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纖維製造突破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禁運重圍

2020-12-23 環球軍事

2012年我國的鋼產量已經達到了7.16億噸,產值超過3萬億元,只要把其中的超級鋼比例提高1%,其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增量就會超過數十億元。

自重更輕而硬度更高,似乎是人們一直不懈追求的方向,針對這種需求,碳纖維和超級鋼的開發應用已經成為國際上新材料領域和鋼鐵領域令人矚目的研究熱點。

既輕又堅固的新材料,似乎從未如此像今天這樣近距離的走進過我們的生活。

在剛剛過去的1月份,寶馬公司在中國推出了全新進口5系轎車,這款車最大看點之一,就是其超輕量級的碳纖維引擎蓋有效的降低了重量。

去年,一家科技網站稱,蘋果正在打造一款神秘設備,而它要用到碳纖維材質。消息稱,碳纖維材質部件主要用於設備的外殼部分。或許不久的將來,iPhone 6外殼由碳纖維材料打造也說不定。

以細晶粒、高強度、低成本、環境友好為特徵的超級鋼,自本世紀初在寶鋼、鞍鋼、本鋼等實現工業生產之後,在鋼鐵企業掀起一陣陣超級鋼旋風,各廠競相開發超級鋼板帶材、棒線材等產品,超級鋼產量由最初的幾千噸試製品迅速飆升到數千萬噸。超級鋼的技術思路已經深入人心。目前,已由企業個別行動升級為行業規範和國家標準。

超級鋼:挺起和平發展脊梁

「30年後,將是『超級鋼鐵』的時代。」 我國軋鋼領域的著名專家東北大學劉相華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達了自己對於超級鋼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

2012年,央視《創新中國》欄目報導,我國的微晶鋼(超級鋼)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超級鋼的特點是:低成本、高強韌性、環境友好、節省合金元素和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被視為鋼鐵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超級鋼的工業化生產的國家,其他國家的超級鋼尚未走出實驗室。

劉相華表示,目前的鋼鐵材料還遠未達到強韌性的理論極限,「超級鋼鐵」研究還將繼續下去,這幾年我國陸續出現的第三代汽車鋼、高品質特殊鋼等就是例證。

超級鋼發展的另一個著眼點是廢鋼的再利用,30年後我國將有更多的鋼鐵陸續退出服役期成為廢鋼,廢鋼的循環利用比用鐵礦石煉鋼簡單廉價,到那時超級鋼因其成分簡單而發揮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據劉相華介紹,2012年我國的鋼產量已經達到了7.16億噸,產值超過3萬億元,只要把其中的超級鋼比例提高1%,其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增量就會超過數十億元。

劉相華說,開發超級鋼的歷程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時我國鋼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但是品種質量與國外差距很大。科技部分別在1998年和2001年啟動了973計劃:《新一代鋼鐵材料研究》和863計劃:《500MPa碳素鋼先進位造技術》。在這兩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東北大學與寶鋼、一汽等企業合作,2002年成功地實現了超級鋼的工業生產並用於汽車製造,這標誌著我國超級鋼開發應用走到國際前列。

在這兩個重大項目結題之後,作為國家層面的超級鋼開發整體上告一段落,超級鋼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作為超級鋼標誌性成果的一系列技術措施在全國遍地開花。

「開發超級鋼過程中形成的技術思路,十多年來一直影響著鋼材品種開發和質量提升的發展趨勢。」 劉相華說道。

近年來已經把超級鋼低成本、高強度的思想升級為低成本、高性能。除了強度這個重要的指標之外,在經歷一系列破壞性地震、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之後,人們更加關注鋼材的屈強比、抗震性、耐火性等關乎人類生命安全的鋼材技術指標。「超級鋼的技術指標體系中,不再是『強度』一枝獨秀,而是強度、塑性、韌性以及抗震性和耐火性等使用性能全面提升。」 劉相華說。

隨著我國超過美國成為汽車產量第一大國,汽車用鋼品種質量發展迅速。劉相華介紹,汽車用鋼的主導產品的強度等級正在由200—400MPa向500—800MPa的方向發展,個別部件甚至超過了1000MPa。低成本、高性能的技術路線,取得成功。

