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樣,我們作為人類家庭成員的共同點不僅在於全球化,而且在於古老的人類普遍性。作為人類,我們擁有很多共同的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的祖先和當代人類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基本的驅動力和需求,如食物、住所、安全和生殖,這些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諺語——世界上最短小的文學樣式——以精煉、易記的方式,揭示了人們看待生活的方式。諺語言簡意賅、通俗易通,還常常帶有韻律,它們不僅反映了文化的獨特性,而且也反映了全球歷史上的共同點。眾所周知的諺語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它也是很好的衡量標準,讓我們能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發現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傳承了過去的頑固觀念,又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們的祖先有所不同。儘管存在時空差異,一切事物也都在發展變化之中,但我們還是有意或無意中受到了這些信息的影響。很久以前蘇美爾人有一句這樣的諺語說:「男人和女人都是用同一種黏土鑄成的。」在它之後幾千年,俄羅斯諺語又加了一句:「我們都是以同樣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的。」對以上兩則諺語,我們也許都同意,但為什麼男人和女人先天的身體差異會造成日後觀念上的巨大不同呢?
近年來,我收集和研究了一萬五千多條有關各大洲女性的諺語和格言。在我對世界各地有關女性的諺語的研究以及由此產生的著作《千萬別娶大腳女人》中,我研究了最常涉及的種種主題:女性的身體、女性的美和她們的美容習慣;女性從女孩、新娘到妻子、寡婦、母親和祖母的不同生命階段;此外還有很多關於女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諺語,如愛、性、懷孕、分娩、工作、口才和權力,等等。
全世界關於女性的諺語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性別差異以及導致全世界的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這一差距使得男人和女人無法在生活中共享公共角色,也無法在家庭中共同承擔責任。男女身體有別,諺語通過宣揚這種區別,加大了男女差別,塑造了女性在兩性生活中的附屬角色,並將這種角色固化,體現出男女不同的等級。一旦逾越了這些諺語的觀念,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遭受恥辱。
人們永遠不會輕易放棄特權。那些習慣於讓別人做不愉快的工作的人,他們會設法保持這種狀態。用一句德國的諺語來說,就是:「一人鋪床,一人躺床。」類似的意思,俄羅斯有諺語:「家庭主婦在家,才有蜂蜜煎餅。」阿拉伯語諺語則說:「一切都是他的妻子的事兒,即使是繫鞋帶。」荷蘭語說:「一個好妻子是最好的家具。」荷蘭語還有其他類似說法:「你可以在每一個房間使喚她。」
那些處於舒適、主導地位的人,很少慷慨提議平分不愉快任務。盧安達人抱怨說:「一個不好的家送你水和柴。」這意味著如果一個男人願意代替妻子去做「女人的工作」,是丟臉的,他就成了她的奴隸;如果妻子做不符合她的社會角色的事情,將遭受社會的否定。
所有這些對男性的警告,對女性義務的強制分配規則,都揭示了男性的不安全感以及對現狀喪失的恐懼。當然,相當多的女性都不願意接受這些,因為如果她們都遵從這系列沒完沒了的處方,屈從所有的訓誡的話,那麼這些諺語肯定是多餘的,甚至根本不存在。
