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小歷史的大世界:區域社會史研究的全局視野

2021-02-09 正副

歷史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課程讀書報告之一

(2007年3月)


 

羅正副

相對於改朝換代、治亂興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典章制度等全局性的大歷史而言,所謂的「小歷史」是指「局部的」如個人性的、地方性的歷史和「常態的」如日常的、生活經歷的、社會慣制的歷史(趙世瑜:11)。在以小見大的學問方法上,作為區域社會史的「小歷史」,無疑需要全局視野的觀照來探知社會歷史整體的「大世界」。在拜讀趙世瑜的《小歷史與大歷史》過程中,不由想到了陳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也忘不了陳寅恪為之作具有區域史(西南史)研究宣言意義的「序」,二者均體現了以小歷史觀照大世界的宏闊眼量。翻檢重讀,陳援庵的 《明季滇黔佛教考》可謂是運用全局觀視野研究區域史的實踐典範,陳寅恪的序言則是從「小歷史」探討大世界的前瞻性、指導性的方法宏論。二者珠聯璧合,實踐與理論投契,既展現前者選材之精妙,又凸顯後者的遠見和卓識;不僅反映二人投合的學術旨趣,更彰顯二陳「交心」的心心契合。從趙世瑜的大作重新尋讀寅恪翁的「短序」,在六十餘年後的今天看來,對區域社會史研究仍有前瞻性和整體觀的指導意義。

 

寅恪翁在語言方面以掌握十餘門之多而稱譽學界,進而更以搜求資料之勤倍受學人景崇。不論英、法、德、日等外文資料,還是蒙、滿、維、西夏等民族典籍,檔案方志、稗官野史、方外語錄、詩文札記、正史實錄無不搜羅備至。無怪乎許冠三在《新史學九十年》把他歸入史料學派(以史料言寅恪先生史學成就,未儘先生卓傑的學術貢獻,這與本文旨趣無涉,茲不贅述),以「喜聚異同寧繁毋簡」名之(許冠三:260—287),頗得寅恪先生學問理路注重文獻資料實情。他在書信集等文字中多次提到對於資料發現之喜狀與搜求之心切:還在海外之時,得知國內有藏文佛典,致函夫人友朋想辦法求購;值抗戰顛沛流離,食不果腹,居無定所之際,不忘珍藏搜集文獻;促成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清華大學購置大量珍貴檔案文書等珍愛保護文獻資料之舉,無不體現先生學問以資料為基石的治學趣向。寅恪翁於語言並無障礙而捨棄敦煌顯學,箇中原因更是敦煌文書流失海外,部分資料未存國內,認為難以超越伯西和、斯坦因等人所作的抉擇,最終把自己的學術領域定位在資料齊備且「不古不今」的隋唐史,更見其對史料的珍視和不蹈空談的治史風格。區域社會史研究在文獻資料的搜集方面,亦當從寅恪翁治史對運用資料「寧繁毋簡」的精神。陳垣在撰作《明季滇黔佛教考》時,就徵引文集史料如「明季之書」、「滇黔之書」、「佛教之書」等多達173種(陳垣:「徵引書目略」,476—479),尤其是「本書特出者系資料方面多採自僧家語錄,以語錄入史,尚是作者初次嘗試,為前此所未有」(陳垣:「重印後記」,480),亦即為以佛家語錄證史之首創(與陳寅恪以詩證史有獨闢蹊徑,別開生面,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寅恪翁稱:「先生是書徵引之資料,所未見者,殆十之七八。其搜羅之勤,聞見之博若是。」(陳寅恪:《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240)區域社會史研究欲超邁「大歷史」,實現以小見大的學術旨趣,遍布搜求資料,就像陳垣先生倡導收集文獻要「竭澤而漁」一樣,方能奠定窺知大世界的全局觀視野。

 

    二、 區域的中心地位:「滇黔實當日之畿輔,而神州正朔之所在」

 

