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情人》:是愛情還是虛榮?她是他的摯愛他是她的取款機?

2020-12-15 素說漫談書影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候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大多數人愛上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都是從這段一開場就牢牢抓住人心的金句開始的。

個歷經滄桑的男人,對一個同樣飽經風霜、且大半生未見的女人,說出這樣深情的告白,這到底是怎樣的愛啊?同時我們不禁會疑問:那這個女人,對這個男人又是什麼樣的感情呢?

帶著這份疑惑,我們看《情人》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一個出生在越南西貢的法國少女簡,4歲喪父、家境清苦,寡母帶著兩個哥哥和她生活。大哥哥遊手好閒、兇殘暴虐,時常欺負性情軟弱的小哥哥和少女簡,偏愛大兒子的母親卻常常對家裡的衝突視而不見。

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少女簡,長到了15歲半,在一次去學校時途徑湄公河的輪渡上,遇到了一個中國富二代,也就是書中說的中國情人。

他對她一見鍾情,且對她出手大方,還幫助她母親償還大哥哥的賭債,帶她和她家人出入高級場合。即使如此,簡的家人也很鄙視中國情人,他們從不拿正眼瞧他。中國情人的父親也不允許他違背曾經定下的婚約,娶一個外國女人。

兩年後,少女簡離開了越南,兩個人最終消失在彼此的生命中。

若干年過去了,已是白髮蒼蒼的簡,正在伏案寫作,突然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一個中國口音的男人顫抖著告訴她,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他不能不愛她,他愛她將一直愛到他死。

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一樣,都是中國情人感人至深的表白。他視簡為一生摯愛,至死不渝,女主人公簡又是如何看待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不妨從三個方面,分別分析下,少女簡對中國情人的感情。

1、首先,我們來從少女簡的童年說起。

心理學上有一個「依戀理論」,研究表明,兒童早期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對其整個人生信仰系統,以及情緒上的安全感,都有著強烈的影響。

因此,我們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往往決定了我們自己的親密關係走向,決定了我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擇偶時的標準和後期的相處方式。

為什麼童年缺失父愛的女孩,長大後多有「戀父情結」或「大叔控」傾向?因為她們在原本該被當成掌上明珠和小情人去呵護的年紀,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愛,從小就缺乏安全感。

簡的童年,恰恰是父親缺席的童年,簡4歲時父親就離開人世,因此,童年缺失父愛未曾得到呵護的小女孩,當她有機會進入一段感情時,就很難抑制自己內心的渴望,想要找一個年長的有權勢的人,可以包容和照顧自己,而自己不用照顧對方,藉此彌補自己幼年時未曾得到的關愛。

比簡年長12歲的中國情人,對她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疼愛。我們回顧簡和中國情人在一起的時候,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中國情人在照顧她的感受,包容她的任性

這些,不正是滿足了少女簡享受關愛的渴望嗎?所以,少女簡選擇中國情人,很大程度上是她的心理彌補機制在作祟。

2、其次,我們從少女簡所處的成長階段,來剖析少女簡的選擇。

少女簡認識中國情人時,她15歲半,懵懂又任性,正處於叛逆和反抗的青春期。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的成長發展分為8個階段。他把人的11-18歲,放在人生的第5個階段:青春期。

他說,青春期的孩子,急迫地想要確立「自我同一性」——他們想要認清自己是誰,抓住真正的自己,更想要外界認同自己。因此,他們往往會從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從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中,來認識自己。

少女簡在自己冷漠的家庭裡,得不到認可;在死板的教會學校,得不到讚賞。荷爾蒙逐漸滋長的她,選擇了戀愛。她有用不完的精力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自己的價值感、想要展現自己初綻放的美麗。而這些,那個年長她許多的中國情人,都能滿足她。

兩人在渡船偶遇的那天,少女簡雖然穿著破舊的連衣裙,但是她的裝扮,無一處不是在向外界釋放著她少女的桀驁之美——腰間一根寬腰帶,很有小心機地凸顯自己纖細的腰身;一頂男士呢帽彰顯著她骨子裡的特立獨行;而雙唇上塗得不均勻的櫻桃色口紅,更是掩蓋不住她拼命想要釋放自己美麗的心思。

我相信,當中國情人不自覺地被她吸引,對她說出「你是這麼美,隨你怎樣,都可以」的話時,少女簡內心的自我認同感,在中國情人這裡,達到了空前最高值。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青春期是女孩成為女人前的最後一站,她開始融合自童年起的所有經歷,漸漸形成對今後人生的認識,這是她極其缺乏信心的一個階段。她的情緒自有主張,讓她看起來總是喜怒不定。」

