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人生的究竟意義 (二)

2021-02-19 龍泉寺龍泉之聲

編者按:

上周與您一同分享了學誠法師《人生的究竟意義》的第一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法師談到,人的一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

本周繼續刊載該文章第二節「智慧覺悟最超勝,內聖外王利蒼生」及第三節「如夢人生有大義,發心為本善無盡」的第一部分。法師談到,儒家的人生觀提倡追求內在生命提升、圓成自身道德,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 佛家認為人生如夢,命運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業。我們要每時每刻發心造善業。

文 | 學誠法師

二、智慧覺悟最超勝,內聖外王利蒼生

儒家如何看待人生呢?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意思是說,人與動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似乎不太大。動物在飢餓的時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時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敵攻擊,保護自己和同類。這就說明動物同我們人一樣有知覺和感覺,它也是有情。有知覺與感覺,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點。

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在何處呢?人有智慧、有覺悟,智慧與覺悟是人最超勝之處。動物的智慧與覺悟無法與人相比,動物的所有行為基本上是本能反應。動物也能夠做事情:幾千隻螞蟻能夠大規模有組織地搬家,蜜蜂的群體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鴿子飛出去都很整齊,鴨子在河中遊泳都排成隊列,它們都有團隊精神,能夠互相依靠。但它們解決的問題很有限,更多的狀況下仍是被動無奈的,只能任人宰割。

為什麼會如此呢?它們是畜生,墮在三惡道,本來就是在痛苦的果報當中,無力自拔,因為沒有智慧,不能覺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或有菩薩,觀畜生道而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報,經無量劫難出離故。」(卷第六)

那麼,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覺悟?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不能覺悟,與動物就沒什麼差別。如果只會吃飯睡覺,就與畜類無別了。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麼,人的智慧和覺悟表現在哪裡呢?儒家講「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對內提升自己的德行,條件具足時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的人生觀。事實上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當皇帝做宰相的只是個別,大多數人無法做到,但他們追求內在生命的提升、圓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確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論語·學而篇》中談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的意義都講了出來。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青少年階段貴在求學。要當聖人、作君子,不只是尋章摘句、獲得豐富學識而已,更重要的是學習聖人的思想和言行。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中年階段應善交益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來相會,一起來交流人生的經驗、分享人生的體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一件非常快樂、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老年階段重在道德的圓成。「不慍」指的是內心不生悶氣、不起煩惱。具有高尚道德的聖人、君子,即便是別人不能理解其所學,他也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歡歡喜喜地接納對方。少年、中年、老年這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意義。從求學、交友到道德的圓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升的三個步驟。

三、如夢人生有大義,發心為本善無盡

佛家對人生是怎麼看呢?


首先,人身難得。我們在無始生死輪迴中,曾經在惡趣中長夜受苦,今生能夠得到暇滿的人身,非常希有難得,要倍加珍惜。

如《大寶積經》說:「過去難思劫,循環生死輪,往來非義利,無福田養命。遠離善知識,常親近惡友,隨彼教誨轉,數墮諸惡處。」(卷第四十二)《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縱得人身根殘缺,多千劫中受輪迴,不能了知善惡門,有罪無罪果報等。若得人身離艱苦,諸根完具善相圓,人相完具離難時,如一眼龜值浮木。」(卷第二十)

暇滿人身如此難得,我們得到後,應當如何認識人生的意義呢?

佛家講人生如夢,人生如幻,人生如泡影,人生如朝露。如《樂邦文類》說:「已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為名利之縈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卷第五)

這有什麼含義呢?如夢,就是像做夢一樣,夢中的境界———種種的人事物、山河大地、人我是非、愛恨情仇,夢醒之後一場空。過去的昨天,對我們就如睡夢一樣,早晨醒來,昨日如夢。今天一天的生活工作,也如同在做夢。在佛菩薩看來,凡夫愚痴迷惑,在貪瞋痴當中不知如何抉擇,隨順無明煩惱造種種的業,日復一日的過去;睡一覺醒來,昨天就找不到了,這不是如同做夢嗎?此時很難分清楚,白天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真實的?或者說,白天的世界是虛幻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虛幻的?換個角度看,你在睡覺的時候比較舒服呢,還是在白天做事的時候比較舒服?