作為一種被公眾接受的文學樣式,人們相信諺語是為「傳統」服務並遵循「傳統」的,但問題是,那是誰的傳統呢?我搜集的成百上千條諺語材料像一面引人入勝的鏡子,照射出男性的興趣和恐懼,關於「理想」和「越軌」女性身份的觀念,同時也揭示了企圖對這種身份進行規範的男性觀念。這些一手的諺語材料相當詼諧、風趣;但在某些方面又令人不安,因為它顯示出厭女情緒的廣泛流行,尤其是關於妻子角色的諺語。這些諺語在全球以數百種語言代代相傳。
在諺語這面鏡子裡,我們看到了所有的規定和接受、拒絕和讚揚、過去和現在的性別角色。它顯示出時代在變化,同時提醒我們,因為這些活在口語裡的遺產,即使在當今社會仍有無數的女性無法享受跟男人一樣多的自由。在此,我將簡要地討論以下幾個方面:諺語中女性的身材、女性的才能、知識和想像的性別空間順序。
身材男性的體型和強壯的身體,以及女性是生育者的事實,對人類的性別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許多方面,男性利用其身體的大小和力量優勢為自己謀利。
身材在權力關係中扮演著一個角色,可能是由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即從表面上來看,身材矮小的人必須「仰視」身材高大的人。行為研究者認為,身材高大的人可能僅僅因為他們的身高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數女性和所有的幼兒的身體都比成年男性小,因此從外表上他們是被低看的。在各國諺語中,經常表現出這樣的觀念,即女性在身高上應該比她們的丈夫矮小,例如:
「我的不幸是可以忍受的。」男人說完這個就娶了一個小老婆。(弗裡斯蘭語)通常,高個子女人腳大,矮個子女人腳小;在諺語中,矮個子女人和小腳女人都比高個子女人更有吸引力。一個女人如果比她的伴侶高,就像是違反了社會規範,被認為離理想很遙遠。然而,當一個男人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大、強壯時,卻有許多諺語安慰他,認為他的矮小不會減少他在女人面前的優越性。不管怎樣,他是有權的。因此,用阿善堤(Ashanti)地區的人的話說,就是「沒有男人是矮小的」,因為每個男人都會自動地「高於」任何女人。生活在中非共和國的恩巴卡人(Ngbaka)非常認真地對待男人們遇到的這個問題,他們發明了諺語隱喻來鼓舞男人,如今這幾條諺語都是當地人眾所周知的:
一根小繩子能捆綁一個大包裹。小繩子、小松鼠和小鷹指的是小個子男人,而大包裹、大堅果和大雞代表的是高個子女人。這三條諺語都表明,一個矮夫可以毫無風險地娶一個高婦,因為根據既定的規則,他掌權,即強者(即男性)中最小的性愛總是比弱者中最高的性愛更強大。這想法也體現在奈及利亞伊卡華語(Nigerian Ikwere)的諺語中:「無論女人多高大,都是男人的坐騎。」
才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主題的諺語,不僅體現在身材上,而且也體現在女性形象的其他方面。很多諺語都提到了迫在眉睫的女性權力威脅,認為這是一種需要被限制和控制的權力。這些諺語輕視乃至否定女性的品質,公開表達對女性力量可能帶來破壞性影響的恐懼,遏制女性力量的任務之艱巨。因此,許多諺語愚昧化女性,宣稱女性沒有聰明的頭腦。他們或者宣稱大腦、理解、感覺、知識和智慧與女性天生無緣,或者貶低她們在這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女人的語言天賦被貶低為多嘴、閒聊、嘰嘰喳喳、咯咯叫等等,而男人則要麼被讚揚語言表達能力強,要麼被警告不要用女人的像劍一樣鋒利的、毀滅性的、嚇人的言語。
對女性來說,最好的做法是永遠不要透露自己擁有權力、知識和其他非凡的精神或藝術能力。根據諺語,身為妻子尤其不應該表現出她的才能和品質(除了在家務和兒童保育方面),她不應該在公共場合佔她丈夫的上風,除非她想嘲笑他且引起他的憤怒,否則就有遭受暴力或離婚的危險。世俗賦予男人特權。俄羅斯諺語說:「明智的女人給男人帶來榮耀。」在西方,只是在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才有女人開始穿褲子,因此,在諺語中,褲子常常來比喻男性角色和男性領域。女人穿上「男裝」,是令人反感的。所以,相關諺語對女性穿褲子所帶來的不良後果發出警告:
