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屬於變溫動物,其個體體溫接近氣溫,隨所處環境溫度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例如,工蜂個體安全活動的最低臨界溫度,中蜂為10℃,意蜂為13℃:工蜂活動最適氣溫為15~25℃,蜂王和雄蜂最適飛翔氣溫在20℃以上。另外,蜜蜂卵、幼蟲和蛹生長發育適宜溫度為34-35℃。小資料:早春,在氣溫8℃以上無風晴天,工蜂能夠短時飛翔排洩。
蜂群度寒冬、抗炎夏的方法。蜂群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蜂巢溫度相對穩定。蜂群在繁殖期,育蟲區的溫度恆定在34-35℃;在越冬期,蜂團外圍的溫度6-10℃,蜂團中心的溫度14-24℃。具有一定群勢和充足飼料的蜂群,在零下40℃低溫下能夠安全越冬,在最高氣溫45℃左右的條件下還可以生存。但是,蜜蜂在惡劣環境下生活要付出很多。
當蜂巢溫度超過蜂群正常生活要求時,蜜蜂常以疏散、靜止、扇風、灑水和離巢等方式來降低巢溫。長時間高溫,蜂王會減少產卵量以減輕工蜂負擔,在不能忍受長期高溫的情況下會逃跑。。在蜂巢溫度降到蜂群正常生活標準時,蜜蜂通過縮小巢門、聚集、吃蜜活動等方式升高巢溫。蜂群在整個生活周期內,都是以蜂團的方式度過的,冷時蜂團收縮,熱時蜂團疏散,這在野生的東、西方蜜蜂種群的半球形蜂巢更為明顯。在冬季外界氣溫接近6~8℃時,蜂群就結成外緊內松的蜂團。
內部的蜜蜂比較鬆散,它們產生的熱量向蜂團外層輻射傳輸,用以維持蜂團外層蜜蜂的溫度,蜂團外層由3~4層蜜蜂組成,它們相互緊靠,利用不易散熱的周身絨毛形成保溫「外殼」「外殼」裡的蜜蜂在得不到足夠的溫度被凍死時,就被其他蜜蜂替代。
在養蜂生產中,開門運蜂、保溫處置、遮陽灑水、補足飼料等都是人為給蜂群創造舒適生活環境的措施,這會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