只有在中國情人這裡,少女簡才感覺自己的重要性,她意識到自己的美是可以被欣賞的,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值得被關愛,值得過不窘迫的日子。

這麼說可能會傷了很多讀者的心,但是,少女簡和中國情人在一起,只不過是一個青春期女孩,追求自我認同感和滿足虛榮心的選擇而已。

3、最後,我們從種族方面,看少女簡對中國情人的真實態度。

種族和信仰觀念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烏合之眾》裡說:「人的行為主要受其信念以及由信念形成的習俗所掌控。即便人們生活中最細微的行為,也受到這些信念和習俗掌控,甚至最獨立的精神也難以掙脫其影響。」

在我們的認識中,具有反叛精神和批判意識的杜拉斯(也即少女簡),是相當特立獨行、敢於蔑視和衝破種族觀念的吧?可是不。

少女簡在和中國情人好了的那個下午,聽著外面的嘈雜聲,她的內心活動是——「中國話說起來像是在吼叫,總讓我想到沙漠上說的語言,一種難以想像的奇異的語言」。

一個細微的感受,單純從對語言的反感,就能讓人感受到,種族差異之下,少女簡身為白人骨子裡的優越感。工業革命後西方的雄起,讓白人們享盡了身為殖民者的高傲。所以,即使少女簡只不過是個白人的窮丫頭,她依舊看不上富有的中國人。

從一開始,她和中國情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天然不對等的。我們都說「愛屋及烏」,愛一個人,會連帶著愛上他的一切,起碼不至於排斥某些與他有關聯的東西。

但是少女簡似乎沒有對中國情人的軀體以及金錢之外的任何東西,表示出過好感。她甚至在中國情人請自己家人吃飯時,故意和家人一個陣營,鄙視他、孤立他,以他在場為恥。以中國情人為恥,這樣的愛,是愛嗎?

縱觀杜拉斯《情人》一書,我相信,中國情人是愛少女簡的,在這份愛中,他借白人少女的勇敢,寄託著自己對自由的嚮往,對父權的抗爭。他爭取過想要和白人少女在一起,父親沒有答應;他向少女簡表達過愛而不得的苦悶絕望,少女簡沒有回應。

中國情人自己執著於一份愛情,卻兩面受阻,終於想要放棄。他悲哀地讓她承認,她愛的是他的錢。然後他在平靜的絕望中,完成了婚禮,清空了兩個人的愛巢。然後,將這份愛放在心中,雖至死不渝,卻不再向人提起。

而少女簡(杜拉斯),她對中國情人那懵懂的攀附,還真的稱不上愛。她離開越南時,無聲的痛哭,不過是終於意識到,自己餘生可能再也遇不到像中國情人一樣,對她那麼包容那麼好的情人了。

杜拉斯說過:「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而我們這些普通人最知道結局———英雄必死!」所以,她畢生60多部作品都是在指向深刻的愛情,絕望的毀滅。