貫穿超級鋼開發中低成本、高性能的思想,不僅可用於提升材料內部的性能,也可以外延用於優化鋼材的形狀尺寸。這方面,劉相華教授領導的東北大學差厚板課題組近幾年在變厚度軋制方面的科研實踐取得了成效。

據統計,差厚板用於汽車製造減重效果可達10—40%。劉相華表示,令人興奮的是,今年3月7日上海汽車集團召開了「連續差厚板自主技術國內首次成功量產應用總結會」,標誌著變厚度軋制技術已經由實驗室進入大生產。給超級鋼產品插上變厚度的翅膀,將開闢出鋼材節能減排的一片新天地。

碳纖維:衝出技術封鎖重圍

中國用聚丙烯腈為原料生產碳纖維的研究始於1962年,起步可謂不晚,但長期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克健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由於碳纖維在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中有重要用途,西方國家將其視為軍用物資,對中國「禁運」,更不轉讓生產技術。

去年9月,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把一輛碳纖維小汽車開進了人才科技周的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洽談會賺足了眼球,亮點主要在其外殼上:在普通材質的汽車引擎蓋上,榔頭用力敲擊,漆蓋上很有可能會有凹陷,而這輛車的車殼卻非常堅固,用力敲擊車蓋後會迅猛反彈,表面絲毫未損。伴隨著這次亮相,徹底顛覆了纖維一詞在人們腦海中的柔弱印象。

「這種碳纖維複合材料做的車,比起普通用鋼材製造的汽車,它的最大特點是輕和快。」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趙曉光介紹說,這輛車拋棄了傳統的鋼結構,大量採用彈纖維材料製成,比普通鋼材的汽車重量能減少60%。在同樣用油情況下,這輛車每小時可以多開50公裡。

體重減輕了,安全性如何?機械科學研究院複合材料專家陳長年介紹到,雖然碳纖維看起來像塑料,但實際上這種材料抗衝擊性比鋼鐵強,特別是用碳纖維做成的方向盤,機械強度和抗衝性相比大大提高。在複合材料的「武裝」下,這輛小車反倒成了家用車中的「裝甲車」。據陳長年透露,現在這種碳纖維材料已經在高速列車的裙擺上應用。

碳纖維不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徵特性,又兼具紡織纖維的柔軟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強纖維。與傳統的玻璃纖維(GF)相比,楊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與凱芙拉縴維(KF-49)相比,不僅楊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而且在有機溶劑、酸、鹼中不溶不脹,耐蝕性出類拔萃。有學者在1981年將PAN基CF浸泡在強鹼NaOH溶液中,時間已過去30多年,它至今仍保持纖維形態。

陳長年說,碳纖維可加工成織物、氈、席、帶、紙及其他材料。傳統使用中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外,一般不單獨使用,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複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可用作飛機結構材料、電磁屏蔽除電材料、人工韌帶等身體代用材料以及用於製造火箭外殼、機動船、工業機器人、汽車板簧和驅動軸等。

■碳纖維的故事

師昌緒,80歲接過「燙手山芋」

1975年,國防科工委召開了一次專題會議,部署國內碳纖維研究工作,並制定了10年發展規劃。1978年,國家科委恢復,碳纖維轉由科委為主管理,新材料處把碳纖維視為重中之重,花費大量精力和經費,碳纖維質量雖有所提高,卻一直難以有大的突破。一連串的失利嚴重挫傷了各方面的信心,國家各部門在20世紀後期的10多年內都不願或不敢大量投資,使碳纖維研發成為一塊令人望而生畏的「燙手山芋」。

直到2000年初,我國著名的物理冶金學家、材料科學家師昌緒找到了李克健說:「中國的碳纖維上不去,影響國防科技和高新技術發展,關係到國家安全,不搞上去不行。我已近80歲了,80歲以後要少管點事,但想抓一抓碳纖維。」

師昌緒的意見得到當時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石定寰、材料處處長馬燕合、「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首席科學家石力開等人的支持,決定在「863」新材料領域立軟課題「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發展對策研究」,成立以師昌緒為組長的軟課題組。

2001年10月,科技部決定設立碳纖維專項,當年11月成立了專家小組。2002年2月26日科技部高新司召開「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十五」安排通氣會,師先生針對碳纖維專項再次提出:一是目標要明確,二是組織形式要創新,要推行聯合,不能有門戶之見,不能形成「瓜分體制」,支持建設高水平的分析測試平臺,支持建立公平、公正、高透明的取樣評價體系。

