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而後進,知不足而奮進

2020-12-11 慕白如楓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我們努力向上,不僅僅是希望能夠更好的看到世界,也是為了能夠讓世界更好的看到我們。

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的優勢所在,明白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我們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如何對待自己的不足和問題。

你認識你自己嗎?

先來和大家分享一個《佛塔上的老鼠》的小故事。

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

佛塔裡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它即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的穿梭,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貢品。它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像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隨意的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閒,興起之時,甚至還可以在佛像之上留些排洩物。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的時候,這隻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它猛抽著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的軟弱,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隻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它一把將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贍拜!因為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人們向你跪拜,只是因為你所佔分位置,而不是因為你!」野貓譏諷道,然後它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掰成了兩半。

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總是忘記了自己是誰,犯著和佛塔上的老鼠的同樣的錯誤。風箏能在天上越飛越高,是因為它知道自己不是鳥;而我們要邁向自己的理想,首先的就是要正確的認識自己。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的呢?

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就首先需要接納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沒有缺點和錯誤的,也沒有一塊金子是十分足赤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缺點和問題。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不能苛求自己或者別人沒有一點不足,缺點和錯誤,這是不人性也是不理智的。

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現實中,總是有很多人不敢承認自己有缺點,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在哪裡。要知道,不承認自己的不足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它只會讓我們越來越退步,墮落和失敗。而只有勇於承認錯誤,面對不足,認清自己的缺點,我們才有可能不斷的進步成長,不斷的完善和提升自我,直到最後的成功。

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同樣,有許多人總是習慣於逃避自己的不足和問題,不敢去面對自己的缺點。可你也要知道,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嚴重,最後導致我們無法解決,沒有能力和機會去解決。同樣,逃避缺點和不足也不會使我們的缺點消失,反而會讓我們改變起來越發的困難,需要我們更大的毅力和勇氣。

對於不足和缺點,我們首先要學會面對。然後找到改正缺點,改善不足的途徑與方法,找到對策與措施,以堅韌不拔的恆心和毅力堅持下去,直到我們取得長足的進步,直至取得最後的成功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的缺點和不足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小。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希望我們更加的優秀和完美。

對於缺點甘於承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自身的一些缺點和不足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後天因意外而留下的。比如人身體和性格上的缺點和不足,又比如自己的左眼失明缺陷,就是意外傷害導致的。

那麼面對這樣的缺陷和不足,我們一方面要勇於改變和完善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還要學會勇於接受,甘於承受。我們要客觀的認識評價自己,我們要樂於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我們更要用聰明和才智,用努力和良好的心態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學會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把缺點當成動力,化劣勢為優勢,化不利為有利,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辯證法。

善於化解和發揮自我。

有些場合不利於發揮我們的長處,那我們就儘量避開它。而我們可以在另一個適合發揮我們自己的地方盡情的釋放我們的才華和能力,讓我們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樣,我們不僅有效化解內心的缺點和不足,掃掉了心中的陰霾,也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樂觀。

讓一切都順其自然。

對於能夠經過我們努力和用心,可以改變和克服的缺點和不足,我們當然應該用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可人生中很多事情不是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有些缺點和不足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的。這時,就需要我們去坦然面對,用樂觀積極,堅定不移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面對世界。讓一切隨遇而安,讓一切順其自然。否則,如果你充滿了抱怨,怨天尤人的態度和心態本身就會成為我們人生最大的缺點和不足,這是一件多麼的得不償失而且又愚蠢的事情。

知不足而後進,知不足而奮進。

中國有句古話叫「知足者常樂」,體現的是一種智者的豁達樂觀的精神,而我們人生在世還更要有另一種精神,那就是知不足。

知不足,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明白自己的問題和錯誤之所在。不逃避,不推諉,勇敢的去面對,努力用心的去改變。如此,我們才會改進,才會完善,才會提高,也才會獲得最後的成功。只有知不足,我們的格局才會越來越大,我們的層次才會越來越高,我們的人生軌跡也才會越來越上升。

我們這一生,要想有所進步,有所成長,有所提高,有所成就,那就必須客觀地去面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就必須去改變自己的不足,就必須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也沒有人是完美無缺,沒有任何缺點和不足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的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的耐心,需要我們的努力,更需要我們的用心。

對於改變自我的缺點和不足,我們只管相信,只管付出,只管努力。我們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能要求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就和結果,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付出的用心和努力,我們的缺點和不足也會逐漸地改正,提升和完善。我們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我們一定會在未來遇到更加美好的自己。

人生在世,不外乎做人,做事,學習這三件大事。如何把握這三件事的尺度,何長何短;做到什麼程度為好,孰寬孰窄。記得有一位哲人在探討人生之道時說過一句話,人生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只有達到了三知,人生才是完整的,也才有可能是完美的。為了我們完美的人生,我們需要的是努力拼搏,需要的是用心付出,當然更加需要的是我們不斷的努力改變和完善自我。

對於改變自我,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在心態上我們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在行動上我們卻要努力奮進,自強不息,不達改變自我之目標誓不罷休。

知不足而後進,知不足而勇進,知不足而奮進,讓我們努力拼搏吧,贏它一個無悔的人生和未來!

