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大家都生而為人,為什麼有的人錦衣玉食,生活自在,而有的人卻生活窘迫,每天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拋開運氣、家境、能力、基因、天賦等等外在客觀因素,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我想,這大概和能否順勢而為有關。
什麼叫順勢而為?其實就是在大趨勢浪潮中,去尋找小概率的成功可能,搭上順風車,豬都能飛起來。所以你作為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在順勢之中做點事情,想成功的話應該是輕而易舉。
一
最近經濟壓力有點大,琢磨著想搞點投資,畢竟錢放銀行生不出多少錢。
找到大學同學成哥聊聊,問問最近有啥好的股票推薦。沒想到成哥開口第一句話就說:「兄弟,千萬別投資股票,我都基本拋光了。」
細聊之下,才知道成哥如今已經辭職,沒有做操盤手,轉而開通了微博,做公眾號,主要就是每天寫文章寫專欄,做投資分析。
我問他那你現在的收入怎樣,成哥告訴我,現在微博和公眾號粉絲還不夠多,收入每個月大概2-3萬多,另外主要是寫專欄還可以,一篇投資分析的稿件700塊,每天一篇,而且還有其他專欄在找他,每天工作大概3-4小時。
相比之下,我就一直兢兢業業在一個行業裡面掙扎,每天工作時間起碼超過10個小時。雖然不至於餓死,但是很焦慮,小心翼翼,生怕哪天失業,關鍵是收入只夠溫飽。
記得成哥畢業的時候,當時股市很猛,他一頭扎進去,天天看k線圖,看準機會後,果斷下手猛賺了一波。等到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抽身出來,把錢投資到別的行業。然後根據自己的幾年經驗,寫寫文章照樣賺錢,日子瀟灑且愜意。
同一個大學畢業,一個人選擇的行業不同,在趨勢的驅動下,幾年後呈現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所謂選擇大於努力,莫過於此吧。
二
有個朋友跟我說起一個和我們同齡的老闆,有次去他辦公室,都驚呆了,一個人獨享300多平米的辦公室,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年輕的老闆告訴我朋友,自己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甚至於白手起家,只不過在網際網路浪潮裡面,抓住了一點點機會。
在直播剛火的時候,他就成立了工作室,籤約了十幾個主播,然後積累了一筆財富。等到直播風頭過後,正好遇到內容創業的火熱期,註冊了很多自媒體帳號,招聘寫手編輯,全網都能看到他們團隊的內容。
小視頻成為內容趨勢後,他牽頭成立了視頻內容部,又幹得風生水起。直播帶貨最近很火,他已經投入進去了,收益也很不錯。
最後他說:「我其實並沒有特別努力,都是剛好趕上了這一波,你再多的錢,也不可能和平臺去比。所以在他們的基礎上,我就順勢做點事情,就夠吃飽喝足了。」
聽完這個故事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真正走向成功並不是看你有多刻苦,有多努力,能把事情做到多完美,而是你是否能夠「借勢用力」。
一個人再厲害,也永遠幹不過那些超級平臺;可超級平臺再有錢,也不可能和整個大趨勢去對抗。王思聰退出熊貓直播,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三
聽過很多大佬講座,他們幾乎從來不談自己個人有多成功,認為自己有多聰明,更多的是談到行業趨勢,並且自己是怎樣利用這個趨勢,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孫子兵法》云:「凡善戰者,求之於勢,不擇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當趨勢來臨,其實也是機會來臨,又有多少人有勇氣改變現狀,去主動擁抱趨勢和機會呢?要知道機會來臨之時,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且基本上只有一次選擇的權利,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趨勢同樣不會一直停在原地等你,只會讓借它勢之人嘗到甜頭。如果你只願意停留在現有的舒適區,遲遲不敢走出來,也許你永遠只能去羨慕他人,再如何刻苦努力,卻趕不上人家的一次果斷抉擇後,形成的天差地別。
不論你去創業還是混職場,一定要記得勤奮刻苦不是你能夠勝出的根本條件,真正能夠抓住機遇,才能讓你一飛沖天。
關注公眾號:職場生存法則說,分享交流更多職場經驗、職場勵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