妻子穿褲子的地方,魔鬼是家的主人。(德語,德國)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在義大利語裡,有這樣的諺語:「當女人穿長褲、男人系圍裙時,事情就嚴重了。」對誰來說嚴重?使用「長褲」作為隱喻,西非的豐族有一句諺語字面上把解剖學和命運等同起來:「一個穿褲子的女人,在裡面懸掛什麼?」這裡毫不隱諱地表達了對女人的知識和才能的看法,那就是男人不喜歡妻子比他們聰明。平庸是一種非常值得推薦的女性品質,尤其是從丈夫的角度來看。一個女人,即使她是公認的聰明人,她也最好是扮演服從規定的角色,而不去走任何其他的道路:
一頭會發出嗚嗚聲的騾子和一個會說拉丁語的女人永遠不會得到任何好處。(英語,美國)知識是力量,知識是財富,知識是特權,永遠不是負擔。缺乏知識比夜晚更黑暗。有知識的人比缺乏知識的人擁有更多的權威和特權。諺語處處強調知識、學習和智慧的重要性和影響:
智慧之路始於識字。(日語)知識如此寶貴,有如此多好處,但是女性被拒絕在知識的門檻之外。諺語最能說明問題。與上文討論的有關處理女性才能的方式相同,拒絕女性接觸知識,首先是限制或貶低女性的智力。
女人的感覺是錯誤的。[泰盧固語(Telugu)]另一種情況是,將聰明、學識淵博的女性視為一種具有災難性影響的可怕力量。在已知最古老的資料中,男性被告知:「女性的智慧會導致災難。」(梵文)對於這個問題,大量諺語告誡男性娶平庸的而不是聰明的女人做妻子:「一個受過教育的女人與太鹹的湯一樣不討人喜歡。」這是德國的觀察。有人認為,一個無學問或無知識的女人更專注於家務。此外,女性在知識方面的缺乏會讓她變得順從、謙虛和可控。法國諺語「沒有圍裙的女人是公共的女人」強調不穿圍裙的女性是不道德的。防止妻子產生壞念頭及不忠行為的最好方法是讓她沒有閒暇、無法懶散。「一個穿圍裙的妻子沒有時間變壞。」保加利亞人是這麼說的。
從諺語可見,女性在社會上為知識、為成功而奮鬥並不是一種積極的品質。相反,人們提醒女性,對她們來說,美德是首要的。德國諺語說:「男人應該把知識放在美德之前,女人應該把美德放在知識之前。」一個女人如果不顧勸阻參與社會活動,即使她獲得成功,那最後也只會給她帶來厄運。一句北美英語諺語戲劇性地表達了這一點:「女人如果名揚四海等於是給她的幸福挖了墳墓。」
而「大腳」的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幾乎是相同的。隱喻地說,女人的小腳表示婚姻關係中的「正確尺度」。如諺語所述,女性雙腳的「正確測量」等同於一種不平等的關係。生活在馬拉威和莫三比克的塞納人在一句有多種變體的諺語中警告說,女性大腳是危險的:
千萬不要娶一個腳比你大的女人。塞納人的解釋是「男人比女人優越」,因此,在找老婆時,男人必須選擇一個可以讓他行使權力的。幾年前,我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兩位諺語研究者的討論中引用了塞納諺語,這句諺語啟發了我在中國出版的那本書的書名《千萬別娶大腳女人》。一位同事笑著告訴我,在漢語中有一句驚人相似的諺語:「大腳女人孤老終身。」孤老終身被視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女人的悲慘命運,因為她找不到丈夫。在中國文化中,女性的大腳不僅是貶義的象徵,而且在過去,由於美化腳的原因,她們纏足,人為地縮短腳的尺寸。
還有其他一些參考文獻將腳(和鞋子)的大小與能力聯繫在一起,例如在印度,一句泰盧固語警告年輕女性不要長大腳:「女孩若大腳,婚後麻煩不會少。」希伯來語說:「不要想比你的腳大的鞋子。」這個比喻反映了對不可控制的事情的根深蒂固的恐懼。鑑於女人的腳通常比男人短小,諺語採用了這個形象,作為一個令人信服的隱喻,說明在性別關係中應該如何安排事情。
那些知識淵博、自信十足、敢於發表評論的女性,尤其是在西方的諺語中,遭到強烈抵制:
男人不希望女人比他聰明。(英語,美國)在歐洲,知識和教育過去被稱為「拉丁語」,傳統上是指高等教育的語言。「懂拉丁語的女人永遠找不到丈夫,也不會有好的結局」是一句在歐洲各地流傳了數百年的諺語,其目的就是要把女人排除在學術之外。
