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和高考制度是中美教育差異的主要根源

2020-08-25 子民好好說

寫這篇短文是幾年前的思考,猶豫了很久沒敢發出來,在朋友的鼓勵下,還是決定發出來供大家拍磚。我也很愛中華文字,我只說我們沒有發揮出它訓練思維的特長來,我們只學會了死記硬背;我本人就是高考的受益者,高考是目前教育公平的不二選擇,高考制度必須堅持,高考招生辦法必須改革。

中美的科技差距明顯,追根尋源是教育的差距。中美兩國教育無論是在價值觀、教育目標、教育態度、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差異,但關鍵還是我們的傳統象形文字特長沒有發揮優勢與現行選拔人才考試制度密切相關的。

說到古代的讀書人時,我們腦海中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印象,那就是身著衣冠博帶搖頭晃腦的背書,背誦是中國教育傳統中無可替代的方式。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對這種模式的經典闡述,背熟到一定程度即可實現質變。在某種程度上說,死記硬背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說是一個必經的路徑,從農耕時代的私塾到工業時代的學校,並深深的影響到現在。

而之所以從小就要有大量的背誦,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我們中國獨特的象形文字。與西方易學易用,所說即所得的拼音文字不同,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美觀大方,涵義豐富,這也就同時意味著漢字難寫、難記、難學、難用,由於發音和筆畫沒有正關聯,因此提筆忘字再正常不過了。因此你會發現,中國的孩子自小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漢字的記憶和使用上了,象形文字其實有很強的認知邏輯性,可在學習認字的過程中訓練思維能力,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沒有研究出發揮象形文字優勢的教學方法,由於教學上的簡單粗暴,這種象形之美就在死記硬背中完全湮沒掉了。中國學生在小學六年中幾乎是以識字背詞為主,很多人一生都在學認字。

相比較而言,拼音文字只要學會幾十個字母,會說之後就會讀就會寫。僅從識字的角度說,拼音文字三年能完成的識字過程,象形文字六年也難以完成,學習的時間差長達三年,而象形文字訓練思維的特長我們又沒有發揮出來。多出來的三年,美國的孩子比起中國的孩子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到文字之外的事情上。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與中國同齡孩子比你可能沒輸,但中國孩子與美國孩子比,我們卻被識字偷走了三年的時間。在技術發展緩慢的農耕時代,三年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在知識爆炸的年代,三年就會造成很大的差距。

但造成差別更大的則是我們的高考制度。

與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相比,新中國以來的高考制度與之相比有一定的傳承性,但卻背負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更多元的任務,更多重的使命。當然,高考對於中國的發展關係重大,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變革的腳步。但無論怎麼改,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叢林法則從未失效過,「高考改變命運」以及獨木橋、指揮棒這一命題很難扭轉,一直以來,到底是改招生制度還是改考試模式也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問題。即便未來人人都有大學上,還有一個人人都要上好大學的競爭問題。

與科舉相似的一點在於,由於「鯉魚跳龍門」的這個龍門已定,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包括課程設置、教師配備、進度控制等也基本上是一致的,科舉時代看西廂是大逆不道,高考時代看武俠自然也是不務正業(當然現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越來越開明了),其他的類似體育等額外的興趣自然也要為應試讓路。

很多人將其斥責為國人的功利性,我看其中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競爭。在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的大發展浪潮中,高考這個「龍門」之後意味著家庭(族)的榮耀,社會地位的冠冕,豐衣足食的錢帛、改變走向的命運……其根源在於好學校錄取名額以及好工作的稀缺性,淘汰導致競爭,競爭必然伴隨焦慮。

由於對高考的各種焦慮,學生為了考上更好一點的大學,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家長的督導和逼學,大學的招生和宣傳等等,導致我們高中的三年基本上只上兩年的課程,高中最後一年是在複習和模擬考試中度過。與美國大多數高中開設幾十門甚至上百門課程供學生選學不同,大多數中國高中開設的課程不超過20門,甚至只開設與高考有關的課程。這就造成我們的中學生在知識面和視野方面的受限,只能在大學階段去補,而我們的大學又是必修課很多,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

