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姓氏研究

2021-03-02 平衡生活國際

康叔一直關注著新加坡的各種時事,之前也給大家分享了諸如新加坡移民新政之類的文章,發現大家最不解也最感興趣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新加坡人的姓名究竟怎麼讀?


面對這個問題,許多初到新加坡上學工作的小夥伴也經常是一臉懵逼。



比如:新認識了一些新加坡朋友,名片正面是漢字,或繁或簡都正常,但反面的翻譯讓人根本猜不到,也讀不出來:陳(Tan),蔡(Chua)、吳(Ng:按英文規則根本無法發音,沒有元音)、張(Teo)、鄭(Tay)……


更有甚者,一家幾代人,姓都不一樣……


 

這是什麼奇葩操作?說好的一脈相承呢?怎麼連姓都叛變了呢?

新加坡的小夥伴們表示很淡定,並且早就習以為常了——因為很有可能,他們的外公外婆生了5個孩子,姓就沒有統一過

 

 

是不是覺得更懵了?今天康叔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新加坡人的姓名究竟為什麼會如此混亂,而他們的姓又該怎麼讀。

 

其實,新加坡人的姓氏以閩南語和潮州語(本屬一個語系)偏多,也有粵語拼音。英殖民地時代新加坡的小孩子們出世以後,父母都用中國南方的方言為孩子取名,或使用中文中帶濃厚的方言口音取名。


那時漢語拼音還未出現(70年代後),這些父母們又不懂英文;再加上早期的註冊官多是馬來人或不懂中文的海峽華人,官員們便使用英文音譯來取英文姓名,然後這種英文姓氏便代代相傳下去。

具體用法就是使用中文的音,可是拼法一般是方言的拼法, 經常會出現很多相同拼法不同字,還有很多字不同拼法的現象。主要是看對方的祖籍是哪裡,有的用福建拼音,有的用廣東拼音,有的用潮州拼音,有的用普通話拼音,有的用英文拼法……

 

十八般方言,樣樣花裡胡哨,再加上登記的官員略微施展一下自己的聽寫天賦,本來一個姓氏的家族便出現了那麼5、6、7、8個「分支」(不同拼寫)。

 

 

現在明白為啥會出現一姓多拼或者一姓多音了吧。

 

2:政府推行,使用標準拼音的多了。


但是因為姓名沒有統一的格式,所以我們也經常會看到患有糾結症的父母繼續霍霍下一代的名字。比如下面這張身份證,不僅寫上了傳統版本的新加坡名字,連標準拼音版、中文版以及英文名版都通通不放過

 

 

一張身份證,收穫了4個名字,這個「買賣」做得值啊!



另外,新加坡起中文名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姓+字輩+名,所以新加坡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三個字的,兩個字的也有,但是較為少見。所以,新加坡的中國留學生經常分享經驗:如何快速辨別班上有沒有同胞?擼一遍點名簿就知道,兩個字的一般都是同胞。


OK,下一個問題,新加坡的某些姓是真的不知道怎麼讀?來,康叔先給你盤點一下最難讀的5個姓氏。



讀音:嗯

 此「Ng」並非彼「NG」,所以不要去問這個姓的新加坡朋友是不是NG了……

 

讀音:微咦

 

此姓被公認為新加坡姓氏中一股強大的泥石流。因為經常會發生Mr Ooi去國外出差在籤到簿上籤到,把後面小夥伴都給帶跑偏的情況……



讀音:win嗯~


 

讀音:旁嗯

 

 

讀音:譚


這個姓之所以要提出來不是因為它難度,而是因為容易產生誤解,比如,譚先生到了新加坡經常被人叫成陳先生。以上這幾個姓的特別之處在於,你在它的拼寫方式、讀音上找不出一點跟它相匹配的中文姓的關係。接下來給大家盤點一波各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的不同拼寫和讀音:

 

 

另外,新加坡華語方言,廣東話和福建話居多,給自己起新加坡名字的時候要注意避雷,這些你也要看看~




投稿郵箱:nathealthy@outlook.com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平衡生活國際」,關注全球時事、經濟、文化,get 國際視野。

