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血緣的捐獻者和受捐者一生不能相見?有4個原因,保密是為了...

2020-12-15 騰訊網

為什麼無血緣的捐獻者和受捐者一生不能相見?主要有4個原因,保密是為了成全!在醫療行業有規定,除非有特殊情況,捐獻者和受捐者是不能見面的,甚至連對方的情況也不知道,包括名字和住址,確實人海之中沒有血緣關係的配型成功,說明雙方有一定的緣分,那既然是好事,為什麼不讓見面呢?其實說起來相當複雜,主要有4個原因,也是為了成全這份心意才保密,這也就是捐獻中的「雙盲原則」實行的原因。

1、不讓雙方有壓力

捐獻流程中不管是骨髓還是身體的哪個部位,信息的保密是一定的,捐贈者和受捐贈者互相不清楚對方的信息,一生也不會見面,因為捐獻是涉及到法律和社會倫理等方面,特別的複雜,如果是有血緣的兩人,可能會處理起來簡單,而陌生人採用雙盲原則,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雙方不會有壓力,比如黛安娜王妃離世後,曾捐獻後挽救多名患者,所有受捐者是不知情的,這樣不會有心理壓力。

2、保護隱私和權益

捐贈者和受捐者之間有特別的關係,但是公開的話,雙方的隱私公之於眾,特別是受捐者方面,如果首次失敗後,又要排隊等,如果他知道上一次的捐贈者是誰,很可能會請求捐贈者再一次幫忙,這樣就嚴重影響好心人的生活,同時如果捐贈者知道患者的情況,也有可能想要一個報酬,不知道對方的信息是雙方面的保護,畢竟人性是不可控的。

3、為了合理

雙方的信息保密可以避免非法行為,本來捐獻是免費的,如果有一方的信息被公開,有可能改變這種性質,如果有償後,那麼經濟困難的病人怎麼辦呢?目前是排隊等候,看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一旦成為有償,那就是價高者得,很難合理了,普通的家庭難以承擔這筆費用。

4、為了心理狀態

受贈者自然是感激捐贈者的,但是如果知道對方的情況比較特殊,可能會有一生的心理壓力,影響後續的治療。比如有些捐贈者身份或個人經歷有點特殊,可能對受贈者的心理產生影響,所以雙方個人資料的保密,是相當有必要的。

捐獻者和受捐者如果雙方都自願,也可以安排見面,但是這種情況很罕見,醫生也從來不建議,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明白生命的意義,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後,同意把可存活的,捐獻給需要的人,這是偉大的進步,也充沛了人生的意義。請點讚關注留言。