相關焦點

  • 學而知不足——東莞理工學院的校訓
    校訓為"學而知不足"。式樣採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學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博士於1993年在我院的題詞。 "學而知不足"語出《禮記學記》,蘊含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生學習、實踐、鑽研、成才的過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研究的過程,廣義上都是"學"的範疇。學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自省,而後自強、創新、追求卓越。
  • 知恥後勇,知弱圖強,知不足而奮進—葫蘆島中院召開院務會研判「雙...
    知恥後勇,知弱圖強,知不足而奮進—葫蘆島中院召開院務會研判「雙激勵」通報平臺數據 部署下步工作措施 2020-05-17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書,要「知不足」
    工作後,自己讀了幾本書,但越發覺得自己知識的不足。《禮記·學記》中說:「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我們為什麼讀書?我想,「知不足」是很重要的因素。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有一句座右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因為學習了,所以才「知不足」。
  • 讀可明心境,學而知不足
    其實,不應僅僅是必須讀的時候才去讀,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打開人心扉的鑰匙,可以成為一束照進人生縫隙的光亮。當你沉浸在快樂的閱讀之中而靈魂得到淨化和震撼時,閱讀已不再為增強競爭力的「有用」和「充電」服務,也告別作為高雅生活方式的功能性象徵,它只是一種撫慰人心的方式,能打開只屬於個人的、通往心靈的道路。與地位高低無關,與貧富差別無關。
  • 品鑑| 吳熙載「學然後知不足」印品賞
    今天我們來品賞四家之首吳熙載的一方朱文名印——「學然後知不足」。 △吳熙載印作「學然後知不足」及邊款該印尺寸為3*3cm左右,印材是青田石。之所以選這方印,一是這方印是典型的吳氏印風,二是印文內容我很喜歡。
  • 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首章開示三綱領、八條目,在三綱八目之間又插入「知止而後有定」等五句話,點出「定」「靜」「安」「慮」「得」。研讀《大學》首章一般聚焦於三綱八目,對這幾句話往往重視不夠。其實,三綱八目只是為了接引後世學者而方便設教,開示這一段心性工夫才是最緊要的。
  • 【4】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人這一生,面對大千世界,有三種心態: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獲取動力。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人會活得更通透。冰心先生的祖父謝子修,曾撰寫過一副對聯:「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一個人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平自己的心態,才能想明白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們總是將錯誤推給別人,誇大自己的成績。
  • 學,然後知不足
    來源:2020年8月30日教師報,作者:周 婕,原標題:《學,然後知不足》小時候喜歡寫作,還曾獲得榮譽,然而工作後嘗試投稿,都以失敗告終。近日兩場以教育寫作為主題的論壇讓我對自己過去的寫作得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2019-06-11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調查學霸修煉的要素有感: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聖賢教育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充分說明這四個字的關係是有次第性的。《論語》中說:「知所先後則近道也。」說明搞清次第是多麼重要。家長朋友明白了此四字的涵義和先後順序,找到問題的根本並依道而行,才會不違初心,不枉當初拋棄種種顧慮,面對重重阻力而做出的選擇。
  • 教育學知識:《學記》知多少
    考法:①常和孟子的「盈科而後進」結合在一起來讓學生選擇對應學記中循序漸進原則;②常與教學原則中循序漸進原則結合在一起考查;③與個體身心發展規律中的順序性結合起來考察;④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察。4.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翻譯: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人以後就會知道自己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 【跟班學習找差距】對標先進知不足 聚焦短板煉修為
    【跟班學習找差距】對標先進知不足 聚焦短板煉修為 2020-11-27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田中高一年級老師到河源中學跟崗學習紀實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新教材(本學期起,高一年級所有教材改為人教版),怎麼教?新高考,高一怎樣備考?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裘老手跡:「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無論「語錄」還是「手跡」,似乎沒有特別之處。如「語錄」的一、二段,就像普通的老人與人戲謔。即便第三段和「手跡」,雖然頗具哲理,卻有文字遊戲意味。既然如此,裘老何以令人感動呢?裘老的確是個平凡的人。生活中的他,因為欣賞鄰居的花而向其討要花種;終生和老伴恩恩愛愛。
  • 學書法,知不足,大鵬教育書法課非常值得聽一聽
    學然後知不足,在大鵬教育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讓我發現自己的的不足,並且對自己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感悟。我是一名打工人,選擇大鵬教育是因為它在業內的口碑很好,大鵬教育的老師有自己的方式,課上認真負責,課下也總是及時總結糾正我們的作業內容。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厲以寧談供給側:政府要知進知退 宏觀調控要精準扶貧
    「改革是漸進的,不要急;政府要知進知退;宏觀調控要『精準扶貧』而非大水漫灌。」據第一財經日報11月24日報導,22日剛過完86歲生日的經濟學家厲以寧23日在2016新浪金麒麟論壇以手寫演講稿談供給側改革,言辭懇切。 供需綜合考慮 厲以寧首先談了要明確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