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小孩成績差?唯成績論不可取,多元智能理論讓每個孩子都閃光

2020-12-13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幾天聽到鄰居一位寶媽總是抱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正在網上東找西找各種各樣的補習機構,準備利用周末以及節假日的時間送孩子去上課。

為此,我對孩子深感同情,原本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任務就已經很繁重了,對於孩子來說,周末是放鬆和娛樂自我的快樂時光,可現在卻全都被壓榨成課堂時間。縱觀生活,確實現在的很多父母都太過於重視孩子的成績了,唯成績論的思想根深蒂固。

殊不知,唯成績論非但不可取還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想讓孩子發光,最好的方法不過是學會採用"多元智能理論"。

唯成績論的背後原因

中國式教育體制下的錯誤觀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無數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在傳統的教育體制觀念下,關於子女金榜題名之事從來都不是子女自己的事情,而關乎到整個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幸福,所以父母對待子女也常常被成績所主導。

孩子一旦成績稍差,父母就開始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父母與父母之間的討論問題也是十句不離成績。成績成為了孩子身上一個最為重要的標籤,成績好了得到誇獎,成績差了得到抱怨,這其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帶來很大的不良印象。

社會競爭下的焦急心態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背景下,似乎只有成績好才能夠更好地立足於社會,而成績也越來越成為了定義孩子能力強弱以及好壞的標準。

父母害怕孩子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了,就開始為孩子擔心焦急,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壓榨孩子的課外時間,只為了孩子能夠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以為這樣一路就可以成功把孩子送上人生頂峰,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然而,靜心想一想"唯成績論"真的可以讓孩子的人生更加成功嗎?能夠讓孩子在眾人面前閃閃發光嗎?我想答案無可置疑,成績好或許是孩子們背後認真努力的體現,但絕不是所有成績好的孩子都能夠真正的達到人生成功。想讓孩子發光,有效的方法是要學會用多元智能理論來培養孩子,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發展。

摒棄唯成績論,採用多元智能理論

何為"多元智能理論"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學說,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向我們闡述了和分析了智力在一個人身上存在的方式以及潛在的能力等。他曾說:"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的指標。"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將孩子大腦的敏感區域分為八個板塊。

一、語言智能。

這指的是能夠靈活有效地運用口頭文字和書面表達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閱讀,背詩,講故事等表達和寫作的能力上。

二、數學邏輯能力。

這是指能夠有效地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對數字的敏感度高,思維活動比較活躍,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去思考問題,計算複雜的數據,或者喜歡玩一些圍棋,數字邏輯遊戲。

三、視覺-空間智能。

這是指能夠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感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等的敏感性,也包括將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呈現出來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摸索地圖,走迷宮、玩拼圖等遊戲,並且對顏色、線條等元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四、肢體動作智能。

這一項智能指的是善於運用手腳以及整個身體的能力,表現出良好的控制平衡能力以及身材技巧。主要表現在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肢體動作豐富,行為好動等。

五、音樂智能。

這指的是對音符、音節以及節奏有很強的敏感度,也包括孩子察覺、欣賞和表達等能力。這是要體現在容易掌握一首歌的韻律和節奏,並且對節奏有很強的感受能力。

六、人際智能。

這主要指的是與他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察覺別人的情緒,意向變化,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主要體現在孩子表現出一種自來熟的能力,不害怕跟陌生人說話,在交往時能夠展現出一種落落大方的姿態,具有領導的潛質。

七、內省智能。

簡單來說,就是指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能狗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我的價值很敏感,懂得自我激勵,自我改正,具有很強的直覺能力。這主要體現在孩子平常會有寫日記的習慣,知錯就改的特點。

八、自然觀察智能。

這指的是觀察大自然以及生活環境的能力,能夠留心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物,具有很強的細膩心。主要表現在孩子們平常喜歡觀察天氣、植物、動物,並發現其中的變化等。

"多元智能理論"從8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智能的多元化,由此可見,要想孩子能夠發光發亮,僅僅堅持那老套的唯成績論是不夠的。學會"多元智能理論",才能讓每個孩子發光。

培養孩子多元智能理論,讓孩子發光發亮

發現孩子的興趣並加以引導大家都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道理,孩子能否在一個領域堅持學習和訓練,一個核心的因素在於是否對這件事情具有強烈的興趣。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對待不愛學習的孩子採取了各種各樣激勵的方法,但最終的結果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孩子沒有找到自己在學習上的興趣,那麼再多的鼓勵和激勵都是無動於衷的。貝多芬的興趣在音樂,即便是雙耳失聰仍然差俺創作了《命運交響曲》,愛迪生對研究充滿興趣,即便是失敗了上千次依舊沒有放棄。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並且充滿利用孩子的這特點,引導孩子按著自己的興趣出發,而不是盲目給孩子誇獎,還有父母要學會給孩子自由,給孩子充分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和規劃自己的人生。