相關焦點

  • 困境中的母乳庫:6年僅建25座,受捐者比捐獻者還少
    有了場地和錢,如何設置捐獻、受捐規則是擺在所有母乳庫面前的問題。「我們當時只能參考國外經驗,但並不都適合中國國情。」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下稱「南京婦幼」)兒科主任、母乳庫負責人韓樹萍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受捐者是否要為母乳付費。在美國,母乳庫的母乳本身不收費,但因為有檢查、運輸、人員等支出,受捐者需要為每盎司母乳付費3-5美元。
  • 為什麼國家規定捐獻者和受捐者,一輩子不能見面?真漲見識了
    這是所有患者都會有的感觸,不知道大家對器官捐獻是否有所了解呢,這是秉著自願的原則,會按照捐贈者的意願進行捐贈,這些偉大而又無私的行為讓我們佩服和感動,感謝這些捐贈者又讓一個人獲得了新生,那你知道嗎國家有關規定表示,捐贈者和受捐者是不能見面的,帶著這份好奇一起了解下吧。
  • 外教病逝後捐器官 五位受捐者為其圓夢組建「一個人的樂隊」
    而之所以稱為是「一個人的樂隊」,是因為這五名表演者都是一位外國友人的器官受捐者,身上有不同的器官來自於這位外國人。捐獻者菲利普來自澳大利亞,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年輕小夥,他來到中國教書,但後來不幸病逝,器官捐獻給了五個中國人。受捐者有醫生、農婦、銷售、司機,為了完成菲利普的音樂夢,素未相識的他們組建成了「一個人的樂隊」,從零開始學習音樂,參加公益演出,希望將菲利普的愛心傳遞下去。
  • 兩度「血脈相連」相知六年終相見 河南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黃偉和湖北...
    本報訊(通訊員侯博李巖記者李燕)9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舉行慶祝中華骨髓庫捐獻突破1萬例暨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宣傳活動,兩度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河南省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隊隊長黃偉與湖北省受捐者胡磊同時受邀出席活動,這對曾兩度「血脈相連」的「親人」在相知6年後,終於相見。
  • 外教病逝後捐出器官 5名受捐者組建樂隊為其圓夢
    而之所以稱為是「一個人的樂隊」,是因為這五名表演者都是一位外國友人的器官受捐者,身上有不同的器官來自於這位叫菲利普的澳大利亞小夥子。菲利普熱愛音樂,他來到中國教書,但後來不幸病逝,並把器官捐給了五個中國人。他們中有醫生、農婦、銷售員、司機……為了完成菲利普的音樂夢想,素不相識的他們組建成了「一個人的樂隊」,希望將菲利普的愛心傳遞下去。
  • 這位麗江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捐出了自己的...
    他們深愛著世界 他們的離開不是離去 而是換個方式活著 今年10月,麗江人小和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捐出了自己的器官,讓4個人重獲新生。這個麗江人,也成了全麗江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
  • 臍血奇緣 捐臍帶血救人後與患者共享DNA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5日報導,一位尋找親生父母的女性通過DNA測試,找到了當初捐獻臍帶血救了她一命的供者家庭。 儘管大劑量化療和全身輻射殺死了她的癌細胞,但也殺死了她免疫系統的白細胞。在多倫化療無果的情況下,她的醫生建議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通常來自骨髓,Holly Becker的哥哥和姐姐均表示願意捐獻自己的骨髓,可惜配型沒有成功,而在國家骨髓捐贈者計劃中也沒有找到匹配的供者。最後,醫生轉而選擇臍帶血。
  • 五位器官受捐者組「一個人的樂隊」,幫澳大利亞小夥圓夢
    按照菲利普生前心願,他的器官分別捐給了5名中國人,他成為重慶市首位涉外器官捐獻者。菲利普生前曾有一個夢想,希望組建一支樂隊。如今,5名受捐者組建了「一個人的樂隊」,完成菲利普的未竟夢想。1月12日,5名受捐者齊聚重慶,進入錄音棚排練。兩個多月後,他們將站上舞臺,和「菲利普」一起演出。
  • 揭開人類精子庫神秘面紗 捐精者受者須保持互盲
    這些資料處於絕密狀態,檔案櫃鑰匙、專用電腦的密碼只有一位醫務人員知道,記者也只能在檔案室門口看了看,不能進去參觀。而精子庫實驗室對空氣消毒很嚴格。進去時首先要換雙乾淨的拖鞋,然後經過一個風淋室,風淋室風力大到可以把身上細菌吹跑。在實驗室裡還有個24小時運行的自動空氣過濾器,經過過濾的空氣裡沒有細菌,這樣才能保證精子標本不受汙染。
  • 器官捐獻者之母為受者手寫祝福語「請你替他好好活」
    這既有賴於黃潔夫教授領銜的器官移植學界矢志不渝的推動,也離不開捐獻者的大愛善舉。 作為全球「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的創立者,何曉順表示,在每一個捐獻數據的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生命故事,都是一個家庭的無私奉獻。」
  • 兩個素昧謀面的人竟血脈相連,但兩人可能一生都不會相見!據說這種情況,只有幾十萬分之一的機率!
    有些人是血脈相連的兄弟,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卻從未見過面,但此生註定的特殊情緣讓他們彼此牽掛。兄弟,你好。我們雖未見過面,但是以這個方式認識你,我覺得我們很有緣分。也許我們遠隔千裡,也許我們此生不復相見。
  • 22歲大學生慷慨捋袖捐造血幹細胞,成上海第500例捐獻者
    22歲大學生慷慨捋袖捐造血幹細胞,成上海第500例捐獻者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 2020-08-07 13:23 來源:澎湃新聞
  • 廣東捐精者需捐40份精液 可獲近5000元補貼
    張欣宗說,雖然今年捐精者合格比率確有下降,但精子庫合格率不高的最關鍵原因,是因為精子庫的篩選標準是正常生育標準的好幾倍。世界衛生組織(W H O)稱,正常人的精子濃度只要達到1500萬/毫升就合格了,但精子庫的標準提高到了6000萬/毫升。精子的活動力參考值是32%,精子庫要求達60%,精子形態學的正常標準是4%,精子庫的標準也要高得多。
  • 東莞完成首例非親緣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捐獻者分享感受
    如果一生中你有一次機會,去挽救另一個生命,你願意抓住嗎?謝女士說「願意」。11月26日,作為東莞第80位、2020年第19位造血幹細胞捐贈者,同時也是首例在東莞完成採集(並已移植給病人)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謝女士分享了她的感受。
  • 浙江精子庫告急:10捐精者僅3合格 一精最多5用
    根據相關規定,一份捐出的精子,最多只能給五名婦女用,而且使用者與供應者之間,身份互相保密。  也就是說,小孩子本身不知道自己是捐精出生的,就連醫生也不知道是哪位捐精者。  在國外,一份精子可以供應20至30人。在中國,「互瞞」制度加上限制捐精使用率,每人一生只能進行一次完整捐精,其後代結婚的機率已經幾乎可以忽略。
  • 廣州出現首家採集提供卵子機構 已有20名捐卵者
    文/圖記者盧東華餘穎  圖:科技的發展讓一些女性的母親夢得以實現  本報訊對一小部分女性來說,為人母簡直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殘酷的夢想,除非她們有機會獲得別人贈送的卵子——日前廣州出現首家採集和提供卵子的機構,並改變了過去患者只有依靠自己尋找贈卵的困難局面。
  • 世界最長頭髮捐出 捐獻者希望能夠捐出自己的頭髮做善事
    世界最長頭髮捐出 捐獻者希望能夠捐出自己的頭髮做善事時間:2019-04-03 17: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最長頭髮捐出 捐獻者希望能夠捐出自己的頭髮做善事 日本18歲女高中生川原華唯都(Keito Kawahara)擁有長達155.5釐米的頭髮,這助她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世界頭髮最長的青少年
  • 我國捐精者均經過嚴格篩選 不育患者可申請供精
    合格的捐精者的健康指數遠遠超過普通男性的水平  ●我國的供精輔助生殖治療採取「雙盲」政策,捐獻者和使用者的信息都嚴格保密  生活實例  前不久,我丈夫經過檢查,發現患有較嚴重的不育症,醫生說只能通過捐的精子實現生育目的。我們夫妻很想要一個孩子,所以四處打聽有關的消息。
  • 造血幹細胞受捐者家屬通過新聞執拗追尋捐獻者,隔空發感謝信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寫信者是受捐者家屬——一名在上海治療的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患者的女兒,與陳健年齡相仿。3月10日,她在「糾結了很久」後,給杭州江幹區紅十字會官方微博發了這封私信。她說,自己是通過新聞裡年齡、採集醫院、受者地區、體型判斷等因素,確認了給父親捐獻幹細胞的就是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