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10 小胖品西遊

易中天在品三國的時候曾經說過,三國時期的許多謀士心裡都有一個非常崇高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凌駕於個人生死,甚至是自己所處的勢力之上,那就是天下。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天下太平,正如電視劇《新三國》的主題曲中所寫:

「塞北秋風烈馬,江南春雨杏花,千古江山如詩如畫,還我一個太平天下。」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但是正所謂飲水思源,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的內涵和意義,但是又可曾知道這種宏觀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是怎樣的格局和文化思想,才造就出了如此具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了解一種思想體系的第一步:順藤摸瓜,追根溯源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段話是《禮記》一書中的一段原文,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闡明了由個人到家國,再到天下的發展順序。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人慾修外先修內,只有打好了自身的基礎,才能逐步向外界拓展。正所謂羽翼未豐,不可先飛,只有把自身的羽翼修持豐滿,才能展翅高飛,一展宏圖。

對於這個道理,很多人都非常明白,但是諸位可曾知曉,在這段原文的前面,其實還有一段文字,其順序正好與修身齊家治國相反,而是從另外一個源頭從上至下,由大而小開始論述。古人正是以這種反覆顛倒來回推敲的方式,向世人傳遞了一種格局,以不厭其煩的形式,向人們訴說著人生應該遵循著怎樣的軌跡前行。

欲為大事,必先從自身做起,欲成大業,必先注重眼下的根基。這個觀點雖然源自於儒家的理論,但卻也和道家經典中所記載的那句名言,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儘管這句話不是在完全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卻和儒家強調的先後順序和相互關係非常相似。或者也可以說,兩者雖非一家之言,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算是一脈相承,畢竟孔老夫子當年也曾親自拜訪老子,吸收了對方很多的哲學理念,從而才衍生出了儒家的主流思想。

他們雖然一個在說天地自然,一個在講修身治國,然而其根本理念卻儼然是同出一源,在闡述由微觀到宏觀的過程。一個人和天地自然相比,是以小見大,那麼個人與家國和天下相比,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所以說從春秋戰國的思想體系來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理念,其實可以看作是當時主流思想的一種體現。因為那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文化思想紛紛湧現,各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層出不窮,但無論是墨家法家道家,亦或是儒家,其實都有著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定人心,安天下。

只不過是由於他們具體的策略和方式有所區別,所以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讓人覺得這些思想體系各執一詞,彼此互不相容。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錯覺。正因為當時天下的局勢太過紛亂,所以才會有這麼多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輔佐君王執政。

但是說到最後,他們圖的究竟是什麼,是個人揚名立萬,還是讓他們的學說流傳天下?其實都不是,就是為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天下太平的最終理想。不管是依靠什麼手段,參與政局也好,言傳身教也罷,其宏觀目標都是一樣的。

而到最後之所以只有儒家思想在世間流傳的最廣,正是因為他總結了所有思想的共同目標,不僅符合執政者的追求,更符合天下大多數有志之士的個人追求。或者說儒家當時提出的這種思想,就是那個時代中很多人的心聲,他們攻讀經典,鑽研哲學和思想,分析政治局勢,一步步充實自身,然後在風雲變幻的天下間施展才華……

此時回過頭來再看那些人的表現,其實正好符合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中給出的路線。所以說這套理念,其實是對於當時各種思想體系和哲學體系,以及一些人生實踐的歸納和總結,是一種集人生之大成的體現。

不過言及此處,新的問題也就來了,古時候的那些有志之士,為何都會不約而同的朝著相同的方向前進,什麼力量讓他們得以殊途同歸?