從大歷史的全局視野來看,區域史研究定位於哪個地域的哪段時空直接關係到研究結果的成敗。陳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之所以成為區域史研究的經典,地域時空的正確選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方面是時間定位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社會鼎革之時,另方面選擇了學人志士薈萃雲集的滇黔邊地。如寅恪先生所言:「明末永曆之世,滇黔實當日之畿輔,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雲貴雖為「邊徼一隅之地,猶略能萃集禹域文化之精英」(陳寅恪:同上)。由於時值艱危擾攘之際,不僅明朝中央政府退守邊陲,以再圖中原,而且學人端士為全志節,亦相率遁逃西南。北京的淪陷,「明朝」在很大程度上並無體制上的意義,「毋寧只是一種精神」(司徒琳:132),其正脈自立於南方,尤其是永曆朝偏安西南,延續長達十幾年之久,為南明最長的朝廷,形成了政治區域中心從北方到滇黔的轉移;以志節倫理安身立命的士大夫,不甘失節,追隨朝廷,紛紛南下,匯聚西南,多有以逃禪表氣節,所以明季雲貴名士雲集,文化昌盛,禪風披靡。陳垣獨具慧眼,鎖定「明季滇黔佛教」,廣搜典籍,「識斷之精,體制之善」,既實現了區域「小歷史」研究的中心位置,又反映了大時代的全息面貌。

 

    三、 突破畛域,舉一反三:「宗教與政治雖不同物,而終不能無所關涉」

 

要做到區域社會史研究反映整體社會全貌的目的,首先是把特定區域視為一個整體,全方位地把握它的總體發展(趙世瑜:27)。以問題為研究的出發點,打破現有學科專業分類的畛域,做到學科間的牽涉互動和對比參照,既不就某一問題論某一問題,也不就某一領域而單談某一領域,局限於地區自身,而是「舉一反三」:以某一問題入手,反映多個領域或層面亦即區域的整體。陳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追述當時政治之變遷,以考其人之出處本末,雖曰宗教史,未嘗不可作政治史讀也」(陳寅恪:同上)。畢竟明季士人逃禪之風熾烈,佛教盛行於西南,究其緣由,無非是政治原因為甚,所以寅恪翁感嘆「宗教與政治雖不同物,而終不能無所關涉」!(陳寅恪:同上,241)事實上陳垣自己在該書的「重印後記」也說:「此書作於抗日戰爭時,所言雖系明季滇黔佛教之盛,遺民逃禪之眾及僧徒拓殖本領,其實所欲表彰者乃明末遺民之愛國精神、民族氣節,不徒佛教史而已。」(陳垣:480)可見區域社會史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並非停留在地區史實本身,而是通過瞻詳豐滿的地區史實洞察時代的宏大背景和主體脈絡,這一前提當以突破學科界限,「舉一反三」為工。四、 現場情境性:「先生講學著書於東北風塵之際,寅恪入城乞食於西南天地之間」

 

打破學科界限的同時,就是能借用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人類學的田野參與觀察法,無疑是區域社會史解讀歷史文獻,進入歷史現場,體會歷史情境的借鏡。即陳寅恪先生所說的「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247)。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與陳寅恪的「序」,皆成於抗日戰爭時期,寅恪翁回憶當時:「別先生(指陳垣)於燕京,及抵長沙,而金陵瓦解。乃面馳蒼梧瘴海,轉徙於滇池洱海之區,亦將三歲矣。此三歲中,天下之變無窮。先生講學著書於東北風塵之際,寅恪入城乞食於西南天地之間。」(陳寅恪:《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240—241)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軍隊侵入北平,之後「天下之變無窮」,陳垣留守北京,而陳寅恪離開京城,輾轉長沙,香港等地,最終落腳昆明,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何嘗又不是明季的「艱危擾攘之際」?時賢匯集西南之時?二陳對明季滇黔佛教(徒)可謂「真了解者」,託物寓意於「心史」也。區域「小歷史」研究「活」起來,不僅要如「竭澤而漁」地搜羅文本資料,而且要深入歷史現場,傾聽古人「心聲」,洞察歷史情境。寅恪翁治史以重視民族—文化著稱於世,對中世紀政治史甚有發明,不僅於族群多有留心,在博採經籍,審慎取材,摒棄門戶,以微見著,「同情理解」等諸學風亦洵珍貴。小子於習文學史之間,尤景寅恪先生,在拜讀趙世瑜新作之時,又復戀及乃翁「舊作」。胡芻亂言,不求有益於當今區域社會史研究,惟祈不曲解寅恪先生宏論為幸。