2002年3月9日,專家組在太原開會,最後修改審定「『十五』戰略目標」,並按此對戰略目標作了若干重要修改。

2003年1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碳纖維領域兩個重點項目,由「宏觀調控經費」資助。2005年碳纖維項目被批准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獲得了寶貴的基礎研究經費。

當我國碳纖維技術取得進展,產業化起步後,師昌緒立即把國產碳纖維應用提上日程,努力支持開展相關應用研究,並為此爭取專項經費,取得重要成績。

國產碳纖維生產即將取得突破。李克健說,我國碳纖維產業化採取自主開發和引進相結合的道路已初見成效,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實現了相當於日本T300的國產碳纖維規模生產線,並且有一些企業已形成了T700以上水平的百噸生產線、中國碳纖維產業已經從重重封鎖及圍追堵截中找到突破點!

■創新驅動

超級鋼:為大橋減重讓汽車省油

建築行業,我國新修訂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將屈服強度為400MPa級鋼筋作為主導受力鋼筋,500MPa級已經開始應用,我國混凝土用鋼水平落後的局面將得到扭轉。超級鋼棒線材解決了強屈比、時效性等問題,通過軋制及冷卻工藝制度的優化來減少使用微合金元素,降低生產成本,其市場潛力巨大。

利用超級鋼熱軋帶鋼產品減重節材,已有很多成功的實例,如寶鋼梅山超級鋼板卷、鋼管研究開發成功,用6mm超級鋼鋼管替代8mm厚度低合金鋼管,抗撞擊性能大大優於普通的結構鋼,並且直接應用於國家重點工程上海東海大橋,鋼板減薄後,降低了大橋整體自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相當可觀。超級鋼用於汽車減重,經濟效益更加明顯。縱梁是卡車的關鍵承重部件,將500MPa級超級鋼用於卡車縱梁,可大幅度減輕車身自重,取得了鋼材生產廠和用戶雙贏的效果。普碳鋼品種的升級換代,帶動了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

超級鋼中厚板多用於造船、建築、橋梁等行業,來替代傳統的普通板材具有良好的前景。高強度船板可以減輕船體重量,增加載貨量;低成本、高性能橋梁板有利於橋梁結構的優化設計,使橋梁更加堅固耐用。在這裡,超級鋼大有用武之地。

超級鋼已經滲透到我們身邊的各個領域,在節約型社會中扮演著節能減排的重要角色。

碳纖維: 給體育換器材為航天配裝備

碳纖維和人們生活的距離已經十分密切,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一些體育用品器材。傳統的體育用品大多採用木材及其複合材料製品。但是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比木材高得多,它的比強度和比模量分別是杉木的4倍和3倍,是梧桐木的3.4倍和4.4倍。因此,它在體育用品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文體用品方面,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主要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爾夫球棒,釣魚竿,網球拍,羽毛球拍,賽車,滑雪板,車架等。此外,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體育用品方面還可以製造動力雪撬用的彈簧板、洋弓、箭、跳竿、冰球棒、遊艇、賽艇、賽艇槳、帆船桅杆、摩託車零件、登山用品以及滑翔機、人力飛機等。

世界碳纖維的消費結構集中在工業應用、航天航空和體育休閒三個方面,目前工業應用約佔總消費量的58%;航空航天方面應用約佔23%,體育運動器材應用約佔19%。1991—2009年,碳纖維在工業應用領域的消耗是持續增長的,航空航天領域基本保持平衡,而體育用品在碳纖維應用的比例則持續下降,碳纖維應用逐漸從航空航天、體育用品向民用工業應用轉移,特別是隨著大絲束碳纖維的大規模生產,其價格將不斷降低,民用工業用量將繼續保持大幅度增加的趨勢。

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克健表示,碳纖維品種很多,我國目前只是做出了幾個最基本同時也是用量最大的品種,許多很有發展潛力的品種仍還在努力階段。

