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糖友王大姐今年35,去年和丈夫商量要個二胎,今年四月終於如願懷孕,然而前一陣子,王大姐發現自己眼花、胸悶,因為自己本身就有糖尿病,王大姐害怕是血糖造成的不良影響,去往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王大姐,她是出現了妊娠期高血壓症候群,需要立即住院檢查。
什麼是妊高症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與血壓升高並存的一組疾病,發生率5%~12%。該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以及慢性高血壓並發子癇前期和妊娠合併慢性高血壓,該組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包括血壓升高、蛋白尿、水腫,全身多臟器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抽搐(子癇)、昏迷等,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產兒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妊高症的典型症狀
血壓升高
同一手臂至少2次測量的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兩次測量之間應休息間隔6小時以上。
蛋白尿
在排除腎臟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後,檢查清潔中段尿標本時可發現尿蛋白陽性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0.3克。
水腫
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可出現不同的水腫症狀,常表現為腳踝腫脹或下肢腫脹,但妊娠水腫不是診斷的必須條件,而且與病情嚴重程度無關。
其他
除以上主要症狀外,部分患者可出現重度子癇前期或子癇的症狀。
重度子癇前期
除高血壓外,還可導致多器官受累,可能表現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頭痛、視物模糊等;貧血、黃疸;肺水腫、心力衰竭;羊水過少、胎兒窘迫、或胎死宮內。
子癇
患者發病前常有子癇前期的症狀,然後出現抽搐。子癇抽搐進展迅速,通常表現為全身強直陣攣性癲癇或昏迷,發病時,患者突然意識喪失,常伴有尖叫。隨後,手臂、腿、胸部和背部的肌肉變得僵硬,在肌肉強直期,患者可能開始出現嘴唇發紫。
大約1分鐘後,患者開始出現肌肉痙攣和抽搐,持續1~2分鐘。在抽搐期間可能發生舌咬傷,口吐白沫、血痰。當抽搐結束,患者進入發作後期,最初處於深睡眠,呼吸深,然後逐漸清醒,經常主訴頭痛。大多數患者在全身抽搐後10~20分鐘內開始恢復反應。
妊高症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或增加妊高症風險
如果孕婦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間假使糖尿病病情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則會對孕婦自身和圍產兒造成危害,其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其中,糖尿病孕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可能性較非糖尿病孕婦高2~4倍,可能與存在嚴重胰島素抵抗狀態及高胰島素血症有關;當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變尤其合併腎臟病變時,妊娠期高血壓及子癇前期發病率可高達50%以上。
其他高危因素
除了糖尿病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妊高症的高危因素還包括:
孕婦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
多胎妊娠;
體質指數(BMI)≥28kg/m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史及家族史;
存在或隱匿存在(潛在)的疾病(包括慢性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初次妊娠、妊娠間隔時間≥10年;
血栓疾病史;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
肥胖;
營養不良。
預防措施
對低危人群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對於高危人群,可能有效的預防措施有:
1、 適度鍛鍊
妊娠期應適度鍛鍊,合理安排休息,以保持妊娠期身體健康。
2、 合理飲食
妊娠期不推薦嚴格限制鹽的攝入,低鈣攝入(攝入量<600mg/d)的孕婦建議補鈣。(具體用量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 阿司匹林
抗凝治療主要針對有特定子癇前期高危因素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 控制體重
妊娠前積極控制體重,BMI控制在18.5~25.028kg/m2,以減小再次妊娠時的發病風險並利於長期健康。
5、 日常病情監測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應在家中自備血壓計,以便於了解血壓的總體情況。另外日常注意有無特殊症狀,如頭痛、眼花、胸悶、腹部疼痛、胎動情況、陰道流血、尿量等。定期產檢,配合醫生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如尿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產科超聲檢查等。
需要注意的是,當出現下肢水腫並逐漸加重;持續性頭痛、視物模糊;突然出現抽搐或昏迷這類情況時,需要立即到醫院就診。
本文轉載自糖尿病天地,作者呂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