相關焦點

  • 海外潮語:新加坡華人姓氏拼寫
    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新加坡籍的講師介紹自己時在白板上寫了Macus Teo, 對應的中文是「張」。 這位先生家裡老中青爺孫三代明明都姓張,身份證上註冊的姓氏竟然都不一樣,分別是 Mr Chong(老師爸爸))、Mr Teo(老師自己) 和 Mr Zhang(老師兒子) 。不要說我那些澳洲同學打死不相信他們是爺孫三,連我這個受中華文化薰陶長大的「五百年前的家人」也只得學人擺手聳肩了。
  • 新加坡華人姓氏排行榜 陳姓居首
    不說不知,新加坡人以姓「陳」者居多,約有2萬戶人家!緊跟在後的「老二」為「林」,有1.8萬戶,「老三」則是姓「黃」者,共有1.5萬戶。其它接下來的姓氏依序為:李、王、張、吳、蔡、劉、楊等。   這個數字,是理想印刷出版有限公司經理曾也魯透露的。他也是不久前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華文書展中「百家姓展」的策劃人。
  • 獅城DNA | 你好新加坡人,請問你的姓氏怎麼念?
    說到新加坡姓氏,有幾個老生常談的故事不得不講。曾有一位新加坡籍的老師在自我介紹時,在白板下寫下自己的名字:Macus Teo。當外國學生還在疑惑這位「丟老師」的姓氏時,他卻對著一位姓Zhang的同學激動地說:嗨張同學,五百年前我們是一家人啊。等等?Teo和Zhang怎麼會是一家?原來在Teo對應的華語姓氏就是「張」。
  • 中原姓氏與韓國姓氏的比較研究
    姓氏也不例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中原。韓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深受了中原文化的濡染。韓國姓氏形態之所以與中原漢民族姓氏如出一轍,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本文通過對中原與韓國姓氏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來源特徵、血緣分支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探索姓氏的相似點與不同點。
  • 中國「最牛」姓氏大全,看看你的「姓氏」,在裡面嗎?
    後來隨著分封制的誕生,由此更衍生出了眾多姓氏。目前的姓氏,絕不止於百家姓所記載的1000個左右。現代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了中國古今姓氏23813個,其中單姓6931個,複姓和雙字9012個,三字姓4850個等。這些姓氏在幾千年的文化體系裡融匯繁衍,逐步繁盛、壯大。且有不少姓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裡曾保持著一定優勢,也被稱為「最牛」姓氏。
  • 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6月14日上午,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中華閩南姓氏文化論壇在泉州師範學院圖書館舉行。  儀式上,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長蔡幹豪介紹,為深入研究閩南姓氏文化,傳承保護家族文化遺產,建成全球閩南族裔的尋根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泉州師範學院和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決定成立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並聯合眾多海內外姓氏研究組織共同倡議發起籌建「閩南族譜館」,廣泛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共同傳承與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 【姓氏】中國姓氏地圖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 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馬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趙奢為得姓始祖。 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當代,馬姓排行第13位。
  • 研究發現德國人姓氏越高貴 職場地位越高
    在中國民間,姓名被賦予了多重的意義,而在德國,姓氏似乎也與命運有著一定的聯繫。據臺灣「中廣網」12月23日報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在德國,姓氏看起來越高貴的人,職位越高。觀察者網此前也曾報導過,據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現,英國八百年來社會階層幾乎未改變。
  • 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研究
    這就決定了遊牧生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特點,這一特點自然要反映到草原民族包括姓氏在內的文化樣式中來。草原民族的姓氏來源多、含義廣,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也有靈活的發展變化。草原民族的姓氏有多種來源,其中來自地名的姓氏數量較多。一些地名姓氏的來源語言和準確語義已難於考證,但可以從漢文獻資料中查閱到主要以山丘命名的姓氏。《史記》載:「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之後,荒服不至。
  • 趣說中華姓氏,與「吃」有關的姓氏,你知道幾個?