人可不可以不睡覺?不可以。如果沒有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要靠睡眠來養護身體。睡之前如果這樣思維:夜晚休息,進行體力、心力的恢復、補充,為的是第二天能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發心承擔。有許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去幫助,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我們的生命有希望,我們有美好的明天,這樣的睡眠才有價值。

如果睡醒之後不知道要去幹什麼,手足無措,那麼,一天乃至一生就會碌碌無為、暗淡無光。一個人活著不知道做什麼好,不知道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就不要說後天、下個月、明年,更談不到下一生乃至更遠的未來了。連今天做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給自己的命運做主宰?做不了主,這是很顯然的事情。為什麼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麼?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大家在家生活的時候都很忙,買菜做飯、洗衣服、看小孩等等;青年人要上學,大學畢業後要找工作、賺錢,結婚生子,買車買房,用社會上流行的話講要「五子登科」,以對物質、財富、名利的追求為尚。

那麼,這是否就是生命的追求和目標?是否就是生命價值之所在?其中有沒有智慧在引導?我們在做事做人的過程中有沒有覺悟?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反省。物質財富是容易累積的,而智慧覺悟是不容易累積的。不是有了金錢就會有智慧,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往往會走入歧途。

事實上,相當多的人把擁有物質財富、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目標,追求錦衣玉食、高官厚祿,錯把手段、工具當成目的。錢財只是手段、工具,在家人若沒有錢就沒辦法生活,但這僅僅是生活必備的基本條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如果把賺錢作為人生價值的取向,那麼人一生賺多少錢才能滿足?生命才算有意義?

認清這些事實,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人生,這非常重要。人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我們並不清楚。

當然,父母養育我們,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否僅僅如此呢?既然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為何各各不同呢?前面談到,各人的業力不一樣,前生前世造的業不一樣,業力推動生命,而不是自己當下能夠主宰。另一方面,我們死後去往哪裡,也不一定。我們命運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業。

以上內容為《人生的究竟意義》第二節、第三節(上)