 

 

1、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2、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版。3、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5、【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李榮慶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原文刊載於《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6期。以原刊為準。

相關焦點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廣東」與海上人群流動、區域經濟社會變遷、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學人專訪 | 李德英:在「立體」的成都平原深耕區域史研究
    編者按:區域史研究近年勢頭強勁,學術成果不斷湧現,新的學術平臺也在陸續構建,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前沿話題。當前區域史研究已取得哪些成果?圍繞田野與文獻有哪些相關工作和思考?進一步推進區域史研究主要面臨哪些問題?如何促進區域史研究走向深入?圍繞上述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網採訪各地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分享動態,交流思想,以期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
  • 拓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歷史視野
    拓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歷史視野 2015年11月12日 09: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田世錠 字號 內容摘要:從一定意義上講,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努力提升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 「綠洲橋」視野中的河西走廊、歷史中國與區域性世界
    摘 要:文章提出中亞史與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性區域秩序形成有關,在單線社會形態論和文明等級論影響下,中亞成為靜態歷史地理空間;而中國的中亞史研究則有「外族盛衰連環性與外患內政之聯繫」的傳統,中亞是動態歷史地理空間;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河西走廊「綠洲橋」則體現了包括歷史中國與周邊共享的動態區域性世界
  • 趙世瑜著《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出版
    ISBN:9787301288849 內容簡介: 本書系《狂歡與日常》及《小歷史與大歷史本書是作者近10年來的論文結集,貫穿了對在一個具體空間的社會結構形成的時間過程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歷史過程(時間)只有在特定的空間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認知。通過書中的個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對於區域社會史之方法論意義的論說,以及藉由人類學視角下區域社會的探討,達致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重新闡釋,從而解釋了歷史人類學的含義。
  • 科大衛、張士閃|「大一統」與差異化——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研究——科大衛教授訪談錄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是這麼多年合作的共同思路。    張:與弗裡德曼的宗族模式和施堅雅的區域市場模式相比,您是從怎樣的出發點來理解中國社會的?    科大衛:弗裡德曼和施堅雅對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都有很重大的貢獻。弗裡德曼之前,對華南宗族的研究已經不少,但主要是把宗族看成擴大的家庭。
  • 寧琦:走進「全球視野」的國別和區域研究
    本書讓讀者得以從空間、文化、社會和歷史等維度感知哈薩克斯坦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國度。任何學者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對象國別或區域的全部知識。因此,新時代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一方面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關注不同區域的學者相互對話。
  • 全球史史家與漢學家的中國史研究有何不同?
    首先,在研究視角和研究理論上,漢學家們不太注重理論建構,但擅長從微觀史學的角度對中國歷史與文化進行詳細的考察與論證,而全球史史學家則習慣於從宏觀視角審視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互動與關聯,把「全球視野」與「區域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了「小地方-大世界」的研究範式。
  • 年度書單︱朱聯璧:大歷史與全球史的幾部譯作
    所謂金鳳花原理源自一則盎格魯—撒克遜童話,指「複雜性存在的環境,必須恰好合適」(《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第39頁)。歷史學家所研究的高度複雜的人類社會的形成,是無數偶然「合適」的疊加造成的,並以消耗大量能量為代價。幫助人類應對社會的核心器官同樣是極為複雜的、高能耗的大腦。
  • 「目光下移」構建有血有肉的「大歷史」 ——讀《清朝大歷史》
