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UNWTO」)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數(過夜遊客)同比增長近6%至14億人次。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相關信息,去年國內旅遊人數達60億人次。
如此龐大的旅遊市場,是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就有旅遊因子的部分。對於旅遊來說,這是越來越形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組成元素。
旅遊心理,其實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也是一種情感心理活動過程,人們通過旅遊出行,釋放自身內在的情緒,渴望得到外界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以此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
人們通過旅遊過程中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形成內心世界的理性認知,領悟生活,領悟人生,領悟存在的意義。
同時,在旅遊過程中,也參與了情感過程,通過自身的情緒和情感,通過外界的自然物,進行喧洩、釋放自身的某種情緒心理活動。
人們生存於大自然,也來源於大自然,不可避免地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渴望了解和依賴。為了滿足自身天然的渴求心理狀態,只有通過旅行才能得到內心世界的渴望。
那麼,旅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一、認知
人類的好奇心,就決定了人們不斷探索外界事物的渴望,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了解外界事物的必然心理活動。
自身所處的環境,老是一片鋼筋水泥的建築物,毫無生氣,雖然有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但是缺少人們自身渴求的自然景觀,日常生活難免單調而又貧乏,久而久之,人們內心世界會產生煩躁和厭煩的心理活動。
只有通過旅遊的旅行活動,才能消除煩躁和狂躁的心理活動。人們看見了藍天白雲,看見了溪水涓涓,看見了日出日落,等等這些自然景象,會產生平靜的情緒心理,從而認識到生存環境的美好,生活環境的美好,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產生友善和和諧共存的心理活動。這樣對於提升生活品質,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我國明代的徐霞客是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文學家,他的著作《徐霞客遊記》有60萬字,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二、情感
情感往往是左右了人們的情緒,通過喜怒哀樂的個性行為,影響自身的對外界事物的判斷結果。如何通過了解和掌握自身的情感心理活動,達到與外界和諧相處的情緒,這是情感心理學研究的課題。
情感的最佳狀態是,平靜,自然,隨和,善良。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波瀾壯闊的情緒心理活動,人們是難以控制自身的情緒,失去理智,情緒蕩然無存,產生具有破壞性的情緒狀態。
通過外出旅行,改變自身的生活環境,通過接受外界新鮮事物,與自身的情感心理交換思維,讓各種負面的情緒消除消失,達到平靜自我內心世界的目的。
歷朝歷代的墨客騷人都喜歡寄情於山水,睹物思情,與外界事物進行一種能量的交換,從而達到平衡自我內心世界的目的需求,自古以來那些名山大川都有歷史上的墨客騷人的足跡和身影,正是印證了來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自然法則吸引定律,一草一木皆有情。
三、滿足
由於人類具有思維功能,對外界事物總是充滿無限的渴望和想像,總是有不斷地探索外界未知事物的心理活動,這是人類社會存在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時時刻刻都有一種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心理活動,目前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探索太空的水平,除了我們身處的地球,還有探索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更遙遠的宇宙外面世界。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一般是通過旅行了解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的外面世界,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人們嚮往和渴望,希望通過旅行滿足自身的心理活動。
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和神奇奧秘,足夠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人們久居一處生活時間長久了,就有一種煩躁之感,就有探索、探析不同的外面世界的欲望。不同的自然風貌就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心理活動需求,大自然界裡的一草一木皆為我所用,一草一木皆為景。
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分子,其本身也是一種風景,也可以自我欣賞,在這個大家庭裡,相互之間和諧相處,遵守平衡的自然法則,相安無事。在人們旅行的過程中,不要試圖破壞,或者是打亂自然界裡的這種平衡,實現真正的旅遊目的。旅遊本質上是對外界事物的了解心理狀態,都應該有一種惺惺相惜的心態,對待外界所有一切。
旅遊的意義,也是人們存在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種存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