    中華姓氏最初起源于氏族圖騰標記或識別符號,是以區別禽獸、確定婚姻嫁娶、識別血緣親疏遠近之用,故:「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關于姓氏,民間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則:在中國,張、王、李、趙、劉五大姓氏人口最多,除了這些常見的姓氏,還有不少有趣的姓氏——與吃有關姓氏,作為全宇宙最會吃的中國人的你?與吃有關的姓氏,你知道幾個?
  • 弘揚傳統文化 促進姓氏研究——吳桂賢與廣東蕭氏進行交流活動
    本刊訊:2020年12月4-5日,應廣東省蕭氏宗親聯誼會、東莞市蕭氏宗親聯誼會邀請,全國吳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吳桂賢一行輕車簡行來到東莞麻湧鎮華陽湖畔,與廣東蕭氏宗親進行姓氏文化交流和參訪活動。退休後出任全國吳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為弘揚姓氏文化作出積極貢獻。在麻四村,吳桂賢一行參觀了文物保護重地《魁樓晚望》、《蘭陵戲臺》、《蕭氏宗祠》,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傳承。
  • 新加坡華人,你到底姓什麼?
    新加坡的華人佔其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可是新加坡華人的姓氏,你搞得懂嗎?比如Ng, Goh, Teo…真的是迷一般的存在啊!這麼多姓氏裡面,估計最容易識別的就是「Lee」,因為它和漢語發音lǐ很相似。現任新加坡總統陳慶炎(Tan Keng Yam)記住這幾個,我想你身邊新加坡華族人的姓氏就掌握差不多了,以後見到這樣的名字,就算不知道怎麼讀,用華語總是可以的嘛。例如,Ng XX,你就可以稱她/他為黃女士/先生了。
  • Tip Talk: 講講英文姓氏背後的故事
    這一期節目中,英國小哥Greg迎來了新加坡姑娘Judith。倆人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聊起了各自姓氏的來源。這可是一個有點深奧的話題呢。Greg的姓氏為Fountain,他雖然是英國人,但是他的姓卻是來自於法國。Judith的姓氏是Huang,也就是我們百家姓中的「黃」。
  • 中國姓氏趣集 稻黍稷麥,菽麻粱菱,這些五穀雜糧,竟然都是姓氏
    中國姓氏,博大精深。稻黍稷麥,菽麻粱菱,這些五穀雜糧,竟然都是姓氏。稻,加工後即大米。黍,指黃米,有黏性。稷,又稱粟,就是小米。麥,指小麥,加工以後,就是白面。大米白面,稱為細糧,其它都是粗糧。菽,特指大豆。麻,種子叫麻子,莖皮叫麻皮。粱,就是高粱。菱,就是菱角。
  • ...提升姓氏文化影響力——中華姓氏文化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行
    他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會議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中拉開帷幕。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中華姓氏文化大典編纂委員會顧問葛紀謙主持會議,中華姓氏文化大典編纂委員會秘書長趙建軍介紹參加出席論壇的領導和嘉賓。
  •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
    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來亞社會為例,華人有兩套姓名,一種為漢字,另一種為羅馬字。漢字姓名與大中華地區漢人一樣,但其姓氏和命名方式更接近中國南方與港臺的社會。兩字姓名甚為罕見,取名依據字輩(如我的名字「彭成毅」中首字「成」即是依循族譜),姓氏則以閩粵多見的陳、林、李、黃、王、張等為主。
  •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成立中國商務研究中心
    2014年9月24日, 新加坡 –新加坡國立大學(以下簡稱「新國大」)商學院成立中國商務研究中心(China Business Center),旨在為政策制定者、從業人員和學術人員提供一個針對中國商業和教育的頂級資源中心和研究平臺。這是首個由新加坡大學設立的、聚焦於中國商業的中心。
  • 墓誌與姓氏文化
    墓誌的信息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具有「補史之闕,正史之誤」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因此,學界對出土墓誌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地理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考訂。實際上,墓誌還蘊含豐富的姓氏文化史料,是研究姓氏源流、演變、遷徙、分布不可或缺的文獻史料。關於這一點,目前學界還鮮有人留意。
  • 新加坡:三方聯合設中心研究與水相關項目
    5年撥款6400萬元  新加坡國立大學、荷蘭代爾夫特水利公司(Delft Hydraulics)與公用事業局昨天下午籤署聯盟協議,承諾在5年內撥出6400萬元成立研究中心,進行水利、水文地理、水質及水底生態的研究,和水資料及政策的分析。  中心將在未來7年聘請70名研究員,並栽培40名博士生及360名碩士生,以滿足新加坡在水務方面的專才需要。
  •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中國商務研究中心成立
    中國商務研究中心促進中國商業研究和教學,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和全球化,此中心致力於研究和教學,並促進從業人員和學術人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匯聚來自新加坡和中國的傑出業界領袖。    這是首個由新加坡大學設立的、聚焦於中國商業的中心。通過對中國商業環境的深入了解,中國商務研究中心致力於為中國商業的轉型和全球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