從國內碳纖維需求結構看,體育休閒領域碳纖維的需求仍佔據中國碳纖維需求的首位,但其年增長率呈下降趨勢,表明2005年後體育休閒對碳纖維的需求基本上達到飽和。工業應用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呈現了較快的增長趨勢,2010年對碳纖維的需求量達到1900t/a(噸/年),是2003年需求量的9.5倍。航空航天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也較快,2010年對碳纖維的需求量達250t/a,是2003年需求量的4.2倍。2003—2010年中國碳纖維需求總量呈持續增長趨勢。

李克健認為國內新材料產業目前還比較薄弱,我國的潛在市場巨大,但現實市場卻尚存不足。

2012年5月,國務院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新材料產業被列入其中。作為高性能纖維材料及複合功能材料用料,碳纖維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扶持,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專家展望

超級鋼開發應用是近年來國際上鋼鐵領域令人矚目的研究熱點。據東北大學劉相華教授表示,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外的超級鋼開發項目,雖然做了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理論研究,但尚未見工業應用報導。我國在超級鋼開發和應用這一輪國際競爭中走到了前面。超級鋼產品已應用於汽車、建築等各個行業,實現了產業化目標,在鋼鐵產品節能減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近年來建設部把III級鋼筋作為主力鋼筋的產業政策出臺,細晶粒超級鋼棒線材的產量近幾年大幅度增長,用400—500MPa的鋼筋取代普通的200—300MPa級鋼筋的過程進展迅速,預計到2015年,我國高強度鋼筋產量比例將達到80%。其中三分之一按照超級鋼的思路組織生產,其產量將超過3000萬噸。在經濟高速發展大背景下,建築業的繁榮為超級鋼棒線材提供廣闊的市場,低成本、高強度的超級鋼棒線材也將為建築業提供有力的支撐。

超級鋼在其他行業中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過去依靠添加微合金元素來改善性能的船板鋼、橋梁鋼、容器板等,均可通過細化晶粒來提高強度,改善韌性,提高使用性能。藉助於開發超級鋼的思路來節省微合金元素,降低成本,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已經成為鋼鐵生產者的自覺行動。

超級鋼開發成功,已經對我國鋼材品種更新換代產生重要影響,具備超級鋼特徵的低成本、高性能、細晶粒新一代鋼種系列,已經開始逐漸取代陳舊的鋼號標準,超級鋼作為裡程碑式的標誌,載入了我國鋼鐵產品開發的史冊。

未來十年中國碳纖維材料將高度發展

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克健教授預測未來十年是中國碳纖維材料高度發展的十年。力學性能優良的複合增強基材,應用領域廣泛。碳纖維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是目前已大量生產的高性能纖維中具有最高的比強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纖維。此外,碳纖維還兼有其他多種優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溫、耐腐蝕、耐摩擦、抗疲勞、震動衰減性高、電及熱導性高、熱膨脹係數低、X光穿透性高,非磁體但有電磁屏蔽性等。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複合材料。從這個意義上已預示了碳纖維在工程的廣闊應用前景。

在世界碳纖維格局方面,發達國家產業成熟,行業集中度高。世界碳纖維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日本、英國、美國、法國、韓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和我國的臺灣省,日本的三家企業就佔據了世界78%左右的產量。發達國家的碳纖維行業已逐步走向成熟。截至2008年,主要的碳纖維生產廠商大、小絲束產能共計64200噸。

但李克健同時也指出,現在的碳纖維市場投資具有盲目性,國營、民營都在做,導致了嚴重的低水平重複。甚至有的打著「新材料產業」的旗號,將碳纖維的生產當作一項政績工程,只考慮招商引資,根本不顧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的大局。這其實造成很大的資金浪費。