    ——談到「大歷史」的問題,不禁讓人聯想到趙世瑜教授在《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一書中所談到的:「以往我們的傳統史學對大歷史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但問題出在人們用某種絕對化的、單一化的宏大敘事模式去研究這些問題
  • 【會計人語】「複式簿記與資本主義精神」系列之一:放寬會計史研究的視野——從「歐洲會計」說起
    而與這一觀念興起相伴隨的則是社會的重構。複式簿記就是在這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產生的。顯然,要建立複式簿記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某種對話,就需要放寬視野,認識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背景。希望本系列文章的刊發能夠啟發大家在研究和看待會計史時放寬視野,不僅要從政治的背景,還要從社會的、經濟的、法律的、文化的背景等多視野來理解會計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從而更好地發揮會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 區域國別史推薦書目(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俄羅斯中亞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副秘書長。1. 孫成木、劉祖熙、李建主編:《俄國通史簡編》(上、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 [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俄國史教程》(第1—5卷),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3.
  • 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學研究新視域
    教育生活史研究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能夠融合眾多學科的學術研究特點,突出表現在它的「鮮活的微觀世界」,在一個「跨界」的視野上,去窺視教育生活中個體生命的「浪花」,並藉此揣測當時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太陽」。
  • 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
    但戴福士仍然認為,中國的歷史處於自身與西方都無法輕易改變的 膠著狀態,中國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經歷,與其說是一種"大過渡"(great transformation),毋寧說是一種以文化的延續和變化的繼承模式進行的"大強化"(great intensification)。
  • 中國與東亞:全球視野下的晚明世界
    1.變動的空間: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和東亞在中國,研究世界史或者全球史的學者,其出身和訓練往往是非中國歷史的背景;與此同時,受中國史訓練的學者很少敢於踏出中國歷史的範疇,研究非中國歷史,遑論把中國史和非中國史結合起來;更不要說用全球史的立場、角度和視野和審視中國。
  • 「比較歷史教育研究」專輯(4)|《歷史教育的比較史》
    預定於2022年引進的新科目「歷史綜合」您知道多少?歷史教育也同時代一道在發展。那麼放眼世界,自己國家和世界歷史是怎麼教的呢?教育研究者近藤孝弘先生、武小燕女士,和歷史學家岡本隆司先生(中國史)、小笠原弘幸先生(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共和國史)、貴堂嘉之先生(美國史)合作編寫的勾勒各國歷史教育史的新書《歷史教育的比較史》終於問世了。該書的內容可謂前所未有,我們從序言中精選一部分向讀者諸賢進行介紹。
  • 圓桌|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經典作家與世界視野
    從中國何以如此,到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何以如此,再到魯迅何以如此,逐漸找到了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起點。我試著把魯迅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考察魯迅的生成。隨著歷史細節的呈現,似乎一個真實的魯迅呼之欲出。我們評價魯迅的目光,不能局限在用魯迅的目光來看世界,而是要從世界來看魯迅,即在世界視野中考察魯迅的價值。
  • ——從「全球史」視野看古典世界格局
    施展老師在學界是非常知名的一位功力非常紮實的學者,他雖然本身是外交學院教授,也是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但是施展老師最近一些,包括他之前研究的,大家可以到微信上去看一下,關於中國的東北觀天下、西北望長安,也是對中國的大歷史做出了非常恢弘的建構,同時裡面有很多的理解。所以,今天他聊的這些內容跟孫老師也做了互相的補充。
  • 敘述世界——帝國史視野下的區域研究及其「當代」的問題意識(第122講)
    :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    發布日期:2019-01-02敘述世界——帝國史視野下的區域研究及其「當代」的問題意識2018年12月24上午,「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系列講座第122講」在中央民族大學北智樓201會議室舉行,英國艾克賽特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殷之光發表題為「敘述世界——帝國史視野下的區域研究及其『當代』的問題意識」的演講。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2017年5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與福建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行。會議同時推介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及對策建議」課題組編輯的論文集《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