打破沙鍋問到底——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源頭與傳承

如果要問古人為何能將天下事為己任,從而走上修身齊家治國之路,那麼就要把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甚至需要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時期。因為從那個時期開始,天下這一個宏大的概念,就已經深深烙印在了我們中華兒女的血液深處。

自三皇五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已經走上了統一之路,開始由一個又一個分裂的族群,慢慢凝聚成了一個偉大而又堅定的民族。自從炎黃二帝奠定中華民族的基石,一直到夏商西周,再到春秋戰國以及後來的封建社會,這片天下雖然也曾經歷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大統一的觀念,卻始終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裡。哪怕歷經千年風雨,這種信念也始終不曾倒塌,反而愈發堅定。

關於這一點,歷史的事實,已經給出了足夠充分的證據,那些王朝的興衰更迭,都是中華民族走向大統一時所留下的足跡。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越在亂世的時候,人們對於天下的統一和安定也就愈發渴望,他們發自內心的嚮往天下太平之後的安穩局面。

因為這些人始終堅信,各國分裂的戰亂時代,終究只是暫時的,真正實現天下一統的大王朝遲早都會來臨,這既是他們心中的信念在發揮著作用,也是曾經的歷史,留給他們的堅持。因此在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之中,思想界卻打成了一種非常宏觀的統一,都在為了迎接最終的太平盛世而不懈努力。

他們努力的方式,當然還是要從自身做起,因此也就不外乎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路線。與此同時,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果把天下比做一個整體或者是生命體,那麼春秋戰國時期那種四分五裂的局面,儼然就像是一種病態,需要經過調理和根治,才能恢復成常態。

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理念,就像是當時那些有志之士們針對天下的病態,潛心鑽研製定出來的一種藥方,代表著他們為這個天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實際可行的操作方式,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兩者其實是一個道理。而這種理念,最後也如同人體細胞抗體一樣,對於這種病態,有了更為強大的抵抗性。

畢竟《呂氏春秋》一書中也曾提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可見,在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當中,古人對天下的概念和責任已經深入骨髓,衍生出後來這種理念,早已是必然的結果。

總而言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的理念,既是中華民族思想界的一大結晶,也是古代有志之士,對於國家和天下的責任感的體現,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民族精神,象徵著一個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和信仰傳承,共同造就了這一宏大的人生目標,並且值得所有人去傳承和延續。