相關焦點

  • 這個西方對華封鎖的技術被上海科學家突破
    這個西方對華封鎖的技術被上海科學家突破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10-10 16:35 來源:澎湃新聞
  • 封鎖是西方對他國的殺手鐧,屢試不爽,為啥這招在中國面前不靈了
    自上個世紀以來,我國就開始被西方國家實行嚴格武器禁運 。一直以來,我們也無法從西方國家買到先進武器。不可否認,這200年裡,西方裝備技術引領著世界,眾多先進的技術都來自西方。美國《紐約時報》發文指出,封鎖是西方扼殺其他國家的殺手鐧,這招屢試不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中國面前不靈了?在現代技術面前中國因為閉關鎖國落在了西方後面,但不要忘了,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大部分時間都領跑世界。中國的落後也就是最近一兩百年的時間,中國的創新創造能力絕對不能低估。經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國已經在大量先進技術方面開始領跑世界。
  • 突破西方封鎖,俄軍終於搞定國產熱像儀,與中國只差三步之遙
    儘管在冷戰時期,蘇聯形成了自己的完整而強大的工業基礎,但隨著蘇聯解體,哪怕俄羅斯也沒有繼承完整體系,而且是逐年敗光,反而是中國獨立自主的發展了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在2014年,受到西方的嚴厲經濟和技術制裁,俄羅斯出臺了進口替代和禁止進口西方設備的法案,規定國家工業、工程和國防採購必須立足俄羅斯自己都產品和技術服務。不過,俄羅斯馬上發現,如果嚴格按照國產替代法案去辦事,俄羅斯工業基本就歇菜了。
  • C919國產發動機也有西方技術,一旦禁運,渦扇20能頂上嗎?
    在經過12年的發展之後,目前,C919國產大客機正在進行最後階段的技術試飛,預計明後年即可投入商業航線運營。不過,由於它採用了進口的CFM LEAP-1C發動機,受到西方國家的鉗制。一旦美國決定對C919進行禁運,國產大客機可能會大受影響,甚至無法飛上藍天。
  • 美媒:中國又下一城,西方死守的技術壁壘也被攻破,封鎖再次失效
    中國近幾十年的科技發展道路,一直都是道阻且長,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科技整體水平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我們,特別是離美國的科技水平,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需要更多的技術經驗沉澱才行。不過在此期間中國也打破了很多技術封鎖,像美國對中國實行晶片制裁之後,我們的自研晶片也逐漸有了眉目,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一定會有更好的消息傳來,而除了晶片領域之外,中國前不久又拿下一城,西方死守的技術壁壘也被攻破,封鎖再次失效。
  • 德專家:中國晶片科技若自研成功,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將失去意義
    儘管我們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部分領域我們仍然很薄弱,甚至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例如,晶片,航空發動機等,因為我國起步較晚,加上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所以我們在部分領域與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趕的腳步。而西方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我國的技術取得突破。因此,一些德國專家表示:如果中國頂尖的晶片研發成功,美國將無法再對中國施加技術封鎖。
  • 取得成效1中國T-1000級的碳纖維材料獲得突破,耐熱性非常好
    中國T-1000級的碳纖維材料獲得突破,耐熱性非常好資源能力上的發展,對於我國現階段來說是更為有利的,但是我們一直缺少一些技術的開發。由於早期起步的比較晚,所以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就有這樣的缺陷,為了能夠有更好的一些發展模式,我們也做出了很多的調整,但是在技術領域上的成就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獲得的。需要科研人員的大量實驗,以及不懈的一些努力,才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再加上我國在很多領域其實都被歐洲國家實行的技術的封鎖,想要有更好的發展也越來越困難。
  • 紡織新材料——中國製造2025的新經濟基石之一
    紡織新材料——中國製造2025的新經濟基石之一 2018-07-10 09:17:59 來源:化纖頭條 中國製造2025——國家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 逐夢「國輪國造」 突破西方「高技術禁運」
    左圖:費龍 (右二) 在與團隊成員研究設計方案。從來,人們經常聽到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所謂「高技術禁運」,而現在「天鯤號」則被列為我國禁止出口商品清單。  20年前,我國還只能設計產量150立方米、200立方米小型挖泥船。「天鯤號」設計主管、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費龍說,這些年每當在直接進口與自主創新的十字路口徘徊時,他都堅持選擇自主創新,這才有了今天的「天鯤號」。
  • 越封鎖越突破!2020年中國在十大高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李光滿冰點時評924 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美國在高科技和高端製造業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制裁和封鎖,300多家中國機構、大學、企業遭到美國制裁,美國舉全國之力打擊中國核心企業、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在美國的嚴厲制裁、封鎖和打擊下,中國高科技、中國高端製造業怎麼樣了?被美國打趴下了嗎?
