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發表動機與行為規範

2020-12-16 科學網

 

對科技工作者而言,「學術論文」一詞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科研人員在任期考核、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學位申請、院士評選以及獎金待遇分配時,對其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腐敗也都與論文發表直接或間接相關。如,為追求論文數量,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甚至抄襲剽竊;為「完成」論文,東拼西湊,任意篡改試驗結果或虛構數據;未參與研究和創作而任意署名或侵佔他人學術成果;責任意識淡漠,粗製濫造,以訛傳訛;或槍手代寫或花錢買版面,等等。面對各種功利思想和浮躁風氣,人們在追求論文發表的同時有必要追問發表論文的動機。

 

眾所周知,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於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可見,論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對其創造性研究成果進行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的科技寫作文體,是報導自然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新性工作成果的論說性文章。科學論文發表的真正價值在於廣泛傳播和交流其創新性科研成果和見解。按理說,科研人員的本職就是科學研究,肩負著科技創新的重任。對其績效的評價就是要看其在一定時間內,花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是否取得了一定數量的創新性科研成果。而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發表一定數量的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應用性的學術論文,對從事基礎理論研究者而言更是如此。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表權」是「著作權法」賦予每位公民的權利,但發表學術論文的動機卻不盡相同,典型的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幾種:

 

——通過發表自己的原創性科研成果,以贏得同行認可和學術界的承認,確認科學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實現科技工作者的自身價值。此可謂「自我實現型」動機。

 

——為了將自己獨到的學術觀點和思想與同行進行分享並進行廣泛交流,在科學共同體中得到多方面的討論、質疑或檢驗,促進學術成果的不斷修正和完善。此可謂「學術切磋型」動機。

 

——為了廣泛傳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推廣、轉化和應用,以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造福社會。此可謂「社會公益型」動機。

 

——為了科研工作的績效考核、項目申報、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學位申請甚至獲取獎金等直接功利目的。此可謂「個人功利型」動機。

 

淡泊名利、學術至上、追求真理、造福社會無疑是古今中外學術界乃至全社會所崇尚的高貴境界。但毋庸諱言,受社會環境、評價制度、個人修養的綜合影響,對大多數科研人員而言,發表論文的動機是複雜的,既重視學術本位又難免全然超脫功利。動機是由某種需要而推動和維持個體活動,並使其朝向某一目標發展的內在心理動因或行為動力;行為的自覺性、目的性以及自我調控等都取決於其動機。因此,基於實現科技創新、造福社會的動機,在論文寫作、投稿或發表等一系列行為活動中就必然會自覺遵守學術規範,但若一味應付績效考核或為評職晉級、獲取獎金等赤裸裸的功利目的而發表論文,則很有可能因「動機不純」而採取各種違背學術規範的不正當途徑或手段。事實上,科研人員為履行科技創新職責而發表論文與科研管理、考核評定、待遇分配等對發表論文的要求本身並不對立。關鍵在於切忌急功近利、惟利是圖、不擇手段。我們一方面應儘可能端正發表論文的動機,一方面應加強行為自律,而當下更重要的是,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對科研、寫作、投稿、審稿以至於發表都必須有健全的學術規範和制度的監督和制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科研管理的正常秩序,從而促進科技創新健康持續地發展。

 

(作者為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級工程師)

 

