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旗袍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的服飾,它最早流行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經歷不同時期的演變改良,最後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落寞。說起旗袍最好的時光還是30年代和40年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中國的旗袍到底有多美。
上面圖中這兩件旗袍是倒大袖旗袍,領子還不是很高,領子上是兩個鈕扣,下擺也不是很長。與三十年的高領竹筒旗袍不同,袖子是倒大袖,與倒大袖長襖類似,下擺也不像三十年代的加長到腳踝。最主要旗袍並沒開叉,很多都是在直接裝飾鈕扣到裙擺。
下面兩圖都是1920s,一件是A旗袍款式,一件是倒短款長襖,與上面旗袍一樣,都是倒大袖款式:
1920s旗袍的袖子都是倒大袖樣式,長襖還是旗袍都是這樣的,到三十年代就很少看到旗袍是倒大袖的。
上面這兩張老照片一個是宋美齡一個是溫莎公爵,宋美齡的旗袍是日常款式,領子,袖口,衣襟等地方都有鑲邊,繡著竹葉花紋,雖然是素色底面,卻顯得華貴雍容。溫莎的這件是旗袍晚裝,類似立體修身的晚禮服,設計也是非常簡約,只有邊緣點綴花紋,特別端莊大氣。
下面也是一些30年代的旗袍,袖子有長有短,袖子長的屬於早期,袖子短的很可能是後期:
下圖為1940s的旗袍:
上面這件是20世紀40年代,領子上的盤扣非常精緻。領兩對,胸襟一對,腋下一對。按扣:大襟兩側各一對,側身四對。這件旗袍與20s、30s的旗袍又不相同,袖子的長短越來越短,從最初長度到手鐲,再到手臂,再到肩角,袖子越來越短,不僅注意短,下擺也改變,從二十年代的中長短,到三十年代加長版,到現在大約在小腳等地,也是不斷更新,當然這就要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到了30s後期,到40s中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國內物資緊張,社會資源大多用於抗日,為了節省布料,袖子和下擺也就越來越短了。這件旗袍黑地紅裡,邊緣滾紅邊,圖案為紅楓葉,有規則的點綴黑面,非常精緻華美。
下面皆是40年代的旗袍,真的越來越短,圖案卻越來越豔麗。
看完之後,是不是覺得旗袍並不像電視劇播放那樣,叉子來得好高,其實也就旗袍下次的一半多點左右,袖子的長短,袖子的高低,還有圖案也與當時的流行圖案有關,並不是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