終其一生,杜拉斯都無法走出童年的自己。童年的缺愛,讓她一生都未能學會去愛,未曾完整地擁有一份長久的陪伴式愛情,她一生都在向外界求愛,都在渴求被關注。

相關焦點

  • 杜拉斯晚年愛情:28歲男友,情人、保姆合一體,視她為精神圖騰
    2014年,杜拉斯誕辰一百周年,中國的出版社正絞盡腦汁想邀請她最後一位情人來華為其作品站臺。誰知那個深居簡出的男人卻溘然長逝於寓所中,帶走了他自己與杜拉斯的傳奇一切,他叫揚安德烈亞,他在28歲那年敲開了當時66歲的杜拉斯的公寓門,從此成了她的筆下之臣,默默用餘生為杜拉斯獻祭。
  • 杜拉斯—隱秘的愛情,永遠的《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法國作家,生於1914年,15歲半在越南遇到她的中國情人李雲泰,兩人在一起1年半,18歲作家在情人的幫助下,回到巴黎求學工作,28歲開始寫作小說,《情人》發表於1984年,作家逝於1996年。也就是說作家在70歲,時隔五十幾年後才將當初這段塵封的禁忌之戀公諸於世。
  • 杜拉斯追問她最後一位情人:你是為了我的錢嗎?
    >直到她66歲時,遇到了一個小她27歲的最後一位情人……揚是杜拉斯的書粉。揚生性軟弱,沒有錢,也沒有權勢,喜歡同性,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杜拉斯身邊,陪伴杜拉斯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16年。他是杜拉斯的讀者、司機、傭人、助理、情人,甚至是出氣筒,杜拉斯不容許他去見其他女人和男人,甚至不容許見他的家人,她將揚視為自己的私有,佔有了他,甚至還有把他關起來的想法。
  • 66歲杜拉斯遇上最後的情人,小她39歲,卻為何對她始終不離不棄?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怎樣的方式知道杜拉斯的?因為她奇特的愛情經歷,還是因為她那些針針見血的經典語錄?又或者是她廣為流傳的的著名作品《情人》?我是通過最後一種,確切的說是通過電影《情人》,一個法國少女和中國闊少的充滿快感和壓抑的愛情故事,讓人看完久久地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該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其中的愛與欲望的強烈交織,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沉重和縹緲。就連杜拉斯自己在談論到這部作品的時候,也說,「寫《情人》的時候,我沒有想到愛情。但儘管如此,我還是相信,並且感受到,這部作品裡除了性慾,還是有愛的存在的。
  • 《情人》「至死不渝」的杜拉斯式愛情
    ——王小波《蓋茨的緊身衣》《情人》是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文學獎。《情人》是杜拉斯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她16歲時遇到的一段真實的、跨越國界、種族、貧富的愛情。
  • 杜拉斯的《情人》,一段塵封半個世紀多的遙遠的愛情往事
    因為整個影集的說明文字就有八十頁,附在影集裡面未免稍嫌累贅,於是就有了《情人》這本書。杜拉斯說,《情人》這本書「大部分是由過去已經說過的話組成的」。這本記述她的母親、他的哥哥、她的情人以及她自己的經歷,大致可以尋索出杜拉斯文學思想的發展和她各個時期發表的作品的若干線索。
  • 杜拉斯:極致的欲望 隱秘的初戀 成就的巔峰之作《情人》
    這是法國作家,杜拉斯《情人》的開頭,這個開頭,被王小波譽為「無限滄桑盡在其中」的經典段落。一生以「我為中心,寫作愛情主題的杜拉斯,在《情人》出版之前,一直筆耕不輟,自認為是天才作家,從第一部作品起,已經寫了40多年,但是直到《情人》,才名聲大作,創作達到巔峰,這一年杜拉斯已經70歲。
  • 杜拉斯《情人》:病態家庭下,她想用情慾治癒童年,卻一生成癮
    我還相信每個看到《情人》結尾的讀者,都會被這樣一句話觸動:「他對她說,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一直愛到他死。」杜拉斯曾說:一個人可以沒有愛情,但是一定要保持對愛情的癖好。如此反世俗的價值觀已然驚世駭俗,可是她又繼續說: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我會是一個妓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杜拉斯的愛情信仰是她個人的英雄主義,與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
  • 杜拉斯:情人的誕生
    《情人》的開頭從一個蒼老的形象開始,從一場久遠的夢開始,從一條渡河開始,從一個碼頭開始,多年之後情人的一通電話,敲開了回憶的大門,在電話中他對她說:「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一直愛到他死。」就是這句話,使杜拉斯重新拿起紙和筆,開始小說《情人》這部作品的創作。
  • 杜拉斯之永恆的情人
    王小波極力推崇王道乾的《情人》,聽到他說王道乾的翻譯竟然比傅雷先生的還好,我就算再愛王小波也是不服氣的,因為傅雷先生在我心中早已稱神,他翻譯的巴爾扎克曾是我翻譯上的領路人。於是我找來一看,什麼嘛,完全不能跟傅雷先生比。過了幾年,我再看,咦,這書有點意思。以前覺得如白開水一般的東西沒想到卻是回味無窮。我也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想來,還是成長了,懂得欣賞不同風格的東西了。