歐洲的諺語強調一個有學問的女性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一觀點也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也來到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沉澱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的文化包袱中:
有學問的女人是迷路的女人。(葡萄牙語/西班牙語)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
給女人提供機會獲得知識被認為是冒險。
當然,知識越是難以接近,它就變得越有趣,越令人嚮往。為了遏制女性渴望知識的危險,有些地方從一開始就抑制這種不良傾向:「小女孩不應該問問題。」(英語,美國)很明顯,這些諺語堅持認為聰明、知識淵博的女性是對和諧關係的嚴重威脅。換句話說,「祝愚蠢的人好運,聰明的人厄運」(俄語)。
地點和空間女人與家和爐子聯繫在一起,等同於家和爐子。把她們束縛在屬於她們的地方,或她們應該留在的地方,一廂情願地把她們關起來,這樣她們就不會被丈夫以外的男人貪婪的眼睛和雙手所捕食。把她們限制在家和房子裡,希望她們待在那裡直到生命結束,很多諺語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的諺語中,將賢妻比作斷腿,因為兩者都待在家裡,這種說法非常流行。而英國諺語裡有「名聲好的妻子總是待在家裡,就好比她是跛腳」。斷腿和跛腳說明了對女人所謂「美德」的強加程度有多深,簡直就差令女人癱瘓了。
無數的諺語強調,女人離開家門就意味著「離開榮耀」,荷蘭人和佛蘭芒人的諺語就是這麼說的。一些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諺語也有這樣的觀念:
女人只有三次從家裡出來:受洗、結婚、被埋葬。(英語,英國)根據這樣的諺語,男女分開活動空間被認為是有序、受到尊重,美國諺語說:「女人、貓和煙囪永遠不應該離開房子。」德語和俄語裡都有「爐子和老婆永不旅行」這樣的諺語。在不少諺語裡,將女性等同於待在家裡或待在同一個地方的動物,例如:
女人和貓在家,男人和狗在街上。(加泰隆尼亞語/法語)換句話說,明智的妻子愛待在家裡。相反,男人必須離開母親的家,去發現地球上比母親的廚房更美妙的地方。他們被鼓勵繼續前進,整個世界都是他們要探索的。愛沙尼亞的一句諺語簡明扼要地將性別空間定義為:「家是妻子的世界,世界是男人的家。」阿拉伯語(阿爾及利亞)裡則有:「旅行的女人沒有福氣,不旅行的男人也沒有福氣。」
因此,從義大利到印度,再到墨西哥,人們都認為外面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旅行是屬於男人的,不屬於女人。旅行被認為會危害女人的貞操,正如馬來西亞諺語中戲劇性地描述的那樣:「旅行中的女人就像被牛侵入的花園。」女人的旅行成了「不守婦道」的隱喻,跟不穿圍裙的隱喻差不多。
在許多文化中,這些想法在過去的一百年左右都在發生變化。儘管如此,也有一些地區,不斷變化的女性角色繼續被視為對傳統或宗教的背叛。在這樣的社區裡,女性仍然與「傳統」聯繫在一起,而在同一社區裡的男人通常允許從「現代性」的奇蹟中獲益。
違反根深蒂固的規範(和利益)體系仍然被視為禁忌。這可用來理解為什麼一些人強烈反對改變傳統。全球化不僅引發了新的爭論,而且也加深了當地對性別差異的看法。諺語是用來確認傳統規則的。
從人類的普遍性到全球化在大多數社會中,女性出現在公共場合和公共職能中的數量有限,或者乾脆被排除在外。我從世界各地搜集的諺語裡,女性自己的觀點是明顯缺失的,儘管我特別關注,問過她們。要系統地研究女性過去的內心想法總是困難的,因為相對而言,書面證據很少。諺語也不例外。在人類歷史的規則中,女性的觀點和聲音總是被公共空間的等級秩序所淹沒,特別是那些有爭議的聲音。女性聲音只有近年來才成為公共傳播的一部分。大多數默認既有的男人佔主導地位的社會秩序,這就是大多數諺語所說的「自然」秩序。儘管如此,女性的巨大影響力卻以驚人地、持久性地出現在各行各業的諺語之間。