  • 中國女博士攻克難題,打破西方國家封鎖,讓美國多年心血付諸東流
    在進入21世紀後,我國和俄羅斯就決定聯手研發雷射武器,而且我國的一位女博士還攻克了超連續普光源難題,使得中國在該領域獲得了重大的突破,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讓美國多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早之前,雷射武器領域方面是美國最強,並且還想以此對我國進行壓制,不過此後在這方面美國將不再是全球最強了。
  • 技術封鎖不再好使,中國成功攻克難關,俄國欲用「國寶」技術交換
    如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之後,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這也意味著東方的雄獅覺醒了!在早期的時候,我國發展也經歷了很多曲折,畢竟西方國家採取技術封鎖,我們要想突破,只能依靠自己來實現。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諸多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核心技術被美封鎖,全球僅中國研發成功,俄國用「國寶」技術交換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後,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早期,我國的發展也經歷了許多曲折。畢竟,西方國家採取了技術封鎖的措施。如果我們想突破,只能靠自己。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並且在許多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一項技術,全世界只有美國擁有。
  • 中國又一個重磅好消息,美國技術封鎖失敗
    對於中國的發展比爾蓋茨曾給出很高的評價,而現在他的預言成真了?中國又一個重磅好消息傳出,同時也美國技術封鎖失敗。中國的華為公司現在已經為人們所熟知,它在通信領域、晶片領域及5G技術的研發上面都已經走在了國內的前列,這為許多的中國企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美國對於華為公司的打壓更是說明了中國在高端技術領域人才的缺失。
  • 碳纖維行業深度報告:碳纖維成型工藝及瓶頸探討
    高溫處理設備是碳纖維生產線中最為核心和關鍵和設備,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對碳纖維生產線的連續運行和碳纖維產品的性能具有直接的影響。由於國外對設備生產技術的壟斷,國內只能製造較小的國產化碳化爐設備。由於國外高端碳化裝備碳纖維生產設備對中國實行封鎖,導致國內碳纖維生產企業很難規模化,機械設備佔成本比例大,企業成本增高,影響碳纖維企業的生存和國際競爭。
  • 揭秘我國金屬3D列印技術:0.5公斤鈦合金零件撐起400公斤重量
    ■0.5公斤零件撐起400公斤重量 中國太空飛行器試水3D列印為了突破西方對於中國的核心技術封鎖,中國的企業家、科學家大膽實踐、勇於創新,不僅是造出了被西方國家壟斷的錸(lái)金屬核心部件,還創造出了新的金屬製造方式。
  • 美國阻撓失敗,中國再次攻破西方死守的技術壁壘,現壟斷全球市場
    不過通過中國在和其他國家的不斷交流和學習下,我們的科技水平也慢慢提升了起來,如今已經成長為了一個科技強國,擁有很多世界領先的技術,其中還有很多是在別國封鎖的情況下,我們自研發展起來的,當年美國對我國的一項技術阻撓失敗,被我國成功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如今我們已經壟斷了世界。
  • 萬象視野丨科技封鎖?你知道這70年我們是怎麼過來的嗎?
    那些被禁運的高性能計算機,雖然使得參加「兩彈一星」等工程的科研人員的工作量成指數增長,但卻無形加深了他們對理論、數據的理解,培養了一絲不苟的態度,最終形成了科學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後,西歐國家隨即陸續與中國建交。進入80年代中期後,巴統對中國先後放寬總計約48種技術產品出口審批程序。
  • 【科普知識】粘膠基碳纖維是什麼材料?2020碳纖維行業現狀及市場...
    20世紀70年代,由於粘膠纖維來源困難,美國曾想用高純聚丙烯荃碳纖維代替粘膠基碳纖維,但由於無法解決材料的斷裂應變問題,而未獲得成功。所以粘膠鑑碳纖維幾乎成為宇航工業中的專用纖維。除此之外在民用工業中還有特殊用途,由於粘膠基碳纖維及其織物與人體無排斥作用,所以在醫學上用來製造人造關節和大面積燒傷用的護創布等 。
  • 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為何收效不大
    阿拉伯各國實施石油禁運因此,「六·五戰爭」爆發後第2天,埃及總統納賽爾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舉行的阿拉伯產油國家緊急會議上建議懲處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的決議。6月8日,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產油國宣布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各國石油產量下降60%;從1967年6月到1967年8月,石油供應中斷整整兩個月,平均每天總供應量下降200萬桶,極大的衝擊了西方石油市場。石油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液」,維繫著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按照道理來說,阿拉伯國家一致行動實施石油禁運,美國應該堅持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