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可明心境,學而知不足

2020-12-11 仁可清文

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現在人條件好了,不僅書的種類齊全,讀書的方式也靈活多樣,只要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在哪都可以看書學習。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讀書變得越來越「趣味化」。琳琅滿目的伴讀類知識服務產品、層出不窮的休閒娛樂方式,不斷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而沉浸式閱讀經常被忽略,一次次成為「可以再等一等」的選擇。

人們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很難有大塊時間靜下心來讀書,當我們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時,才覺得應該好好讀一讀書了。其實,不應僅僅是必須讀的時候才去讀,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打開人心扉的鑰匙,可以成為一束照進人生縫隙的光亮。當你沉浸在快樂的閱讀之中而靈魂得到淨化和震撼時,閱讀已不再為增強競爭力的「有用」和「充電」服務,也告別作為高雅生活方式的功能性象徵,它只是一種撫慰人心的方式,能打開只屬於個人的、通往心靈的道路。與地位高低無關,與貧富差別無關。

有人說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艱難的環境裡,書籍總能給人以特別的安慰;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難,卻在書籍中獲得了勇氣;有的人遇到了事業發展的瓶頸,卻在書籍中拓寬了天地;有的人儘管身處貧窮,卻在書籍中收穫了精神財富。這正是書籍所迸發的能量。

當然,書籍的力量並非只在於雪中送炭,更有潤物無聲。「腹有詩書氣自華」,與其將讀書視為避風港,不如讓它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日常。

雖然整天忙於事業、家庭,只要肯讀書、想學習,時間總還是有的。可以用閱讀充實碎片化時間,拓寬視野、廣泛涉獵,豐富知識和體驗。要懷一顆平常心,拋卻世俗功利的需求,將享受讀書當作目的,真正體會閱讀的趣味盎然。讀書不需要刻意,畢竟,閱讀能讓生命變得更有質感,通過讀書學習充沛內心的力量。

要學會培養樂於讀書學習的情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由此可見,快樂地學習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只有樂於讀書,使閱讀成為「悅」讀,才能促成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催生更高的精神追求。樂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無限的樂趣去學習,不僅不會覺得苦,相反會樂在其中。毛澤東一生與書相伴,即使在革命戰爭年代,也手不釋卷,他曾經這樣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現在是和平時期,讀書的條件好起來了,各種硬體軟體設施都更齊備了,人們更應該好好讀書學習,真正把讀書當作生活中的一件樂事,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努力達到「至樂莫如讀書」的境界。

讀而知廣,學而長進。越經常閱讀,越能知其不足,從而更加注重學習,養成謙虛好學的習慣。現代人確實時間緊,但時間是可以一點一點擠出來的。有的人讀了幾天堅持不下去了,有的人總會找出各種理由放棄讀書,或總會被新奇的遊戲搶佔了業餘時間。學習要有恆心和毅力,要有「讀書破萬卷」的堅定決心,不要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只要堅持,收穫是遲早的事。

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學然後知不足。書本上的東西是別人的經驗,要把它變為自己的智慧,為我所有,離不開思考,只有經常不斷地總結思考,才能對哪些知識還沒有學到,哪些知識還不深不透,哪些知識對工作有幫助,哪些知識對修心養性有好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判斷。從而明白自己下一步該讀什麼、學什麼、補什麼,找出閱讀、學習上的不足,加以改進提升,從而提高學識、增長智慧、陶怡情操。