父母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現代父母總是把唯成績論放在嘴上,凡事都以成績論好壞,但其實並非成績好就是唯一,不要以成績論英雄。

還記得曾經被稱為"天才少年"魏永康嗎?他的成績可謂是父母口中常說的"別人家孩子"的那一類,他13歲就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他的媽媽打小就認為孩子只需要專心學習,因此魏永康的日常瑣事全權由母親包辦,媽媽說什麼他就做什麼。

後來,魏永康在北京讀研究生時覺得不需要母親陪讀,才發現自己缺乏獨立動手能力,最後還是無法自己生活,其學業也是深受影響。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相信父母都不需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所以請放下那套唯成績論的想法吧,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或許會發現孩子不一樣的精彩。

通過多元智能訓練方式培養孩子縱觀生活,其實有很多種簡單的多元智能訓練方式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思維。有一種遊戲叫做"親子拍球",規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比賽在同一時間內,誰拍球次數多就為勝。

在這個遊戲中就可以充分地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思維",首先,親自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溝通和交流,在對話中培養孩子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再者,當孩子遇到瓶頸比如總是輸比賽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種要放棄的想法。

這時父母就可以多加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讓她在日常的生活種懂得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這個遊戲個充分培養了孩子的肢體動作智能,通過一次次的拍球在活動自己的身體,是身體更加靈活。

最後,遊戲中需要不停地數數,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數學邏輯能力,當孩子的思維更加跳躍,邏輯能力更強。

