,意向變化,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主要體現在孩子表現出一種自來熟的能力,不害怕跟陌生人說話,在交往時能夠展現出一種落落大方的姿態,具有領導的潛質。
七、內省智能。
簡單來說,就是指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能狗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我的價值很敏感,懂得自我激勵,自我改正,具有很強的直覺能力。這主要體現在孩子平常會有寫日記的習慣,知錯就改的特點。
八、自然觀察智能。
這指的是觀察大自然以及生活環境的能力,能夠留心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物,具有很強的細膩心。主要表現在孩子們平常喜歡觀察天氣、植物、動物,並發現其中的變化等。
"多元智能理論"從8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智能的多元化,由此可見,要想孩子能夠發光發亮,僅僅堅持那老套的唯成績論是不夠的。學會"多元智能理論",才能讓每個孩子發光。
培養孩子多元智能理論,讓孩子發光發亮
發現孩子的興趣並加以引導大家都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道理,孩子能否在一個領域堅持學習和訓練,一個核心的因素在於是否對這件事情具有強烈的興趣。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對待不愛學習的孩子採取了各種各樣激勵的方法,但最終的結果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孩子沒有找到自己在學習上的興趣,那麼再多的鼓勵和激勵都是無動於衷的。貝多芬的興趣在音樂,即便是雙耳失聰仍然差俺創作了《命運交響曲》,愛迪生對研究充滿興趣,即便是失敗了上千次依舊沒有放棄。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並且充滿利用孩子的這特點,引導孩子按著自己的興趣出發,而不是盲目給孩子誇獎,還有父母要學會給孩子自由,給孩子充分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和規劃自己的人生。
父母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現代父母總是把唯成績論放在嘴上,凡事都以成績論好壞,但其實並非成績好就是唯一,不要以成績論英雄。
還記得曾經被稱為"天才少年"魏永康嗎?他的成績可謂是父母口中常說的"別人家孩子"的那一類,他13歲就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他的媽媽打小就認為孩子只需要專心學習,因此魏永康的日常瑣事全權由母親包辦,媽媽說什麼他就做什麼。
後來,魏永康在北京讀研究生時覺得不需要母親陪讀,才發現自己缺乏獨立動手能力,最後還是無法自己生活,其學業也是深受影響。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相信父母都不需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所以請放下那套唯成績論的想法吧,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或許會發現孩子不一樣的精彩。
通過多元智能訓練方式培養孩子縱觀生活,其實有很多種簡單的多元智能訓練方式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思維。有一種遊戲叫做"親子拍球",規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比賽在同一時間內,誰拍球次數多就為勝。
在這個遊戲中就可以充分地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思維",首先,親自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溝通和交流,在對話中培養孩子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再者,當孩子遇到瓶頸比如總是輸比賽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種要放棄的想法。
這時父母就可以多加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讓她在日常的生活種懂得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這個遊戲個充分培養了孩子的肢體動作智能,通過一次次的拍球在活動自己的身體,是身體更加靈活。
最後,遊戲中需要不停地數數,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數學邏輯能力,當孩子的思維更加跳躍,邏輯能力更強。
現代社會,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卻也常常會犯一些教育上的錯誤,要知道孩子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父母要給孩子潤物細無聲的關愛和陪伴。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