相關焦點

  • 學而知不足——東莞理工學院的校訓
    校訓為"學而知不足"。式樣採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學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博士於1993年在我院的題詞。 "學而知不足"語出《禮記學記》,蘊含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生學習、實踐、鑽研、成才的過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研究的過程,廣義上都是"學"的範疇。學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自省,而後自強、創新、追求卓越。
  • 讀書,要「知不足」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學生時代,最喜歡的莫過於圖書館看書和舊書市場淘換舊書,尤其是對繁體豎排的書籍情有獨鍾。大學四年,在舊書市場「淘寶」得來的各種書籍不下千冊,甚為喜愛。
  • 品鑑| 吳熙載「學然後知不足」印品賞
    今天我們來品賞四家之首吳熙載的一方朱文名印——「學然後知不足」。 △吳熙載印作「學然後知不足」及邊款該印尺寸為3*3cm左右,印材是青田石。之所以選這方印,一是這方印是典型的吳氏印風,二是印文內容我很喜歡。
  •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2019-06-11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封建統治階級講的。報紙是發動群眾的有效工具,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起碼是幾萬人看。我們是為他們做好工作而辦報。——彭真,在討論《北京日報》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52年10月16日)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孔夫子給封建王朝定下的愚民教條。在打仗上講就是:「只要你去拼命,不準你問為什麼要去拼命。」文武的界限,要劃得嚴。
  • 學,然後知不足
    來源:2020年8月30日教師報,作者:周 婕,原標題:《學,然後知不足》小時候喜歡寫作,還曾獲得榮譽,然而工作後嘗試投稿,都以失敗告終。近日兩場以教育寫作為主題的論壇讓我對自己過去的寫作得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 知不足而後進,知不足而奮進
    可你也要知道,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嚴重,最後導致我們無法解決,沒有能力和機會去解決。同樣,逃避缺點和不足也不會使我們的缺點消失,反而會讓我們改變起來越發的困難,需要我們更大的毅力和勇氣。對於不足和缺點,我們首先要學會面對。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田中高一年級老師到河源中學跟崗學習紀實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新教材(本學期起,高一年級所有教材改為人教版),怎麼教?新高考,高一怎樣備考?
  • 調查學霸修煉的要素有感: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聖賢教育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教育學知識:《學記》知多少
    《學記》常以單選、多選、填空、判斷的形式考察,《學記》中的教育思想:【教綜易錯1000題】領取注意事項!3.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翻譯:學生年有長幼,所學的材料也有深有淺,年幼的學生只能聽而不問,說明求學之道不能跨越等級;教師雜亂的施教,學生不按順序學習,會使學生頭腦混亂不知所措;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施教。
  • 學記原文、讀誦、注音、講解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中考倒計時自己在唱歌方面屬於「別人要錢,我唱要命」那種,所以一直有意識的想加強這個短板,甚至在大學選修課時專門選聲樂,很遺憾在期末考試時一開口全場笑趴…今天讀《竊以為這樣給了「我」這樣的人濫竽充數的機會,也算給了自己登臺的信心和機會,為未來的開悟奠定了基礎;最後是時間安排:「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shuò]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據查公元紀年正是明朝1580年傳入中國,那時陽明先生已經作古,但這裡每周5天輪流本學堂匯演,每兩周會歌於書院的安排和眼下的安排很是相近,可見先生的遠見卓識及對後人的影響。
  • 季謙先生:如何解決英文讀經的信心不足和讀經以後的理解應用問題?
    第四種確實是長期堅持了,但終究發現學生在不理解文意的情況下只背音流,如念咒語,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背了再忘,彷佛不如中文之能維持記憶,所以也對外文純讀經的理論起疑。對於以上諸種類型,我都以為是父母和老師的信心不足所致。第一二兩類是前信心不足,第三類是中信心不足,第四類是後信心不足。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眾多讀者讀到後,反響強烈。原因何在?試看幾段:裘老語錄一:「做人嘛,我有四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語錄二:「做醫生不難,做好醫生很難,永遠做好醫生就更難。」語錄三:「你若要知道一分鐘的價值,去問那些趕火車的人;你若要知道一秒鐘的價值,去問那些出交通事故的人;你若要知道千分之一秒的價值,就去問奧林匹克亞軍的感受。」
  • 故知造句和解釋_故知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故知(gù zhī)。近義詞有:故交,舊友。故交;舊友。[艾青《在世界的這一邊》:「也不是他鄉遇見了故知,許多人都從來不曾見面,但在一種崇高的感情下,個個都像是久別的愛人。」]故知參考例句:1、為學應溫故知新,才能日益精進。
  • CALIS「開元知海·e讀」上線
    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新版e讀終於開發完成,於2015年3月25日正式上線與讀者見面,升級後的版本為:V3.6.1.057。新版e讀命名為「開元知海·e讀」。   「開元知海·e讀」是CALIS和方正聯合開發的學術資源發現系統,用於檢索、發現國內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 學書法,知不足,大鵬教育書法課非常值得聽一聽
    學然後知不足,在大鵬教育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讓我發現自己的的不足,並且對自己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感悟。我是一名打工人,選擇大鵬教育是因為它在業內的口碑很好,大鵬教育的老師有自己的方式,課上認真負責,課下也總是及時總結糾正我們的作業內容。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悟學.第90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310 亥-子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唐以前古注】皇疏:「學禮若畢,次宜學樂也,所以然者,禮之用和為貴,行禮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 學好古詩文,從讀《論語》開始,從用【打卡】開始。關注「點亮好習慣」公眾號,更多適合孩子的實用打卡內容,每周持續更新中! |本文共1600字,閱讀約需3分鐘| 美學家朱光潛:「無論從思想或是從藝術的觀點看,《論語》都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考點知多少
    教師招聘考試: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考點知多少。(2)教育與人的關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譯: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3)教學相長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教學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