而在美國上大學看的則是看高中及以前的學業成績,被人們稱之為美國高考的SAT主要是針對申請美國大學而不能提供完整高中及以前學業成績的世界其他國家的高中生,而美國本土的ACT考試相對SAT則簡單的多,且ACT只有七個州要求考試,與中國高考分數這個「命根」不同的是,美國大學的錄取並不唯分數,特別不是只唯幾門功課的分數,它實行的是申請制,高中及以前階段的所有課程學業都有參考價值,同其他學生提供SAT或ACT分數一樣,僅僅是入學參考,你還要提供社會實踐等多維度的經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無疑是中國高考改革以及自主招生這樣的招生改革所努力一個重要方向,但如果沒有相配套的誠信土壤以及法律法規機制,其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

不久前發生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震驚世界,讓人看到美國人一向自詡為公正,公平的錄取制度也並非那麼完美,這其實也對「公平尤為重要」中國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敲響了警鐘,當前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如何結合世界成功的經驗找到適合中國的模式,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責任編輯王世新,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博士候選人)  ● ● ●  旅美作家張立珩女士有關中美教育差距的文章(見《旅美作家張立珩:中美教育的四點差異》)讀來讓人深思。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美兩國文化、資源投入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可以讓相當部分差別看來也算合理,唯有深深藏在中國中產父母背後的那份因制度而生的焦慮,卻難以靠這份對多樣性的寬容來抹平。  實際上,這份焦慮不僅僅烘烤著孩子在讀中小學的中國父母,也直接影響到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教育的首長和執行者。釐清其中制度安排與人們心態的互動,才可以讓我們能以更多平常心來思考調整之道。
  • 中美兩國高考招生考試制度的對比分析
    中美兩國的大學招生考試系統在內容、結構、功能上都存在差異,這是兩國考試系統自身演化與社會環境選擇相結合的結果。我國正處於高考制度改革與創新的高峰期,這種社會氛圍不斷對我國高考體制提出新的要求。通過對中美兩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比較,從中借鑑對方優點,以期推進我國高考改革。
  • 中美兩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及借鑑
    因此,美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這一新特性對我國有很重要的借鑑作用。   二、中美兩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分析   儘管美國會計制度在改革上有許多的成功之處,但是中美會計體制上存在著諸多差異,這限制了我國對美國改革經驗的吸收和借鑑。
  • 新東方國際遊學帶你感悟中美教育制度差異
    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新東方國際遊學帶你感悟中美教育制度差異 2012-07-27 13:55 來源:新東方國際遊學
  • 中美教育標準的差異有哪些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在受到世界矚目,而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會塑造出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角色:一種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另一種則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卓越貢獻者。但是,由於中美兩國的不同教育標準,導致中國孩子若無充分的準備和持久的訓練,普遍不可能達到美國小學畢業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更會導致美國精英中學離他們漸行漸遠。中美教育標準有哪些顯著不同?
  • 中美教育沒有本質差別
    大家之所以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部分源於對現實教育的某種失望和不滿,部分源於對美國教育的某種新鮮和好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們對美國教育一些想當然的誤讀,豐富了人們對於中國教育多樣性的想像,對於推動正處於劇烈變革中的中國教育發展不無裨益。既然是比較,關注點自然集中在中美教育的差異上,其隱含的邏輯前提是,中美教育是不同的。
  • 孫哲:制度差異是中美交流的最大障礙
    核心提示:現在中美之間最大障礙是中國人不喜歡美國的政治制度,美國人也不太喜歡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中美兩國今後要解決的最大障礙。任韌:最後一分鐘請教一下孫哲教授,我們看到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這次訪美的時候另外一個亞裔的面孔,其實在美國也颳起了旋風,林書豪,這位哈佛大學畢業的NBA的球員讓美國人為之瘋狂,我們知道習近平副主席,他在洛杉磯的時候特別鼓勵當地的華人華僑要為中美之間搭建這種交流的紐帶,怎麼來看林書豪取得成功?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話說出了本質,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在大眾的印象裡,中國教育向來是"應試教育",學生被當做考試機器一樣培養著,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就是完美的,高考這座"獨木橋"更是中國教育的標誌。但是,美國教育真的比中國教育要好嗎?楊振寧教授在談及中美教育的差異時,曾經說過兩句話來蓋棺定論: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 從「章瑩穎案」看中美刑事司法:沉默權、律師權利、陪審制度差異
    核心提示:章瑩穎案對身處海外的華人有著深遠的警示教育意義。該案在審判過程中,凸顯的是中美刑事司法的差異,也為學者、律師等法律工作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周頔 報導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司法的宗旨和原則截然不同:是追求程序的正確,還是查明事實真相;是追求受害者的權利保護,還是保護被告人的各項權利。
