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中後,學習課程數量和作業量一下子上來了,每天晚上10點能睡覺就是一件幸事,這時再回頭看看小學,那段時間簡直就是天堂。
小學的課程很寬鬆,下午3點多就放學了,孩子到家後有5、6個小時的時間,除了家庭作業外,這些時間都可以用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小學階段,各種課外班與興趣班非常多,歸個類的話,大概可以分為:
體格鍛鍊類:足球、羽毛球、桌球、武術、跆拳道、跑步、射箭、射擊、拳擊、騎行等藝術美學類:繪畫、舞蹈、音樂、樂器、繪畫賞析、書法、雕刻等智力開發類:棋類、編程、機器人、思維導圖等課堂延伸類:主要還是語數外三類:奧數、作文、英語原版閱讀、KET/PET考試等名校提優類:主要是各個培訓機構的課程,全國性的是學而思、新東方等,地方性的更多傳統文化類:各種漢學課程,例如弟子規、千字文等這些課外班和興趣班非常多,可以在市面上找到大量的培訓班,質量有好有壞,看起來眼花繚亂。
選擇哪些課外班?
儘管孩子的時間很充裕,但是上面提及的課外班和興趣班不可能都要參加,那麼怎麼選擇呢?
很多家長採取的策略是:按照孩子的興趣進行選擇。自家娃平時在家喜歡繪畫,那就報個繪畫班;聽了幾次鋼琴,也去培訓機構彈了幾次,好像也挺感興趣的,就報個班甚至買架鋼琴。
這個策略不算有錯,但是會比較浪費,很可能你買的鋼琴或者架子鼓只用了一段時間就放在牆角落灰。
所以不能過於迷信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可以引導的、是可以選擇的。在《女王的棋局》這部美劇中,女主人翁貝絲哈蒙在孤兒院偶然之間接觸到西洋棋,在優秀啟蒙老師(校工夏貝)的引導下,從此走上冠軍之路,如果當時她接觸到的是優秀數學老師,那麼她可能走上的就是奧數之路(她沒走數學之路,也可能是因為劇中孤兒院的數學老師水平很差,三乘以五算成十八。)
每一家的孩子天生都會喜歡塗塗畫畫、也喜歡跟著音樂節奏扭來扭去,這是天性使然,不代表著他們擁有多強的繪畫天賦或者音樂天賦。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家長們需要做的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引導孩子的天賦。
廣種薄收、剃刀精簡
那麼採用什麼策略比較好呢?我家採用的是「廣種薄收、剃刀精簡」的策略。
廣種薄收:根據孩子興趣和家長的想法,先報一些班,看看效果。我家從一年級開始就根據孩子平時喜歡畫畫、喜歡唱歌的習慣,就同時報了繪畫班、古箏班、鋼琴班。同時處於開發智力的想法,還報了象棋、思維導圖等,每個階段都會同時有3-4個課外班在上課。
剃刀精簡:上了一學期課之後,再次比較,根據孩子的學習狀態和興趣進行刪減。例如孩子上了古箏和鋼琴,但是還是跑調,找不到節奏,她口頭上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實際每次去上課時又比較牴觸,就將古箏和鋼琴課停了。
根據上面的策略,後來又陸陸續續報了很多課外班,例如羽毛球、射箭、滑板、機器人、編程、思維導圖、手工製作等,到了4年級的時候,課外班的就穩定下來了,最後就剩下三個了:英語、羽毛球、繪畫,偶爾會在寒暑假參加一下思維導圖的課程。
為什麼只剩下這些課程呢,一方面是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識引導的結果:
1、英語:這是有意識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家娃比較感興趣的課程。
娃從小就喜歡貧嘴,說個不停,語言能力發育較早,所以從上幼兒園開始就上各種英語課外班,到了2年級就一直跟著一個新東方的老師上課。
後來還參加了一系列演講比賽,進一步鍛鍊了口語與聽力能力,這個也是避免我們這一代啞巴英語的缺陷。
2、羽毛球:必須有一個定期鍛鍊體格的課程。
獨生子女最大的問題就是嬌生慣養,往往使得他們體質更差一些,所以我們就有意識地選擇了一系列體格鍛鍊類的課程,最後留下了孩子最感興趣的羽毛球。
正好班級中的幾個孩子都有意向打羽毛球,所以就團了個教練,每周三去上一次課,平時在家裡和家長一起鍛鍊一下。
事實證明,堅持參加一個運動課程是非常明智的,孩子的身高、肺活量、體力等都比同齡人要好一些,而且也能夠間接地鍛鍊耐力和毅力。
3、繪畫:藝術欣賞和美學培養,這是未來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基石。
作為父母,我們這一代的藝術欣賞能力和美學素養其實是比較欠缺的,舉個例子,我們在寫PPT時不會配色,大紅大藍的辣眼睛配色非常多,甚至某些一流大廠藝術總監的PPT都low到爆了,被人轟下臺。
所以我家就將繪畫堅持下來了,而且現在很多老師的教學都採用一些趣味方法,讓學習過程不會那麼枯燥,孩子對繪畫也一直很感興趣,在家沒事就會畫畫寫寫,美學素養方面算是打了一定的基礎,以後有興趣朝這個方向發展時也不會出現零基礎的情況。
4、思維導圖:既是開發思維方法的課程,又是知識拓展類課程。
思維導圖是最近十年才興起的課程,採用直觀的方法將思維過程和知識點展現出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
很多課外班都是主打思維導圖和閱讀、寫作結合的方式,效果也非常好,我家主要參加的是南京的原點閱讀,校長是華為出來的同事,她是極為有趣的一個人。
我家娃在複習或者總結時,都習慣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梳理內容,思路上會比較清晰一些,相關的知識點也不容易遺漏,同時可以進一步鍛鍊分類和歸屬能力(分類能力,是人類的基礎能力,以後有空會詳細介紹一下)。
此外,到了5年級,根據衝名校(南京是衝南外)的策略,娃又參加了數學和英語的衝外培訓,長期班是學而思和樂靈的培訓,短期班是英語和數學的一對一培訓。
上面就是選擇課外班的策略和實踐,大家可以參考,根據自家娃的情況選擇更合適的課外班,對孩子的長期成長起到支撐作用。
下次我們一起討論一下課外班老師的選擇策略。
一句話總結
選擇課外班時,孩子的興趣不是決定性的,而是可以引導的,家長可以使用「廣種薄收、剃刀精簡」策略,結合自家孩子的特點選擇對孩子的長期發展更有價值的課程。
(請關注鐳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