  • 杜拉斯《情人》:根本不是愛情,只是一場金錢與肉體的交易
    她的文學作品和她的本人的行事風格都極具個性,她是一代文藝青年們心目中的聖母,影響了很多中國男女作家,例如王小波、安妮寶貝、衛慧等都非常推崇她。說起杜拉斯最出名的作品,那就非《情人》莫屬了,特別是同名電影,風靡一時,直到現在仍然被網友們津津樂道。
  • 紀念杜拉斯:「中國情人」必定存在 但已不愛他
    [摘要]那個中國情人確有其人嗎?他是否僅僅是一個熔爐,是兩個哥哥的『母體』?大量的研究和考據證明,中國情人當然是存在的,只是杜拉斯用了50年來發酵他,他必定已不只是她當初愛過的那個人了。阿蘭·維康德雷的最新作品《杜拉斯:穿越世紀》的中文版今年即將出版,他現任法國杜拉斯協會會長,曾與她的兒子讓·馬斯科羅合著圖文傳記《瑪格麗特·杜拉斯:真相與傳奇》。埃萊娜·邦貝爾吉與杜拉斯的關係不僅是拍攝者和拍攝對象,還是忘年交,加上杜拉斯的情人揚·安德烈亞,三人結成了遊蕩在特魯維爾的小團體。杜拉斯在她的鏡頭下時而是平和的老婦人,時而又會顯露與年齡不符的天真。
  • 杜拉斯的《情人》,講得更多的不是和中國少爺的愛情,而是孤獨
    而在這份愛情裡,物質佔了很大的比重,因為對於困頓的杜拉斯一家來說,李雲泰提供的金錢救助實在是太重要了。1914年,杜拉斯出生在越南西貢,有兩個哥哥。父母是被法國政府騙來殖民地「發財」的法國人,都是小學教師。杜拉斯的父親在她七歲的時候意外去世了,所以母親只好在異國他鄉領著一份教師的工資撫養三個孩子長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讓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一度非常貧窮。
  • 杜拉斯最後的情人
    「你有情人嗎?」「一個也沒有。」「你開車時速多少?」「140。」這是楊·安德裡亞第一次見到杜拉斯後問她的兩個問題。很顯然,杜拉斯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杜拉斯素以「招攬」情人聞名。眾所周知,在年輕的時候,她曾經和丈夫與情人共同組成了「三人家庭」。比這更轟動的,就是她在晚年的時候,與這個比她小40歲的楊·安德裡亞的情感糾葛。楊·安德裡亞,杜拉斯最後的情人,伴隨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後15年零8個月。當時,杜拉斯已經66歲了,楊·安德裡亞剛剛27歲,他是一個住在岡城的剛剛從哲學系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 《中國北方的情人》:多年以後,杜拉斯終於承認了對中國情人的愛
    杜拉斯17歲和中國情人相遇,這是她第一次的愛戀,也是伴隨她終生的一次愛戀,在兩個人目光對視的那一刻,似乎就已經註定,你再也逃不掉的我。這是一個充滿傷痛和充滿誘惑的故事,杜拉斯一遍遍的在向讀者和自己講述,粉飾甚至自欺。以至於她自己都不知道中國情人對於他到底意味著什麼,是愛?是欲望?是激情?還是換取金錢的手段?。充滿了矛盾感。
  • 《情人》的作者杜拉斯,為什麼被稱為「渣女」?
    若說杜拉斯和誰有過愛情,只要是翻看她的人生經歷都不會相信,她自己也說過,沒有什麼是比滿足欲望更重要的東西,可這樣一個女人,卻在50歲的時候吐露了一件16歲時期令她終身難忘的往事。這件往事還要從她的童年說起,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拋棄了母親和兩個哥哥。
  • 瑪格麗特-杜拉斯誕辰百年:她置自由於一切之上
    不論是在德國納粹佔領時代,還是在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杜拉斯始終都是反叛的代言人,她的言行和熱情始終迸發著令人震驚的力量。  1914年4月4日,瑪格麗特·達娜蒂約出生於越南西貢。當數學教師的父親把全家安置在湄公河畔,在女兒4歲時離開了人世。不會微笑的母親帶著她和兩個哥哥過著窘迫而陰鬱的生活。
  • 杜拉斯的《情人》
    法國作家杜拉斯最出名的大概是她的情史,在人生耄耋之年有一個年輕帥哥不離不棄的愛上了她,還陪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儘管這個男人有吃軟飯的嫌疑,但並不妨礙廣大婦女同志的羨慕嫉妒恨。杜拉斯寫《情人》這本書,據說是年老的時候(70歲左右),因為這是屬於自傳性質的小說,而且揭露的是當年的「隱痛」和隱私。
  • 《情人》:杜拉斯強烈呼喊著的欲望,其實是個多美好的東西
    《情人》寫了杜拉斯和一個中國男子在西貢時的愛情,與她一生交織著的愛與恨。杜拉斯的一生是駭世驚俗的,可儘管她經歷諸多情事,也曾有過失敗的婚姻,但她依舊認為這段青春時的愛情「使我生命中的其他愛情黯然失色。」
  • 杜拉斯:至死不渝的愛情,曾出現在我的夢中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她就以劇本《廣島之戀》享譽文壇。著名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怪癖或者不為人知的故事,杜拉斯也不例外,她在70多歲時寫下了青春時那段對她影響至深的愛情,感動了千萬人。從她後來的創作也不難看出,她的不為人知的青春時光時刻影響著她,從她的每部作品中都可捕捉到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