在諺語中,通常有這樣的觀念:女人在經濟上依賴男人,而男人在性上依賴女人。關於愛情和性的諺語反映了等級關係、僵化的性觀念和雙重性別標準。一方面,女性是管制對象,是男性權力的受害者。根據許多諺語,男子氣概和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意味著只「擁有」一個女人,或好的女人,好像她們是物體。與此同時,人們被警告不要墜入愛河,認為那是一種可怕的情緒,是一個暗坑,是一個淹死人的海,等等。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被視為物品的不僅僅是女人。在某些方面,男人也被視為物品。當他們是小男孩時,他們是母親喜愛的對象,長大後,他們允許被自己的欲望控制,落入女性或妻子的手中,就好像那是另外一個母親。
男人常常無意中把妻子看作是他母親的延伸,而妻子可能會憑直覺把丈夫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對待。這樣的妻子是母親,她對丈夫的呵護可能不亞於他母親。因此,她要給予他那些令人陶醉的讚美和令人欣慰的愛慕,就像他出生以來他母親一直做的那樣。這樣,被寵壞的男孩可能在他的餘生中仍然不成熟。從心理上講,擔當母親角色的妻子可能會把丈夫看作是她們權力範圍內的孩子,即使這些「孩子」在社會上佔有重要地位。許多諺語反映了男人被寵壞的程度,或期望被寵壞的程度,以及他們對妻子的照顧有多依賴,儘管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在貶低他們的妻子。
今天,世界各地的許多女性都享有比她們的祖母甚至她們的母親夢寐以求的更多的自由,這特別得益於安全的節育措施的推廣。今天的成功女性比上一代女性擁有更多的教育和更高的聲望。她們為自己的姐妹、朋友和女兒樹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樣。在孟加拉,一個鼓勵女性接受教育的口號十分流行:「給我一個受過教育的母親,我會給你一個繁榮的國家。」
性別遺產與發展儘管諺語希望我們相信傳統,但語言和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男性和女性都有各自的性別觀念,這些觀念隨著人們的地位、經驗和對自己處境的認識而改變。今天,我收集到的材料中的許多傳統諺語從某些角度來看可能令人不安,它們可能「政治上不正確」。但如果我們僅僅短視地拒絕、壓制過去而不對跨文化觀念作進一步的反思,那其實同樣令人遺憾。要想改變以前被動接受的心理狀態,我們需要回歸基本的思想、信仰和恐懼中。
諺語是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教訓,然後才能決定把哪些「傳統」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彼此的傳統。我們更了解各自的文化差異,也更了解我們的共同點。由於遊客和移民越來越多,外國文化以多種方式與當地文化實現互動,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在文化融合中重新審視我們的各種傳統(從性別和文化兩方面)是非常有益的。這不僅能有效地揭示我們在全球共享的東西,也揭示我們之間的分歧。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現有的性別二分法所基於的非理性,這種認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儘管如此,那些關注全球人權狀況的人依然在為性別平等而努力。
由於人類起源於世界各地廣泛而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間仍然很陌生,儘管我們現在能不分時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見面交談。諺語也一樣,源自各大洲,出現在同一本書中,如同在人類大家庭中交匯,這一點同樣令人驚訝。多虧了全球化,我們才能開始這種世界性的對話,但這種對話同樣植根於人們已有的共同點:男性或女性身體全球都是類似的,在生活中都有基本的人類需求。