  • 黃靜怡事件深層次分析-論中美教育體系差異
    所以,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題,論中美教育體系的差異。首先的首先,小編對黃靜怡同學表達最深的悼念,願你在天堂安息。其次,我不會對這一個事件作出任何評價,大家可以靜靜等待中國傳媒大學的調查結果。事情是這樣的:這件事也在持續發酵中,目前中國傳媒大學已經介入調查,我們可以靜候一下調查結果。那我們就開始今天的主題。
  • 從《天空之城》看中韓教育升學制度差異
    在高一下的時候會進行自願選擇的文理分科,之後高中生將主要學習六門主要科目。高中升學與初中升學類似,根據教育局安排與地域省份區別高考的卷子分為全國卷一卷二,難度不同。之後根據各省份分數線的劃分,分為一批二批三批進行填報志願。部分單科特別優秀的考生可選擇高校自主招生爭取高考加分。
  • 明朝"南北卷"制度,和現在的高考制度相比,淺談教育公平與平等
    被稱為&34;的高考,自然是人們用來衡量公平的一根槓桿。為了使教育達到最大公平化,我國高考試卷&34;,分數線也是單獨劃線。這樣的做法其實早在古代就出現了,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明朝科舉中的南北制度。今天,我們就透過明朝的南北制度來看如今高考的地方公平和國民公正,以及高校的地方保護主義。
  • 明朝「南北卷」制度,和現在的高考制度相比,淺談教育公平與平等
    教育公平問題一直是民生所關注的話題。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自然是人們用來衡量公平的一根槓桿。為了使教育達到最大公平化,我國高考試卷"因地而異",分數線也是單獨劃線。這樣的做法其實早在古代就出現了,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明朝科舉中的南北制度。
  • 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差異,該怎麼解讀?
    他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這位美國朋友有沒有參加過高考,他跟國內的同學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他聰明得多,而他上課和寫作業使用的都是中文。他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期間利用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對班裡的討論作出了相應貢獻。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任正非:美國教育有3個優勢,比我們強
    中美之間的競爭由來已久,並且愈發激烈。前有中美經濟競爭,後有中美科技競爭,中美教育競爭。去年,華為企業創始人,集低調與霸氣兩種氣質於一身的任正非說,"中美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看教育"。確實,教育關乎國本,而中國和美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變得認可美國的教育制度,把孩子送到從小美國培養。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目前我國共有41萬優秀的人才在美國留學,也美國是全世界公認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是全世界留學生的首選地區。
  • 專家談中美教育差異 美母語教育時間是中國3倍
    專家談中美教育差異 美母語教育時間是中國3倍     3月30日上午,「2013中美比較教育論壇」在青島櫸園學校拉開帷幕,市南區教研員、市南區各中小學校長與來自美國的6位專家共同參加。
  • 教育啟示錄:論中美教育差異
    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投資。美國之所以成為頭號世界強國,與美國獨特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中國之所以能短時間快速崛起,與中國獨特的教育理念緊密相連。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和美國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差異呢?也許,了解了美國的教育理念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 一文講透中美教育的不同,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可以說中美在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差異起著決定性作用,中美教育思想和方式都具備濃厚的民族特徵。01· 中國教育思想和方式根源分析 · Chinese EducationPART 01 「科舉」制度的建立,從先進的角度看,基本解決了「公正」這一社會需求,讀書成為進入體制的捷徑。而「官本位」決定了書是敲門磚這一定位,導致「學而優則仕」這一畸形選拔制度的產生。自此,學習在中國社會,不再是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的方式,而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
  • 中美教育專家煙臺暢談 開展國際文化交流
    ,市青少年宮協辦的「中美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煙臺論壇會」成功舉辦,美中國際人才交流基金理事、前會長蘇光明先生,美國教育學者約翰?    做客本屆論壇的國內外教育專家及學者,客觀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異,尤其是中美兩國之間在對待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差異,美中國際人才交流基金理事、前會長蘇光明先生就當前中美兩國政治文化體制下,中美國際文化交流發展狀況、意義和趨勢做了客觀而又深入的解讀。來自美國的教育學者約翰?
  • 中美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較研究
    摘 要:基於中國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改革現狀,對比中美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報名條件、報名材料和選拔過程,借鑑其成功經驗,探索中國「申請-考核」制存在的問題,試圖為完善該招生制度提供合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