結語

中華上下幾千年,留下了太多的精粹和結晶,哪怕只是故紙堆中的隻言片語,都有可能承載著一種極其偉大的思想或者理念。然而當我們觸及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其實更應該追尋其背後的成因和各種推動力,因為其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真正的底蘊和根基。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今天的我們在接觸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該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站穩自己的腳跟,以海納百川的形式,收納和包容外來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跟著習主席學國學 丨 天下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對年輕人提出這麼一個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引自《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包括「三綱」「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實際上是「八條目」。應該說,「三綱」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這本書最核心的要義。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上坤地產首先將企業自身的目標、理念確定下來,基於此,一步一個腳印,從第一個五年成功搶灘上海並站穩腳跟,到第二個五年走出上海,布局全國,進入百強行列。十一年間,上坤地產戰略清晰、目標得當、並且能夠不斷兌現業績承諾,一步一個腳印,並在第三個五年的開局完成上市。
  • 這樣的你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中開篇講到修身治國平天下,(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世
    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 你會用英語表達「仁、義、禮、智、信和齊家、治國、平天下」嗎?
    這樣的君子承擔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The Confucianism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cultivation to a gentleman.齊家中的「齊」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使用regulate;治國的治是統治的意思,所以使用govern;平天下的平是平定,使天下太平的意思,所以使用pacify這個詞。responsibility強調所應盡的本分。那麼,可不可以用obligation或者duty呢?我認為也可以考慮,但是它們還是有一些卻別的。
  • 帝王一世,聖賢百世: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範仲淹是個完美英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範仲淹就是這樣的文武全才,一位我們心中的完美男神。範仲淹像修身篇1、 布衣素食,志存高遠範仲淹2歲時父親去世,便隨母嫁給朱文瀚範仲淹像治國篇1、憂國憂民,政治革新仁宗天聖二年(1024 年)秋,範仲淹為興化縣令時
  • 一冊在手,必能駕馭人生的真諦,既能修身齊家,又能報效社會
    山陰金先生,姓金,山陰人,清代學者,真實姓名和生平不詳,其所編《格言聯璧》一書,按儒家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收集有關這些內容的至理格言,按當時人的閱讀習慣分為八類,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 【以古鑑今】《朱子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另外,家訓裡還對如何處理不同的關係作了規定。比如,對於長輩,要以禮相待,「見老者,敬之」。對於晚輩,要親之愛之,「見幼者,愛之」。同時,家訓裡並沒有簡單地以家庭準則或道德秩序來機械地套用和諧與友愛,而是強調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認知是非、吸取教訓,以個人的行動來調整人際關係,把不和諧的因素轉變為和諧。  三是修身重德,要求種德積善,成就自身。
  • 嘉定婚登發起「修身齊家」計劃-修身齊家,修身,嘉定區,新人,管理所...
    由嘉定區民政局主辦,嘉定區婚姻登記管理所承辦的「禮樂嘉定·讓愛豐盈」主題系列活動之「新家庭修身齊家」計劃日前在嘉定區婚登所開展,鼓勵新人們能夠在成立家庭的同時,展開修身行動,讓「修身齊家」落實到婚後的每一天。據介紹,本次活動在10月中旬就通過微信公眾號「上海結婚」發起線上調查,並結合線下現場採訪,了解新人的需求。
  • 耿文哲:立德修身——黨員幹部的行為之道
    俗語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想要平天下,必先治國,想要治國,必先齊家,想要齊家,必先修身,這裡的「修身」就是指修養自身的品性,即「立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新時代黨員幹部就是要不斷向周永開同志學習,修德立身、崇德向善。明大德,理想信念不動搖,做政治規矩的明白人。
  • 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
    本號今天討論的是: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是否如王陽明所說,是「為善去惡」呢?根據上文來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動作「,都是圍繞著」明明德於天下「這個目的來進行的。那麼齊家,即是和家,把人際關係搞好,家庭上下和睦。第七步,是「治國"。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認為,古代君子重視修身齊家,自己修養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強,然後家道振興;與人相處能使他人愉悅、神靈欽慕,然後有眾人前來聚集的景象
  • 中華傳統價值理念與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三個「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價值理念。這種價值理念深植於中華傳統價值理念的肥沃土壤之中,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對人類價值理念的重要貢獻。這種合天地萬物規律而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理念,奠基了中國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首先,人與宇宙萬物是處在同一場域之中的。張載《西銘》篇中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深刻表達了「共同體」價值理念的本質——人不僅要意識到人與宇宙萬物的合一,而且要積極主動地關愛這一場域中的所有存在。從道德價值觀來說,人與宇宙萬物應該是德性上的合一。
  • 儒家的修身思想
    儒家學說充滿了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主張為歷來所稱道,這也是儒家思想的光輝。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認為,古代君子重視修身齊家,自己修養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強,然後家道振興;與人相處能使他人愉悅、神靈欽慕,然後有眾人前來聚集的景象。修身,簡單地說,就是修身養性。使自己的心境修為在常人之上,而不單單是有一技之長。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心修身為萬物之本,齊家,家為社會的最小整體單位,如何管理好一個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同樣是一門大學問。
  • 齊家有道丨王夫之:立志修身方讀書
    齊家有道丨王夫之:立志修身方讀書 2018-03-23 07:21:03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楊丹] [編輯:夏博]中華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家教家風,齊家與治國相提並論,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 古往今來,湖湘大地英才輩出,先賢偉人齊家有道,萬古流芳。這些湖湘名人的家訓、家書、家風,無疑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記取傳承、弘揚光大。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深讀專欄「齊家有道——湖湘先賢偉人故事」,用生動的故事、經典的教誨,介紹一批先賢偉人在齊家方面言傳身教的感人事跡,借古鑑今,以資啟迪。