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短文是幾年前的思考,猶豫了很久沒敢發出來,在朋友的鼓勵下,還是決定發出來供大家拍磚。我也很愛中華文字,我只說我們沒有發揮出它訓練思維的特長來,我們只學會了死記硬背;我本人就是高考的受益者,高考是目前教育公平的不二選擇,高考制度必須堅持,高考招生辦法必須改革。
中美的科技差距明顯,追根尋源是教育的差距。中美兩國教育無論是在價值觀、教育目標、教育態度、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差異,但關鍵還是我們的傳統象形文字特長沒有發揮優勢與現行選拔人才考試制度密切相關的。
說到古代的讀書人時,我們腦海中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印象,那就是身著衣冠博帶搖頭晃腦的背書,背誦是中國教育傳統中無可替代的方式。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對這種模式的經典闡述,背熟到一定程度即可實現質變。在某種程度上說,死記硬背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說是一個必經的路徑,從農耕時代的私塾到工業時代的學校,並深深的影響到現在。
而之所以從小就要有大量的背誦,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我們中國獨特的象形文字。與西方易學易用,所說即所得的拼音文字不同,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美觀大方,涵義豐富,這也就同時意味著漢字難寫、難記、難學、難用,由於發音和筆畫沒有正關聯,因此提筆忘字再正常不過了。因此你會發現,中國的孩子自小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漢字的記憶和使用上了,象形文字其實有很強的認知邏輯性,可在學習認字的過程中訓練思維能力,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沒有研究出發揮象形文字優勢的教學方法,由於教學上的簡單粗暴,這種象形之美就在死記硬背中完全湮沒掉了。中國學生在小學六年中幾乎是以識字背詞為主,很多人一生都在學認字。
相比較而言,拼音文字只要學會幾十個字母,會說之後就會讀就會寫。僅從識字的角度說,拼音文字三年能完成的識字過程,象形文字六年也難以完成,學習的時間差長達三年,而象形文字訓練思維的特長我們又沒有發揮出來。多出來的三年,美國的孩子比起中國的孩子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到文字之外的事情上。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與中國同齡孩子比你可能沒輸,但中國孩子與美國孩子比,我們卻被識字偷走了三年的時間。在技術發展緩慢的農耕時代,三年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在知識爆炸的年代,三年就會造成很大的差距。
但造成差別更大的則是我們的高考制度。
與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相比,新中國以來的高考制度與之相比有一定的傳承性,但卻背負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更多元的任務,更多重的使命。當然,高考對於中國的發展關係重大,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變革的腳步。但無論怎麼改,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叢林法則從未失效過,「高考改變命運」以及獨木橋、指揮棒這一命題很難扭轉,一直以來,到底是改招生制度還是改考試模式也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問題。即便未來人人都有大學上,還有一個人人都要上好大學的競爭問題。
與科舉相似的一點在於,由於「鯉魚跳龍門」的這個龍門已定,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包括課程設置、教師配備、進度控制等也基本上是一致的,科舉時代看西廂是大逆不道,高考時代看武俠自然也是不務正業(當然現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越來越開明了),其他的類似體育等額外的興趣自然也要為應試讓路。
很多人將其斥責為國人的功利性,我看其中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競爭。在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的大發展浪潮中,高考這個「龍門」之後意味著家庭(族)的榮耀,社會地位的冠冕,豐衣足食的錢帛、改變走向的命運……其根源在於好學校錄取名額以及好工作的稀缺性,淘汰導致競爭,競爭必然伴隨焦慮。
由於對高考的各種焦慮,學生為了考上更好一點的大學,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家長的督導和逼學,大學的招生和宣傳等等,導致我們高中的三年基本上只上兩年的課程,高中最後一年是在複習和模擬考試中度過。與美國大多數高中開設幾十門甚至上百門課程供學生選學不同,大多數中國高中開設的課程不超過20門,甚至只開設與高考有關的課程。這就造成我們的中學生在知識面和視野方面的受限,只能在大學階段去補,而我們的大學又是必修課很多,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
而在美國上大學看的則是看高中及以前的學業成績,被人們稱之為美國高考的SAT主要是針對申請美國大學而不能提供完整高中及以前學業成績的世界其他國家的高中生,而美國本土的ACT考試相對SAT則簡單的多,且ACT只有七個州要求考試,與中國高考分數這個「命根」不同的是,美國大學的錄取並不唯分數,特別不是只唯幾門功課的分數,它實行的是申請制,高中及以前階段的所有課程學業都有參考價值,同其他學生提供SAT或ACT分數一樣,僅僅是入學參考,你還要提供社會實踐等多維度的經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無疑是中國高考改革以及自主招生這樣的招生改革所努力一個重要方向,但如果沒有相配套的誠信土壤以及法律法規機制,其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
不久前發生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震驚世界,讓人看到美國人一向自詡為公正,公平的錄取制度也並非那麼完美,這其實也對「公平尤為重要」中國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敲響了警鐘,當前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如何結合世界成功的經驗找到適合中國的模式,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責任編輯王世新,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