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人生的究竟意義 (一)

2021-02-19 龍泉寺龍泉之聲


編者按:

本周起,理念欄目將與您一同分享學誠法師2007年在《法音》雜誌發表的文章——《人生的究竟意義》。法師談道:人生無常、難得易失,我們應以信心和恭敬心依止僧眾,淨化煩惱,歷事練心,不斷成長。認清生命的方向和目標,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並讓周圍的人都因為你的存在而得到好處,一個人的生命就能夠同千千萬萬的人聯成一體,這樣人生就非常有價值。

今天與您分享本文的第一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法師談到人的一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

文 | 學誠法師

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

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尤其是老年人,對於這一點的體會最明顯,總會覺得時光迅速,過去的幾十年如同昨日。我們一生數十年光陰,對整個地球、宇宙來講,非常短促,微不足道。人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人生苦短,短說明人生無常,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

如《法句譬喻經》說:

「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可淫入胞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卷第四712-01)


苦,是因為生命中有太多不如意事,老病死衰種種痛苦固然是苦,這叫苦苦;我們在世間追求的種種快樂,最終都會消失,這叫壞苦;我們的生命在念念之中流轉,一切都是無常的,無法自主,這叫行苦。

如《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說:

「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三行苦性。」「複次苦苦性云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壞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毀謗陵蔑等時,發生愁嘆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除苦苦性及壞苦性,諸餘有漏行由行苦故苦。」(卷第五)

我們無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是說我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佛教講命運是由業決定的:前世造了做人的業,今生才能成為人。雖然大家都是人類當中的一員,但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人生境遇乃至面貌特徵都是各不相同的,娑婆世界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為何會不同?是因為各人的別業不同。如果過去善業造得比較多,這一生果報就比較好———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相貌莊嚴、健康長壽等;如果過去惡業多,今生果報就比較差———社會地位低、相貌醜陋、多病短壽等等,所有這些果報,都同我們的業力有關係。如《大乘義章》說:「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卷第二十)

如何看待人生,古今中外的人各有不同的認識。現在社會上面流傳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點,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及時行樂,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道德感,更沒有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呢?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私自利等煩惱會越來越重,而人性中為公利他、無私奉獻的心就會被障蔽。尤其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為了獲得生存的物質條件而引發的競爭,使人的自私心理得到極大的張揚,人的能力都被這種動機所扭曲,生活在畸形的心靈空間裡,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另外也跟人生經驗有關,人到中年,經歷過風風雨雨,會有一些深刻的感觸,體會到諸如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等種種痛苦,很多人的心早已傷痕累累,變得極為脆弱和敏感。「心」其實不過是「受、想、行、識」的蘊積,單純「受」裡邊就蘊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充滿了憂鬱和苦悶,外相上就會顯得老成持重,實際上內心豎起了厚重的城牆,喪失了生命活力。年輕時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因為福德因緣的不具、智慧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實現。種種挫折帶來的是對人生的失望、自信的喪失、努力的放棄,而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會消極遁世、借酒澆愁,消遣人生,以為宣洩。這種人生態度看似能夠得到一定的自在和快樂,其實煩惱和痛苦有增無減,就像一首詩裡所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中國傳統文化怎樣看待人生呢?莊子說:「人生如寄」。就像我們出門旅遊住旅館,住幾天就走了,目的是旅遊觀光,或是放鬆身心、調節心情,不是長久居住。人生也是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如同匆匆過客,只是暫時借住。

從依報來講,人都有一個家,這個家只是臨時居住,總有一天會分離。現在社會節奏快,家庭分離的情況日益增多。有的人因死亡而分離,有的人因工作而分離,有的人因財產矛盾而分家,有的人出國留學,有的人漂流在外,有的人因感情不和而分手……,一家人整年共住並不常見。一個人如果讀大學,十幾歲離開家人,長年在外讀書,畢業後到大城市找工作,跑得更遠,再結婚生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少的。