口頭傳統的文化遺產旨在教會人們在特定情況下思考。口頭傳統,尤其是諺語,證明了文化規範和制裁的正當性。他們從某種公共的角度來闡述事情應該是怎樣的。這樣的公眾觀點有助於人們在相關文化中找到角色和身份,即使在今天人們也依然這樣。過去,在公共領域,無論是口頭和書面的,都很少聽到女性的聲音;但在我們當代世界,女性真正擁有了公共平臺:她們可以言說,可以書寫,展示她們對世界的看法。這樣做當然也有違反傳統規範和違反強烈禁忌的風險。
在全球化的時代,跨文化的性別認同分析有助於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人們要麼仍然認為這是「自然的」,要麼相反,認為這已經遠遠落後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遺產確實正在消失,而且部分已經消失,但仍有相當多的包袱,我們一部分人仍然帶著這些包袱。這些包袱出於自我論證、社會壓力或為了維護個人或集體利益。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實際上是被各種各樣的「傳統」性別合唱團洗腦了,它們有時看起來像外星人一樣陌生,有時卻也令人出奇地熟悉。
有關問題的辯論和政策,如面紗、隔離教育、工作和支付政策或公共汽車車廂,都會強調差異,這與她們妻子和母親角色有關。在城市環境中,「傳統」和「現代」女性在不同角色中的體現尤為明顯。來自不同背景的女性,其中越來越多的農村移民,每天都會在城市見面。然而,女性並不是男性同胞的沉默受害者。從她們各自的背景來看,她們從戰略上擁有利用道德話語的模糊性和性別定義的偶然性所允許的空間。
問題是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何處理與女人有關的許多討厭的諺語?重新審視和引用有關女性的諺語,無疑具有提高認識的作用,正如南非女性團體在處理有關女性的諺語時所表現出來的那樣,正如她們閱讀我早期收集整理的《「萬惡之源」:關於婦女的非洲諺語和格言》一書後,在給出版商的熱情洋溢的信中所證實的那樣。
女性們報告說,在會議上,她們討論了有關女性生活階段、基本生活、權力等的諺語。她們發現這句諺語很有趣,既反映了她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她們對「做女人」應該意味著什麼的內在想法。經過激烈的討論,她們開始把諺語中的信息顛倒過來,在每一句話中用「女人」替換「男人」,反之亦然。這項有趣的活動激起了人們的笑聲,但同時也讓人們大開眼界,以一種直截了當的男性統治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處境。她們的實際策略不是迴避或抵制口頭傳統的遺產,而是進行對抗,重新調整這些遺產。她們不僅成功地揭示了隱含的意義,而且還顛覆了隱含意義。因此,對她們來說,這是一種回顧「傳統」的方式,也是一種期待改變當今世界性別關係的方式。用諺語來反映性別的文化遺產,這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相關方式。
我們在走向世界公民的道路上到底取得了多大進展?如上所述,通過諺語研究跨文化信息,可以使我們了解世界上的共同遺產,並對未來的性別取向進行啟迪性討論。從根本上講,我們來自共同的性別傳統,它們在我們的當代世界留下了清晰的印記。
我們應該去哪裡?不應該去哪裡?要確定這些,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作為今天的男人和女人,我們來自哪裡。對於那些期待未來擁有遠見卓識的指導方針的人來說,有一句美妙的藏語諺語提醒得好:「一百多個男性和一百多個女性才能造就一個完美的人。」
米尼克·斯希珀(Mineke Schipper),荷蘭萊頓大學跨文化研究院教授、作家,現居荷蘭。主要著作有《非洲及其歸屬問題》《千萬別娶大腳女人》。夏露,學者、翻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副教授,現居北京。翻譯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哀歌》等。本文原刊於《天涯》2019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