原載於《法音》2007年12期

相關焦點

  • 理念 人生的究竟意義 (一)
    編者按:本周起,理念欄目將與您一同分享學誠法師2007年在《法音》雜誌發表的文章——《人生的究竟意義》。法師談道:人生無常、難得易失,我們應以信心和恭敬心依止僧眾,淨化煩惱,歷事練心,不斷成長。認清生命的方向和目標,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 人生奮鬥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人生奮鬥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生命終將歸於塵土,得到的金錢名利哪一樣都帶不走,為什麼還要奮鬥呢?師:我不知道你們在座的誰在奮鬥?有沒有奮鬥的人?我給你們講講我奮鬥的意義吧!我也在奮鬥,曾經是奮不顧身地奮鬥。但這兩年好像是奮而顧身了。
  • 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裡既有理想主義者犀利的一面——用文字叩問社會良知,探尋時代脈搏;也有溫情、感性和質樸的一面——用細膩的筆觸,寫母親的慈愛、父親的老、兄弟姐妹間的手足情深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二字。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思考人生的意義
    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突然被激發,有了覺解,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也開始覺得「人從哪裡來,人要到哪裡去」是一個很深刻而好奇的發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開始不停地追尋,不停地追尋,但對所有的答案內心都不滿意,很困惑。
  • 億萬富商王先生性侵事件引發一個老話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而他做的這件事情對於他的人生來說,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呢?難道他奮鬥了大半生,就是為了做這件事情?通過做這件事情,讓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由此也讓筆者想起一個老話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突然發現,這個話題還是小時候讀書時,學校裡的老師講過的。老師說,我們是共產主接班人,長大了報效祖國,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 [積極人生大學]新教育理念
    1、源於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科學,研究人生的意義,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人格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由此我們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應用於青少年成長、人生管理和家庭教育的實踐。
  • 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
  • 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經歷人生的幸或不幸,總有一個瞬間,我們不禁沉思:人生的意義究竟在於何處?如何找到並實現生命的意義?或許,換個思路和視角,能夠讓人生更為開闊。今天的文章,將通過一個個古今中外的真實故事,剖析人生意義的追尋,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周國平老師曾說: 「人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既是人的偉大之處, 也是人的悲壯之處。」為什麼偉大?
  • 交流對人生的意義(二)
    本公眾號連載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吳建民大使和趙啟正主任合著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一書。二,舉自己的例子,這最熟悉,容易講得有真情,又生動。三,儘量不打無準備的仗,事前要用功,平時要積累。吳:無論平時的積累有多豐富,演說的表達都得化繁為簡,頭腦裡無序的儲存,也會阻塞頭腦。
  •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和意義
    作為發展的歸宿,共享發展理念是評價發展過程、檢驗發展成果的重要理念。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 人生的意義不太可能是逆襲
    當你想問「人生的意義」時,你究竟想要問什麼呢?「意義」是什麼東西?「意義」是指「目標」而是指「含義」?「意義」是「價值」嗎?「價值」又是問經濟價值、審美價值抑或是道德價值?「人生」又是誰的人生?是小明的人生還是小紅的人生?還是人類這個物種的人生?存在人類這個物種的集體人生目標嗎?
  • 女人,努力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很努力的過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女人,我們努力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想應該是我們除了嫁人這一條路可以選擇,還有好多條路可以選擇。在古代,女人似乎是只有嫁人,找個好的夫婿生兒育女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女人,努力奮鬥的意義就是讓自己更強大,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幸福的人生
  • 梁曉聲:人到中年才理解了人生的意義
    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 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兩字。 一般而言,兒童和少年不太會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的話,他們倒是很相信人生總是有些意義的,專等他們長大了去體會。老年人也不太會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的話,問誰呢?中年人常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相互問一句,或自說自話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自明,於是相互獲得某種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為他們是有壓力的,壓力常常使他們對人生的意義保持格外的清醒。
  • 人生有意義的是過程,沒有懸念的是結果
    筆者常常會想,人這一輩子,究竟該這麼過才能最終無所愧悔,活得自在呢?想來想去,也終究是得出一個老生常談的結論:活好現在。所謂過好當下、活好現在,當然是要認真一點,用心去做一件讓自己有價值的事,把這一刻的生活過得豐滿。除此之外,如果可以的話,儘可能地多經歷一些,多體驗一些,或許才足以告慰人生的不平坦。
  • 旅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人們通過旅遊過程中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形成內心世界的理性認知,領悟生活,領悟人生,領悟存在的意義。同時,在旅遊過程中,也參與了情感過程,通過自身的情緒和情感,通過外界的自然物,進行喧洩、釋放自身的某種情緒心理活動。
  • 「兩山」理念的科學內涵及重大意義
    作者: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重點新型專業智庫——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院長 沈滿洪  「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核和鮮明特色。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了解「兩山」理念的發展歷程,把握「兩山」理念的科學內涵,明確「兩山」理念的重大意義。
  • 【新年號】雜感,人生的意義與方向
    還記得複習思修的時候,講到了人生的目標與人生的意義。當時想了很多也很雜,現在我也想了很多也很雜。人是什麼?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動物。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享受著科技發達帶給人的種種利好。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的意志總要向群體的意志低頭,年輕人該這麼做,年輕人該那麼做,封建社會稱之為禮教,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
  • 人生意義在無限中——聽王德峰教授講座有感
    人生不過百年,那活著的意義又在何方? 先看三個例子: 公元前212年,古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阿基米德被羅馬士兵殺死,終年七十五歲。 竊以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發現了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江山如畫,自古長存,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多少帝王將相蓬萊求仙,金爐煉丹,欲求得長生不老,與天地齊壽!然而,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殆矣!只見五陵豪傑墓,不見當年秦始皇!人生為短暫,死為必然! 古人曰: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人生的意義
    達裡奧對人生意義的解讀很簡單:我們卑微的生命無非是在為進化做貢獻。上面幾位大師的回答都過於嚴肅,腦科學教授麗莎-巴雷特的解讀則明顯更為易懂和浪漫。Lex曾兩次和她深度交談,她說:人生不應該只有一種意義,它應該是很多種意義的,不同的日子裡,你享用不同的意義:有時是去理解,去創造意義;有時候是要讓世界變得稍微更好一些,如同掉落在土地上的一顆花籽;有時則是為女兒或是學生助一臂之力。
  • 胡適:人生本無意義,所謂的意義在於你的態度和境界
    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呢?對此,一般會分為兩大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