事實上,即使在家裡也不見得有多少快樂,常有諸多不滿。何以見得?俗話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裡的困難、痛苦和問題,講不完道不盡,說不清道不明,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都是些瑣瑣碎碎、煩煩惱惱的事情,家實在不是給我們帶來真實安樂的地方。如《佛說菩薩本行經》說:「居家恩愛猶如牢獄之中,一切所有皆悉非常,三界尊貴猶如幻化,五道生死轉貿身形無有吾我。」(卷上)

從正報來講,人的身體,也是暫時寄住。在生理結構上有骨頭、肌肉、皮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從科學的觀點看,人體是由鐵、鈣等各種物質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分別提取出來,其數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把我們身體中全部的鐵元素分離出來,只能做一個鐵釘。由佛教的觀點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我們認為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就是自己,但卻不能隨意支配它———想讓它不生病,不可能;想讓它不長白髮,不可能;想讓它不衰老,不可能;想讓它不死亡,更不可能。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得快一點、胖一點,孩子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父母就會很高興,小孩子也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年老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有句話說:「人到六十,過一年是一年,人到七十,過一天是一天。」這時候總會覺得來日無多,憂心忡忡。事實上,投胎的那一刻就標誌著生命的開始,從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就一分一秒、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不斷在減少。與其說人的壽命天天在增長,不如說天天在減少,即使長命百歲,同樣是過一天少一天。所以,既可以說生命天天在成長,也可以說天天在消亡。就像我們有一千元錢,每天花一塊,手裡的錢就天天在減少,不用很久就會花光。