相關焦點

  • 探討什麼樣的學術論文才是有效發表
    學術論文發表的主要目的在於公開傳播和交流其創新性科研成果或學術見解,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不過,達晉編譯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一篇論文發表後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沒有引起專業同行或社會的任何反響,就難以體現出其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
  • 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格式要求及規範
    kittyxier(我的朋友圈經常分享職稱、論文以及各省市相關政策及常識)  論文寫作都有它嚴格的要求,要求是對論文的科學規範也是告訴同學們論文的一些學術的嚴謹性,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學術論文格式要求及規範,供大家閱讀查看。
  • 教你學術論文規範,避免論文「抄襲」
    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如學術型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何進行理論研究,而不是看完成了怎樣的研究成果,發表了什麼級別的學術論文。事實上,碩士研究生每年發表的高級別論文佔比是很小的。如果一定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並且和榮譽獎勵、導師績效考核等掛鈎的話,勢必引發導師和學生的串謀行為和投機主義行為,如論文不掛導師名字,不經導師同意私自投稿等等。
  • 發表學術論文 牢記五個不準
    原標題:發表學術論文 牢記五個不準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丁雅誦)近日,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七部門聯合印發《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堅決抵制「第三方」代寫、代投、修改等學術不端行為,並要求各有關單位建立學術不端行為調查處理機制,對違反「五不準」的行為視情節作出嚴肅處理,將處理結果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 你寫學術論文的動機是什麼?
    當然,我們都知道論文質量是主要原因,不過在眾多的寫作指導中,有一個因素常常被作者忽略,這就是寫作動機或叫發表動機。為什麼要發論文?動機是什麼?有作者曾對中國3000名科研人員作者統計,對於發表動機的調查,見下圖:
  • 學術規範與學士學位論文寫作
    學術論文是每一個學術研究者都應掌握的記錄、發表和交流學術觀點、見解和成果的基本方式,而學士學位論文是本科生進行學術研究訓練的初級論文,是本科生學術水平的總結和體現,也是本科生取得學士學位的標誌性成果。關於學術規範的討論是與學術研究中出現的學術失範、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現象密切相關的,也是與「學術打假」、學術批評活動的展開緊密聯繫的。
  • 教你學術論文規範
    目前,研究生仍是我國發表論文的主力軍。可以說,發表達到規定數量和級別的學術論文就是研究生學習期間的終極目標。但是,客觀現實是發表論文越來越難。如何闖過論文難關,保證順利畢業或者拿到獎學金,一些學生有意或者無意地踏進了學術規範禁區。其一,過於憑藉論文來反應研究生的綜合水平。個人認為取消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規定是更加合理的。
  • 深入研究學者的引用動機
    比如,一些發表經驗豐富的學者都會發現,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往往不是被引次數最多的作品。這一事實意味著如果採用引文數據進行學術評價,必須對學者們的引用行為和引文動機進行深入研究。  支持認可論的學者主要通過展示已經被歷史證明的優秀成果、學人、機構或期刊所獲得的被引次數的確高於同時期的其他競爭對手,以此證明學者寫作的引用行為和動機符合規範主義對引文動機的理論解釋。
  • 教育部定義7種學術不端行為 剽竊抄襲、有償發表論文在列
    原標題:教育部定義7種學術不端行為 剽竊抄襲、有償發表論文在列   本報訊(記者於忠寧)記者13日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研究起草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擬對認定為學術不端行為且情節嚴重的責任人給予降低專業技術職務等級、撤銷專業技術職務、行政職務或開除、解聘處理。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 學術畢業論文的格式規範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 科學網—全面取消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應慎重
    法院判定,被告上海大學對原告柴麗傑於2018年11月提交的博士學位申請,未組織學位評定委員會予以審核評定的行為違法。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由於這兩件事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導致輿論密切關注事件的未來走向。 筆者在此大膽揣測一下,柴某最終能否拿到博士學位。
  • 英文科技論文涉嫌抄襲嚴重,學術規範亟待培養和管理
    但另一方面,國際知名出版商針對中國學者抄襲撤稿的報導也層出不窮,這對我國科技界的國際學術聲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遵循國際學術規範和避免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亟待解決和培養。近期,國務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密集出臺了嚴肅處理抄襲等嚴重科研不端行為的文件。
  • 學術論文的格式規範
    結構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目錄、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網上查詢、檢索和下載專業數據已成為當前科技信息情報檢索的重要手段,對於網上各類全文資料庫或文摘資料庫,論文摘要的索引是讀者檢索文獻的重要工具,為科技情報文獻檢索資料庫的建設和維護提供方便。摘要是對論文綜合的介紹,使人了解論文闡述的主要內容。
  • 對科技論文加大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其意義在哪裡?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卻不斷湧現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成為了社會進步的「攪屎棍」。科技論文的可信度問題不斷暴露,學術不端事件成為了老百姓茶前飯後的談資。各種「奇形怪狀」的學術不端怪象。一、一稿多投。就是這樣一位足壇上的佼佼者,被爆出:他曾經在2006年發表在《科技信息》上的一篇論文,在2007年又重複發表在了《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上。一篇論文重複發表,這是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其樹立的完美形象瞬間崩塌。二、同一學術成果重複發表。
  • 學術不端!導師剽竊學生論文發表,90%重複率,學生實名舉報
    其實近些年,類似的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其背後也是牽扯著某種利益關係。比如在往年還是論文至上的時候,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質量將直接與崗位晉升、職稱評定、薪資待遇等掛鈎。然而部分教師要麼工作太忙沒時間,要麼有心發表沒思路,最終就選擇「鋌而走險」,做出一些學術不端的事情,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他們當時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容易被發現。
  • 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
    寫論文是每名研究生的必備技能。寫好論文,及時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來,有助於研究生能力的提升。那麼,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期刊編輯又會喜歡什麼樣的文章呢?本篇就為您一一解讀。發表論文的目的法拉第說過,有益的研究有三個必要的步驟:第一是開始;第二是結束;第三是出版。發表論文可以是為了畢業,可以是為了評獎、評獎學金,可以是為了基金結題,也可以是為了職稱評審……論文的應用面非常之廣。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發表論文主要是提升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影響力。
  • 本、碩、博學生及老師們注意了,教育部定義7種學術不端行為 含有償發表論文
  • 科研工作者應該遵守的學術誠信與規範
    ,應該實事求是、不欺騙、不弄虛作假,恪守科學價值準則、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活動的行為規範ì 科學研究要建立在信任與誠實的基礎上ì 科研誠信堅持的五個基本價值觀:誠實、信任、公正、尊重和責任學術規範 (academic standard):ì 科研工作者在進行研究時應該遵守的規則和範式
  • 教育部: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意見》指出,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導致學術功利化浮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