現代社會,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卻也常常會犯一些教育上的錯誤,要知道孩子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父母要給孩子潤物細無聲的關愛和陪伴。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成績差的孩子就不聰明?了解「多元智能理論」,孩子都是潛力股
    並且,「唯成績論」以成績論高下,認為孩子成績好一定很聰明,成績不好的肯定就是笨一點不開竅那類的。但是孩子聰明與否並不是只體現在成績上,成績差的孩子就不聰明?了解「多元智能理論」,孩子都是潛力股。什麼是「多元智能理論」?
  • 成績差就等於笨?那是你不懂多元智能理論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語言智力、空間智力、身體智力等。不同智力類型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優勢職業,沒有一個「差生」註定被埋沒。可惜的是,「唯成績論」仍在孩子的發展中佔上風,這無形之中,不但打壓了孩子真正的優勢學科,還會造成他的不自信。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別用「唯成績論」去看他
    以前中國網絡上充斥著對於中國教育唯成績論的批判,但是那個時候中國人的思想都不是太開放,很多人都覺得學習就是人生的全部,只有學習好你才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如果學習不好,那一切都白費了,所以在當時的時代為成績論也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
  • 孩子壓力太大,被家長「逼迫」欲退學,「唯成績論」不可取
    所以說這樣的想法是太過極端了,不管是學習還是成績,都只佔了孩子人生當中的一部分而已,即便是孩子成績有多麼的優秀,也並不代表孩子的未來一定是完美的,有的時候只考慮孩子們的成績,反而會阻擋孩子追求幸福未來的腳步。
  • 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成績一落千丈,問題可能出在「唯成績論」
    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心理的健康發育都有不利影響。一、多數家長的「唯成績論」從何而來?想想自己的讀書時代,「唯成績論」幾十年來一直存在於校園裡、家庭裡,這也就是「唯結果論」,和只注重結果的思想如出一轍。
  • 孩子學習差被嘲智商低,多元智能理論:人人都是天才,只要善挖掘
    只要找到孩子擅長的領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當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差而感到失落時,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講解有關"多元智能理論"的知識。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只是因為孩子在不適應應試教育罷了。父母和孩子不能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應該花時間去找到孩子真正擅長之處。
  • 孩子不學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智力三元理論,助孩子愛上學習
    顯而易見,嫣然小時候並沒有像後來那麼討厭理科,80分的數學,其實並不算特別差,但在媽媽錯誤的逼迫下,嫣然走向了極端。也許父母真的需要反思,孩子成績差,不是孩子天生不愛學習,還可能有其他原因。但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可能像方形西瓜一樣套在一個模子裡成長,所以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全才,其實是不實際的,我們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來針對孩子的特性進行培養。
  • 《小孩不笨》:孩子成績不好,是不學還是學不會,家長一定要看清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很多家長一籌莫展,送課外班、找家教,各種方法都用遍,還是不奏效。作為家長,一味著急是沒有用的,到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分析一下孩子到底屬於哪種情況,他是不好好學習呢,還是學不會?分析清楚,才好對症下藥。我想請家長聽我講一下這個叫劉國彬的小孩的故事。
  • 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
    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成功潛能,都有自己的成功領域。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其智能特點的學習方式。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在未來社會中獲得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到: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七種相對獨立的智力:①語言智力;②邏輯—數學智力;③視覺—空間智力;④音樂智力;⑤身體—動覺智力;⑥人際智力;⑦自知智力。
  • 唯成績論孩子的卑微:「我就是一隻爸爸用盡心血培養出來的螻蟻」
    在我們的認知中,邁入研究生行列的都是即將成為社會上中流砥柱的人才,怎麼就成了任人踐踏、一文不值的螻蟻呢?這一切源自於一個理念、一個風氣:唯成績論。不管承認與否,這是赤裸裸的現實:有不道德的視學生為螻蟻的導師,也有不作業的反向威脅導師的學生。誠如上述導師的描述,這是社會的錯,而所謂社會的錯,就是唯成績論的教育理念、體制,及相衍生的唯收入論,唯職位論。
  • 「唯成績論」究竟是對是錯?
    塞涅卡說:「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唯成績論」到底是對是錯?對於學習的探討,很多人有不同看法,明星亦然!十幾分鐘後,他再次更新微博,直言接受不了「唯成績論」,因為其實在一些人對孫紅雷的立場很是贊同,覺得太看重孩子的成績,確實會扼殺孩子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天分或能力。
  • 成績差是因為智商低?從韋納歸因理論角度剖析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
    隨著疫情的結束,在各行各業復工復產之際,家裡的「小神獸」們也都快要結束網課之旅了。家長們紛紛開心不已,而老師們則只能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默默地嘆了口氣。作為一名老師,前段時間,我居然收到了三次家長的如下抱怨:「老師,麗麗一篇課文背了兩個小時了還背不會,她的記憶力是不是比其他孩子都差一些?」
  • 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內容
    而對於中、小學生來講,由於多元智能理論有助老師從學生的智能分布去更了解學生,我們可以將理論用於兩方面:1.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並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2.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並採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香港現時有幾家中學,容許部份語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利用錄像來交功課。
  • 孩子壓力太大,被家長「逼迫」欲退學,「唯成績論」真的好嗎?
    沒有想到的是,菲菲在這個學校並沒有得到如期的優異成績,由於課程比較緊,時間比較重,菲菲與這裡的環境並不太適應,所以她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等到期末考試的時候,甚至有好幾門不及格。 父母看到孩子這樣子,便進行了嚴厲的逼迫,在這種情況下,菲菲甚至連上學的意願都沒有了,一度想輟學。
  • 多元智能教育:論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多元智能教育:論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一 加德納(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它不僅對當代美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推進素質教育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等。每個人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換句話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潛能,推進素質教育,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這也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素質教育的意義。
  • 別總抱怨孩子差,孩子成績差,真正原因在這兒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教,很多父母認為自家孩子成績差,是因為孩子上課不好好聽講,一門心思只想著玩。其實這不是主要原因,影響孩子成績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本身,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恰當,也會造成孩子成績差,帶你了解孩子成績差的背後原因,一起來看看吧。1、嘮叨型父母嘮叨是90%以上家長的通病,幾乎每個孩子反感父母的行為裡都會有嘮叨這一條。
  • 多元智能理論:給孩子報再多興趣班,都不如專攻一項優勢智能
    父母之所以這樣想,其實還不了解"多元智能理論"。當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多元智能理論"。 但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其實這樣子的教育並沒有全面的包含人類智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人類智能的組合,舉個例子:藝術家及雕刻家的空間感比較強、數學家的數理邏輯較強,運動員是身體運動能力較強、公共關係的人際關係較強、冒險家和探險家的自然探索較強等。
  • 解析精:職業生涯規劃經典理論——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力,而且每種智力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此,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應該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因材施教。3.多元智能理論有助於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傳統的智力測驗過分強調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能力,只採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考核。
  • 怎麼理解一部分家長在家帶孩子,打麻將,還抱怨孩子成績差?
    怎麼理解一部分家長在家帶孩子,打麻將,還抱怨孩子成績差?這樣的問題在20年前我就認真思考過,並寫過一篇名叫《培養孩子與培養自己》的文章(2017/12/22),當時在企業內部的報紙上發表了,引起過不同的反響,這篇文章現在我的頭條號上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