道家認識這個道理———「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

以上內容為《人生的究竟意義》第一節

原載於《法音》2007年12期

相關焦點

  • 理念 | 人生的究竟意義 (二)
    編者按:上周與您一同分享了學誠法師《人生的究竟意義》的第一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法師談到,人的一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
  • 人生奮鬥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人生奮鬥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生命終將歸於塵土,得到的金錢名利哪一樣都帶不走,為什麼還要奮鬥呢?師:我不知道你們在座的誰在奮鬥?有沒有奮鬥的人?我給你們講講我奮鬥的意義吧!我也在奮鬥,曾經是奮不顧身地奮鬥。但這兩年好像是奮而顧身了。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思考人生的意義
    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突然被激發,有了覺解,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也開始覺得「人從哪裡來,人要到哪裡去」是一個很深刻而好奇的發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開始不停地追尋,不停地追尋,但對所有的答案內心都不滿意,很困惑。
  • 億萬富商王先生性侵事件引發一個老話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雖然這些錢對於身家幾百億的王先生來說,連九牛一毛都不到,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高度重視的,也是非常認真的。好像是在操作一個項目,或者是在進行一次高規格的商業談判。因此他的這個過程很有儀式感,說明他是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事後發生了一系列讓王先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他可能要經歷身敗名裂的處境。因為他觸犯到法律了。
  • 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裡既有理想主義者犀利的一面——用文字叩問社會良知,探尋時代脈搏;也有溫情、感性和質樸的一面——用細膩的筆觸,寫母親的慈愛、父親的老、兄弟姐妹間的手足情深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二字。
  • [積極人生大學]新教育理念
    1、源於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科學,研究人生的意義,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人格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由此我們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應用於青少年成長、人生管理和家庭教育的實踐。
  • 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經歷人生的幸或不幸,總有一個瞬間,我們不禁沉思:人生的意義究竟在於何處?如何找到並實現生命的意義?或許,換個思路和視角,能夠讓人生更為開闊。今天的文章,將通過一個個古今中外的真實故事,剖析人生意義的追尋,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周國平老師曾說: 「人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既是人的偉大之處, 也是人的悲壯之處。」為什麼偉大?
  • 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正所謂飲水思源,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的內涵和意義,但是又可曾知道這種宏觀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是怎樣的格局和文化思想,才造就出了如此具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了解一種思想體系的第一步:順藤摸瓜,追根溯源「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梁曉聲:人到中年才理解了人生的意義
    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 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兩字。 我想,「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個問題,從本質上說,是從「現在時」出發對「將來時」的一種叩問,是對自身命運的一種叩問。世界上只有人才關心自身的命運問題。「命運」一詞,意味著將來怎樣,它絕不是一個僅僅反映「現在時」的詞。 「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個問題與人的思想活動有關,古今中外,解答可謂千般百種,形形色色。
  • 【新年號】雜感,人生的意義與方向
    還記得複習思修的時候,講到了人生的目標與人生的意義。當時想了很多也很雜,現在我也想了很多也很雜。人是什麼?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動物。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享受著科技發達帶給人的種種利好。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的意志總要向群體的意志低頭,年輕人該這麼做,年輕人該那麼做,封建社會稱之為禮教,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
  • 交流對人生的意義(一)
    本公眾號連載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吳建民大使和趙啟正主任合著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一書。我們並非獨自生活,而是與其他人共同生活。少年時代,由與父母的交流開始的人生趙:人生是由與父母的交流開始的, 「媽媽,我要喝水", 「爸爸,我冷",這不就開始交流了嗎?人的交流習慣,與父母的影響是有關係的。吳:您認為人的交流能力也有本能的成分嗎?
  • 女人,努力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很努力的過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女人,我們努力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想應該是我們除了嫁人這一條路可以選擇,還有好多條路可以選擇。在古代,女人似乎是只有嫁人,找個好的夫婿生兒育女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女人,努力奮鬥的意義就是讓自己更強大,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幸福的人生
  •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和意義
    作為發展的歸宿,共享發展理念是評價發展過程、檢驗發展成果的重要理念。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 人生有意義的是過程,沒有懸念的是結果
    筆者常常會想,人這一輩子,究竟該這麼過才能最終無所愧悔,活得自在呢?想來想去,也終究是得出一個老生常談的結論:活好現在。所謂過好當下、活好現在,當然是要認真一點,用心去做一件讓自己有價值的事,把這一刻的生活過得豐滿。除此之外,如果可以的話,儘可能地多經歷一些,多體驗一些,或許才足以告慰人生的不平坦。
  • 人生的意義
    不過,這些目標都不是最根本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目標,設定我們人生目標的內在機制和程序,受自然選擇中DNA要複製和繁殖這一原始目的所驅動。幾年前,在香港機場書店,我看到雷-達裡奧(Ray Dalio)的《原則》,後來買了很多本送給朋友。那本書於我而言,並非職業指引,而更像是人生啟蒙。達裡奧不是進化論的專家,但作為投資家,他推崇的最根本的原則即是進化論,在著作中也多次引用道金斯。
  • 胡適:人生本無意義,所謂的意義在於你的態度和境界
    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呢?對此,一般會分為兩大派別。
  • 人生的意義不太可能是逆襲
    土旦君: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人生的意義?(這裡僅僅指的是一類大學生)我們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興高採烈的進去了一家公司,進去之後的兩年裡認為都要磨練自己。接受了很多人生不公平的各種條約:例如1.學會了辦不成了事一頓飯,幾瓶酒就搞定。2.升不了職,找老領導研究研究(菸酒菸酒)。3.不看到希望的凌晨6點還在加班,剛洗漱完領導電話又來了繼續幹活在拼命!
  •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引言
    引言    人類的生活是否有意義和價值呢?
  • 「兩山」理念的科學內涵及重大意義
    由此可見,「兩山」理念的科學內涵包括下列三個方面:  一是「兼顧論」——「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機械主義發展觀認為,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子系統,經濟系統可以無限膨脹,人類可以不顧及環境容量,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由此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氣候變暖等嚴重後果。
  • 《天道》王東嶽:人生意義草木一秋,人生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人生沒有意義的言論,很多人抨擊東嶽先生根本不懂文化為何物的大放厥詞,然而眾生無明,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王東嶽先生的價值就在於給很多無明的人一個方向而已。人生有沒有意義,這是個底層邏輯問題,有人養家餬口,有人繁衍人類,有人藝術創作,有人奉獻自己,馬伊琍說女性的角色先是女人然後是妻子,為人母只是女性走向成功的一條路而已,並不是所有人都要成家立業,都要嫁做人婦,然後過世俗意義上的「老媽子」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