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技工作者而言,「學術論文」一詞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科研人員在任期考核、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學位申請、院士評選以及獎金待遇分配時,對其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腐敗也都與論文發表直接或間接相關。如,為追求論文數量,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甚至抄襲剽竊;為「完成」論文,東拼西湊,任意篡改試驗結果或虛構數據;未參與研究和創作而任意署名或侵佔他人學術成果;責任意識淡漠,粗製濫造,以訛傳訛;或槍手代寫或花錢買版面,等等。面對各種功利思想和浮躁風氣,人們在追求論文發表的同時有必要追問發表論文的動機。
眾所周知,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於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可見,論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對其創造性研究成果進行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的科技寫作文體,是報導自然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新性工作成果的論說性文章。科學論文發表的真正價值在於廣泛傳播和交流其創新性科研成果和見解。按理說,科研人員的本職就是科學研究,肩負著科技創新的重任。對其績效的評價就是要看其在一定時間內,花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是否取得了一定數量的創新性科研成果。而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發表一定數量的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應用性的學術論文,對從事基礎理論研究者而言更是如此。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表權」是「著作權法」賦予每位公民的權利,但發表學術論文的動機卻不盡相同,典型的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幾種:
——通過發表自己的原創性科研成果,以贏得同行認可和學術界的承認,確認科學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實現科技工作者的自身價值。此可謂「自我實現型」動機。
——為了將自己獨到的學術觀點和思想與同行進行分享並進行廣泛交流,在科學共同體中得到多方面的討論、質疑或檢驗,促進學術成果的不斷修正和完善。此可謂「學術切磋型」動機。
——為了廣泛傳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推廣、轉化和應用,以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造福社會。此可謂「社會公益型」動機。
——為了科研工作的績效考核、項目申報、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學位申請甚至獲取獎金等直接功利目的。此可謂「個人功利型」動機。
淡泊名利、學術至上、追求真理、造福社會無疑是古今中外學術界乃至全社會所崇尚的高貴境界。但毋庸諱言,受社會環境、評價制度、個人修養的綜合影響,對大多數科研人員而言,發表論文的動機是複雜的,既重視學術本位又難免全然超脫功利。動機是由某種需要而推動和維持個體活動,並使其朝向某一目標發展的內在心理動因或行為動力;行為的自覺性、目的性以及自我調控等都取決於其動機。因此,基於實現科技創新、造福社會的動機,在論文寫作、投稿或發表等一系列行為活動中就必然會自覺遵守學術規範,但若一味應付績效考核或為評職晉級、獲取獎金等赤裸裸的功利目的而發表論文,則很有可能因「動機不純」而採取各種違背學術規範的不正當途徑或手段。事實上,科研人員為履行科技創新職責而發表論文與科研管理、考核評定、待遇分配等對發表論文的要求本身並不對立。關鍵在於切忌急功近利、惟利是圖、不擇手段。我們一方面應儘可能端正發表論文的動機,一方面應加強行為自律,而當下更重要的是,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對科研、寫作、投稿、審稿以至於發表都必須有健全的學術規範和制度的監督和制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科研管理的正常秩序,從而促進科技創新健康持續地發展。
(作者為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