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手裡只有一把錘子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所有的問題都當做釘子,試圖用錘子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育兒,是一個充滿變量和不確定因素的過程,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著獨立意識的生命。因此,育兒,需要我們及時清零,跳出問題看問題,還要順勢而為,順應生命的發展規律。如此,我們便能提高育兒路上的出坑速度。
每次給女兒洗澡,女兒都是洗之前不要去,洗完之後又不想出來。總之讓我很頭疼。
今天從外面玩得不亦樂乎,流了很多汗,回到家我打算洗澡。
正準備去洗澡,我隨口問了女兒一句:「要不要跟媽媽一起洗澡呀!」
女兒聽到後竟開心地說:「好呀!」並開始自己脫衣服。
其實,我並不打算給她洗澡的,於是我用動畫片引誘她,但她卻連動畫片也不要看,就要跟我去洗澡。
看她這麼堅持,我同意了。
洗澡的過程中,女兒開心的尖叫聲充斥著整個浴室。洗完澡,關掉花灑,女兒沒有要求再洗一會或再玩一會兒。總之,全程很配合也很開心。
其實,關於讓女兒洗澡這件事情已經困擾我很久了。為此,我用了很多辦法,都沒有好的效果。以至於一碰到要洗澡的時候,我和女兒都一個頭兩個大。
因為女兒從小到大都是在澡盆裡洗澡的,所以在之前,我尋找解決辦法的時候,始終圍繞那個洗澡盆,要麼制定規則,要麼用好處誘惑,但無一奏效。
但這次,我既沒有制定規則,也沒有用好處誘惑,女兒卻比之前洗得還開心,而且開始和結束都特別得乾脆。
想辦法的時候,既要跳出思維定勢,又要順勢而為。這樣不但可以找到最優解決方案,而且令雙方都滿意。
因此,尋找育兒辦法的時候不妨把自己清零,同時,順應孩子的喜好,不但尊重了孩子,而且摩擦力最小。
洗澡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洗頭的問題依然存在。對於洗頭這件事,女兒有一種恐懼。我知道這是我們家長做得不好,讓她有了一次又一次不好的體驗,以至於一聽到洗澡,就先問我們要不要洗頭,一聽說要洗頭,就千方百計的拒絕。
但是昨天,女兒終於不是哭著洗頭了。其實孩子之所以害怕洗頭,是因為不喜歡眼睛、鼻子進水的感覺,不要說孩子,我們也不喜歡,但是之所以成人能忍受,是因為這個開關在我們手裡,我們隨時可以關停。因此,這種無法掌控的感覺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在深入分析了解孩子的需求之後,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去找到一個能給孩子安全感的東西——一個寶寶洗頭神器。
在那天洗頭之前,我滿心歡喜地把這個神器拿給女兒看:羊寶,你看,媽媽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用的帽子,你洗頭再也不怕進水了。
女兒看了看,懷疑地向後躲了躲,並推開了我手中的防水帽。看來女兒之前小心靈受傷很嚴重,一時半會兒很難走出陰影。歸根結底,是女兒對我的信任度下降了。所以,當務之急,我需要重建女兒對我的信任。
我不急著讓女兒洗頭,而是先讓女兒看一個防水帽的宣傳視頻,在播放的過程中,我給女兒解釋這個帽子不會進水的原理,一邊說:「你看,裡面的那個小寶寶也帶著這頂防水帽在洗頭,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滴水都沒有進去,你看她邊洗頭邊玩,洗得好開心啊!」
女兒反覆看了很多遍,從剛開始的懷疑,到半信半疑。看到女兒由先前的緊繃狀態開始慢慢的放鬆下來,我順勢問道:我們現在戴著這個帽子洗頭好不好?
但是女兒一聽到洗頭,就連連拒絕:我不要洗頭,我不要洗頭。
我說:你不喜歡洗頭;你很不喜歡水流進眼睛裡、鼻子裡、耳朵裡的感覺;你還是很擔心這頂帽子不防水,是嗎?
女兒點點頭。
我:那你要不要躺著洗?你可以選擇躺著洗,也可以選擇戴著防水帽站著洗。
女兒搖搖頭說:都不要洗。
我:看來你還是不信任這頂防水帽,是嗎?媽媽向你保證:媽媽會一滴一滴地把水淋在你的頭上,如果你發現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水漏了,你隨時喊停,媽媽會馬上停止。這樣可以嗎?你相信媽媽嗎?
女兒看著我不說話,但似乎開始猶豫了。
我又非常真誠地再三跟女兒保證:如果你感到任何不舒服了,你一喊停,媽媽一定停止。
之後,有了那次非常順利的洗頭經歷。這次經歷,不單單重建了孩子對我的信任,也增進了親子關係。
女兒之所以洗頭不再抗拒,甚至在洗完之後有一種開心雀躍的心情。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立信任。反覆播放某寶上關於這頂帽子的使用說明,向孩子證明這頂帽子很可靠。
2、給予選擇。我想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躺著洗,一個是帶著防水帽站著洗。
3、交出暫停鍵。儘管使用視頻給了一些安全感,但是我還是一再告訴女兒:媽媽會一滴一滴地把水淋在你的頭上,如果你發現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水漏了,你隨時可以按暫停鍵,讓媽媽停止。
4、積極傾聽。儘管做了這麼多工作,但是女兒還是擔心、害怕、恐懼。我能做的,就是傾聽:你很不喜歡洗頭;你很不喜歡水流進眼睛裡、鼻子裡、耳朵裡的感覺;你還是很擔心這頂帽子不防水......
5、接納允許。我做好了最後女兒還是不肯洗頭的準備。接納她當下的恐懼、害怕的情緒。
最後,女兒「安然無恙」地洗完了頭,看著女兒開心、愉悅的表情,我鬆了一口氣。不過後來,我還是向女兒道了歉,為我之前粗魯無禮的舉動和想法。
感謝這個過程中,老公的積極配合,在我的影響下,之前面對孩子哭鬧常常不耐煩的老公,也越來越明白尊重孩子當下的感受很重要。只有處理好了心情,才能順利的處理事情。
縱然育兒的方式千千萬,但是不變的是父母愛孩子的那顆心。從心出發,愛為底色,去找到只屬於自己和孩子的解決方案,每一個父母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育兒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